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知识

高中常考的古代文化常识

2023-08-12 06:25:06 高考在线

高中古代文学常识

1.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乐府双璧:木兰词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

18.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凌蒙初)

19.大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20.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郭沫若

21.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22.三代:夏商周

23.《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4.三王:夏禹商汤周公

25.三山:蓬莱方丈瀛洲

26.三教:儒释道

27.三公:周时,司马司徒司空;西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清明,太师太傅太保

28.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29.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30.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

31.岁寒三友:松竹梅

32.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

33.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殿试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

35.中国三大国粹:京剧中医中国画

36.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冯梦龙)

37.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

38.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39.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40.郭沫若“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果棠棣之花

41.茅盾“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42.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43.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战国策

45.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常考古代文化常识

一、古代天文

1.二十八宿

又称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中国古代汉族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xiù),它分为四组,又称为四象、四兽、四维、四方神,每组各有七个星宿,即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

2.北斗星

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古代舀酒的斗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如《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小石潭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3.牛郎星

又叫牵牛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4.织女星

是天琴座中最明亮、北半球第三明亮的恒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在古代汉民族的“牛郎织女”神话中,织女为天帝孙女,故亦称天孙。

5.天狼星

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属于二十八星宿中的井宿。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天狼即天狼星。

6.银河

又名星汉、银汉、云汉、天河、天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二、古代地理

1.中国

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因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后常用“中华”来泛指中原地区。

2.九州

传说大禹治水时将全国分为九个州,州名分别为:冀、兖(yǎn)、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3.五岳

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

4.三江

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今鄱阳湖),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

5.五湖

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彭蠡(今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6.四海

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或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7.山东

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故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如《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中的“山东”为崤山以东。

8.山西

古代多指华山以西,有时也指太行山、崤山以西。如《汉书》“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中的“山西”指华山以西的地区。

8.关西

关西就是指函谷关以西的地方。如《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9.河内

古称黄河以北的地区。如《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0.河外

古地域名。春秋至战国,因秦、晋、赵、魏等国家角度不同,故所言河外意义也不同,有时指黄河之南,有时指黄河之西,有时指黄河之东,与河内相对。

11.河东

河东代指山西西南。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如《寡人之于国也》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12.河西

又称西河,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3.河南

古称中原、豫州、中州,简称“豫”,因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故名河南。

14.河北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15.江南

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16.江北

长江下游以北的地区。

17.江左

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

18.江右

指长江以西地区,古人以西为右,故又称江右。

19.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20.淮左

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

21.三秦

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让秦国三位降将章邯、董翳、司马欣接管秦地:章邯为雍王、董翳为翟王、司马欣为塞王。故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2.三吴

即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市)、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三郡。

23.三楚

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划分。秦汉时期分为西楚、东楚、南楚。五代十国时期指马殷所建的马楚(南楚)、高季兴所建的北楚(荆南、南平)、周行逢等人割据的武平军。后人诗文中多以泛指长江中游以南,今湖北湖南一带地区。

24.山水阴阳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如《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常考

年龄称谓

1.襁褓 “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论语·子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后来以此来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 指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3.齿龀又称为龆龀,指儿童换牙,借指7~8岁的儿童。

4.总角、垂髫 指幼年儿童。“这院门上也有四五个才总角的小厮,都垂手侍立。”(《红楼梦》)

5.豆蔻年华 指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6.笄指女子十五岁。笄,女子成年之礼,犹冠男也。《礼记·内则》:“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

7.冠、加冠、弱冠 指男子二十岁。例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先进》)

8.而立之年 三十岁。《论语》:“三十而立。”

9.不惑之年 四十岁。《论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10.知命、知天命、半百、知非之年 五十岁。例如:“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论语》)

11.花甲、平头甲子 六十岁。天干地支顺次组合用于纪年,自甲子到癸亥,错综参互相配,故称花甲子或花甲。赵牧《唐诗纪事》:“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12.耆 六十岁。《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荀子·致士》:“耆艾而信,可以为师。”

13.古稀 七十岁。“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对联上下联所写年龄均为141岁)

14.耋七十至八十岁。《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

15.耄(mào) 八十至九十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16.期颐一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