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关于鹿的知识大全最新
2023-08-13 17:02:53海豚有哪些知识最新大全
2023-08-05 21:11:58宠物猫狗知识大全
2023-08-14 01:20:13松鼠的有关知识大全
2023-08-12 02:34:20恐龙那些知识最新
2023-08-01 07:01:13怎样养狗知识大全
2023-08-06 01:44:57中华鲟鱼知识最新大全
2023-08-12 12:34:58母亲节给妈妈简单的祝福话语
2023-08-12 08:18:14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五篇
2023-08-02 16:17:53秋季运动会颁奖词主持词最新五篇
2023-08-18 00:37:04清明祭英烈拉齐尼巴依卡事迹心得五篇
2023-08-04 19:49:09
道德修养比知识文化更重要最新
道德文化的支撑
自古有云:“人心正则国治,人心邪则国乱”。
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会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这便是用传统道德文化的教化的功德。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积极推行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无为而治,劝善教民。把秦朝的严刑峻法废除了,力求宽宥;把过分文饰的东西丢弃了,力求质朴。当时的法网宽疏得可以把吞舟之鱼漏掉。如《史记》所记载的那样,“汉兴,破觚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结果却是“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意思就是,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厌弃做耻辱的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寝息”。成就了历史上传诵千古的“文景之治”。
如果不重视人心的道德教化,只是在法制的层面解决问题,就会导致老子《道德经》上所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现象,就会出现《袁子正书》上所说“不能止民恶心,而欲以刀锯禁其外,虽日刑人于市,不能制也”的情形。人的道德滑坡了,人的良知泯灭了,人的善心麻木了,随着而来的只有无尽的欲望和享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依靠世界上最严厉的律法来止恶,即使每天都在外面执行死刑,也制止不住犯罪行为的日益猖獗。
《淮南子》上说,“不知礼义,不可以刑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意思是说,靠法律和制度建设可以把不孝的人判处死刑,但是不能够使人们成为孔子、曾子那样有德行、有孝心的人;法律也能够把窃贼给以刑法的制裁,但是不能使人成为伯夷那样有廉洁、有志气的人。孔子教育出来的贤德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敬长辈,言为世则,行为世法,一言一行,都能成为世间的表率,就是依靠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而得到的成果!
法律作用于人的行为,道德作用于人的内心。德作为内化性的规范,可以外化为具体的道德实践,从而产生更深入广泛的社会效用。
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当代的中国人培育积极向上的道德理想、道德情感,打造正气正义、崇德向善的力量和良好的工作道德场,为国家、为民族、为法治社会的健康有序运行提供正能量。
传承优秀道德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的文明史,近现代不屈不挠的民族抗争,为我们留下了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财富,这些支持中华民族精神脊梁、品格气节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开展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内容。
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重义、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等,每一个词都包含了无比丰富的教育内涵,都流淌着中华民族高贵的血液。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杀身以成仁”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用仁爱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
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人生理想的步骤和模式。 仁义礼智信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要求。其核心内涵是: 仁:有仁爱之心,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友爱、真诚、无私。仁主要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相互爱护的情感,是世间万物共生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道德规范。 义:民族大义,人世情义,是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气节。义是超越自我,正视现实,仗义公道的做人态度。
礼: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管仲)礼是建立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的一种标准和规则。 智: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的能力。智是认识自己,了解社会,解决矛盾,处理问题的眼光和能力。 信:言必信,行必果。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的品行。信是人们交往和处事的道德标准。 管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孟子“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 ,非内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伏羲易道文化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是我国远古时期的圣明帝王,又名太昊、庖牺等,以木德(仁)而王,是为春皇,在陈(今河南淮阳)建都,在位111年,也有人说是164年。
伏羲以龙纪官建制,自号龙师,其部落的子民也就是龙子龙孙。这些龙子龙孙繁衍生息,数千年之后演变成如今的中华民族,故华人就有“龙的传人”之称。
因此,伏羲为“人文始祖”,“以木德继天而王。”
据文献记载,太昊伏羲氏早于炎帝黄帝,“为百王先”,为“三皇之一”,列五帝之首。在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历史时期,伏羲尊道而修身,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慧识和智识同步双运,具有丰富的科学创造力。
他通过修身,运用内求法证出身内的河图,天人合一感悟出无相的大道自然和有相宇宙的真理,从而演画出八卦,成为易道文化的创始者。
据文献记载,在中华民族流传的人文始祖中,燧人发明火,有巢发明居,神农发明农业、药物,惟有伏羲几乎集中了上古时期所有的发明创造,立下了齐天功绩,后人因此称他为“始祖”“斯文鼻祖”。
伏羲是中华文明的肇启者,以画八卦为标志,将中国历史带入新的文明时代。
然而伏羲画八卦又是建筑在河图的基础之上,关于河图,历史上众说纷纭,在此有必要作出一点探讨。
“太昊”,即人们对伏羲的赞词,意为功德无量,像日月那样光明无私,是道在人间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