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办公文秘

培智学校培育方案四篇

2023-08-09 13:59:57 高考在线

培智学校培育方案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轻度智力残疾学生大量地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培智学校招收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学校己经开始从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学生为主转向以招收中度(也有重度、多重残疾)学生为主。中重度学生与轻度学生相比,无论从残障程度,还是从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都有质的区别。原国家教委针对轻度智力残疾学生颁布的八七年课程计划和九二年教材显然已不适应中重度学生的教学需要。而国家教委1994年颁发的《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训练纲要(试行)》只规定从生活适应、活动训练(包括大小肌肉、运动能力训练、体育、美术、音乐、手工、游戏、观察认识世界等)和实用语算三个方面来设置课程。该纲要内容过于简要,课程目标不具体,无教材教参配套。在这种状况下广大培智学校实际上形成了无合适课程和教材可用的局面。为了适应培智学校教育的新形式,配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国家教委也启动了特殊教育的课程改革,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于2016年下半年刚刚公布,但教材尚未研究开发出来。

同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拥有了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资源编制课程的权利。校本课程由国外引入我国并已经成为普教研究的热点,特殊教育各界也在积极关注校本课程。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为培智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培智学校纷纷展开了有关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工作。因此,研究一个适应于培智学校特点的新课程成为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从学生自身来看,适应能力是区分智力障碍与非智力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国内外智力障碍儿童教育训练内容中的重要项目。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能力的缺陷较严重。“适应能力直接受智力影响外,更是与环境交互的功能状态。适应能力作为生活的重心,有动态、可变的特点。只要给与足够时间与支持便能增进适应能力、生活能力”。已有研究表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10岁以前适应行为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而提高,11、12岁左右成平稳状态,7、8岁以前发展较快。换言之,通过教育训练与环境影响,智力障碍儿童的适应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而学校在个人所接受的一切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校的课程设置、国家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综合使用、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等都对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发现,我国培智学校十几年的校本课程改革研究参与面广,但研究成果少、质量不高且不平衡;研究面广,研究重点突出,但研究特色不足。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还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智障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预期突破、拟创新点

在培智校本教材开发上,不少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对这类教育群体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从整体目标到教学内容、方法的基本课程框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教学经验。

我国大陆的培智教育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各地辅读学校都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如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于1999—2000学年度开始进行弱智学校生活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生活教育”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从当前弱智教育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分析学生生活适应能力和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了七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从认知、语言、感知运动、生活技能、数学和养成教育等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教学和训练,将传统意义上的各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该课程的设计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对当前的弱智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式。

他们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培养智障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是培智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学校教育必须提供给智障学生最适合的教育,提供给他们发展的最大可能性。

鉴于我省还没有统一的符合中重智障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材料。目前各培智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究,但各自为政,零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未必适合我们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地方性需求。因此我校决定着重根据本土特点,从有利于智障学生成长,挖掘潜能的角度思考,着手进行本地区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为智障学生提供一系列最适合的教育,为各同类学校提供借鉴和经验。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智力是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指导我们智力是可以改变的,课程要能够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变通能力;

“智是认知结构对现实的适应”——指导我们课程中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现实的适应上;

“教学是让学习者处理符合认知适应的材料”——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适应学生的能力和需要;

“学习是起因于活动而矫正认知结构”——指导我们课程教学形式以活动为主;

“以发展的进程解释学习,而不是以学习解释发展”——指导我们课程评价使学生得到发展。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地讲,教育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他坚决反对没有以“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指导我们课程内容要贴近生活,做到实用性、生活化。

3、马斯洛、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性,把学习看成是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为人的成长服务;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必须把学习者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应该是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的学习。——指导我们课程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各种差异特点,并且一切都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做到真正以学生为本。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形成适合我校中重度弱智学生教育、训练需要的校本课程体系,并且通过实践,培养智障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效促进中重度弱智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研究内容:

1、开展基础调查研究:通过采用各种研究方法,深度思考,了解学生、家长、社会的需求。

2、进行现状分析研究:收集本校学生的智力、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综合分析,获得全面科学的学生现状资料。

3、我校目前借用上海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了一系列与本土特色无法融合的问题。因此,我校研究教师将从智障学生实际需求出发,选择对智障学生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全面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开发出一套适合本地区智障学生学习的校本教材。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针对本地智障学生的特点,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和生长发展需要出发,计划通过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活动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组织实施课题研究,研究开发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教材,以发展他们的潜能,进行必要的补偿教育,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使部分学生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研究过程:

a、准备阶段(2016.9—2016.12)

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任务:

开展课题工作前期研究,为课题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b、实施阶段(2017.1—2017.12)

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任务:

(1)构建校本课程实施纲要的研究。

(2)形成校本课程系列材料的研究。

(3)实施校本课程的策略研究。

c、总结阶段(2018.2—2018.6)

这一阶段主要研究任务:

全面整理研究成果,编印出校本教材。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对课题实施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查、评价,及时了解课题研究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以利于对症下药,减少盲目性,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向,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2、文献法:从各种途径全面学习培智学校校本教材方面的教学专著和学术论文,提高课题研究组成员的理论水平。

培智学校培育方案2

一、指导思想

贯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落实局有关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以实现“把学校办成师生自助、互动、发展的乐园”的目标。

二、活动主题

走近学生的身边,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真情,真爱感染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内容

1、走进家庭。在爱生月活动中,每位教师开展家访活动,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家访要求有记录,有家长意见反馈。

2、走进心灵。开展谈心活动,与自己任教的班级学生做一次心灵的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等情况,确立“了解-理解-关爱”的育人理念,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平等、诚信。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认真排摸学校里存在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和心理咨询活动。

3、倾力帮扶。积极主动地了解残障严重、家庭贫困学生的情况,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给予这些学生更多的关爱,让这部分弱势群体健康成长。

4、师生互动。以趣味运动会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亲近学生、师生同乐”,在活动中,增进师生感情及学生的爱校情感。

5、网上论坛。通过网上论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大讨论。

6、师德承诺。向全体老师们发起倡议,开展教师承诺签名活动,思考教师的爱心与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示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用爱和责任来诠释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7、主题班会。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邀请所有的任课教师参加,与学生进行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惑与问题。

8、献言献策。针对当前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全体教职工进行反思和献言献策,听取意见和建议。

9、评选活动。以“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评选活动为载体,组织师生、家长通过测评方式,了解学生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大力弘扬高尚师德,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鼓励先进,激发全体教师的爱生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五、活动要求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以书记为组长,各部门共同参与的活动领导小组,并制定学校活动方案。在爱生月活动期间,设立校长信箱,予以反馈学生家长在“活动月”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2、加强学习,营造氛围。认真组织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大力宣传本校的师德典型,营造“爱生月”活动氛围。

3、认真总结,务求实效。抓好“爱生月”各项活动,确保活动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活动结束后,认真总结本次爱生月中活动的主要做法、具体成效、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打算,提升师德师风建设水平,推进教育健康发展。

培智学校培育方案3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特殊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设置培智学校课程.课程设置应体现先进的特殊教育思想,符合特殊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遵循智力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智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培养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社会文明进步要求,使智力残疾学生具有初步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初步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具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和适应生活、社会以及自我服务的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1.一般性与选择性相结合

在课程设置方案中,尊重智力残疾学生的教育需求,通过一般性课程来满足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同时,通过选择性课程来满足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促进他们多方面的发展.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在课程组织形式上,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力求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认识理解事物的普遍特点,较全面满足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实践中.

3.生活适应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在课程功能上,强调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注重对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个人才能.

4.教育与康复相结合在课程特色上,针对学生智力残疾的成因,以及运动技能障碍、精细动作能力缺陷,言语和语言障碍、注意力缺陷和情绪障碍,课程注意吸收现代医学和康复技术的新成果,融入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咨询和辅导、职业康复和社会康复等相关专业的知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5.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在课程开发上,继承我国特殊教育取得的成功经验,借鉴国内外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结合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实际,通过探索、总结、发展和创造,不断调整、修改和完善课程,使课程更适合智力残疾学生的需要和发展.

6.规定性与自主性相结合

在课程实施中,各地在使用国家课程方案时,可根据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社区生活环境以及学生在这些环境中的特殊需求,开发校本课程,体现课程的多样性.

三、课程设置表1 培智学校课程计划表(节)

课程 年级 一般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生活 语文 生活 数学 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 语言 艺术休闲校本课程低年级3-42 3-41 3-43-43-46-9中年级3-42-32-32 3-43-43-46-9高年级4-54-51 3-42 2 2-36-10表2 培智学校课程设置及比例(%)表

课程 年级 一般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生活 语文 生活 数学 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唱游与律动绘画与手工运动与保健信息技术康复训练第二 语言 艺术休闲校本课程低年级10-126-711-133-410-1210-1210-1220-30中年级10-128-97-85-610-1210-1210-1220-30高年级13-1513-153-48-96-76-711-1320-30四、课程设置的有关说明

1.本课程方案(简称"方案"下同)立足于智力残疾学生的发展需求,根据课程设置的原则,注重以生活的思路,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方案充分考虑了智力残疾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构建了由一般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两部分组成的培智学校课程体系.一般性课程体现对学生素质的最基本要求,着眼于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基本需求,约占课程比例的70%~80%;选择性课程着眼于学生个别化发展需要,注重学生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身心康复),强调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相关服务,体现学生发展差异的弹性要求,约占课程比例的30%~20%.两类课程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一般性课程为必修课,设置以下六类科目:

生活语文——着眼于学生的生活需要,以生活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紧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针对智力残疾学生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生活数学——以帮助学生形成和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简单的数的概念、数的运算、时空认识、以及数的运用,学习运用简单的运算工具等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计算技能、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的能力.

生活适应——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为目的,以学生当前及未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常识、技能、经验为课程内容.培养学生具有生活自理能力、简单家务劳动能力、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之尽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公民.

劳动技能——以培养学生简单的劳动技能为主,对学生进行职前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通过劳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能力.

唱游与律动——课程将音乐律动与舞蹈、游戏相结合.通过音乐教学、音乐游戏和律动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听觉、节奏感和音乐感受能力,补偿学生的认知缺陷,提高学生的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绘画与手工——通过绘画和手工技能的教学和训练,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视觉、观察、绘画、手工制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运动与保健——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通过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大肌肉群活动能力、反应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刺激大脑肌能的发展.提高安全意识和运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学习基础的卫生保健、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知识和方法,培养积极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良好的卫生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选择性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的区域环境、学校特点、学生的潜能开发需要而设计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四类科目,课时可弹性安排.

信息技术——以学习简单的通讯工具运用、计算机操作、互联网络运用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主.帮助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适应生活和社会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一般在高年级设置.

康复训练——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求,以及在运动、感知、言语、思维和个性等方面的主要缺陷,结合学生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种康复训练、治疗、咨询和辅导.课程力求使学生的身心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康复,受损器官和组织的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语言——在学生已有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选择学习第二语言,如:地方语言、民族语言、普通话以及简单的外语等;对不能使用语言的学生也可以采用其它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或沟通辅具.

艺术休闲——通过程度适宜的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尝试学会感受美和表现美,丰富、愉悦学生的精神生活;学习若干种简单的休闲方式,陶冶学生的生活情趣和生活品味,提高智力残疾学生的生活质量.

校本课程——学校可根据地域特征、社会环境、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实际生活需要,设置和开发的具有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的开设应当充分利用和挖掘学校与地方的课程资源.

4.每学年上课时间为35周,社会实践时间活动为2周,机动安排时间为2周(用于远足、参观、运动会、艺术节等)由学校视具体情况自行安排.寒暑假、国家法定节假日为13周.

1~6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0节,7~9年级每周总课时量不超过32节.

5.每节课上课时间一般为35分钟,可根据学生的年龄、智力残疾程度和课程的性质进行适当调整.

6.每天安排15分钟晨会,进行专题教育活动;每天安排30~40分钟眼保健操、广播操和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有不少于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每周安排2课时班队活动或综合实践活动(建议低年级安排综合实践活动,高年级安排班队活动),高年级可安排2课时课外兴趣活动.

7.学校应全面推进个别化教育,为每个智力残疾学生制订和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应将课堂教学与个别教育训练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个体需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个别训练,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补救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8.课程评价⑴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多元化、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导向功能,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⑵评价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的内容要有助于智力残疾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应根据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设计社会性与情感、认知、语言、自理和运动等多方面的评价内容,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成长轨迹.

⑶评价应促进课程建设与发展

评价应促进学校高质量实施课程.学校课程计划及其可行性,课程安排的适切性,课程管理的合理性、有效性,个别化教育计划的科学性,以及学校特色课程开发的针对性等都应成为学校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⑷建立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学校应积极收集各方面对课程实施的意见与建议,提高教师、家长参与课程实施与管理的积极性,促进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要积极宣传培智学校课程改革,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培智学校培育方案4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教育局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贯彻学校工作计划,努力推进教育教学的精细管理,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根据时代精神,引导教师从经验型向学习型转变,切实推进有效教学工作,强化过程管理,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提升特色建设水平,努力构建和谐校园、阳光校园、平安校园,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的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特色发展。

二、工作目标

1、深化课程改革,突出亮点。设置我校课程方案,结合实际设置科目,积极研究聋智结合的新形式,构建我校的教育教学模式。

2、加强教育教学,形成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本。在学校新课程方案指导下,加强日常各科目的实施,形成各科目课程标准,确立几门校本教本的开发。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特色。在我校现有校园文化硬件的基础上,加大文化的软件建设,打造一流校园文化。

4、开展教育服务,促进特教发展。正式启动对智障儿童随聋班就读工作研究,并结合新课改理念,共同实施。

5、加强教育研究,提高科研促教水平。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资培训力度,大力拓宽学习渠道,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确保教师队伍有层次、稳固地提升。

2、加强岗位练兵和“校本研讨课”活动,做好各学科教师参加教学评优活动、基本功竞赛等活动。

3、加强艺术、体育卫生管理,及早落实,科学训练,创建整洁卫生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文明程度。切实开展好阳光体育活动,增强学生、教师体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4、兼顾对班主任工作的研究、督导、考评,实现日常管理重心的下沉,优化班级文化、进而提升校园文化;优化班风班纪,提升校风校纪。

5、加强教学研究的力度,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师生评价制度的改革等方面作出深入的探索。

四、工作措施

(一)设立适合本校学生需求的课程方案,深化课程改革

面对特殊教育学校聋生锐减,智障生增我的现象,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必须围绕“满足学生的教育需要”的宗旨来开展。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不断地积累经验。

本学期,将是我们开展摸索的初期阶段,力求在在打造特色的同时遵守规范,在落实国家方针的同时寻求_特校的模式。

注:各班按照班级学生情况,经教导处同意,作适当调整;共性下的个性发展(特殊教育需求),以教育支持活动予以实施。

1、关于以上课程设置的几点说明:

(1)以上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结合我校特点进行设置,注重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2) 综合实践课程,是在主题内容下以活动的形式如自理能力的培训、游戏活动等来组织教育活动,达成相关目标。

(3) 课程组织形式原则上是上午进行国家一般课程的教学,下午进行具有我校课程特色的康复训练与活动课程等实施。

(4) 教师原则上进行包班制,淡化课时观点;强调教师专业化,追求团结协助。

(5) 强调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学生、教师的可评估性;注重切合学生特点,以活动为平台,以参与为手段。

(6)课程设置与实施体现“和谐、支持”。

应是课程科目的相互支持,即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和谐、支持,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和谐、支持,课程设置与班级学生需要的和谐、支持;如特定时期专题活动科目支持艺术(文艺)科目;应是教师之间相互支持,跨部门的、同班级授课教师对的相互协助,相互支持,包括知识内容协调、活动组织等;应是对学生特殊教育需要的支持,授课教师(含主要负责人和协助教师)课内课外注重学生个别教育需要的支持,满足学生“最需要、最有可能发展”的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并做好学生的支持计划、观察记录、评估以及文本性工作。

令校园文化、班级建设、团队建设、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和谐”发展。

2、对于教师教学常量,归结为:全体教师进行按课表进行教学,每周一二下午两节课后分语数组进行集体备课及业务培训。

3、以学校课程方案为指导,在学校统一安排的课程表的基础上,聋弱结合的班级教师,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需要,由班主任执笔,共同制定班级课程课。报教导处备案,批准后实施。

学校“课程计划”作为班级课程设定参考蓝本,各班进行课程表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体现课程设置对班级学生需要的“支持”。

例如:经研究确认一年级生活数学课课时不够,可从健康等课时中适当调节。班级课程表一般在开学初由教导处设定,班级根据实际调整后并报教导处批准后实施。

4、召开班级教学研讨会,确立进行综合课教学内容。

关于单科科目的实施,也可相结合的综合进行。就需要班级教师召开教学研讨会,并做好会议记录,结合自己所教学的科目共同坐下来确定一些教学主题。如进行“我爱我家”实践活动时,劳动技能课可开展家庭清洁卫生的技能的教育、生活语文进行相关的家庭的识字教学。

5、教育教学的评估我们同样强调多元的评价,如任课教师互评,家长评价等。

(二)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1、全校教师、学生德育紧紧围绕“校园文化”开展相关活动;

2、教学活动注重“文化”的体现

3、加强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大力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_》等课题的研究力度。

4、切实抓好常规管理工作。继续贯彻教育教学“德育为先”的理念。

3、充分发挥团队在德育中的主力军作用,进一步完善卫生纪律“评比”制度及实施方法;

4、大力开展各项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如爱国、感恩等主题活动;

5、各工作组大力开展校园美化、校园内涵体现活动。

(三)实施校本研究

学校校本研究的最终体现形式之一是——教本。在我们在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资料的积累,这是促进我们校本教本编写的大好时机。

1、确立几门开发教本科目。

新设置的科目为校本教本的突破口,在在结合学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我们觉得可结合实际体现“校本”,初步确定“生活语文”与“生活适应”为两大校本编写的方向。

生活适应能力作为有智障孩子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生活技能为目标,开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方面教育与训练,培养智障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

2、成立研究小组。

设立年级段组长,每个年级段订立一个研究方题,每年撰写一篇相关论文,上好一节研讨课。落实科研、交流时间。

3、发挥能动性。

各科任教师对于自己任教的科目,在年级段组长的组织下,开始收集积累课题研究资料。教师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应发挥积极作用。

4、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以教研组为单位,确保每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含热点探讨、经验分享、集体备课活动等形式)。

5、主题教研: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探讨论文、提升科研能力为主的常规的交流活动。结合《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实施,教师每人每年需完成一篇以上具有独立产权的论文。

6、加强教研成果汇编工作。筹备教师论文专集,校本教材的教本编制、其他教研成果等。

以上几点不可能囊括我们本学期要做的教学工作,我们将计划与灵活相结合,不断落实计划的同时补充计划,为学校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落实岗位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素养

1.抓实教师基本功训练。

加强教师岗位业务培训,围绕“提升课堂教学技能”,继续抓好青年教师两字、手语以及说课、上课等基本功的日常训练,有布置,有检查,有考核,努力夯实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通过青年教师说课、上课的系列活动,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培养教师的三项技能:教学设计的技能,课堂调控的技能,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

2.组织多层面学习培训。

组织教师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面对学校逐步由聋教育向培智教育转轨的现实,在抓好聋教质量的同时加强培智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

一要立足校本培训,组织好教研组学习和校级层面的集中学习,推荐和指导教师学习优秀的教育教学文章,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

二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省级的教育教学培训学习。

三要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教师的视野。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加快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

3.加强骨干教师梯队建设。

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继续分层次实施骨干教师锤炼计划。组织安排好学科学术带头人和区骨干教师的展示活动,安排好年内青年教师的校级汇报展示活动。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使青年教师通过学校提供的各种平台,在业务素养方面得到较大的提升。

五、具体工作安排:

九月份:

1、各学科进行学期备课,制定各学科教学及进度计划。

2、为各科准备教材及教学用书。

3、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

4、语数试验课 。

5、默词和式题比赛。

6、实施最新大课间活动方案。

7、每月三查。

8、实习生到班。

9、正式启动对智障儿童随聋班就读工作的校本研究。

十月份:

1. “爱我中华杯”师生书法赛。

2. 每月三查。

3. 随堂听课。

4、造句和口算比赛。

5、实习生汇报课。

6、语数试验课。

7、学生作业展。

十一月份:

1、语数试验课。

2、默写课文与应用题比赛。

3、每月三查。

4、随堂听课。

5、智障学生自理能力大比武。

6、“我爱我家”系列活动

十二月——一月份:

1、每月三查。

2、随堂听课。

3、协同各部门搞好“庆元旦”活动。

4、教师业务考核——中国手语、钢笔字、粉笔字

5、聋生写话、作文比赛。

6、智障儿童随聋班就读工作的校本研究成果汇报。

7、组织好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