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辞职报告怎么写简单范本10篇
2023-08-01 20:30:53有关学生会干部述职报告
2023-08-07 21:43:01最新两免一补自查报告范文
2023-08-18 05:34:43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023-08-09 10:16:52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调查报告
2023-07-31 23:40:08工程技术部述职报告
2023-08-13 22:33:10在幼儿园的暑假工作实践报告范文
2023-08-17 01:30:33辞职报告怎么写简单范本10篇
2023-08-01 20:30:53有关学生会干部述职报告
2023-08-07 21:43:01最新两免一补自查报告范文
2023-08-18 05:34:43暑假支教社会实践报告范文
2023-08-09 10:16:52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当前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思考
随着形势的发展,农村教育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就此,我与办公室、教育局的同志一起作了一番深入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我县农村教育工作的现状
截止20xx年底,全县农村10个乡镇共有127所中小学,学生15157名。其中,中学13所,学生6635名;小学114所,学生85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教职员工1885名。其中,中学教师583名,小学教师1302名;专任教师1705名,专任教师占农村教职工总数的90.4%;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中级职称的784名,初级职称的1003名,工勤人员74名;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862名,中师1001名,高中22名。
全县农村中小学校总占地面积13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8万平方米,拥有图书175.7万册,计算机340台。
农村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初中入学率为100%;小学生年费用在260元左右,中学生年费用在500元左右,食宿生费用在1600元左右。
近年来,通过全县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县农村教育工作有了较大发展,为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办学条件有所改善。从20xx年至20xx年末,县财政累计为农村教育投入资金120万元(不含教师工资),仅20xx年,就投入42万元,用于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到20xx年底,全县已改造农村学校危房11373平方米,占危房总面积的51.9%。经多方筹集,还先后在绥中乡建起了大庄园希望小学、在**乡建起了**希望小学等13所标准化的小学。二是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增强。由于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工作力度,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月统发。再加上教育部门不断加强对农村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加强了考核评估,实行末位备案制,充分激发了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绝大多数教师都能爱岗敬业,辛勤工作。三是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显著提高。20xx年暑期,教育部门采取考试、面试、答辩、测评的方法,对农村中小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实行竞聘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走上了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岗位,给农村中小学校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xx年年末,又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真正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政府办学、以县为主,全面落实中小学校长负责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办法,切实做到“保工资、保运转、保安全”。这些措施不仅使农村学校落后的校容校貌有了很大改观,也使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四是乱收费现象基本杜绝。全县农村的绝大多数中小学校都能严格执行小学生每学期30元、中学生每学期45元的收费标准,没有发现超收和巧立名目多收费的问题。多数学校还对贫困学生减免了学杂费,避免了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现象的发生。
我县的农村教育工作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面临的情况也较复杂,必须引起我们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
1、农村中小学生大量流失。在调查中我们感到,中小学生流失数量多、面积大、个别学校流失率居高不下的问题比较严重。据统计,20xx年9月开学初,全县农村中小学在校生人数为15818人(中学6131人,小学9687人),到20xx年6月学年末,在校生人数为14300人(中学4949人,小学9351人),流失1518人(中学1182人,小学336人),流失率中学为19.28%、小学为3.47%。其中,辍学756人(中学754人,中学辍学率12.33%,小学2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49.8%(中学63.79%,小学0.59%);举家搬迁或随父母外出打工转入其它学校762人(中学428人,小学334人),占流失生总人数的50.2%(中学36.21%,小学99.41%)。如xx中学20xx年初一入学人数为222人,20xx年初四毕业参加中考只有31人,4年流失了191人,流失率达86%。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原因造成的流失。一个农村学生从上小学到高中毕业,教育投资达2.4万元,平均年教育投资在20xx元左右,而多数的农村家庭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有的家庭还达不到这个数),除去家庭的日常开销,很多家庭供孩子上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有的家庭因缺少劳动力,父母患病、离异和家庭突发性事件导致贫困,再加上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看到孩子升学无望,并且上学的费用又较高等等原因,于是不让孩子上学。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流失。有的学生家距离学校较远,需要在学校吃住,而多数农村中学没有食堂宿舍,不能满足学生就读的需要;受当前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和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家长产生了上学与不上学一个样、与其上学不分配不如退学学手艺的思想,让学生回家帮助种地、到外打工或学手艺。三是教育原因造成的流失。当前农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学历低,业务水平不过硬,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讲不明白,学生听不懂,导致学生跟不上,产生厌学情绪。还有的教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歧视,学生与老师之间有隔阂,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失去了学习兴趣,没有读完小学或初中,就回到家或流向社会。四是其它原因造成的流失。家庭条件好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县里的中小学去借读或投亲靠友到外地借读;家长在外打工的把孩子带到打工的地方借读,从而导致学生流失。
2、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前农村教师队伍有这样几多几少。老的多,年轻的少;学历低的多,高的少;领工资的多,能讲好课的少;用非所学的多,教其所学的少。教师队伍老化问题突出,全县农村小学教师中,男教师50周岁、女教师45周岁以上的就有524人,占农村小学教师总数的40.2%。现有农村教师,多数是教主科的,教英语、音乐、美术、生物课的教师非常少,致使所有学科不能均衡授课,学生偏科严重。除此以外,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素质和能力偏低,导致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流失严重,状况堪忧。农村中小学有一半以上的教师不能胜任循环教学,有的正式教师教不了课,只能烧锅炉或者从事其它工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是高学历的教师多数被分到城里的中小学,有的即使被分到农村,也早已借调回县里。二是农村现有骨干教师多数被县里的中小学借走。据统计,几年来,城镇中小学共从农村中小学抽调教师233名,仅**一个镇就借出23人。三是农村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多数为民转公的教师,其中一些人观念旧、水平低,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知识更新,特别是定上高级职称以后,就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求上进。
3、办公经费严重短缺。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168.8万元,其中,中学有债务55.2万元,小学有债务113.6万元,债务最多的是xx镇(31.4万元),最低的是xx镇(6.3万元),中小学校平均负债达1.33万元。有90%以上的学校购不全教学资料,连简单的教学用具、试验用品都无力购买,桌、椅、门、窗等基础设施得不到维修,多数学校举债维持教学。农村所有小学中,学生总数超过70人的学校约占30%,70%的学校靠收取杂费难以支撑教
学。另外,由于学校没钱雇更夫,夜间无人值宿,给学校的安全问题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近年来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生均经费没有按时支付到位,除教师工资和冬季取暖用煤由财政统一拨给外,办公经费基本没有拨付,致使学校正常的办公经费没有保障。二是“一免两补”政策实行后,取消了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等费用,以前学校的更夫都是村里花钱雇人,教育体制改革后,村里不管学校的事,不再出这笔钱。三是生源少,多数学校的学生在五、六十人左右,再去除特困生的杂费及购买教学用书等费用,办公经费所剩无几,根本保证不了办公的需要。
4、教育体制不完善。多年来,受传统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教师工作无论好与坏,都是铁饭碗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体现不出多劳多得,也做不到奖优罚劣,致使一部分教师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从而影响整个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给农村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了隐患。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二、发展农村教育工作的主要对策
1、建立和完善新的投入机制,确保农村教育工作正常运行。进一步加大县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严格执行现有的教育法律法规,使县级政府真正承担起应尽的义务。要遵照《教育法》中“教育经费预算单列”的规定,由县级政府实行教育经费单独预算,建立专项教育转移支付,加强农村教师工资的管理,逐步完善各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教师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重新核定各乡镇中小学运转所必需公用经费的最低支出水平,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教育成本核算制度,确定合理的师生比例和班额标准,确定合理的行政管理和教学消耗的比例,确保农村学校日常运转所需公用经费。积极实行教育经费公示制度,农村中小学经费的筹措、分配、使用情况必须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人大和纪检部门必须加强监督检查,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向人大报告教育经费使用情况。与此同时,要采取多种手段,积极化解农村学校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学校发展的建设资金,以确保农村中小学的“安全”运作。
2、完善农村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县级教育管理部门与农村学校的关系,解决因乡镇教育机构撤销导致的管理机制混乱现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把管理的重心转向依法督导评估和宏观指导。要进行分类规划,按照乡镇规模大小和农村学校的布局状况,建立和完善乡镇中心学校的管理职能,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从实际出发探索多种有效的农村教育管理新模式,调动乡镇政府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积极性。进行学校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实行校长竞聘制和校长聘任制,引导学校根据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自主办学,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积极推行中小学教师聘任制。改革农村的办学体制,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措施,开辟新的民间筹融资渠道,建立农村教育多元办学格局,在发展公办学校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类型的民办学校。允许社会力量采用租赁、承包等方式承办和改造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问题,帮助化解学校债务。
3、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围绕现代农业和现代工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开发新课程,设置新的教学内容。内容可以包括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生态保护和高技术生态农业等,并逐步向农村工业、信息服务和进城就业等方向拓展。从小学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进行“创业教育”,要把“创业教育”作为现代化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积极传播新思想和新的价值观,拓展创业的知识面,鼓励学生敢于面对市场竞争,敢于自主创业,不断提高农村新一代劳动者的`素质。要改革农村学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要紧密联系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让学生在农村社会实践中学知识、用知识,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要改革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劳动技能、适用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帮助学生学习致富的一技之长。
4、实施农村教育扶贫工程,保证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上学读书。要积极筹措教育扶贫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财政的资金,采取政府拨款、社会各界赞助、教育内部募捐等多种形式筹措教育扶贫经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育扶贫工程各项计划的落实。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对口扶贫活动”。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中小学”、“社会各界援助农村中小学”等活动。要以支持农村薄弱学校改变面貌和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为重点,促进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提高。建立教师扶贫制度,组织城镇优秀教师送教下乡,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农村中小学校任职、任教,安排和接纳农村学校的中小学校长和中青年教师到城镇学校学习、培训,加强城乡教育交流和城乡教师互动,促进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大帮扶农村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通过开展对接活动,将富裕地区群众和学校捐献的图书、仪器、设备无偿地提供给农村中小学校和贫困学生。制定直接面向农村贫困生的救助制度,将救助款直接拨付给贫困家庭的学生,并采取措施切实保证救助资金用于教育。从而确保农村困难群体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5、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素质。要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合理配备农村教师队伍,认真贯彻执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精神,广泛实行教师聘用制,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和分配激励机制。要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基本稳定。要鼓励现有的农村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学历提高培训考试,提高学历层次。健全学校学习制度,有计划地开展各种学习竞赛活动、互帮互学活动。农村学校学生数少,教师编制紧,要求教师多才多艺,要开展教师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在提高教师文化业务素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师德建设,在广大农村教师中开展热爱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学校、热爱农村学生的教育活动,开展提高责任心、事业心、进取心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道德修养和师德素养。
6、不断加大控辍工作力度,严格控制农村中小学生的流失。要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和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让每个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普九”的意义。要加大对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家长或监护人经济处罚的力度。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把这项工作当作农村教育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严格执行劝学包保责任制,层层落实。要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帮带”活动,让优生带差生,教育教师不得歧视和体罚学生。要针对不同的辍学生,采取不同的补救措施,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习的积极性。要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用知识、用感情留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