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导游词

甘肃旅游导游词范文-甘肃导游词

2023-08-03 11:12:10 高考在线

甘肃旅游导游词范文-甘肃导游词1

  其实原来我对甘肃的了解并不深入,是那次去出差,觉得可以有必要了解一下那里的民俗风情,有没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一直都喜欢自由的天空,不喜欢被束缚,所以,每次出差都会在网上翻阅一下资料,去甘肃,我依稀清楚的记得那里的人们,那里的民俗风情,那里的天空蔚蓝,那里的人们纯真质朴,很热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去那里的,我把甘肃的民俗风情发一下,如果有需要的可以借鉴!

  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在东经92。13`~108。42`,北纬32。12`~42。57`之间。它东接陕西,南控巴蜀、青海,西倚新疆,北扼内蒙、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

  它象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南北地跨10个纬度,纵横45。3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2%。辖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庆阳地区、平凉地区、陇南地区、定西地区、武威地区、张掖地区、酒泉地区、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等14个地、州、市,86个县、自治县、市区。包含汉、回、藏、东乡、裕固、蒙古、哈萨克、保安、撒拉、满、土、维吾尔等12个主要民族。其中,东乡、裕固、保安族是甘肃独有的三个少数民族。

  甘肃,是取甘州(今张掖)、肃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由于西夏曾置甘肃军司,元代设甘肃省,简称甘,又因省境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而唐代曾在此设置过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甘肃,历史悠久,民俗活动和名胜古迹不胜枚举,拥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33个、动植物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区26个。相传三皇之首的伏羲氏便诞生在这里。远自上古,黄河两岸的农业文明已经萌芽。璀璨的古代文化与现代风采展现在唐诗、宋词、元曲之中;展现在古老的洞窟内、绚烂的壁画上;展现在“花儿”的歌声里、香浪节的笑语中;展现在无边无际的雪山草原深处。行走在甘肃大地上,到处都有民俗风情、动人传说和名胜古迹。

  甘肃东南部的天水市和陇南地区,是历史悠久、山川锦绣、物产丰富、气候宜人、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称。境内除有举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和秦安大地湾古文化遗址外,伏羲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在天水的遗风民俗也十分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伏羲庙会和农历五月十三日的伏羲文化节,将天水民俗活动推向高潮。唐玄奘在天水的传说,使佛公山乔、万紫山、渗金寺等地,成为主要民俗景点。三国的古战场街亭、祁山堡、木门道、诸葛军垒、阴平古道、姜维墓祠等遗迹,不仅能使您重温三国历史,而且至今流传的孔明帽房屋、正月十五点灯盏等民俗,使人深感三国遗风的浓郁。

  和天水、陇南相临的甘南、临夏两自治州,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境内的拉卜楞寺,作为黄教三大寺,不但有著精美绝伦的建筑,而且每年7次规模较大的法会和众多的节庆,使拉卜楞寺的宗教民俗活动空前丰富多采,古朴典雅的临夏清真寺,是穆斯林民众们的聚礼之地,这里的宗教民俗活动,独特隆重,令人叹为观止。规模宏大的莲花山和松鸣岩花儿会,不但是临夏民俗风情的充分展现,而且在世界民俗风情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更有那甘南藏区的浪山节、采花节;临夏东乡一族、保安族的婚礼、饮食等习俗,使甘南和临夏成为甘肃民俗的黄金地域。

  甘肃东部的庆阳、平凉地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地区。这里除有众多中国革命遗迹外,更有轩辕“黄帝得道于广成子”的道家圣地崆峒山、西王母设宴招待周穆王的王母宫山,而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都成为民俗文化主要场所。特别是唢呐、剪纸、社火、戏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定西地区和白银市,虽乾旱少雨,植被较差,但也不乏引人入胜的民俗风情。陇西是天下李姓的祖地,是海内外李氏寻根问祖之地;岷县是当归主要产地,由此而形成的生活、礼仪、节庆等民俗,在海内外都有一定影响。会宁县的会师楼则标志著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

  河西走廊是甘肃著名粮仓,更是昔日铁马金戈的古战场河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闻名于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肃南裕固一族风情、肃北蒙古族风情、阿克塞风俗、天祝藏区风情、雷台奇观、古酒泉传奇、嘉峪关传说、玉门关和古阳关遗址、桥湾人皮鼓、民间筵悦、民勤骆驼队等奇风异俗在这里熠熠生辉。

  省会兰州市,不但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市。这里民俗风情更是多彩多姿,连城鲁土司衙门、黄河古渡和铁桥、五泉山庙会、安宁堡桃花会、皋兰闹元宵与打春牛、水车与皮筏、太平鼓和太平歌以及雕刻葫芦、黄河石、水烟、白兰瓜等,让人流连往返。

  很多地方,它不出名,可是当你去了却发现它出奇的美,让你感受那里是那么独特,走近甘肃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只是我们都不曾用心去体会,包括那里的民俗风情,包括那里的人,问题能让我再次回味!

甘肃旅游导游词范文-甘肃导游词2

  甘肃有个淳朴美丽的小镇,他们靠山而据,日出耕作,日落回家,现在就带大家来领略下甘肃小镇的民俗风情吧,小镇名叫“静宁”即“宁静安谧”之意。静宁县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较好,民俗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

  1、生活习俗

  居住:山区多选择向阳、避风、背山而居,旧时多住窑;川区多房少窑。清及民国时期,富人家筑堡居住。现代农村多住顺水“一面坡”形土墙瓦房、砖瓦房。院内房屋布置,上房居中,与大门基本相对。饮食:旧时均以杂粮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主食小麦辅以杂粮,以面食为主。好熬“罐罐茶”喝,有泼散祭祖习俗。陈设:农村多用方桌、炕桌、木厢、室内挂字画中堂。婚嫁礼俗:提亲、订婚、纳采、迎娶等。

  2、民间艺术

  主要有社火、歌谣、剪纸、刺绣等。社火多在春节期间和特大喜庆日子演出。有舞台表演、地静宁县群众活动

  摊子和由狮子、龙、高跷、旱船、高台组成的社火队三种表演形式。耍社火时,要“说仪程”,表演曲子戏、小曲、狮子、马社火、纸马、跑驴、小车、高台、龙灯、旱船、高跷和皮影等节目。歌谣、谚语、民间故事十分丰富。《毛女子》、《月亮光光》、《催眠曲》、《吆老牛》、《花鸟鸟自由配成双》、《有吃有喝心里舒坦》等歌谣流传较为普遍。《十杯酒》、《四大节》、《十里墩》、《送干哥》等,曲调节奏奇特,在民歌中极为罕见。整理出的谚语约300条,涵盖了气象、节令、农事、思想、修养、社交、生活等方面内容。剪纸是静宁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装饰艺术,每逢节日(主要是春节)或有喜庆事时,妇女用彩纸剪成各种花、鸟、虫、鱼或人物,贴在窗格上(叫窗花)、门棂上、墙壁上(叫墙花)作为装饰。刺绣多在枕顶、袜跟、鞋头、兜肚上,其中“绣花枕头顶”是刺绣工艺中的精品。刺绣古雅艳丽,保留着独特的民族艺术风趣,绣工细而不滞,图案线条奔放自如,确为雅俗共赏之珍品。

  3、农耕习俗

  静宁,以农耕为主,也兼营养殖、林业、园艺和家庭手工业。甘肃小镇的民俗风情,因之,静宁民众的生产习俗,是和这些生产门类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关系的。农谚云:“九九尽,开耕种”。古历正月下旬或二月初,川地、山地、塬地大都解冻,春田按时序开始播种。春播的夏田作物有麦类:小麦、大麦、青稞、旱稻;豆类:麻、白豌豆、扁豆、蚕豆、回回豆;油类:胡麻。春播的秋田作物有:高粱、玉米、糜子、谷子、洋芋、莜麦、荞麦(苦麦)。春播的饲料作物有:苜蓿、燕麦、草秫秫等。动农开始播种的第一天,称“动农”,即开始动农活,亦称“动龙”。

  因二月为“龙抬头月”,龙为水神,庄稼丰收,需要龙神泽润,故在第一次开始播种时,要举行简单的“祭龙”仪式。全家人牵上耕牛,找上耧、耱、锨、枹子等劳动工具,背上种子,端上香火纸炮,酒茶来到地中心,首先架起耕牛,在地心耕一个大“田”字或一个大圆,象征粮囤。然后,全家跪在田字或圆中心,烧香化表,奠酒泼茶,顶礼膜拜祷龙神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丰收。祭祀结束,开始播种。农谚占候农谚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劳动经验,总结出来的.关于农事生产的一整套科学规律,反映在个农事阶段。平凉农民的农谚十分丰富,他们借助这些口承下来的生产经验,指导完成一年的生产。

  在这个小村里也出过不少名人哦,由于甘肃小镇的民俗风情干净淳朴,李白,李世民等著名人物都是从这个充满淳朴风情的静宁小镇出来的哦,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甘肃旅游导游词范文-甘肃导游词3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聚居区,全省总人口为2237.11万人,其中,汉族人口20xx.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1.7%,少数民族人口185.6万人,占8.3%,在少数民族中,世居本省、人口在千人以上的有回、藏、东乡、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等10个少数民族。此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东乡、裕固、保安为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

  一、临夏穆斯林民俗

  临夏有回、东乡、保安、撒拉等伊斯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临夏穆斯林的先民是唐宋时期来华互市并侨居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犹太人。元初蒙古大军西征时俘虏来的中亚、西亚穆斯林被安插在西北大地,临夏穆斯林遂数量大增。清政府镇压西北回民反清斗争,陕宁回民悉数入甘,幸免于难的河州地区遂成为西北地区的经堂教育中心,被誉为“中国小麦加”。

  临夏穆斯林基本上属逊尼派,有着“信真主、信天仙、信经典、信圣人、信末日、信前定”六大信仰,“念、礼、斋、课、朝”五大功课。清真寺是宗教和教育活动中心,通常由礼拜大殿、经堂和水堂三部分组成。

  穆斯林民族有独特的生活习惯。男子戴白帽,留长须;妇女戴盖头为最典型的服饰特征。临夏穆斯林严格遵守教义、教规,在生活、饮食方面特别讲究,喜食手抓羊肉、烩羊杂碎、炸油香、油茶、盖碗茶。开斋节、古尔邦节、阿述拉日为传统的节日。穆斯林擅长贸易,在临夏市各大街,可看到生意兴隆的农贸市场。

  二、藏传佛教文化与藏族民间风情

  甘南藏族自治州自古以来即为藏族聚居区,现为藏传佛教文化发达,藏族民俗风情浓郁,政治氛围宽松,交通相对便捷的神秘的旅游区。藏传佛教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在藏区形成的主要宗教派别,为广大虔诚的藏民所信奉。主要有宁玛派(红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噶当派等各教派,各有其教义思想、习学方法和修持重点。现由格鲁派执掌藏区政教大权,尊宗喀巴为开山祖师。教义上大小兼容而以大乘为主,显、密宗兼备,尤重密宗,形成“藏密”。

  藏族是生活在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区的古老民族,以游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徙。最初信仰原始宗教和苯教,现以藏传佛教为主。藏族穿藏袍,住帐篷,食物以牛羊肉、糌粑、青稞面为主,交通方便的地方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藏族藏传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其生活方式以佛教信仰为中心,乐善好施。藏族人民热情好客,豪迈粗放,有独特的歌舞艺术。甘南州的每一个角落都有浓郁的藏传佛教文化氛围,民俗风情魅力独具(图片为《藏族游戏·大象拔河》)。

  三、能歌善舞的裕固一族

  裕固一族为甘肃省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集中聚居在肃南裕固一族自治县境内,现有一万多人,裕固一族是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古老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裕固一族可上溯至唐宋时期的回鹘,后历经战乱,东西迁移不定,一直到十六世纪初才迁移到祁连山下定居下来。

  裕固一族因其族源和习俗差异而有东西部之别,但大都信仰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教义。悠久的历史和几经迁徙的艰苦历程,培养了这个民族刚毅、勇敢的性格和博大的胸怀。裕固一族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等方面都保留着独具民族特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尤以能歌善舞称著于世。即以裕固一族的婚礼为例,就有《戴头面歌》、《哭嫁歌》、《送亲歌》、《迎亲歌》、《猜情歌》、《敬酒歌》等等,整个婚礼的进程中迎亲的唱,送亲的唱,新娘唱,新郎唱,独唱,对唱,合着唱,歌声起伏,不亦乐乎。

  四、直爽欢快的保安族

  保安族是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1。3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目前主要聚居在临夏积石山保安族撒拉一族自治县。

  保安族是全民信仰伊斯兰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礼仪礼节、起居卫生、饮食禁忌、丧葬节庆与回族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热闹非凡的婚礼。保安族的婚礼,自始至终突出一个“闹“字,娶亲闹,送亲闹,迎亲闹,白天闹,晚上闹,“婚礼三天无大小”,闹得人心花怒放,闹得人流连忘返。故谓之“热闹非凡的婚礼冠军”,可以说毫不过分。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哭婚”、“唱婚”、“骂婚”等习俗相比,“闹婚”正是保安族婚礼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中充分体现了保安族直爽欢快的民族性格。

  五、热情好客的东乡一族

  东乡一族是以世居临夏地区东乡县而得名的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之一,总人口约4万人。东乡一族的族源主体是元代来自中亚地区的撒尔塔人,在历史上是一个族教密不可分的民族。东乡一族的形成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对东乡的历史发展、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一直产生着重大影响。东乡一族人民世世代代都是虔诚的穆斯林。其基本信仰、宗教功课、宗教礼仪等方面与回族几乎完全一致。

  东乡一族人民世居交通闭塞、贫瘠落后的山区,自元以来深受历代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生存环境的恶劣历练着东乡一族人民吃苦耐劳、正直朴实、敢作敢为、聪明机智的民族性格。东乡一族群众的生活虽不富裕,但却特别热情好客。对远道来的客人,一般都要倾其所有热情招待。客人进门,马上请到炕上敬茶敬饭,主人则在一边殷勤招呼,自己不吃不喝以示尊敬。待客的食品多为油果、手抓羊肉与炖鸡。鸡按部位分为13块,鸡尾最贵重。只有长辈或最尊贵的客人才能吃鸡尾。东乡一族的好客,甚至达到了自己家里无米下锅,也要烧一碗开水双手端给客人的地步,其淳朴挚诚,着实令人感动。

  六、晒大佛

  “晒大佛”是藏传佛教寺院所举行的传统法事活动,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甘肃、青海、四川等地农区。各地活动日期不尽相同。一般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甘肃拉卜楞寺的晒佛活动在每年一度的正月“毛兰姆”祈愿法会上举行。

  正月“毛兰姆”祈愿法会是拉卜楞寺第二世嘉木样季麦旺吾时仿效拉萨祈愿法会而兴办的,从正月初三晚开始,到十七日至。其间举行多项法事活动。“晒大佛”在正月十三日,也称“亮佛”。拉卜楞寺晒佛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宗咯巴,佛像宽12丈,长30丈,将要晒的佛抬到河南蒙旗亲王府前南山麓,举行晒佛仪式,沿途诵经,虔诚庄重。当佛像在晒佛台展开后,僧人信徒均念沐浴经,颂赞佛陀功德。整个晒佛活动场面宏大,给人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

  七、花儿会

  “花儿”是流传在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广大地区的民歌。“花儿”又称“少年”。男青年唱的叫“少年”,女青年唱的称“花儿”。据说,“花儿”至少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它内容丰富多彩,形式自由活泼,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深受回、汉、藏、东乡、土、撒拉等民族的喜爱。

  莲花山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境内,素有“花儿故乡”之称。这里一年一度的“花儿”盛会,吸引着临夏、定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成千上万的男女歌手和群众。每年从农历六月初一在莲花山下的足古川聚会开始,经过游山对歌进入高潮,再转入王家沟门夜歌,到六月初六紫松山敬酒歌别,整整六天五夜。这期间歌手们风餐露宿,相互赛歌,交流思想和感情,极一时之盛。

  八、姑娘追

  在辽阔的阿克塞草原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骠悍的小伙子在前面飞驰,美丽的姑娘扬鞭策马在后面紧追不舍。这就是哈萨克牧民特有的文化节目“姑娘追”。

  “姑娘追”在哈萨克语中叫“克孜库瓦尔”,是一种青年男女十分喜爱的娱乐活动。举行这项活动时,先由青年男女中的一方发出赛马邀请,而后两人双双骑马向指定地点缓步并行。途中小伙子可以向姑娘调笑逗趣,姑娘却不能生气。但一到达指定地点,小伙子就迅速举鞭策马向回跑。此时,为了“报复”小伙子的戏谑,姑娘亦扬鞭回马,紧紧追赶小伙子,被追上的小伙要接受姑娘轻轻的鞭打。这种活动,往往会促成青年男女的爱情。

  甘肃的哈萨克一族是本世纪30年代从新疆迁来的,现主要居住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游牧于祁连山下的哈萨克一族保留了本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风情。“姑娘追”便是其中一项饶有风趣的文娱活动。

  九、风味独特的清真食品

  甘肃地处内地和西部边疆的过渡地带,生活于斯的穆斯林群众极善厨艺和饮茶之道,当地人津津乐道的风味食品大都出自他们之手。风靡大江南北的兰州牛肉拉面据称始创自清朝末年金城关回民马保子家门,其辣椒油鲜红透亮,面条光韧透黄,汤汁清碧香浓,萝卜片洁白如玉,蒜苗、香菜翠绿如鲜,有“一红二黄三清四白五绿”的称誉。遍游兰州的大街小巷,男女老少换口解馋的灰豆子、甜醅子、酿皮子等小吃现也多由回族群众经营。

  近年来,“东乡手抓”、“靖远羊羔肉”、“尕面片”又成一时风尚。坐在穆斯林餐馆里,夹几块肥润香醇的羊羔肉,刮着放有春尖茶、冰糖、枸杞、桂圆、红枣的“三泡台”碗子,亲朋好友谈天说地,狂吃海喝,极尽一时之乐。

  十、羊皮筏子赛军舰

  “羊皮筏子赛军舰”是广传于兰州的一个俚语,它用夸张的对比方法形容了羊皮筏子搏击风浪、激流勇进的动势和筏子客豪迈的气魄,描绘了一道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景线。

  把一张张羊皮经特殊方法加工缝制后,经充气扎成气囊,按排列捆绑在数平方米的木架上,羊皮筏子就算是做成了。按筏子大小,羊皮囊一般在8~16个之间,以12个居多。羊皮筏子浮力大,变向灵便,航行快速。尤其是将总浮力分散在十数个单独的羊皮囊上,安全可靠,堪称一绝。羊皮筏子由来已久,在没有现代航渡设施的数百年间,一直是黄河上游摆渡、载货的主要工具,筏工也多是一些回族壮年,祖辈相袭,以为生计。现在,兰州一带的黄河航道彩虹飞架,汽笛不绝于耳,羊皮筏子多已销声匿迹。偶有见到,也多为满足好事者猎奇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