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导游词

龙门石窟导游词集锦十五篇)

2023-08-18 00:58:13 高考在线

龙门石窟导游词1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这美丽的古都—洛阳观光旅游。我叫刘温馨,你们可以叫我刘导游。这次由我带领大家来游览世界遗产—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位于洛阳城南12公里。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东山(也叫香山),因古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的植物而得名。唐代著明大诗人白居易就葬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20xx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的山脚下。

  另一座为西山(又名龙门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的主要景点。大多数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的。相传东西两山原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象一个天然的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你伊阙。

  自北魏至晚唐的四百余年间,古代匠师在这两座山上凿窟建寺,使这里成了举世闻名的石雕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题记和碑刻3600余品。

  首先,我带大家去参观观奉先寺,它是龙门唐代中最大的一个石窟。长宽各30余米。大家请看石窟里最大的佛像,它的名字叫卢舍那像,它身高17。14米,头高4米,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大家请看旁边的金刚力士,它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它的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

  接着,我带你们去万佛洞。万佛洞的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有1500多尊。在南壁上还有一个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十分传神。

  现在,我带你们去今天参观的最后一站—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0xx年才完成。洞内有11尊大佛像,请大家细细欣赏。

  好了,关于龙门石窟就给大家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期待与您的下次相逢,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2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亲爱的小朋友,大家好!

  欢迎大家光临龙门石窟,很高兴能为大家服务,我是青春旅行社的导游,姓王,大家叫我小王就行了。

  龙门石窟是中国三大石窟之一,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非常高兴能陪同各位欣赏它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共度这段美好时光。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的伊水河畔。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壮若门阙,因而古称“伊阙”。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誉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最好的风景区,2000年11月30日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大家请往前走,现在就来到了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分三个洞:宾阳中洞、宾阳北洞和宾阳南洞。我们先看宾阳中洞:宾阳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动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

  再往北走,就来到了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进10米,结痂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惟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再往南走,就来到了宾阳南洞。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生动活泼。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非常高兴能与大家度过这美好的时光。对我今天的导游有什么不满意,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祝你们玩得愉快,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是你们的导游刘丹妮。今天让我带你们去洛阳最具代表性的旅游景点之一的龙门石窟游览。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非常多的中外游人和国家领导人来到这里游览。放眼望去,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大桥是龙门桥。龙门山原名伊阙山。传说上古时期,大禹治水用一把斧子把伊阙山劈成了二半,就成了现在的香山和龙门山。山东的鱼听说了这个地方,非常向往,鼓足勇气游到这里,轻轻一跃就变成了一条龙,龙门由此得名。龙门桥是仿照赵州桥建成的,全长303米。它连接着香山和龙门山。顺着青石板路走下去,这里是禹王池,这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这里的水质清彻见底,鱼儿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

  接下来是滨阳山洞,这里供奉着释伽牟尼佛。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就照射在这里。万佛洞是龙门石窟比较有代表性的洞窟,里面有十分之一的佛象,共15000个,最小的有4厘米。它的洞顶有一座大大的莲花,两边密密麻麻排列整齐的佛象仅有2厘米,也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象了。最后我们游览的地方叫奉先寺,它是这里最有代表性的的石窟,历时25年才雕凿完成的。石窟正中卢舍那佛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游览完龙门石窟,我们将坐船顺伊水而下。我真诚的希望大家能在这里得到美的感受。

龙门石窟导游词4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就让我给大家当一次导游,我姓王,可以叫我小王导游,下面让我给大家说一说龙门石窟的美景吧!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以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一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仅有2厘米。

  大家都累了吧!到我这边的椅子上座下歇会,我给大家讲一个龙门的传说吧!

  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牧羊,常常听到从地下传出“开不开”的声音,回到家便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想了想便告诉她,如过在听到就回答“开”谁知一声末了,山崩地裂,龙门山立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中倾出,奔腾咆哮地流过洛阳城,一泻千流向东海,水流之后无数清泉从山崖石中迸出,为芳池泻为飞瀑。两山的崖壁上出现无数蜂窝似的窟窿,窟窿内影影绰绰全是石像,有的眉清。有的轮廓不清,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从此龙门石窟便名扬天下了。

  游客们,湖的那边有很多景观比如白园、白居易、武则天、万佛洞,莲花洞等景观。

  谢谢大家!今天游龙门石窟结束了好好休息,明天还有更精彩的旅游,再见!

龙门石窟导游词5

  大家好,我是“小太阳旅行社”的导游,我叫王宇航,今天我要带大家游览的是龙门石窟,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龙门石窟大致分为西山石窟和东山石窟。

  各位朋友,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西山石窟。大家来看,这儿有“珍珠泉”,里面会不时吐出泡泡“珍珠”,如果哪位朋友能将硬币正好砸中一个珍珠,那么他这一年运气会非常好。

  好,我们接着往前走,路两边的小佛像姿态不一,但是完好无损的却不是太多——

  前面就是著名的卢舍那大佛,那是龙门石窟最为壮丽的一尊石雕像,身高十七米,它的脸上表情十分安详,传说是仿照武则天的而设计的。在他的左右两侧分别有观音、天王、童子。大家一会仔细观察观察。

  西山石窟基本上就结束了,大家休息一会儿,我们继续游览东山石窟。

龙门石窟导游词6

尊敬的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

  今天,我很荣幸能陪同大家游览龙门石窟。

  为使各位游客能对洛阳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初步的了解,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途中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龙门石窟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来到龙门石窟脚下,我们下车,首先沿着伊水西岸游览西山。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千佛窟。千佛窟只有一间屋大小,高三四米,两旁石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像,说他是千佛库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像大的有三四厘米,小的却只有两厘米,可别看它们的个头儿像个小不点儿,但都雕刻的很精细,虽然数目众多,但是排列的却非常整齐。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地方——奉先寺。这里共有九尊佛像,其中中间的佛像最大。这尊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它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

  由于时间的关系,龙门石窟西山的讲解到处结束,给大家留出一些自由时间,龙门石窟还有更多的美景:东山上的石窟、香山寺、白园大家可以再去细细游赏!希望大家玩得开心、不虚此行。

  五年级:孙子玄

龙门石窟导游词7

  大家好!欢迎朋友们来到龙门石窟参观游览,我叫张甡喆,是你们的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张,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来找我,我的电话是63849426,如果走散了我们的队伍,就可以拨打这个电话,希望大家在龙门石窟玩得愉快。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出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造像以北魏, 隋,唐为主,北魏时期建造石窟有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石窟有宾阳南洞,唐代石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下面我们就一一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潜溪寺,窟内顶端有一朵大莲花,洞内的主要佛像是阿弥陀佛,佛高大约7米,他面腴丰满,表情慈祥,洞两旁各有一个护法天王,体格健壮,身披铠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宾阳洞了。宾阳洞是宾阳南洞,宾阳中洞和宾阳北洞的总称,它是由三个朝代雕刻而成的,所雕刻的佛像造型表情各不相同,生机勃勃,形象逼真。大家可以近距离观赏,拍照留念。

  现在,我们前往万佛洞,因洞内有15000尊佛像而得名,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有莲花,主尊佛为阿弥陀佛,他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正在向弟子们说法。

  前面就是著名的莲花洞了,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一朵莲花而得名。莲花是佛教的象征,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大多以莲花为饰。但这种大型莲花,雕刻得如此精美,在石窟中还非常少见。

  再登几十级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里,当然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了。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主佛为卢舍那,全身高约17米,头部高约4米,两耳大约高2米。传说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她面容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容慈祥。请大家细细欣赏。

  前方就是古阳洞了,喜欢书法的游客一定不要错过哦。

  好了,龙门石窟的主要洞窟已经介绍完了,待会儿我们将穿越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去观赏西山龙门石窟的全景,希望大家保护环境,我们11:30在石窟广场会合,谢谢大家!

龙门石窟导游词8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 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主佛释迦牟屁,造像手法已和北魏鲜卑族拓拔部固有的粗犷敦厚之风有所不同,而是吸收了中原地区汉民族文化的成分和当时南朝所流行的“清瘦俊逸”的风尚,形成了迁都洛阳后佛教造像“秀骨清像”的艺术形式。主佛体态修长,面容清瘦,眉目疏朗,嘴角上翘,表情温和,神采飘逸。服饰已脱去了云冈石窟中双领下垂式袈裟和偏袒右肩式袈裟,改为中原地区褒衣博带的形式,衣裙下部雕作羊肠纹拖在基座前部,一层一层折叠着。这种雕造风格迅速在全国流行开,成为北魏时期佛教艺术中国化、民族化的造像特色。

  这种造像手法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接近了许多,正是孝文帝改制在龙门石窟造像上的反映。

  中洞窟门内前壁两侧下层各有一幅大型浮雕,北为孝文帝及侍从礼佛图,南为文昭皇太后及嫔妃礼佛图。这两幅作品,精美绝伦,20世纪30年代被盗凿而去,现分别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1978年,当人们拆除宾阳中洞的清代所建砖券门时,雕凿于北魏时期造型鲜为人知的天王造像显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请看,当时在窟门过道两壁上发现的就是三头四臂的帝释天王和四头四臂大梵天王浮雕。

  宾阳中洞完成于六世纪中叶,它显示了当时我国石窟艺术发展的高超水平。

  伊阙佛龛之碑—————李泰与宾阳南洞 朋友们,我们现在所看的这块大碑,名为“伊阙佛龛之碑”,由唐太宗时中书侍郎岑文本撰文,中央令、大书法家褚遂良书丹。这通碑为目前国内所见褚遂良楷书之最大者,字形奇伟秀美,是唐楷书法艺术的珍品。碑文主要记述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为其母文德皇后长孙氏死后做功德而开凿,碑文中并有大量粉饰、美化李泰之语。因此,结合太宗末年李泰与太子李承乾争夺太子位的史实可知,李泰借为母亲开窟造像做功德,实有获得太宗好感,为自已捞取政治资本的目的和用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通碑原应为此魏所雕的宾阳中洞的造窟碑,到了唐代李泰为节省费用,竟就势磨去原有碑文,又重新雕刻成唐碑的。

龙门石窟导游词9

各位旅客们:

  大家好!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非常高兴我能来到这里为大家服务。

  今天,我们都是慕名而来看这“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晚期、隋唐五代,后经几个朝代修筑而成的。迄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龙门石窟现存的石窟约1300个,佛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约3000个,佛塔约50座,佛像约10000尊。东山有宾阳洞、奉先寺、万佛洞等。其中最美轮美奂的就是奉先寺的卢舍那佛。

  这里,我们就重点讲一下宾阳中洞和奉先寺。

  一进龙门石窟的大门,就可以看见即宽阔又一眼望不到头的伊河,风把伊河的湖面吹得像是给伊河披上了一层白沙,往前走一会儿,就到了龙门石窟脚下,龙门石窟的佛像全是在那陡峭的山壁上雕刻着,最大的佛像在那陡峭的山的中间,佛像头两侧的长方形窟窿,是后来人为了保护它,搭建房子的房梁用的,这样文化遗产就不会受风雷雨打了。可是加上了这个房子以后感觉破坏了整体效果,就把房子给拆了,所以留下了八个长方形窟窿,中间的佛是如来佛祖,两旁是四大金刚,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只有两厘米这么小,最大有十几米,最小的佛在万佛洞里,佛近两千多个。火烧洞上,石壁两旁画满了火海,使人感觉像是火烧了一样。莲花洞,下方有莲花仙子,莲花仙子两旁有许多栩栩如生立体的荷花。千手观音洞,是千手千眼佛,他有上千只手臂,而每只手掌心上都有一只眼睛,造型很是美丽……

  洛阳龙门石窟到处是美丽、惊人的石窟!

  好了,我们的旅行暂时就告一段落了。西山没有大的佛龛,所以我们就不去了。祝你在“九朝古都”——洛阳,旅途愉快!

龙门石窟导游词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叫张智媛,你们就叫我小张。

  今天我带你们去游玩龙门石窟,那些佛像可是从唐代初期保护到现在的呀!你们可不能在佛像身上乱涂乱画呀。

  我告诉你们一个关于龙门石窟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洛阳南面有一大片烟波浩淼的湖水,周围青山苍翠,芳草萋萋。人们在山上放牧,在湖里打鱼,过着平静的生活。村里有个勤劳的孩子,天天到山上放牧,常常听到从地下付出“开不开”的奇怪声音,牧羊娃喊了一声开,谁知一声未了,天崩地裂,龙门山倾刻从中间裂开,汹涌的湖水从裂口倾出,奔腾咆哮地绕过洛阳城,一泻千里流向东海。

  听完了这个传说,我们一起去宾阳洞玩玩吧,你们知道吗?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郎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各位游客们今天的旅游至此结束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在做你们的导游,再带你去浏览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

龙门石窟导游词11

  大家好,我是本次旅程的小导游:胡妍。很高兴大家参加龙门石窟一日游的活动。

  龙门石窟是我国三大艺术宝库之一,是世界文化遗产,闻名于世的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它始建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营造时长达400余年,在这里您不仅可以看到北魏的清风秀骨、还可以看到唐朝的丰腴之美,龙门石窟不仅是中国佛教艺术的体现,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尚,堪称是一座巨大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龙门石窟现有佛龛2300多个,佛塔70余座,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其中著名的龙门二十品和唐朝诸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都是书法艺术的珍品。我国著名的作家余秋雨曾这样描绘过石窟艺术:它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以前年的艺术,一千年始终活着,脉络相通,呼吸均匀,这是一种何种状阔的生活。

  朋友们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龙门石窟中其实最为磅礴,艺术最为精美的洞窟——奉先寺,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尊大佛呢就是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梵文音译,意为光明普照之意,她通告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您有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零不整刚好是17。14米呢?这是因为7是佛的数字,天的数字,佛语有曰:“救人一命,生造七级佛徒”那么再让我们我们来看看17.14,它有一个十,意为十全十美;14含有2个七在加上第一个七,就是3个七,拥有3个7的卢舍那大佛是无限大,无限宽大,功德圆满的。

  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东方的蒙娜丽莎”是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的确如此,不信您看,她嘴角微微上翘,目光下垂,略做俯视态,两道弯眉如钩如月,每次看到卢舍那大佛的微笑就有如沐春风之感,无论您从哪个角度看她,她的目光都会和你有所交流,像智者的询问,长者的关切,母亲的慈爱,这种由天上到人家,由出世到入世,从虚幻到现实的转变不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在佛教艺术上的折射吗?这是艺术的觉醒,人性的觉醒,中国佛教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唐代终于完成了汉化的过程,因此中国的佛教艺术在洛阳的龙门石窟也达到了一个光辉的顶点,所以李泽厚先生才会说:“卢舍那大佛是中国佛教艺术的最高典范。”

龙门石窟导游词12

  各们游客朋友们,大家好,一路辛苦了!欢迎您走进河南走进洛阳,领略中原八千年文明,感受华夏古今的沧桑。我是大家这次洛阳龙门之旅的的导游员曹瑞萍,大家可以叫我小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张师傅,张师傅有着多年的驾车经验和娴熟的驾车技巧,请大家对咱们旅途的行车安全放心。俗话说得好“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同行游”。今天,能为大家服务,小曹感到十分荣幸。愿我们在接下来的旅途中合作愉快,也愿大家在洛阳渡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现在我们再登几十步台阶,马上就到奉先寺内了。龙门石窟最大的塑像——卢舍那大佛就在这个寺内。参观之余,请各位朋友一定要注意脚下,走好我们的每一步路。

  奉先,顾名思义“奉祀祖先”。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半山腰间,后代称九间房。奉先寺在开窟造像时,别具匠心,一反常规,不采取全部开凿洞窟的方式,而是依山就势在露天的崖壁上雕造佛像,烘托出一种浑然天成的浩然大气。奉先寺南北宽约36米,东西进深40米,始建于永徽元年,也就是655年,竣工于上元二年也就是675年,历时20多年,现为龙门石窟雕刻中规模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礡的摩崖佛龛,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唐代石窟。

  拾级而上,登上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大卢舍那佛像。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奉先寺的布局:中间为主佛,两侧依次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两供养人。主佛梵名日:卢舍那,即光明普照、光辉普遍之意。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抱身,应身。卢舍那大佛即为抱身佛,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大佛的发髻呈波纹状,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器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

  通观整尊造像给人以肃穆之感,既庄严睿智,又温和慈祥。这是理想化了的社会圣贤的象征。听到这儿,也许就有人想问了:佛教中佛、菩萨均为男性,为什么这儿的不是呢?且听小向慢慢道来,设计者按照佛乃“非男非女、亦男亦女”的说法,出于政治方面的需要,模仿武则天的形象特意将佛女性化了。据史料记载:武则天“方额广颐”与卢舍那的形象暗自合拍,因此,这尊佛像可以说是武则天当时形象的真实写照。

  有人说卢舍那大佛是“东方的'蒙娜丽莎”集善良与美貌于一身的。的确如此不信大家请看,佛的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慈目下垂,嘴角微翘,欲笑未笑,仿佛在领悟追索着哲理,而下垂的目光似乎又在关注着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我们来仔细端祥它,你有没有发现无论你站在他面前的那个位置,他都在注视着你呢?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佛的目光总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石刻的眼睛为什么这么传神?对了,这正是雕像的画龙点眼之处,卢舍那的双目,采用阴刻方法,把眼球雕洞浅凹进去,又保持瞳孔的突出,利用光线反差也就造就出了大佛睿智深邃的目光,配以少垂的佛首,使朝拜者的目光与大佛目光交汇时,畏而不惧,可亲可敬。无论你身处哪个位置,佛的目光总能和您的目光交接。

  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两侧的“随从”,左侧迦叶,身首虽残,但仍可以看出是一位饱经风霜的老僧形象,严谨持重,是佛教第一次集结的召集人;右侧阿难,忠厚虔诚,是第一次佛会诉“三藏”的主诵人。二菩萨身高皆为13.25米,他们头戴华丽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显得安静平和,端庄矜持。南侧天王力士受自然风化和崩毁严重,已面目全非;北侧保存较好,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力士刚强、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担着天王沉重身躯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奋力对抗的精神。金刚怒目、威武雄健,作为佛的护法神绝对恪尽职守。两位女供养人头梳双髻,裙裾曳地。通观整个奉先寺的造像,无论是弟子、培萨、天王、力士及至供养人都是为了点缀,陪衬,和烘托主佛卢舍那的形象和地位,从而产生“众星捧月”的艺术效果。

  奉先寺的石刻群像,实际上是封建统治者在宫廷临朝执政场面的神话:主佛卢舍那是帝王的化身,培萨是嫔妃的化身,二弟子是文臣的化身,二天王、二力士则是武将的化身了,也可以说奉先寺俨然一个“佛国朝廷”。

龙门石窟导游词13

  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本次出行的导游,我叫关飒宁,就叫我小关吧!咱们今天去的地方时洛阳龙门石窟。到了目的地之后呢,大家要注意几点,一是请看好自己的孩子,二是不能私自离开团队,三是请勿在建筑物上乱涂乱画,四是请勿乱丢垃圾。

  祝大家旅途愉快!

  咱们现在已经达到目的地了,请大家跟紧队伍,听我讲解。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了东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四百余年大规模营造,东西两山洞窟龛两千一百多个,造像九万七千三百余尊,佛塔三十九座,并有题记、碑碣三千六百多品。

  其规模之宏伟,艺术造诣之高,令人叹为观止,不愧为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最具代表性的窟龛为北魏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药方洞和唐代的看经寺等。题记、碑刻古阳洞著名的“龙门十二品”及唐代的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等,都是我国古代书法的珍品。

  大家现在自由参观一个小时,然后车上集合。

  (一个小时过去了) 游客们,我们马上就要离开这美丽、雄伟的龙门石窟了,希望大家在来这里参观,也希望我还能为大家服务!

龙门石窟导游词14

  洛阳,素称“九朝古都”,但实际上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龙门石窟导游词。洛阳作为都城,前后历时1500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朝代最多、历史最长的古都。

  距市区13公里的龙门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隋炀帝都洛阳,因宫城城门产正对伊阙,古代帝王又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得名“龙门”,“龙门”之名即延用至今。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就雕刻在伊河两岸的山崖上,南北长约1公里。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开始营造,经过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延至北宋,累计大规模开凿约四百余年,现存窟龛2345个,碑刻题记2800余块,佛塔70余座,造像近11万尊。其窟龛、造像和题记数量之多,居中国石窟之冠,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1961年确定龙门石窟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龙门石窟是中国古代封建政权凌驾于佛教之上的宗教艺术,由于魏、唐两代皇室的参与而形成了龙门石窟皇家风范的重要特色,许多窟龛或造象的兴废变迁都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变化有着密切关系。

  “龙门山色”自古即为洛阳八景之首。北魏以来,这里松柏苍翠,寺院林立,到唐代有十寺最为有名。山脚处泉水汩汩,伊水碧波荡漾,唐代时行船往来,穿梭其中。精美的雕像与青山绿水交相辉映,形成了旖旎葱茏,。钟灵毓秀的龙门山色。伊阙风光。中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帝王将相,高僧大德徜徉于此,赋诗吟诵。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的佳句,声名远扬,今诵尤新。

  潜溪寺朋友们,下面我们将参观龙门石窟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潜溪寺,潜溪寺为唐高宗初年雕造。洞内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主像阿弥陀佛居中而坐,身体各部比例匀称,面容丰满,胸部隆起,表情静穆慈祥。两侧观世音、大势至菩萨体躯比例适中,丰满敦厚,表情温雅文静,富于人情味,揭示了唐初雕刻艺术的长足发展。阿弥陀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供奉的偶像。

  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又一个繁盛期。佛教学风在“破斥南北、禅义均弘”形势下,南北佛教徒们不断的交流和互相影响,完成了对以前各种佛教学说的概括和总结,从而使佛教中国化的趋向更加明显,也使佛教造像艺术充满了清新与活力。因此,在造像艺术上发生了不同于北魏时代造像风格的变化,潜溪寺中的造像已揭开了盛唐那种丰腴、典雅的造像风格的序曲。

  宾阳中洞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了意义重大、比较彻底的汉化改革,历史上称为“孝文改制”。由最高统治者实行的政治上的改革必然对当时皇家贵族发愿开凿的佛教石窟造像有一定影响。下面我们将参观的宾阳中洞的造像风格和服饰就是孝文帝改制在文化上的反映。

  朋友们,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三座洞窟合称为宾阳三洞。宾阳三洞因统一规划、有计划开凿且并排布局而得名。这三座洞窟从公元500年开凿直到523年停工,历时长达24年还未完工,史书记载用工多达80多万。中间的为宾阳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祈福做功德而开凿。洞中三壁造三世佛,从南向兹依次为过去世燃灯佛、现在世佛释迦牟尼和未来世佛弥勒佛。

  宾阳中洞的窟顶是穹隆形,好像蒙古包的顶部,地面雕刻着大型莲花,周边是莲花花瓣、水波纹和其它装饰图案,如同鲜艳美丽的地毯式样子。这种形式使人很自然联想起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

龙门石窟导游词15

尊敬的各位游客:

  大家好!

  很荣幸能为大家做导游!我们今天游览的景区是龙门石窟。我想,您也许游览过风景秀丽的颐和园,观赏过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可今天游览的龙门石窟,会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龙门石窟始建于498年,也就是北魏时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经过后人的修整,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请各位在遵守规则、保持清洁的前提下细细观赏。

  现在,我们已来到西山石窟脚下,前方的洞穴叫万佛洞,两旁洞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无数个小佛,说它是万佛洞,可真是名副其实。这些小佛大的有三四厘米高,小的却只有两厘米高,别看它们个头小,却都雕刻精细,排列整齐,虽然数目很多,但却排列得井然有序。这些精美的艺术品,都是古代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大家一定要慢慢地欣赏,细细地品味。

  接下来,我们就到了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奉先寺,这里有九尊佛像,中间一尊最大的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他的雕工极为精湛,大佛坐姿端正,面容慈祥,双耳垂肩,就连衣服的褶皱,皮肤的纹理都雕刻得清晰可见。其他八尊佛像也都身材高大,形态各异。总体看来,奉先寺洞穴雄伟壮观,气势磅礴,再加上周围淡淡的薄雾,更是显得神秘莫测,真不愧是神来之笔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