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关于琅琊榜读后感

2023-08-07 21:13:32 高考在线

  琅琊榜读后感(一)

  前一阵子读了海宴的《琅琊榜》,有一种意境高远,心志旷达的感觉。不是沉溺于儿女私情,不是一味的勾心斗角,凌驾于各种情感之上的是对国家的忠贞,对家门冤屈的洗雪之志。父亲是赤焰军一军统帅,母亲是长公主,17岁的少帅林殊已是战功赫赫,声名在外。怎料忽遭奸人陷害,父亲与十万赤焰军葬身火海,母亲自缢而亡,与之有关的好友祁王与姑母宸妃亦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林殊身中奇毒,忍常人所不能忍之痛,改头换面,于十二年后以琅琊榜首,麒麟才子梅长苏的身份再次踏临京都,十二年的隐忍,十二年的韬光养晦,终在这时这里有个了断,一环紧似一环,一局快似一局,扶贤王,雪冤屈,一路走来,作为读者,仿若身临其境。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心绪亦随之翻腾,辗转,澎湃…

  十二年前的少帅林殊,健壮,阳光,少年得志,豪情干云,沙场上杀敌扬威,单骑可取敌首,如太阳般炙热,带给周围人的是无尽的温暖。十二年后的梅长苏,清瘦,苍白,宿疾缠身,轻裘下瘦弱的身躯承载的确是太多太多,恐怕唯一不变的只有那双清明的眼眸,如月光般皎洁,月华清冽,撼人心魄。清冽的却让人有一丝心痛。十二年的隐忍为的是为家门,为枉死的十万将士们雪冤,扶助明主,整顿朝纲。这十二年里,虽然书中未曾详细提到,但可想象他是经历了怎样巨大的痛苦,只因心中有那么一个坚定的信念才足以支撑下来。虽然心中有恨,但他未被恨意淹没了理智,依然冷静,理智,以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周围的人。在他心中,是非仍是这般分明。

  整本书的绝大部分讲述的是梅长苏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步步接近目标。描写严谨,思路清明。而描写爱情的部分却不多,一反电视剧,小说“戏不够,爱情凑”的套路。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让读者们体会到了旷达,高远的意境。有很多东西,例如国家,友情,军人的荣辱…比爱情更深刻,更值得思考。风花雪月固然美丽,但征战沙场,忘却生死,却别有一番壮美。书中花大笔墨描写了梅长苏对局面,局势的掌控与其扭转乾坤的本领,这也正是他智慧的体现。但他应该是不愿意看到这个苍白的坐在阴影里的自己的吧,此时他心中更渴盼的应该是校军场上的阳光吧。

  与敌人相斗的梅长苏是沉静,果决的,而对朋友他又是包容,真挚的。当曾与自己有婚约的郡主因误认为自己已死而心有所牵自己下属时,他不想连累郡主,衷心的祝福他们两人。对靖王,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即便是对心智不全的飞流亦是兄长般的慈爱。

  书的结尾,林殊知道自己因劳累过度而将命不久矣时,仍放弃安享几年时光而换来上战场的三个月。他又可以在沙场上找回自己的那份骄傲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虽然他再也不可能亲上战马,引军杀敌了。 看到这里突然想到,如果哪天国家需要,我们能否看淡名利,放弃安逸,忘却生死,而走向战场呢?

  琅琊榜读后感(二)

  近日,琅琊榜正在热播,其实几年前就已经看过此部小说的我,仿似有些剧情随着时间推移已渐渐遗忘,故而又重温了一遍经典《琅琊榜》。这次看完感触跟以往大相径庭。

  《琅琊榜》尽管已读过多遍,但心中仍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唯有写下二三字,以此来纪念那个云淡风轻又有壮胆豪情的人。 初读《琅琊榜》,他是琅琊公子榜上的第一,自然是意态潇洒,令人惊叹。当时并未意识到,此人便是最出彩最重要的角色。反而是景睿,一个双重身份的人,吸引住了我。便想,此人会是景睿的良师益友,亦会对景睿的人生起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正如那句烂俗的话“我猜中了开头,却没有猜中结局”,江左梅郎确是景睿的良师益友,先是抚慰景睿所受情伤,后是开导景睿放开心怀,勿受制于形制。觉得此人有一颗玲珑心,为他的病体叹惋。 后来再看,原来此人才是作者最着笔力的那个。琅琊阁预言,得麒麟之才者得天下,而怀有惊世之材的人恰恰是琅琊公子榜第一的江左梅郎。原以为的散心养病,却是实现十三年来辛苦谋划的宏图。有了惊世之材,必然有人来招揽。

  当太子和誉王争相抢夺的时侯,他选择了无意皇位的靖王。这时,令我十分惊讶,但看他解释又觉妥当,但莫名觉得有隐情。 剧情往后走,才知靖王重情重义,刚正不阿,此时对梅郎的选择十分欣慰。后来才发现,靖王是旧友,为了沉冤昭雪,不得不让他走上权利的顶端。来京二年,搅得局势一片混乱,太子誉王元气大伤,不得不佩服他算无遗策。 当然,随着剧情,梅郎的身份逐渐揭开,他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英姿勃发的少年。可惜当年的叛逆一案,九死一生才脱离险境。身中奇毒却苦心经营,一直坚持着为将士,为自己平反。这时,不由对他钦佩至极。

  不仅聪慧,而且有胆识,更有一腔豪情。说他有情,是因为与景睿只是点头之交,却给家景睿安身之所,并抚慰他的心伤。部下与未婚妻产生感情,极力成全。尽管机关算尽,却不拖无辜之人下水。与好友多年未见,依然事事为他考虑。照顾身边侍卫,如同幼弟。 说他无情,尽管景睿真情实意对他,为了复仇,毅然揭开丑陋的真相,对景睿完全是毁灭性的打击。宫羽的落花有意,完全无视。与昔日好友想见却不相认。最是无情之处,是对自己残忍,完全忽视的身边人对其的心痛。 然而,这个有情又无情的人,引得我心里发苦。虽然最后他选择了自己要选择的,自认为有了最好结局,但是,依旧期盼,他从战场归来,随着好友玩乐于山水之间。当年夜着轻甲千里追敌的小火人林殊已死,只剩一个拖着惨躯的江左梅郎梅长苏慢慢度过属于他自己的余生。

  liuxue86爱《琅琊榜》,爱《琅琊榜》,因为没有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因为没有烂俗的爱情桥段,因为虽百折不可磨其志的赤胆枭魂,因为无关风花雪月你侬我侬的生死相随,因为一段雪夜薄甲逐敌千里的传说;《琅琊榜》唤醒了深藏在我们心中的期待,期待至纯至善的友情,期待披肝沥胆的忠诚和信任,期待一场最纯粹恣意的生命之舞;《琅琊榜》告诉我们,我们所追随和希冀的信仰,不是排他自私的爱情,不是功名利禄,也不是倾轧权谋;这场苍茫倥偬的生,其实有更多值得珍惜的所在,譬如:朋友,譬如:信念,譬如:被视为幼稚和不切实际的正义和理想。追随林殊出鞘的寒光,目之所及,是如诗如画的河山,是生命最初的美好,是灵魂深处的安然。

  琅琊榜读后感(三)

  也许是因为心浮气躁也许是因为逃避的心理一直没有更正过来,当再次看到胡歌版琅琊榜的片花时,忍不住搜索了一下这本小说,记得很久以前就搜索过,当时没有什么事情可以打击到自己,所以翻看了下整本书的最后几页,看到梅长苏重返战场,霓凰会东海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梅长苏没死,最终陪伴霓凰终老,可是没想到看到最终的结局才知道,梅长苏没有逃脱掉命定的安排,为了保卫自己父帅兄弟终身守卫的大梁王朝,再一次走上了战场,就如同梅长苏自己说的,这也许是上天能给予他最好的结局,经的少年英豪,曾经的不败将军,曾经的战场厮杀,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人怎么能够容忍自己以病弱之躯活在所有好友下属的同情之中,之前的十三年是因为心中有恨,有必须坚持的信念在,可是一旦大仇得报沉冤得雪,所有的支撑所有活下去的力量就已经慢慢消失了,那么对曾经的林殊来说这样的活着反而更是一种折磨,所以在生命中的最后三个月能如曾经的林殊一样肩负将军之责,血战沙场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幸福,但愿重新回到父帅和七万赤焰兄弟身边的林殊能够如同小时候父母亲人期许的那样在另一个世界里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最终林殊的死亡对我冲击如此之大跟电视剧和曾经的一瞥间以为他会一直活下去的期望有关,所以最终当飞流回到琅琊阁主身边,当大梁的新任帝皇哀伤的抄写林殊的名字的时候,我的眼中升起一阵朦胧,曾经惊才绝艳的少帅就这样湮没在朝臣的算计之中,曾经鸣声震天的祁王也就这样成为夺嫡竞争中的牺牲者。林殊,曾经那么多的光环笼罩,曾经那样的名震帝都,最终也抵不过帝王对权利的渴望。

  所有的人物中,最让人同情的可能就是这个麒麟才子苏哲,少年成名、帅府将才、皇帝外甥、太皇太后最宠爱的小辈、皇长子的表弟,皇上最宠爱宸妃的侄子......每一个身份都是天下人求之不得的,而这些尊贵的地位带给他的不是幸运而是不幸,生在帝王家怎能不懂帝王事,一场两个人策划的阴谋最终夺走了他的一切,父亲、母亲、朋友亲人一个一个的离他远去,而他为了聂叔叔的承诺却不得不忍受一切常人不能忍受的苦楚艰难的活下去,只为了千万的英灵等待昭雪,万千的委屈等待一个清白,我想“麒麟才子得之可得天下”的评语是梅长苏让琅琊阁主放出去的引子,只不过是为自己能顺利到达京都而不引起各方注意的手段,否则前面的路怎么可能走得如此顺利。

  殚精竭虑、谋之策之,曾经的林殊绝对想不打有一天他会以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手段搀和进大梁朝的夺嫡之争中去,他一心只能做自己的少帅,无忧无虑,和好友并肩杀敌保卫自己的国家自己的臣民,就像他评价景禹一样,那时候的他也是过于天真,真的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下去,从未想过,自己的亲姨夫会这样对待自己对待父亲对待景禹,他们这群人唯一的弱点就是情义,可生在帝王家从来就不可能有仁义,所以他们的结局只能是灭亡,只是还好还好,赤焰冤案最终平反,而我们的小殊也最终战死在沙场,七万的赤焰忠魂终可瞑目,大梁皇朝终于交到了景禹亲自教导的幼弟手中,一切都是最完美的结局,只是可怜的小殊,这一场争斗中失去的那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回来了。

  再来说说期间的其他人,可能最重要的就是萧景琰,这个虽然着墨不多出现次数也不是最多的人却是事件最重要的推动者,皇长兄和林殊的死亡浇熄了这个皇子心中所有对太子和誊王的兄弟之情,还有对父亲的孺慕之心,一场东海出征轻易地就折掉了这个少年的翅膀,为了长兄和好友的冤屈,不顾父皇的反对,一次又一次的想要重审赤焰血案,为此不惜与父亲决裂,过着委屈低调的生活,我想这样的方式是不是也是自己在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赎罪,不能救来不及救,我想当时的梁国皇帝也是怀疑过他的吧,只是毕竟是亲生子,反正景禹已死,林燮林殊被株,晋阳长公主雪溅讲武厅,太皇太后太后伤心欲绝,已经足够震慑所有他认为的余孽,所以萧景琰活了下来,只是这样的活着对景琰来说之是一种折磨吧。

  最敬爱的长兄、最喜爱的朋友、最敬重的林帅,曾经并肩杀敌的故交好友刹那间灰飞烟灭,而自己生前不能救死后更是不能拜不能提,景琰的心中会有多苦都不足以为外人道,还好最终林殊回来了,即使不是原来的模样即使不能再一次和他切磋武艺战场杀敌只要活着都是好的,可是没想到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父皇的江山,相认仅仅几月,相处不过几天,他就又一次永远的失去了这个好友,这个好友不仅仅代表了一份生死相交的友情,更是曾经的年少岁月曾经和长兄相处的快乐时光,这一切在他未来的帝王生涯中都不会再有,而自己走上的会不会还是自己父皇的老路,有一天会不会还会有惨案发生在自己治理的王朝,还有庭生,总感觉还会发生什么,只期望这种经历种种磨折的坚韧皇帝能如林殊期望的那样永远保持一个赤子之心,像是林燮景禹的惨案在自己这一朝永不会发生,也希望庭生能够记住曾经先人的苦楚不会再一次掀起新的大风大浪。

  接下来还想再写写其他人,柔顺精明的静妃、糊涂残忍的誊王、交横跋扈的太子、一心为复国大业努力的般若、为了自己的爱情努力追求的`霓凰、天天嘻嘻哈哈却把一切放在心里的豫津、洒脱却身世凄惨的景睿、被逼放弃心中所爱的栎阳、阴狠毒辣的谢玉、霸气飞扬却隐忍亡夫之痛的夏冬、阴谋耍遍却葬于自己徒弟之手的夏江等等,书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性格,情义是作者强调给长苏他们的,而其他两个王爷只不过都是作者笔下的牺牲品罢了,小说总是掺杂了作者过多的个人情感,也许是由于我事前看过简介,我知道每一个难关长苏都能渡过,一些很惊险刺激的场景和事情反而显得平淡,我虽不喜作者黑即是黑白即是白的处理手法却也感动于这个故事带给自己的震撼,但愿作者心目中的情义二字真有一天成为所有人的处事风格,但愿大梁王朝能在萧景琰的手中一直存在下去!

  琅琊榜读后感(四)

  第一次看《琅琊榜》这本书是在高二的时候,那时也许过于年轻,看不懂书中很多深邃的情感,唯一记得的是看完之后哭得稀里哗啦的,浪费了好几包餐巾纸。

  然而自阅读以来印象最深刻的,却也是这本十分小众的书。

  是的,和其他网络文学不同,《琅琊榜》的中心从来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恨纠葛,而是一个关于复仇和翻案的故事。

  有人曾说《琅琊榜》是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虽说这样的说法在另一方面使这本小说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翻版”的烙印,但无法否认的是,在所有书迷心中,这永远是一本独一无二的小说。

  一本好书评定方式不在于有多少人会去看,而在于看过这本书的人有多少会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甚至第四遍。我不否认《琅琊榜》的受众群体确实不多,但是它的每一个读者,都会把它捧在手心翻来覆去看好几遍——比如笔者我。

  关于主角梅长苏(林殊),我一向怯于勇气去评价,因为他的内心实在太沉重复杂。也许我的经历实在太过单薄,我无法想象那些仅是想想便让我潸然泪下的经历,主人公是如何承受过来的,但转念一想,这也许就是我只是我,而梅长苏是梅长苏的差距。

  十七岁时,赤焰军糟陷害全军覆没,林殊在众将士拼死保护下得以生还但身中火寒奇毒。

  火寒奇毒有两种解法:

  不彻底解可享天年,但全身因染毒而长的白毛不能尽褪,舌苔的僵硬也无法尽解,说不清楚话;

  彻底解毒须经历极为痛苦的削皮挫骨,碎骨拔毒,好处是解毒后容颜与常人无异,舌苔恢复柔软,能正常说话,不过样貌与前大不一样,但最大的坏处是从此多病多伤,时时复发寒疾,不能享常人之寿。

  林殊为雪洗祁王、父帅、赤焰军的沉冤,深入京畿,搅动风云,选择了彻底除毒,也选择了续写一页重情义、有担当的历史华章。

  从林殊隐姓埋名变成梅长苏的那天,他已经知道自己走上的是怎样一条道路,但他不能回头。他背后是数万赤焰军将士的铮铮血骨,是生父林燮守卫江山的寄望,是生母晋阳长公主自绝金殿的决绝,亦是内心深处无法磨灭的涤荡朝纲的夙愿。

  这条路他走的太艰辛,但是却无法放弃。

  也许我说的有些语无伦次,这便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吧。

  林殊是一个很让人心疼的角色,尤其是和他“林帅之子”、“晋阳长公主之子”的出生进行对比。赤焰案发生时他才不过17、8岁,正是最年少轻狂张扬无忌的时候,但是等待他的并非是光明的前程,而是赤焰军的全军覆没,林家的沉昭未雪。正是这样的反差,让林殊从一开始就蒙上了悲情的色彩。

  但是如果沉溺在仇恨中或者是让仇恨蒙蔽了双眼,那么他最后只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而小殊并非如此。他善用权谋,但不滥用权谋;他善用人性,但不抹杀人性;不公平的冤屈没有谋杀他的赤子之心,在为赤焰军洗雪冤屈的同时,他内心还有一个无法磨灭的愿望——肃清朝纲。

  文中有这样两段描述。

  “其实,苏哥哥是在想,今天晚上所做的决定……到底是不是错了……“梅长苏的目光有些飘浮地看着飞流,似乎是在跟他说话,又似乎是在自言自语,“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谋士,就应该拼尽全力阻止景琰去救卫峥。因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许可以称之为勇气,但同时,也非常愚蠢。卫峥明明就是夏江的一次杀招,只要不予理会,他就没有了后手,这时候对他任何的回应都是愚蠢的,可我们却不得不做一次愚人……”

  “飞流,我对不起景琰,我曾经对他说,谋士有我一个就足够了,但实际上,我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谋士。”梅长苏揉了揉少年的额发,虽然明知他听不明白,仍然很认真地对他说着话,“如果这次我失败了,那么景琰的未来也会随之结束。他在我的推动下走上夺嫡之路,我却因为自己无法放弃的原则,没有让他去做绝对正确的事,这是我亏欠他的地方。”

  明知道一旦去营救卫峥,就是中了对方的诡计,明知道这时候按兵不动才是最好的办法,但却最终无法置之不理。

  因为那是卫峥,是曾经赤焰的旧人,是和他并肩共战初入沙场的战友。

  正因为选择了去救,小殊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小殊,有着谋士的智谋,却有着一颗属于军人的心。是的,有哪个军人会抛弃自己的战友呢?在这一点上,小殊和萧景琰不谋而合。这里借用萧景琰说过的一段话,我想这也是小殊的心理想法。

  我知道你们这些谋士,不惮于做最阴险最无耻的事情,我也知道你们这些人射出来的冷箭,连最强的人都不能抵御。但我还是要警告你,既然你认我为你的主君,你就要清楚我的底线。霓凰郡主不是那些沉溺于权欲争斗的人,她是十万南境军的总帅,是她承担起了军人保国护民的责任,是她在沙场上浴血厮杀,才保住你们在这繁华王都勾心斗角!像你这样一心争权夺势的人,是不会知道什么是军人铁血,什么是战场狼烟的。我不允许你把这样的人也当成棋子,随意摆弄随意牺牲,如果连这些血战沙场的将士都不懂得尊重,那我萧景琰绝不与你为伍。

  他是梅长苏,但他的心却永远是林殊。

  关于林殊,就先说到这里,原谅笔者无法全面详细的讲述这个人。

  当然,一个人是无法支撑起一本书的,《琅琊榜》的作者不仅在描述主人公时花费了极大的心血,在其他人物的描绘上也毫不逊色。

  譬如聂铎。

  聂铎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曾经一度有读者对这个人物进行过声讨,甚至作者还特地花时间对这个人物做出了评价。

  先来说说聂铎和霓凰的爱情。这份爱情是不受人认同的,甚至于聂铎自己也认为这是错的,但爱情不是光凭对错就能判断的。我们不是圣人,我们无法逃脱七情六欲,所以聂铎会爱上少帅的未婚妻,所以聂铎会逃避,会懦弱。

  引用作者自己的评价:“我对于聂铎的设定,只是软弱,矛盾,心志不坚,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品行灰暗面,只是想表明赤焰旧人中并不全然都是象梅长苏这样将兄弟情义放在首位的人,他只是一个点缀,一个用于衬托的侧面。”

  这个人物也许诟病很多,但他是丰满的,并非一个符号式的代表。

  我并非想为聂铎平反,只是他和霓凰的事,外人是无法指责的,尽管那终究是错的。

  相对于男性角色,女性角色在书中并不多,但各显风采。

  无论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夏冬,还是代幼弟上沙场保家卫国的霓凰郡主,亦或是身为反派的秦般若,都有勇有谋,并非传统意思上依附于男子的菟丝草。

  但我在这里想说的,却是从未出场过的一个角色——晋阳长公主。

  文中关于晋阳长公主的描述只有寥寥数笔,但身为主人公的母亲,这个角色从某方面讲低调而又高调,风采甚至盖过了主人公的生父林燮。

  当年赤焰案发生时,关于晋阳长公主的描述如下:

  而一直安静地等待着前方消息的晋阳长公主,在听闻夫亡子死噩耗的那一天,携剑闯入宫城,当众自刎于朝阳殿前,血溅玉阶。

  身为长公主,哪怕丈夫被定罪为谋反,她依旧可以凭借皇族的身份安享晚年,但她却选择了去陪伴丈夫和儿子。而且并非一般女子惯用的上吊自尽,她凭着一把剑冲进金殿自刎,这是多大的勇气,她心中又有多少的愤慨?

  书中也有描述晋阳长公主十分喜爱琴音,所以我用“琴心剑魄”这四个字描述她。

  在最后,再讲一讲对《琅琊榜》的评价吧,曾经和好友讨论过喜爱的小说,最后得出一致的结论:如果我们这一辈子只能买一本小说,那么一定是《琅琊榜》。

  琅琊榜读后感(五)

  完了《琅琊榜》想着要写点什么吧,虽然这个愿望并不是十分强烈,总还是有一点点。打开博客才发现,本就不多的文才,因着近来的兜兜转转早已散落得七七八八了,余下的一二分笔力却是不敢在标题上就露了怯。所以起一个最质朴最本原的标题最规规矩矩。想来小学刚学写读后感的时候便这样的本分,后来学了一些所谓的词藻知晓了一些自以为是的道理,便总想着要起一个先声夺人的主标题。以为不这样不足以证明那么多年的书本功力。现在变懒了。可是还要诡辩一下,叫作大巧若拙。

  转正题,闲话休叙。

  不喜欢梅长苏这个人物,一直不喜欢,直到最后他重披战甲返回沙场。算是对这个人有了一点改观,说来算是改观吧。眼睛毕竟湿了一点,算是感动,眼泪最终还是没有落下,所以这感动算不得坚定,这改观便也算不得彻底。

  这不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也无关风月。初看上去是一个年轻人背负着巨大的冤屈从地狱返回后呕心沥血翻案的故事。但一路看下来,其实整个故事写的还是朝堂党争,夺位之战。不过因为有了这个雪冤的终极目的所以变得与众不同。这是作者的高明。里面的逻辑没有细究,就是一路行云流水的读了下来,觉得作者真的用了心,苦心经营着一步一步往下推演情节。难为这么长的故事。

  现在来说一说我不喜欢梅长苏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太完美了吧。一般来讲,我对于这种运筹帷幄的角色向来是比较偏爱的,对于《三国演义》里的诸草葛亮,那种仰慕简直是无以复加。尽管鲁迅评价他“多智而近妖”,但俺就好这口,他老人家也只能是安静地躺在棺材里不会再被气活过来。但是这里面的梅长苏,说来也算是这一类的人物,他不讨我的喜欢主要是因为作者把他夸得太好了吧。加入了作者自己太多的观点和评价。如果不是一味的评述他的全能再加上其他角色都把他夸得神乎其神我想我看到后来会慢慢喜欢上这个人物的。记得看过一个博客有一句话,说像杨澜那种知道得比嘉宾还多的主持人看着也让人烦。挺风趣的。

  反正开始这个人物给我的印象就是太“事妈”了。偷了人家国书也就算了,还偏偏一点也不深沉,言豫津让大家猜的情节他都给一步步揭穿了出来。好煞风景。由此也就定了我不喜欢他的基调。高人得藏着。

  再者书里的其他人都太弱了些。敌手跟他的档次差了不只几条街。

  这是书评吗,怎么就挑毛病呐,还是打住不写了吧。这刻薄的嘴巴是越来越不可救药了。明明是觉得写得还不错的一本书所以才来写个评,但是写着写着尽数落人家的不是去了。

  找到一本值得看的小说不容易。现在的作者感觉大部分都是现实生活中郁郁不得志的吧以至到了有点变态的程度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出口,所以只好把写书作为下水道,读者变成化粪池。不过还真有那么多人甘之如饴,估计是同病相怜的吧。挑明了讲吧,最受不了那种第一人称的故事,尤其是“我”是权力或是情敌斗争的中心。“我”很虚弱啦,“我”被某位强势俊美冷酷的帝王强要了啦,“我”为了救情郎自己去给情郎带个绿帽子啦,举例起来简直是挂一漏万。意淫加自恋再加变态再加上525600句怨念,一分钟一句,年头骂到年尾的抗议。MD,还特意百度了一下一年有几分钟。估计是平年的,逢上闰年倒可以休息一天。

  琅琊榜读后感(六)

  《琅琊榜》终于结局,看完后就要告诉自己以后绝不在忙碌的日子里看长篇小说了,因为这样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总是会因为这种那种的原因而把气氛破坏。《琅琊榜》是近两年内我认真读完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了。因为预先知道了内容所以倒是认真的看完了,看完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很为书中的故事感动,里面的爱情就像一杯竹叶茶淡淡的,很舒服。与之对比的那些浓烈的友情如酒一样,军中男儿的豪情总是那么让人热血沸腾,这也许就是化身为麒麟才子梅长苏的林殊甘愿被病魔折磨,甘愿压抑各种情感也要归来报仇的原因吧。

  苏哲是辛苦的,但我最心疼的却不是他,因为他以前的各种优秀注定了他比别人要经历的多。他是很多人的带头人所以他应该肩负起这种责任。就像你若是一颗珍珠那你的宿命就是站在众人面前让人观摩,虽然你觉得让那么多的人看心里很不爽。萧景睿,言豫津,谢弼,卓青遥,穆青, 书中这些少年都像朝阳,无论何种季节都让人心生希望浑身温暖。

  景琰,梅长苏,聂铎,聂锋,沈追,蔡,包括那个众人口中光彩夺人的祁王景禹,这些青年才俊更像正午的炎阳,炽热,耀眼。林父,言父,谢玉,梁皇,……这些书中的老一辈忍正如行将落山的夕阳,他们从朝阳变成炎日,又走进黄昏,虽然暮年落寞但毕竟那些都经历了。这书中的女性角色不多,霓凰,景宁,夏冬,静妃,越妃,皇后,念念,秦般若,宫羽……也许男儿豪情之中女性都是陪衬了,书中对她们着墨不多,阅读时也只凭自我理解了。她们都是女子中聪慧异常的,只可惜他们都有女子不能避免的悲哀。

  说了这么多人物也得聊聊剧情了。《琅琊榜》的剧情不算新颖,但过程作者处理的很好,张弛有度,结局本人看来是最大亮点,景琰不会狡兔死,走狗烹,苏兄也始终忘怀不了曾经铁血豪情,仗剑而歌的快意,所以他选择了军人的死法。我很一样看到这样的结局。我喜欢景琰,喜欢他的棱角分明与坚持正义。

  小说我很喜欢,同时也很期待电视剧。

  推荐阅读:

  花千骨读后感

  小时代读后感

  水浒传读书笔记2000字

  本文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