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最新爱心树读后感四篇
2023-08-05 10:30:12出塞读后感范文550字
2023-08-10 12:50:57学生第一读后感
2023-08-12 15:24:29格林童话的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15 03:09:48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关于银行面试的自我介绍示例
2023-08-12 02:56:22考研英文自我介绍模板
2023-08-07 13:42:30大学生求职的一分钟自我介绍
2023-08-02 06:05:23大学生开学的自我介绍范文(精选三篇)
2023-08-12 21:48:07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2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
现任班级中一名学生马剑豪,上课不参与学习,回家不做作业,热衷电脑,思维能力较好,自称很懒,不想学习。我与他经过一段时间的细致入微的观察、耐心地一对一地陪做作业,沟通对一些事件的想法等,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能主动要求老师放学后留下来教他学习,改变以往对待学习的冷漠的态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关注每一个个体,赏识每个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因为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真正的爱是不必声张的,我们只要给他们多一份关爱,给他们多一些阳光,多一个笑脸。平时及时发现,准确把握每个后进生的优点,使他的优点得以升华、特长得到发展,使他们感到“我也有比别人强的地方”“我也有自己的优势”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
我们还要善于给他创设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和空间,正确地加以引导,让他获得成功,只要有一次成功就有改变后进面貌的可能。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所告诫我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
今天,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0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不要让能力和知识关系失调。其中再一次谈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后进生的问题不是在知识上,而是在能力上存在着问题,说到家,就是他们还没有学会流畅地、有理解地阅读。这种建立在没有理解基础上的知识就自然成了空中楼阁,自然也不会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要想学以致用,得先从阅读开始。
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了呢?苏氏说:所谓流利地阅读,就是一下子能用眼睛和思想把握住句子的一部分或整个的较短的句子,然后使眼光离开书本,念出所记住的东西,并且同时进行思考——不仅思考眼前所读的东西,而且思考到与所读材料有联系的某些画面、形象、表象、事实和现象,做到“有理解的阅读”。
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我们语文课,“读”行天下,“读”占鳌头,“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
很惭愧,我的语文课有时被要考核的知识点占去了一大半,课堂上的朗读有时也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3
暑假,我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给我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有益于开阔眼界,提高水平。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怎样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孩子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的沉重包袱。他们哪儿还有心思玩儿。哪儿有时间乐呀!
“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减负已说了很多年,但孩子们的埋怨声还是很大,我儿子,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老师和我布置的很多习题集。儿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最宝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想到这儿,为人母的我想让儿子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做做游戏,唱唱歌儿,跳跳舞,引导他读书明理,带他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
给孩子真正减负吧!相信每个孩子记忆中的童年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4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让我感触颇多,尤其是第46条关于教育日记的建议让我感受到在教学实践中写教育日记的作用和意义。作为教师,我们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有所触动的'瞬间和教育故事变成文字记录在案,不仅是对流逝岁月的美好回忆,更是进行教育反思从而提升自己的宝贵财富。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观察。因为记录的基础是观察,要想有事可写,就必须做个用心观察的人,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捕捉到细微的教育现象。写教育日记就可以让我们更有目的更细致地去观察。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思考。教育日记既可以记录教学反思,也可以记录教学活动、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和家长沟通的过程等,把观察和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使我们在思考中学会改变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以后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日记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坚持。很佩服苏霍姆林斯基能够从当教师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教育日记,并做到一辈子都在坚持。他重视对学生表象资料的记录,特别重视对后进生的记录,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令人敬佩。
其实,我们上完课后,也经常和同年级同办公室的老师探讨一堂课下来的得与失,有时交流得也挺热烈,只是都没有记录下来。常常也会发现学生一句真诚的话语、一个有趣的举动、一个灿烂的笑容时不时地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我们的一些感慨,但因为没能及时记录下来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被逐渐淡忘。
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做教育生活的有心人,记录教育现象、自己的在工作中的感受和思考,把教育生活中一颗颗散落的“珍珠”穿起来,为自己的教育事业编一串美丽的项链。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5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比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深藏在每一个人内心的财富。共产主义教育的明智,就在于使每一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
他为孩子提的建议,其中的四条让我记忆犹新:想有充裕的时间,就每天读书;清晨6点开始一天的学习;周围有书籍的海洋;丢掉明天再做。粗读一遍之后让我记得的是一百条建议之首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我们要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充满个别对待的态度。
学生存在差异性,在教学中要充分保护学生的自尊感,相同的时间,有的孩子五分成就而有的孩子三分就很了不起,针对这些差异教师要学会确立孩子的实力引导学生接近教学大纲水平。这种时候分层教学和作业非常有必要。因此,我在平时教学中,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学生也会在适合他的领域里快乐成长。
之后的多条建议中他都提到阅读。让阅读成为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小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孩子们建构一个牢固的知识地基,读写成了最该关注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该多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让自己成为一泉活水。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很惭愧,平时自己的阅读量确实太少,今后我会固定每月的阅读量,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期待自己在荆棘中不断进步前行,得到满满收获。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6
作者在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上一章作者说到学习新教材不能让学生停留在肤浅的理解层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学习时犯错误,而今天文章的重点在于“为了掌握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这是一个学习的递进。
因为作者是前苏联人,书中例举了很多他在教授语言语法方面的例子,看起来有些让人不明深意,但我们只要将俄语换成汉语就不难理解。
看到这些语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语文老师给我们讲语文课本后面的附录内容。这些内容都没有正式印在课文正文里,但她也带着我们仔细地从头学到尾地学习了一遍,其实这些恰恰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还有初中的政治老师在讲解原始社会的一些篇章时,就采用了列出问题让我们分组讨论寻找答案的方式。这也印证了作者所提到的“在历史课上和语文课上,对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让学生寻找刚刚讲过的教材中的因果联系和意义联系。”
学习新教材时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看来关键就在于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思考得更高效,不仅可以减少完成家庭作业的时间,还可以缩短回课的时间,增加讲解新内容的时间。这将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阅读可以让思考更充分,特别是持续的亲子阅读。一个较长的故事往往需要许多天才能读完,每天不仅需要倾听,还需要对过去故事情节的回忆,还有故事前后发展的关联。这时,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承前启后的铺垫。在一个故事讲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听完了一个故事”这样的简单印象,还有这个故事值得被书写的那些因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7
假期里我阅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收获颇多。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的一条建议就是:多读书。
在他的一百条建议里,不止一次提到阅读,他将阅读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做到教会学生自学,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使一个人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中认识自己。”
“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他的这些话语中,足以看出他对学生阅读的重视。
其实,不仅学生要阅读,我们教师同样需要阅读。人们常言: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已要备一桶水,而教师的这桶水必须是不断更新的水。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更新的知识。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看似每天都在忙忙碌碌,却很少抽出时间来读书。有的即使读书也是疲于应付,以至自己在教学中筋疲力尽,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负担。但书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
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我们每个月读三本书,学科问题的书,学习榜样事迹的书,关于人的心灵的书。这样算来,工作五年的时间,也读了一百多本书了吧。反思自己,真正静下心来读过几本呢?
我想我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就像每天习惯于抱着手机看来看去。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每天去阅读有益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爱读书的学生,自然会教出很多爱读书的学生。
因此,从现在起我们要不间断的读书,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就让我用甘地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语:去学习吧,如同你将永远活着!与大家共勉。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8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诱,给我排解烦恼,给我指点迷津,又犹如一位和蔼可亲而又博学的老人,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及时给我以帮助,让我充满信心……
在第一节,苏氏提出了一个至今令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早在—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氏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习或者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在制定计划时也经常说,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在书中也提到了教师的语言问题。教师的语言要纯洁、文明、健康;教师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简练;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还是有它的道理的,不仅要多看书,还要把书中获得的启示用到实践中,那才是真正的看书了。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9
今天我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17条,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要思考,不要死记!我们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明确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的确,要思考,不要死记!多年的教学使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平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疑惑的问题。
作为教师就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如何面对问题,如何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学会思考的目的。
托尔斯泰曾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是的,只有当学生经过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他才会面对问题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见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
在教学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这么困难呢?在不断的观察与思考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知识进行死记,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是啊!如果我们没有让学生自主的探索,真正的理解知识,学生就会很快的把我们教过的知识“还给我们”。因此,让学生经历思考,教会学生一些思考的方法,能促使学生会学、会思、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有人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后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也会重视把思考方法渗透在自己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考,逐渐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0
和大家不一样的是我的这本书是在网上买的。因为我感觉这本书值得我们细细的去读,去感悟,去学习,它很有必要成为我工作生活闲暇时的精神食粮。
拿到书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浏览了一遍。心里不由感慨苏霍姆林斯基这位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伟大、超前。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一个特别显著的建议,就是让我们多读书。首页的一段话就让我感慨颇深。“学校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她的知识事业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经常听课的时候,我就感慨,为什么优秀的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的自然,幽默,得心应手。那是因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能力,最主要的是他们知识的渊博,才使得他们课堂上游刃有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明确提出‘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那样一来,她在上课时的言语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而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喜欢进行脑力劳动。’可见,我们教师的知识量的重要性。
蔡校长一再告诫我们要有一个空杯的心态,去学习,去提升自己。是呀,为人师表,学高为师。只有有了东西才能给学生倒出来。社会在不断地要求我们,我们就应与时俱进,不断地提升自己。干一行爱一行。让读书、学习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吧!充电自己,影响孩子。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51条:要使知识“活起来”。文中说到: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当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们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就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学习成了一件乏味的事情。
在音乐课教学中,我也常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于学歌很感兴趣,但是如果乐理知识占据时间多了,孩子们就有点心不在焉了,一下子兴致低了下去。为什么会这样的呢?学歌那么的吸引孩子而一到乐理知识就无兴趣了呢?在课堂上我们没有抓住乐理知识的“交集点”,去引领孩子们,而是把知识变成了教授的“死东西”。因此他们就失去了兴趣。
那么在音乐课上,我们要怎么让学生学习乐理知识也“活起来”呢?我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活而有序,要具有可操作性。也就是一堂课既要考虑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更要考虑其有序性,所以课堂活动要做到富于变化,在音乐的轻松环境中让孩子们轻松的掌握乐理知识。可以插入一些有关乐理知识的活动,让他们在参加活动、学歌的同时自己体会到一种无形却又必须存在的东西——乐理知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达到教学的目的。
总之,我们教师要依据所学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多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适时适度,切实可行,让学生的激情飞扬,让知识“活起来”,让快乐的课堂中加入“死知识”后同样是学生学习的乐园,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2
未读这本书前,我是抱着“啃”硬骨头的心态,打算去“啃”这本书的。因为,一直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貌似所有的“家”们的学术著作都满纸理论,很难读懂。打开书,却发现其实不然。开始几篇就深深吸引了我的视线,说到了我的心里。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剖析了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到无可救药,因而老师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强调了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在文章的最后,分享了他如何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秘诀,就是设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进行脑力劳动!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本篇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确实,做教师的都知道,每天必须做的几件事:备课、上课、改作业、课外辅导,完成学校各项任务。带着这个问题,我阅读到书中所写:怎样进行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文中那位用一辈子来备课的历史老师,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窗,使我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本书中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他能结合儿童学习的规律,举出实际的例子,深入浅出地指导老师们在每一个学习细节上应该如何处理,关于本书的阅读还在进行,关于教学的思考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