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光阴读后感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06 06:45:10 高考在线

  光阴读后感1

  在《光阴》中,作者以二十四节气为因由,用小品文的体裁、散文诗的意境和电视解说词的裁剪方式,饶有兴味地向我们描摹了他心目中的传统农耕生活。在这种生活情境中,古代的人们如何依照大自然的节律安排生产、布置生活,童年的作者如何在醇厚的乡村社会中熏染、成长,古与今、人与我,已经完全抹去了时空的界限与阻隔,融合为一体。在这里,我们读出的是一种缅怀和追念,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缅怀,对记忆中往昔乡村生活的追念。

  这是一种双重的“乡愁”,虽然很淡、很薄。何谓乡愁?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身处异乡而思念家乡的痛苦”和“再也无法回到过去的恐惧”。作者在该书末尾的表白,清晰地契合了这一点,“它们(农民画)身上所体现的农耕社会的诗意与美,它们当中所包含的我们民族文化的记忆,是不应当消失的。它们必将能滋润我们被钢筋水泥包围着的、日渐苍白而干涸的心。”作者(当然不止于他个人,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群体)的乡愁,既有在异乡、在都市的水泥森林中对故乡和童年的追怀,也有对传统农耕文明及其生活方式日渐消亡、无法回归的怅然。

  我们看到,在《光阴》里,“今天的村庄”与“过去的歌谣”之间,已不再像《弯弯的月亮》咬合得那样致密。作者的所思、所忧,作者对传统、对童年的礼赞,以及对农耕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倡导,经过二十四节气的光影推移、充分铺垫,已经呼之欲出——令人惊讶的是,他对自己的思绪和笔触始终保持节制,正文全篇都没有点明这一点。相反,他意趣盎然地追忆,兴致勃勃地拼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愁绪。这种笔法,神似诗人杜甫对开元盛世的追忆,回忆时越是开心,结束回忆时却越是感慨。

  似乎可以说,《弯弯的月亮》和《光阴》所写、所感,都关乎“变迁”,切于“发展”,尤其是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弯弯的月亮》歌中所唱,是对“发展”的渴望;《光阴》书中所写,是对“发展”的警惧。短短20多年光景,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面貌和由此产生的文化评价已如此深巨,这是我们这代人能够感知却未必都会去深究的。而这恰是《光阴》一书的价值所在: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我们该怎样面对村庄的消失,面对传统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消失?

  近一百多年来,在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和“工业化”都长久地、自然地挟带着话语霸权,显示出对“村庄文化”和“农耕文明”摧枯拉朽般的绝对优势。而在当下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更是如一股势不可挡的洪流,冲刷、侵蚀着“乡土中国”的边界。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46.6%,且以每年一个百分点左右的速度增长。而就在近期,一场强行让农民“上楼”的村庄归并、土地整理运动,又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如火如荼地进行,以至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忧心忡忡地指出,和平时期大规模的村庄撤并运动“古今中外,史无前例”,“如不有效遏制,恐怕要出大事。”

  光阴读后感2

  读了《光阴》这篇文章,我的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心潮澎湃。

  作者优美的笔风、精炼的言语、巧妙的构思无一不令我赞不绝口。但最打动我的,还是作者对时光的感慨,还是文章中蕴藏的那份真情实感。一篇不长的文章,多出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时间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时光一直是那么匆匆,一去不复返,并告诫读者一个大多数人都耳熟能详,却又没有真正重视过的人生真理——珍惜时间。

  以前,上学的时候,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太慢太慢,美好的假日遥遥无期,令我满心期待;而到了暑假寒假,又觉得时间转瞬即逝,快乐地嬉戏玩耍的时间过得好快好快。渐渐的,我有些迷茫,时间到底是个慢吞吞前行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呢,还是个坚持不懈奔跑的朝气蓬勃的少年呢?在逐渐长大的同时,我也明白了——时间没有快慢,它以一成不变的速度前进。它像一位公平公正的法庭庭长,坚守自己的原则,自始至终遵守着自己设定的生存方式——给予每个人相等的东西,并且让这些东西以相同的速度消逝。

  虽然人们无法控制住时间,但是人们却能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时间创造出种种奇迹。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始终躲在一个所有人都寻觅不到的角落缓缓流逝,不过,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时间。因为是它让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生机勃勃的一片绿草地,是它让普普通通的一块块砖头成为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长城,是它让以前原始人般的生活变成了眼下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一切的一切,它都功不可没。它创造一切,改变所有。时间的力量是强大的,人虽不能控制它们的进度,但如果能好好地珍惜并把握它们,定能有一番作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时间一如既往地平均分给了每个人,大家都是平等的,至于谁能把它利用到最好,那就是要看自己怎么做了。

  过去是美好的、是可怕的、是痛苦的……无论是哪种滋味,它只能用来回忆;未来是未知的,是虚无飘渺的以后,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它只能用来向往。而最最重要的现在,不管它是怎样的,都要用心去珍惜。

  光阴读后感3

  即便是在城市和工业两股“化”风未及的农村地区,机械化的生产方式也在彻底改变着传统手工劳动的形态,而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壮年更是迫于生存压力成为“迁徙的工人”(农民工),农村的族群形态及其独特的生活方式也正日益空心化。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正在变成消失中的影像记忆。即便温润、阳光、醇厚如《光阴》所描绘的那种旧日中国人的生活情趣,似乎也将注定随着时光的流转、时代的变迁而化为记忆、变成故事,唯有太阳的光影和脚步依旧,二十四节气的周而复始如老钟般精确而单调。

  可是,脱去了传统生活方式的附依,二十四节气还有什么意义?今天和未来我们所见、所闻、所说的春分、立夏、寒露、大雪这样的语汇,是否会沦为仅具气象学或记时刻度上的意义?如果真是那样,《光阴》里的乡愁,所指向的就不单是一种浅浅的惆怅,简直是一种文化传承意义上的忧伤甚至是悲哀了。因为,二十四节气与传统的农耕生活、农耕文化如影相随,没有后者的附着,它终将被风化、被蚀刻,成为后人翻阅和凭吊的文化标本,甚至弃如敝屣,这将是一种多么令人惋惜的走向和结局!

  近一百多年来,在工业革命的洪流中一路疾行,世界各地的人们已先后并且还会不断检讨因为机械过度发达而异化了的人类生活,拒斥越来越紧张、无趣、浅薄并且缺乏人文关怀的“伪现代化”,发自内心深处呼唤生态文明、社会和谐、人心纯净,在不断反刍中勉力寻找新的处所安顿身心。在某些后工业化国家和地区,或许他们已经完成了这种精神生活和文化秩序的重建,但对当下中国,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业化和城镇化方兴未艾,农耕的文化和生活正步步退缩,我们的乡愁正随着日影移动而拉长,而摊薄。

  《光阴》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一点。他没有大声呼喊,只是温敦地、醇厚地同时也很阳光地向我们展示,曾经的人们如何与天地相处、怎样彼此关照,他平心静气地牵引我们去回忆、去敬畏、去思考、去寻找。《光阴》里的乡愁,最终将通往彼岸的乌托邦,还是此岸的桃花源?我相信,答案肯定不只在《光阴》里,还在光阴外。

  光阴读后感4

  谁也无法描绘他的面目。但世界上处处能听到他的.脚步声。这便是光阴。他无时无刻都在流逝,但是似乎地球上的任何生物都无法暂停他的脚步。今天,我读了一篇赵丽宏老师所写的《光阴》,这篇文章令我想起刚刚学完的一篇课文——《匆匆》。两篇文章的体裁相同,细细品读让我又一次感到时间的流逝是如此快速,岁月就像在我们不知不觉中被偷走,我深深地感受到作家对时间流走而感到叹息和无奈。

  这篇散文主要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写光阴的流逝是不可挽留的。作者把光阴比喻成雕刻刀、公正、慷慨。写出了时间在万物之间的无限变化,一如既往地溜走,体现出作者对光阴不停地流逝而感到可惜,从而唤醒读者珍惜时间。

  读了这篇散文,让我感到时间这个词开始从我心中变得重要了。虽然我们不能抓住时间,但我们可以抓紧时间。把每天玩耍的时间缩短,将挤出来的时间做对自己或他人有益的事情。这样,浪费时间这个字眼便不会出现了。

  在生活中,我常常感到时间在不断地流逝,但从未觉得时间流逝得如此快。回望过往,小学六年的学习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回首我们小学阶段的生活,是那么的快乐——考试获得满分、与全班同学一起获得拔河比赛的胜利、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事情仿佛就在昨日发生。但仔细计算,将近两千多的日子就在眨眼之间过去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我想,我应该从今开始珍惜时间,不然到了年老的时候才来后悔就太迟了。这篇散文让我深深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既然时间不能停止脚步,那我们就加快脚步跟紧他。

  光阴读后感5

  偶尔见报,读了《光阴的故事》这篇文章,一位勤劳朴实,美丽善良,宽厚待人,心态端正的女性形象震撼着我的心灵,多么值得借鉴,值得欣赏,值得敬佩。

  年轻漂亮的她就因为自己是个富农的女儿,订婚那天,自己夹着个花布包袱,跟着媒人走了三十多里山路来到他家,嫁给了他这个不懂事、不务正业的穷小子,可她心态端正,没有半句怨言。白天干农活,回到家里,就赶紧拾掇着做饭洗涮,虽是家徒四壁,却非常整洁,从孩子的衣服、餐桌的装点上都得以充分体现。现实生活中,能保持这良好心态的能有几人?还不知情绪是多么的消沉,对生活就此失去信心,甚至于精神崩溃。可她认准了自己应该顽强地生存下去,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

  她的丈夫虽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但仍是玩心依旧,且喜怒无常,但对生活、对孩子的责任感让她不得不去试图改良他。她忍受着屈辱仍然不离不弃。我不认可她丈夫的霸道,不欣赏他那所谓男子汉的尊严,倒是对他的责任感表示强烈的谴责!但她的宽宏气度让我着实赞赏,对她逆来顺受的处境表示深深的同情!她对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对丈夫的委婉措辞令我表示深深的敬佩!

  光阴的流逝,她的勤劳朴实,她的责任感,她的善良温柔终于唤醒了她丈夫良知!他和她一起担当抚育子女,维持生活的重任。用他们的辛勤劳动盖起了敞亮瓦房。而灿灿的笑,早已盈满了她的眼将她的喜悦与满足写在脸上。当她在60岁那年生病住院时,望着长大成人的儿女们买来的补品和丈夫买来的黄桃罐头,听着丈夫酷似忏悔的语言,她吃着,笑着,眼里含着泪,此时她的喜悦、满足、辛酸……一齐涌上了心头,一切尽在不言中。

  浪子回头金不换,没有善良朴实的她,哪有他们如今幸福的家。什么收服不收服的,你就想着和他过一辈子,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多么朴实无华的语言,却耐人寻味,影响着年轻一代!对照自己,我也曾性情暴躁,无名火起地对待善良朴实的妻子,妻子却总是逆来顺受,着实让我忏悔不已。

  现实的社会上,但确实又有些丑恶的嘴脸。我曾听老人传说:在那‘统购统销’的年代,一位母亲将米饭平均分成三份,任其儿媳选一份,可儿媳每每都要说她那份就是要少。在那饥饿的时代倒也有点说法,可在现今的富裕时代有人却像那样,为了个人多要,于制度、条例不顾,横行霸道,表现出那样的丑恶,抖露出她的臭威,赤裸裸的暴露出那扭曲的心态。与文章中的女主人翁相比显得是那样的低级趣味,那样的卑微。我无心也无能去惩罚恶人,但我憎恨丑恶,弘扬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