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行是知之始读后感-读后感

2023-08-11 06:12:23 高考在线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夹着湍急的河流,则行动却是架在河上的桥梁。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到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中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可以看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都可以归为这一类。说知识推想出来的知识。

  目前,学生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闻知。从小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爸爸”“妈妈”“春眠不觉晓”一遍遍教孩子,幼儿虽不明白什么意思,但会模仿父母的口型、发音,孩子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小伙伴的交往的增多,孩子们获得的“知识”也与日俱增。孩子们会把学校里听到的,学到的表达出来,便“知”了。而学生真正“闻知”获得的时候是小学、初中和高中。这个时候,老师向学生大量的输入系统的知识,学生从声母韵母学到文言文,从乘法口诀学到函数证明,从英语字母学到各种语法,从语数英的学习到理化生、政史地的学习,学生知识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学生获得知识的欲望也更加强烈,学生便会从书本上找的自己所需要内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说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老师那里传授或者从书本上得到。那么亲知便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亲自得来的知识。对于孩子来说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厨房里烧饭时去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雪菩萨做过几次,风霜吹过几次,冰淇淋吃过几杯,才知道抽象的冷,白糖、红糖、芝麻糖、甘蔗、甘草吃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甜。碰着铁,碰着头,碰着木头,经过好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硬。烫了手又冰了脸,那么冷与热便能知道明白了。尝过甘草,接着吃了黄连,那么苦与甜便能知道明白了。碰着石头之后就去拍棉花球,那么硬与软更能知道明白了。学生亲自体验获得的知识,往往印象更深刻,记忆时间更长,更牢固。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是人们根据耳闻目睹的情况、资料,通过思考、演绎、想象而推理出来的结论。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拿现在学生来说,如果他们从来没有见过雪花,你再向他们传递雪花是白的,遇热便融化也无济于事。如果让学生用一些优美的句子来描述、形容雪景更是不可能。如果给学生看一些视频、图片,学生从视觉是看到雪,虽然可以描述雪的外形和样子,但依然说不清雪的温度。只有学生真切地见过雪、体会到雪,脑海中有了雪的形象,亲知产生了,老师再向学生传递关于雪的知识,学生的闻知便轻而易举地产生了。再如化学物理实验,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清晰生动,也不如让学生走进实验室亲自动手去试验一次。都说“嘴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亲自去动手,获得的知识才能永久、牢固地记在脑海中。

  学生想要获得永久、牢固的.知识需要去亲自去尝试。作为老师,我们何尝不是这样呢?要学生做的事,老师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老师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老师要躬亲共守。老师在教授新课时,必须提前备课,提前了解重难点,再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做的试卷老师也要动手去做,不能把希望寄托到课堂的临时发挥或者答案上。老师必须要端正老师自己的行为,教师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教师自己的模范行为再去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且持之以恒,在一点一滴中进行教育累积,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没有行动,只是纸上谈兵,那最好的计划也会变成废物,变得一文不值。因此,在教育中,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自己去躬亲实践,更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行动,否则就没有任何意义。行是知之成,强调的是学习中行动的重要性。是的,只有在行动中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才会真正解决问题的。所以,老师切实行动,提升自己,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在行动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陶行知老先生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体现他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的治学态度,也蕴含着其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老师要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更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让学生亲自动手,勤于实践。从亲知中获得知识,才能更长久、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