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阳光姐姐伍美珍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2023-08-13 09:35:12五年级背影读后感500字(精选50篇)
2023-08-17 14:35:51斑羚飞渡读后感400字-读后感
2023-08-15 16:18:53丑石读后感(通用二十三篇)
2023-08-06 08:35:53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消防宣传日的优秀演讲稿100字(通用六篇)
2023-08-13 03:11:12让绿色家园更美演讲稿
2023-08-15 08:46:02校园安全在我心中演讲稿10篇
2023-08-14 21:46:20阳光姐姐伍美珍遇见火星女孩读后感
2023-08-13 09:35:12
《消费社会》读后感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之前我虽没看过,但这个词早在我的生活中存在已久。我们总是批判我们的社会是被消费裹挟的社会,总是批判我们无穷无尽的欲望,但我们究竟在批判着什么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消费洪流,来抵御我们无穷的欲望呢?
看他的书,是需要勇气的,我经常看着看着,就不自觉地颤抖。他成功地让我看着我身边环绕的所有人工制品,而深感毛骨悚然,就像看完一场恐怖电影般草木皆兵。他说“这个时代,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是的,人类被服务的欲望没有消减,只是我们使唤的奴仆从以前的人变成了现在的物。但是,经久不衰的是物,生存然后死亡的,是我们自己。一代一代的文明留下的,没有一个人,而留下了,那么多的物,它们非动物也非植物,但它们给人一种大量繁殖的热带丛林的感觉。
再往后,连物的实际存在,都开始退场了。真正占领世界的,是符号。
这像是一场巨大的阴谋,你路过的每一个玻璃橱窗,你看过的每一个电视广告,单个地看它们,你有着压倒性的自信去嘲笑、评点或无视。然而,当它们所有,都是一个整体呢?所有的物,合谋出了一个你无处可逃防不胜防的世界。你的工作本身已经不再能直接地赋予你身份,赋予你身份和地位的,是消费。这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生产主人公的`传奇,已经让位给了消费主人公。
消费社会,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它带着某种丰盛的香气,带着某种全民的福音,普照大地。鲍德里亚认为,丰盛作为消费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不但是消费社会得以产生的大前提,而且还作为一种理想,为这个社会所追求。而正是这种理想,促使得每个人都希望在丰盛中获得更多的物,以满足自身的欲望,抓住丰盛本身。然而这种丰盛,真的只单纯的是社会的进步吗?它能实现因为物资过剩,而带来全民的幸福和平等吗?
在鲍德里亚那里,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这种丰盛的实现,首先就是建立在社会资源占用的不平等之上的,而且从没有任何证据显示,社会资源的占有方,是为了实现全民的幸福平等来创造这种丰盛。不平等带来的丰盛,你怎么去期待这种丰盛去消除不平等?所以,这种丰盛,它并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良方,他如同他以前的时代,都是带着负面的效用出现的,只是它的身姿最曼妙,面容最伪善。
因为这种丰盛下,生产得越多,生产出的需求也就越多,“我们实际上无可救药地离平衡人类生产和人类目的性的丰盛这个最终期限更远”。鲍德里亚认为,从内心感受来说,我们甚至不如原始社会丰盛:“在原始交流中,每个关系都使得社会更加富有;而在我们这个‘区分性的社会’中,每个社会关系都增添着个体的不足,因为任何拥有的东西都在与他人比较的时候都被相对化了(在原始交流中,它是通过与他人建立的关系本身)”。
而且极大的丰盛带来了极大的浪费,鲍德里亚犀利的说,“个人与社会,都只有在出现盈余或多余得可以浪费的时候,才会感到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生活。”他还引了一句很好玩的话,“告诉我你扔的是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是谁!”而这种浪费,必然导致了物的使用价值重要性的降低,而时尚价值等符号价值的地位开始陡升。所以,消费社会的最终实质即以广告、品牌为传播媒介的一种文化的消费。以刚刚过去的“双十一”为例,商家最初以“光棍节”为引,迎合消费者的消费欲望,打着“独身也能活得精彩”的旗号,为人们的“消费欲”找借口,以“打折、降价”为突破口来刺激消费,从而逐渐演化出了“双十一购物节”。在每年的11月11日,各大电商平台甚至线下商场都会进行促销活动,以低价、折扣吸引消费者购物。例如,今年早在十月底十一月初就开始进行商品预售,使得“尾款人”这一概念霸占热搜。可是当这一购物狂欢过后,我们开始反思,这些买的东西真的有必要吗?我们究竟是真的需要,还是只是在社会所营造的消费氛围中迷失了呢?
消费和需求,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辞藻,而鲍德里亚认为,消费是什么,消费只是生产力的一种有组织的延伸。而“需求体系是生产体系的产物”。在这个符号占领的消费社会里,需求不是对物本身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因为这差异中包含着符号化的社会意义。所以这样的需求,是一个无底洞,填不满也掏不空。
消费社会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词语,叫“个性化”。当物质极大的丰富,人们开始用符号来追求个性的满足。这种个性化,是非常虚伪的。它把人拽到了这个符号们合谋的世界,然后消除掉每个人的差异(其实每个人对于他人,本来都是截然不同的个体,个性化什么的,本来就是一个荒唐的字眼),让人们同质化后,“开启了区分鉴定统治的一种工业化垄断性集中”,所以鲍德里亚遗憾地说,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人类天生的差别丧失的基础之上的。
鲍德里亚质疑了所有占据我们时间和空间的符号,他还质疑所谓的缺席时刻,即消费社会中的休息。休息也是消费,它是一种对非生产性的时间的消费,这段自由时间的品质、节奏、内涵都被符号化来对个体、范畴、阶级进行区分。所以,他说,消磨时光,是不可能的。
现代人似乎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也尝试了许多办法去对抗。为了对抗这种消费欲望,我不禁想到了老子的“寡欲”观念。老子曾说:“罪莫大于可欲,祸其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他主张人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对人们进行一些非必要的行为,通俗来说,就是反对“瞎折腾”。回顾历史,在老子所处的时代中,所谓的“欲”,无外乎是指人的基本需求以外的东西;放眼当代,在鲍德里亚所描绘的“消费社会”中,“欲”的种类逐渐变得广泛而多样,而“寡欲”逐渐演变成“断舍离”。“寡欲”思想现在有一个更加流行的词汇“极简主义”。极简主义来自欧美,产生是因为欧美普遍的过度消费使群众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进而升华,由简单的物质层面升级到精神层面。极简主义坚持的“不持有,平常心,减少生活中的‘不必要’”与寡欲思想的具体举措“去欲,尚俭,知止”相似,两者都追求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上的简化。
鲍德里亚最后说,所谓的丰盛,没有解放我们,我们只是和以前的任何一次时代变迁一样,失去了一些坏处,而得到了新的束缚。而所有的反抗,比如吸毒,比如嬉皮,比如宗教,它试图拒绝社会的丰盛,而恰恰他们也往往只是丰盛社会的一个奢侈产品罢了。
有一些指控,只是为了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去更好的沉浸其中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