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06 16:35:55草房子读后感600字初二范文
2023-08-13 19:31:43四年级学生读我不想不想长大有感
2023-08-05 10:42:58你有没有一颗郑重心读后感
2023-08-05 18:26:19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范文(精选五篇)
2023-08-06 16:35:55冬奥会中学生演讲稿(精选十四篇))
2023-08-13 10:06:13草房子读后感600字初二范文
2023-08-13 19:31:43护士长代表演讲稿范文
2023-08-06 05:24:07
《谈谈方法》读后感8篇
《谈谈方法》读后感8篇
篇一:《谈谈方法》读后感
笛卡尔生在十六世纪末年,死在十七世纪中叶。在他活动的时期,新兴的资产阶级已经在欧洲登上了历史舞台,正在积聚力量,为进一步发展壮大而斗争。在少数先进地区,例如英国和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初步取得政权;但是在大部分地区,封建势力还占统治地位,资产阶级还处在被压迫的无权状态中,笛卡尔的祖国法国就是这样。
法国的资产阶级比英国和荷兰的资产阶级幼小,但并不是软弱无能或怯懦退缩。这个初生之犊满怀希望,跃跃欲试,已经看出封建制度日薄西山的颓势了。在笛卡尔身上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他出身贵族,父亲是布勒丹省法院的法官,把他送入著名的拉·弗来施公学,接受耶稣会士的正规传统教育,希望他接贵族的班。但是他完全没有做官当老爷的意思,一心扑在新科学上,父亲一死就把采地卖光,将所得款项投资,靠红利过活了。这就是说,他已经自觉地改变成分,在思想上、社会上、以至经济上都变成了资产阶级分子。法国资产阶级以它的远大前程吸引了笛卡尔的加入。笛卡尔能够干这种事情,而且干得很利索,正说明他不但有眼光,而且很勇敢。他的言论很谨慎,这并不是怯懦,而是处在强大敌人的面前需要讲究一点策略。如果真是胆小怕事,他本来完全有条件安享荣华富贵,又何必单枪匹马地铤而走险呢?
读了《谈谈方法》后,有以下感想
1、同一方向,道路可以是多条的;同一道路,行进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关键在于方向的正确,道路和行进方法选择的恰当。
2、人生,总是有所失,则有所得,得与失,在总体上大致平衡。
3、每个人都需要自觉培育优秀品质。
4、“‘我想,所以我是’(我国旧译为:‘我思故我在’)这条真理是十分确实、十分可靠的,……作为我所寻求的那种哲学的第一条原理”——-赞!
5、身心健康,是所有幸福的载体。
6、人生的价值在于社会性。
7、简洁为美。
8、人之为人,在于心灵,在于智慧。
9、勇于追求。
篇二:谈谈方法读后感
世界上有许多哲学家在数学上颇有成就,如微积分的创立者之一的莱布尼兹。而欧洲近代哲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的笛卡尔也是这样一位即在数学有在哲学上成为佼佼者的人物。
笛卡尔在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说到,要认识真理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笛卡尔认为,人们的意见之所以不同,只是由于我们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运用我们的思想。将其观点归纳起来,便是“单有良好的心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的应用它。”笛卡尔从小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尤其是产生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笛卡尔在《方法论》中谈到:“我觉得我有很大的幸运,从青年时代以来,就发现了某些途径,引导我做了一些思考,获得了一些公理。”在一次沉思时,笛卡尔看到一只苍蝇在天花板上爬,他便想如果知道了苍蝇与相邻两个墙壁的距离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路线了。这,就是解析几何的萌芽。而这种萌芽的诞生,正是由于笛卡尔从小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善于思考是一个重要的能力体现,培根说:“勤于思考是一种美德。”接触一样事物,我们就要对其进行有益的考察,才能抓住其精髓。
笛卡尔的方法论告诉我们做事的原则与行为守则,笛卡尔长期致力于寻找一种类似于数学的、具有普遍意义适用性的获得真正知识的方法。我将其归纳为以下四点:1、不把任何没有明确认知的东西当作真的;2、将难题划分为细小的部分解决;3、从最容易的对象上升到最难的部分;4、将一切情形都列举出来。我认为,以上四点关于方法的论断对我们有重大的意义和启示。首先,第一点告诉了我们对待问题的态度,阐明了思考在解决问题中的极端重要性;其次,第二点和第三点告诉我们解决问题中的重要的,但却是非常简单易行的方法;最后,第四点强调了对待问题的严谨性,只有分条列出之后,我们才能充分认识问题、把握问题。1619年,笛卡尔在他自己的方法论的指导下,他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科学,它可能用一种一般的方法解决所有与量有关的领域中的问题,不论这种量是数值还是连续的。”这正是他发明解析几何的方法。
另外,在笛卡尔的著作《方法论》中还总结了三点内容,作为自己的行为守则:1、服从法律和习惯;2、在行动上要尽可能做到最坚强、最果断;3、始终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即相信除了我们的思想以外,没有一件东西完全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虽然其中的第三点有其作为“二元论”者的消极一面,但就一二点来说,它是积极的,尤其是第二点。如过我们行事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话,我们就会丧失很多东西。相反,如果我们果断的处理事情,果断的反应,则我们就能够把握住许多东西。
笛卡尔还提到,为了给科学打下牢固基础,必须破除固有的意见。我们需要善于合理正确的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敢于创造、敢于创新。“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旧的思想终究会被新思想所取代。而我们,就必须对就思想保有一定的批判继承性,科学发展其新思想、新方法,开拓视野。
恩格斯对笛卡尔作出了如下的评价:“数学中的转折点是笛卡尔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积分与积分也就立即变成了必须。”我想,这是对笛卡尔最公正的评价了。虽然,笛卡尔是一个企图在唯心论和唯物论中起平衡作用的“二元论”者,尽管他努力的论证上帝是存在的。但,他的历史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不仅仅是我们在数学中大量运用的解析几何方法,而且还有他所提供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的“法宝”。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这一句话在笛卡尔身上是在明白不过的验证了一遍。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就应该学习笛卡尔的这种方法。
篇三:谈谈方法读后感作文
在笛卡尔的《谈谈方法》中“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体现的笛卡尔的聪明绝对是超出前者百倍。同怀疑论一样笛卡尔也去尝试怀疑一切,但他却特别指出,自己并不能怀疑“自己在怀疑”这个事实,这也成为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命题“我思故我在”的条件。
人的认识可靠吗?为什么不是一个强大意志的大骗局?如果你没出过国,会不会根本没有美国韩国。这些只是被虚构的存在,是我们的政府正在欺骗我们。就算是你出过国,也会不会没有火星水星,只是政府联合起来一种以所谓“发射探测器”为名的骗钱的手段。当然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不会有这种事发生。那么一下这种情况呢?你其实是在出生时候就死了,科学家救了你的脑子(只有脑子)他们把你的脑子放在装了营养物质的容器里,保持它的鲜活,然后拿来做实验,红色的导线是传导视觉信号,蓝色的传导听觉信号,白色味觉,黄色触觉……,你没发觉到只是因为你从小便是如此,你的人生其实只是一场试验。那么你真的能相信你的感觉吗?所以,知识不可信,感觉不可信,逻辑不可信,抽丝剥茧般地剔除之后,最终剩下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我除了“自己正在思考”这件事没有任何事情是能够确切认识到的是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不能否认的。而思考,却正是我存在(suis)的证据。只有存在,才能思考,这便是这个论断的内在逻辑。
关于这个观点的解释,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好像害怕人们没能理解这句话,所以就极力的解释。甚至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中国人对存在的理解,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容易把存在理解成为“占有某时空”。的确,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难度。拉丁语系中的系动词,在中华语系中并不存在。但中国人的存在观点倾向于“占有空间”的存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认同,我们可以看看老子的有的概念,是与“无”相对的“有”。这个“有”难道不比西方人更倾向于“施加影响”、“表现特性特点”的存在更具有普遍意义吗?而且,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么长时间后,中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甚至现在来讲,存在这个词甚至已经有了借代用法名词的意味,听人说道:“像雅典娜之于星矢一般的存在,像夜礼服假面之于美少女战士的存在”云云,这种说法在大学生中已经不是很晦涩的语言了。所以说,存在的外延正在不断增加。
当然还是要向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致敬,也正是他们的这种一丝不苟,才使得西方的思想如此真实、没有扭曲地被中国人理解。
关于上帝,也即是神。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认为笛卡尔的神存在的论断,却不像“我思故我在”那样坚实。这一点,其本身也是违反笛卡尔方法论的。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甚至不如怀疑主义思考得那般深刻。
神的属性即是完满。笛卡尔说,我们能认识到的比自己更加的完满都来自于神。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以此就可以了解神所具有的完满。我觉得在笛卡尔证明神存在的论证中,有些地方并不严密。诚然,我们的确能看到自己的不完满,但这并不一定是需要通过跟神这个完满的存在相比较而得出的。而可能只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就像乙比甲活得久,丙又比乙活得久,很容易就猜想有人能比丙活得更久,进而推想,另外一个人比前面所有人都活得久。这样长生不死的概念,也就很容易得到。而长生不死不是人所具有的完满,但这种完满(如前所述)是人自己推得的。所以就是凭借相类似的方法,人们获得了比自己更加完满的概念。这就说明,笛卡尔引入上帝的概念是有违自己方法论的。可能有人反驳说就算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也是从上帝那儿学习的,那么我问,当我们目前还没有确信上帝存在,只知道自己在思考的情况下,如果去假设人连着一点的归纳和演绎的能力都没有,与假设上帝不存在的观点相比,哪个更荒唐,哪个更符合我们认识的常理?当然是人有着归纳和演绎的能力更是人信服、更加“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或者,换句话说,我现在提出的这种论点是与笛卡尔论证互斥的一种可能,我不能通过笛卡尔的逻辑来论证这种新观点的错误,笛卡尔如何通过自己的逻辑论证自身的正确?所以,在我看来,笛卡尔学术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并非必须的。既然上帝这个概念的是非必须的,那么根据笛卡尔自己的第一规则,这个观点也是不能轻率认同的。
篇四:谈谈方法读后感
《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我是经过我们的数据库老师朱树人老师的介绍才得知这本书,选择这本书继续深读,就是因为它比较好读懂同时篇幅比较短。这是一本很薄很薄的书,真正介绍到笛卡尔本人的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只有60页之多,这本书一开始大致介绍了笛卡尔的生平及其哲学,之后总共分为六部分来介绍笔者的想法。之所以会选择容易读懂的,是因为我不认为连理解都困难的著作能使我产生许多真正独立的思考,恐怕读书笔记也只能是沿用别人的观点似懂非懂地写就,便于理解的著作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思考。另外之所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阅读速度不能够很快,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篇幅的作品能让我读得更加细致、理解得更全面。
了解一位作家的思想著作,如果不对作者生平做一些简单了解,难免会在理解他的思想上存在一些困扰。笛卡儿(1596~1650),是一位法国哲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1596年3月31日生于法国小镇拉埃的一个贵族家庭。因家境富裕从小多病,学校允许他在床上早读,养成终生沉思的习惯和孤僻的性格。1606年他在欧洲最有名的贵族学校──耶稣会的拉弗莱什学校上学,1616年在普依托大学学习法律与医学,对各种知识特别是数学深感兴趣。在军队服役和周游欧洲中他继续注意“收集各种知识”,“随处对遇见的种种事物注意思考”,1629~1649年在荷兰写成《谈谈方法》(1637)及其附录《几何学》、《屈光学》,1641年发表《第一哲学沉思录》1644年发表《哲学原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650年2月11日卒于斯德哥尔摩,死后还出版有《论光》(1664)等。
读罢此书,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笔者-笛卡尔那种严谨,怀疑的精神,尤其是是的第四部分,谈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我们也终于接触到了“笛卡尔式的怀疑”,笛卡尔使用了怀疑一切的方法,把一切都拿来怀疑,都认为不是真的,最后发现,只有自己在怀疑这一点是不可怀疑的。所以,“我思,所以我是”或者说“我思故我在”的结论产生了,这也是他哲学的第一条原理。罗素谈到“这段文字是笛卡尔的认识论的核心,包含着他的哲学中最重要之点。笛卡尔以后的哲学家都注重认识论,其所以如此主要由于笛卡尔。”
这里要说明的是,笛卡尔彻底的怀疑并不同于怀疑论者为了怀疑而怀疑的做法。拿最典型的怀疑论来说,它们像“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我们也不能认识”、“即使能认识事物也不能传达给别人”这样的典型结论在笛卡尔这里是没有被采纳的,最明显不过就是笛卡尔显然认为我们是可以通过理性认识事物的。接着,笛卡尔提出了自己的两条条标准:“凡是我认为十分清楚、及其分明地理解的,都是真的”,“认识外界事物不能靠感官,必须靠精神”。这两条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理性主义。接着他认为自己在怀疑这一点是不完美的,那么既然知道自己是不完美的,必然就有完美的存在,而且被创造物的性质不可能比创造者更完美,于是,他的第二条结论“神的存在”就被证明了。但是有时候,却会觉得笛卡尔是不是懦弱了?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要知道,给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下结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像赞成或反对其观点那么简单明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顾虑和主观,但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和武断而误判一个人。首先,我必须要怀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假定笛卡尔及描述他的人是拥有健全理智并且是诚实的,那么我便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和别人对他的描述里找到线索,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进行。
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不同的评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描述道,“笛卡尔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不希望惹麻烦”、“他一直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而且这些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说法罢了。但是《谈谈方法》中译本的译者王太庆则在序中写道,“一般认为他胆怯的证据,其实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笛卡尔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这似乎就像笛卡尔说的,即使才智极为优秀的人也会出现分歧,那么不如我自己用理性通过怀疑一切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阅读前人的著述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和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少了一份反思和提炼。所以,在这一段里我想和大家谈谈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我想就两点来说说。
第一,是方法上的启示。《谈谈方法》谈的是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规则是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正确指引的。无论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其背后所依靠的就是这正确方法论的指引。
第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中世纪的哲学里人的地位是很低的,我们作为地球上主人翁的意识更是薄弱,我们把一切都依赖于神,期望依靠自己的诚忱,换取上帝的赞许,带来死后的荣耀。而笛卡尔率先带给我们这种依赖自己的思路,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发掘真理,而不是依赖教会。笛卡尔很让人敬佩的一点在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一个人去改变这个世界,去让所有人的主体性意识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他可以跳出这个世界,以一种观众的姿态去观察这个世界。这当然也符合他的二元论,形体虽然活在这里,但是灵魂可以独善。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一个时代。《谈谈方法》是他的排头兵,虽然写得很谨慎,但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嗅出他心中的那团热情,那种希望摆脱经院哲学的强烈愿望。是笛卡尔带我们走出了中世纪,来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得以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风月无千古,情怀自浅深,亘古不变的是已经尘封的历史,悬而未决的是今人的评判与论述。我想笛卡尔是不会忌讳别人评价他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最清楚他的人就是他自己,别人的评论对于他都是别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笛卡尔,不管是赞美他,或是批评他,请都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哲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哲人。清风起处,他衣袂飘飘,卷过岁月的沧桑。
篇五:《谈谈方法》读后感
良知,是人间分配得最均匀的东西。因为人人都认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连那些在其他一切方面全都极难满足的人,也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良知不够,要想再多得一点。这一方面,大概不是人人都弄错了,倒正好证明,那种正确判断、辨别真假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称为良知或理性的那种东西,本来就是人人均等的;我们的意见之所以分歧,并不是由于有些人的理性多些,有些人的理性少些,而只是由于我们运用思想的途径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是一回事。因为单有聪明才智是不够的,主要在于正确地运用才智。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坏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杰出的人才固然能够做出最大的好事,也同样可以做出最大的坏事;行动十分缓慢的人只要始终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笛卡尔主张破旧立新,他在《谈谈方法》中说:“由于我们在长大成人之前当过儿童,对呈现在我们感官面前的事物做过各种各样的判断,而那时我们还没有充分运用我们的理性,所以有很多先入的偏见阻碍我们认识真理,因此我们要摆脱这些偏见的束缚,就必须在一生中有一次对一切稍有可疑之处的事情统统加以怀疑。”
他遵从如下原则开始立新:第一条: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决不把它当成真的接受,也就是说,要小心避免轻率的判断和先入之见。第二条:把我所审查的每一个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为解决。第三条:按次序进行我的思考,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一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就连那些本来没有先后关系的东西,也给它们设定一个次序。
最后一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尽量全面地考察、尽量普遍地考察,做到确信毫无遗漏。
在立新的过程中,为避免旧房子都已拆除、新房子尚未修建、导致无处容身的尴尬局面,他又订立了如下三条临时规则:第一条:服从我国的法律和习俗,笃守我靠神保佑从小就接受的宗教,在其它一切事情上以周围最明智的人为榜样,尊奉他们在实践上一致接受的那些最合乎中道、最不走极端的意见,来约束自己。第二条:在行动上尽可能坚定果断,一旦选定某种看法,哪怕它十分可疑,也毫不动摇地坚决遵循,就像它十分可靠一样。这样做是效法森林里迷路的旅客,他们决不能胡乱地东走走西撞撞,也不能停在一个地方不动,必须始终朝着一个方向尽可能笔直地前进,尽管这个方向在开始的时候只是偶然选定的,也不要由于细小的理由改变方向,因为这样即便不能恰好走到目的地,至少最后可以走到一个地方,总比困在树林里面强。第三条:永远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愿望,不求改变世间的秩序。总之,要始终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外,没有一样事情可以完全由我们自己做主,所以,我们对自身以外的事情尽了全力之后,凡是没有办到的,对于我们来说,就是绝对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痴心妄想,凡是得不到的东西就不要盼望将来把它弄到手;这样就能安分守己,心满意足了。
这些见解,在当时开创了新局面,他自己也成为新科学的先驱。现在来看,仍是精粹,让人难以忽视。
也许有人指责他的思想仍没有摆脱僵硬经院哲学的影响,但是他在破旧中立新,拆掉旧房子,新房子还未完成,如何容身?从他的三条临时原则,我们就可看出这种影响的必然性。
篇六:《谈谈方法》读后感
章主要就笛卡尔在《谈谈方法》中提到的一些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主要涉及“我思故我在”、笛卡尔上帝的概念,附带讨论一下基于笛卡尔的方法论,对灵魂、对他人思想的一些看法。
关于“我思故我在”
同怀疑论的观点相比较起来,“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中体现的笛卡尔的聪明绝对是超出前者百倍。同怀疑论一样笛卡尔也去尝试怀疑一切,但他却特别指出,自己并不能怀疑“自己在怀疑”这个事实,这也成为了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命题“我思故我在”的条件。
人的认识可靠吗?为什么不是一个强大意志的大骗局?如果你没出过国,会不会根本没有美国韩国。这些只是被虚构的存在,是我们的政府正在欺骗我们。就算是你出过国,也会不会没有火星水星,只是政府联合起来一种以所谓“发射探测器”为名的骗钱的手段。当然我们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信不会有这种事发生。那么一下这种情况呢?你其实是在出生时候就死了,科学家救了你的脑子(只有脑子)他们把你的脑子放在装了营养物质的容器里,保持它的鲜活,然后拿来做实验,红色的导线是传导视觉信号,蓝色的传导听觉信号,白色味觉,黄色触觉……,你没发觉到只是因为你从小便是如此,你的人生其实只是一场试验。那么你真的能相信你的感觉吗?
所以,知识不可信,感觉不可信,逻辑不可信,抽丝剥茧般地剔除之后,最终剩下这样一个结论。就是我除了“自己正在思考”这件事没有任何事情是能够确切认识到的是任何人包括我自己不能否认的。而思考,却正是我存在(suis)的证据。只有存在,才能思考,这便是这个论断的内在逻辑。
关于这个观点的解释,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好像害怕人们没能理解这句话,所以就极力的解释。甚至有这样一种倾向,认为中国人对存在的理解,是很容易犯错误的,容易把存在理解成为“占有某时空”。的确,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些难度。拉丁语系中的系动词,在中华语系中并不存在。但中国人的存在观点倾向于“占有空间”的存在,这一点上我不能认同,我们可以看看老子的有的概念,是与“无”相对的“有”。这个“有”难道不比西方人更倾向于“施加影响”、“表现特性特点”的存在更具有普遍意义吗?而且,在中国对外开放这么长时间后,中西方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甚至现在来讲,存在这个词甚至已经有了借代用法名词的意味,听人说道:“像雅典娜之于星矢一般的存在,像夜礼服假面之于美少女战士的存在”云云,这种说法在大学生中已经不是很晦涩的语言了。所以说,存在的外延正在不断增加。
当然还是要向中国早期的翻译者们致敬,也正是他们的这种一丝不苟,才使得西方的思想如此真实、没有扭曲地被中国人理解。
我们已经在这个命题上说得够多了。下面我要转向另外一个对象上——上帝。
上帝
关于上帝,也即是神。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我认为笛卡尔的神存在的论断,却不像“我思故我在”那样坚实。这一点,其本身也是违反笛卡尔方法论的。在这一点上,笛卡尔甚至不如怀疑主义思考得那般深刻。
神的属性即是完满。笛卡尔说,我们能认识到的比自己更加的完满都来自于神。甚至,我们可以通过反思自己,以此就可以了解神所具有的完满。我觉得在笛卡尔证明神存在的论证中,有些地方并不严密。诚然,我们的确能看到自己的不完满,但这并不一定是需要通过跟神这个完满的`存在相比较而得出的。而可能只需要另外一种方法——归纳演绎的方法。就像乙比甲活得久,丙又比乙活得久,很容易就猜想有人能比丙活得更久,进而推想,另外一个人比前面所有人都活得久。这样长生不死的概念,也就很容易得到。而长生不死不是人所具有的完满,但这种完满(如前所述)是人自己推得的。所以就是凭借相类似的方法,人们获得了比自己更加完满的概念。这就说明,笛卡尔引入上帝的概念是有违自己方法论的。可能有人反驳说就算是归纳和演绎的能力也是从上帝那儿学习的,那么我问,当我们目前还没有确信上帝存在,只知道自己在思考的情况下,如果去假设人连着一点的归纳和演绎的能力都没有,与假设上帝不存在的观点相比,哪个更荒唐,哪个更符合我们认识的常理?当然是人有着归纳和演绎的能力更是人信服、更加“清楚分明地呈现在我心里”。或者,换句话说,我现在提出的这种论点是与笛卡尔论证互斥的一种可能,我不能通过笛卡尔的逻辑来论证这种新观点的错误,笛卡尔如何通过自己的逻辑论证自身的正确?所以,在我看来,笛卡尔学术中关于上帝的概念,并非必须的。既然上帝这个概念的是非必须的,那么根据笛卡尔自己的第一规则,这个观点也是不能轻率认同的。
另外,笛卡尔的上帝也不是也个无穷的神。他显然是有界限的,最明显的界限就是他不能包含不完满。甚至不能理解不完满。这种包含的的不完备性正也正是这个神的不完满,当然,也可能使由于这个神的不屑,那么不屑是不是一种不完备呢?此外,笛卡尔的神,是一个不具有意志的神,笛卡尔曾经提到,从神那里得到的都是完满。神没有给出不完满,只可能是不愿或是不能,若是不能,很显然不具有自我意志的。如果说是不愿给出不完备,只能说笛卡尔的神是按照某一其自身也无法决定的规则行事的,也是不具有自我意志的。所以笛卡尔的神,是一个被降级了的神。甚至可以这样说,笛卡尔的神是一块白色的大理石,它若存在,它的存在的目的只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长得不够白。
值得一提的是,笛卡尔将“完满”交付于神,这一点甚至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将“前世记忆”交付给那个永恒的世界。只是对象变了,内容变了。其实,还是一个样子的逻辑。
灵魂
说到上帝,就不得不说一说灵魂。笛卡尔所谓的灵魂,其实就是一个盛放理性、良知的意识容器。笛卡尔也没有在这些概念上在没有划分出界限来。他说,“理智本性和形体本性”是将分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而神不需要这种依赖)。据我所知,这种二元论此后给他带来了很多问题。在本书中没有详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也就不做深究。
他人
对于一个疑心所有不确定认识的笛卡尔,“他人”显然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人是否有意识呢?作为笛卡尔自身,可以通过“我思故我在”来推得,那么从笛卡尔的角度来看,所有其他的人是否具有理性这个问题实在是有待考察。所有关于他人感知的信息,都不可能传送到笛卡尔的意识中。根据第一条原则,“凡是我没有明确地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能把它当成真的接受。”显然他人的感觉、他人的理性,笛卡尔不能感知到,那么对于笛卡尔,他人是否具有理性这个问题,将永远是个疑问。这也造成了笛卡尔认为一条狗没有理性,甚至连知觉都没有。那么如果拿拉梅特里《人是机器》,或是达尔文《物种起源》两种论点来比较的话。笛卡尔的论点也就显得难以让人信服了。
篇七:《谈谈方法》读后感
笛卡尔的《谈谈方法》全称《谈谈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被誉为现代哲学的宣言书,同时也是最好看、最易懂的哲学原著之一。
我选择这本书,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相对来说比较好读懂,同时篇幅也比较短。之所以会选择容易读懂的,是因为我不认为连理解都困难的著述能使我产生许多真正独立的思考,恐怕读书笔记也只能是沿用别人的观点似懂非懂地写就,而便于理解的著述才能让我自由自在地去思考。另外之所以选择篇幅短小的,是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较短篇幅的作品能让我相对来说读得更加细致、理解得更加全面一些。此外,《谈谈方法》讲述的是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迷惑,一部教你认识世界的方法的书自然能满足一部分自己的需要。所以基于以上理由,我选择了这本笛卡尔的《谈谈方法》。
同样由于时间和水平有限,我重点阅读了本书的第二部分,并对此部分做了一定的思考,得到了一些可能不太严谨的结论,或许观点和论据也都显得有些稚嫩。下面具体谈谈我关于此部分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1、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首先利用了一个很精妙的比喻,即人的心灵就是一个房屋。在这里,作者称由一位建筑师建成的房屋要比多位建筑师在不同时代你一砖我一瓦建成的要好得多,即“拼凑而成、出于众手的作品,往往没有一手制成的那么完美”。利用这个比喻,作者称书本上的学问都是似是而非拼凑而成的,其中有很多内容是因为人云亦云而流传的,不如“良知”的推断那样接近真理。但是,很明显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出生就会运用自己的理性思考问题,不可避免地要去接受父母和学校的教育,所以,这种完全运用理性思考问题的可能性,只能建立在把自己以前已经掌握的东西全部拿来怀疑之上了。
在这里,笛卡尔的说法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他称正如我们不可能把全城的房屋统统拆光,然后重建一样,我们也同样不可能依靠个人的力量去改变国家的体制、教学的成规、学问的主体,我们能做的只是改变自己罢了。他称习惯使那些大的体制的毛病减轻了,而且沿用旧体制要比改换成新体制好受一些,就像走老的盘山公路比翻大山过深沟抄直走要好受一样。当然,他的这番话我们还是能够在现实中找到依据的,比如说我们的党内****问题,确实我们一定程度上在掩盖它,公众也在学着去习惯它,因为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因为此把共产党一党****的地位推倒,我们还能够更好更快更舒服地建设*。
本来笛卡尔的说理是不错的,但是接下来的一番话却让人不那么舒服了,他竭力在说明自己没有哪怕一点想改革的意思,也不希望别人受这本书的影响去琢磨改革一事,其语言甚至到了“谄媚”的地步了,看得出来这是作者在极力讨好当权的人们,声明自己的清白。
接下来,他自己提到他的方法对于世界上的两类人无论是自以为高明还是谦虚讲理的来说都不适合。他称自己虽然谦虚,却不认为自己分辨真假的能力不如别人(良知生来平等),且发现别人意见多有不同,虽然他们可能才智很高;也就是说古往今来的这些人并没有很好把分辨真假的能力用在正确的“对象和途径”上,所以产生了分歧。于是作者决定自己去找寻真理,即使走得很慢,但至少每一步都很稳,是没有错误的。
第二部分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他的方法,即四条规则了。这四条简单说来分别是:凡是我没有明确认识到的东西,我绝不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把审查后的难题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从最简单、最容易认识的对象开始,一点点逐步上升,直到认识最复杂的对象;尽量全面的考察和复查这些知识。
先说一个对于我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看到这四条我立刻想到了数学考试的四个要点:不要蒙,要通过演算得出结论;做题前先通览试卷,做到心中有数;做题时要各个击破,不要因为一道题停留太久;做完后要检查。我发现两者实在太像,不禁感到笛卡尔的这种方法在数学界影响之深,已经直接影响到当今的高考了。当然,我觉得他的方法既影响了今后的数学,同时也出自于前人的数学之中,尤其是几何学。他研究真理的方法和几何推演的方法是那么相似:把公理(不用证明的道理)、定理(已经证明过的道理)和推论(一些由定理做细微转换而来的道理)做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达到成功证明的目的,再把证明的结论作为一条新的定理或推论,继续找寻其他的结论。
2、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
从前面我们提到笛卡尔的那番“避祸”的话中引出了我的疑问:笛卡尔是懦弱还是谨慎?要知道,给一个历史人物的人格下结论是一个十分困难的事情,不像赞成或反对其观点那么简单明确,总会或多或少有些顾虑和主观,但却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主观和武断而误判一个人。首先,我必须要怀着一种历史的同情心,假定笛卡尔及描述他的人是拥有健全理智并且是诚实的,那么我便可以从他的文字里和别人对他的描述里找到线索,否则这一切都无法进行。
即使在这种前提下,我们依然看到了不同的评价。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描述道,“笛卡尔是一个懦弱胆小的人,他不希望惹麻烦”、“他一直阿谀教士,尤其奉承耶稣会员”,而且这些还只是比较温和的说法罢了。但是《谈谈方法》中译本的译者王太庆则在序中写道,“一般认为他胆怯的证据,其实只足以说明宗教顽固势力的淫威还大”、“笛卡尔心里明白,他要爆破的是一个关键性枢纽,怎么会不影响他人、不影响社会呢?”。这似乎就像笛卡尔说的,即使才智极为优秀的人也会出现分歧,那么不如我自己用理性通过怀疑一切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吧。
那么,这件事中什么是不可以怀疑的呢?那就是他写了书并且发表了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当然这是因为我接受的是唯物论的教育。既然写了书,就是要给别人看的,不管是以哲学的形式还是以传记的形式,因为若不给别人看何必写出来?他写作的重点在于传播他的方法,而那些其他的话只是一些自我的保护罢了。虽然他一再强调不让别人学,是自己专用的思想改造的方法罢了,但是他却写作了好几部书去讲述他的思考和观点,试问他的目的可能是只让别人做观众旁观吗?显然不是。所以,这里得出的结论是,他的目的一定是想向公众宣布他的方法,但是为了不引起当时教会的镇压,他被迫采取了一些保护性措施(不发表日心说理论;在书中向教会献媚;在自己的行为规则中确立保守的原则),虽然这些保护性措施让人感到了他的一些胆小怕事,不如伽利略、布鲁诺那么英勇,但是留得青山在的策略我们也无可厚非。因此我的结论是,笛卡尔不是一个懦弱的人,虽然不够英勇和果敢,但略带褒义称其为谨慎是完全可以的。
3、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
谈古是为了论今,我们阅读前人的著述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和了解,那么这样的阅读便少了一份反思和提炼。所以,在这一段里我想谈谈这本书对今天的启示是什么?我想就以下两点来说说。
第一,是方法上的启示。《谈谈方法》谈的是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在各门学问里寻求真理的方法,应该说,这四条规则是确实能够带给我们正确指引的。无论是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的精神,还是由易到难、各个击破的方法,或者是分门别类、严谨考察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今天的自然科学得以迅猛发展,其背后所依靠的就是这正确方法论的指引。
第二,是主体意识的觉醒。中世纪人们把一切都依赖于神,期望依靠自己的诚忱,换取上帝的赞许,带来死后的荣耀。而笛卡尔率先带给我们这种依赖自己的思路,凭借自己的理性去发掘真理,而不是依赖教会。笛卡尔很让人敬佩的一点在于,即使他知道自己可能无法一个人去改变这个世界,去让所有人的主体性意识在短时间内提高,但是他可以跳出这个世界,以一种观众的姿态去观察这个世界。
4、结尾——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自己的行动开创了一个时代。《谈谈方法》虽然写得很谨慎,但我们已经能够从中嗅出他心中的那团热情,那种希望摆脱经院哲学的强烈愿望。是笛卡尔带我们走出了中世纪,来到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让我们得以氤氲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
我想笛卡尔是不会忌讳别人评价他的,因为真理只有一个,而最清楚他的人就是他自己,别人的评论对于他都是别人理性思考的结果。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笛卡尔,我保持着一份对历史、对古人的尊重和敬畏,只是静下心来微笑着阅读这位哲人,这位才华横溢的哲人。
篇八:《谈谈方法》读后感
其实最初看到《谈谈方法》的书名时,我以为里面讲的是在一些场合遇到一些问题所要运用的一些方法,但是我
又讶异于作者却是笛卡尔。
在我先前的印象中,笛卡尔是个数学家,他创立了有着深远意义的解析几何。但现在了解到,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和科学家。
翻阅此书,大致得到以下四点感想
1、伟人用汉語
2、灵魂复制
3、顺境和逆境
4、证明神的存在
1、伟人用汉语
最初设想一個外国伟人用汉语思考和写作,是在阅读《巴尔扎克传》的时候。那个时候,对巴尔扎克的笔赶不上思维速度感到遗憾,设想,如果他会汉语——更理想的——会用五笔,是不是会令他更加高兴。
此后,每当想起或阅读一位外国伟人的時候,都会设想一下他用汉语思考或写作的情形。
2、灵魂复制
在这本书中,笛卡尔大致谈了谈肉体和灵魂的关系。他认为肉体可以分成若干份,而灵魂只有一个整体,据此推断灵魂不灭。
由此,我想像了一下,把光盘比作肉体,把光盘里面的数据比作灵魂。但是,遗憾的是,光盘被损坏的同时,数据也不能用了。再一想像,数据可以复制,而灵魂好像不能复制——至少是相当地困难。
由于再也沒有想到更贴切的类比,所以,还是没办法想像灵魂不灭。
3、顺境和逆境
我们也可以把寻求真理比作领兵打仗,实力通常总是随着胜利而雄厚的,吃了败仗要煞费苦心才能保住不垮,打了胜仗之后卻不用费多大气力就能佔领许多城池和大片地盘。
上面这段话,应该比较容易理解,总結一下,就是你很容易享受到“锦上添花”,不太容易享受到“雪中送炭”。
所以,在你穷困的时候,往往要坚持战斗很多年;在你富有的时候,财富的获得更加容易。
4、证明神的存在
命题三用心里有神的观念的我们自己存在来证明神存在。
证明
如果我有能力保存我自己,那就有更强的理由认为,我也会有本领给予我一切我所缺乏的完满(据公理八和九);因为这些完满只是本体的属性,而我自己是一个本体。
但是我没有本领給予我这一切完满;因为否则我就已经具有这些完满了(据公理七)。
因此我沒有本领保存我自己。
此外,我之所以能存在,只有我的存在得到保存才行。这个保存者要么是我自己,假定我有这种本领的话;要么是另外一位有这种本领的(据公理一和二)。
然而,我是存在的,可是我并没有本领保存我自己,像上面证明的那样。
因此我是由另外一位保存的。
此外,那位使我得以保存的在自身内形式地或卓越地具有着我里面的一切(据公理四)。
然而,我心里有许多我所缺乏的完满的见解,以及一位神的观念(据定义二和八)。
因此,这些完满的见解也在那个使我得以保存的一位里面。
最后,那位使我得以保存的并不能具有他自身缺乏的任何完满的见解,也就是说,他并不在自身内形式地或卓越地具有着它(据公理七);因为,他既然有本领保存我,像刚才说的那样,那就有更强的理由能够把这些完满给予他自己,如果他没有的话(据公理八和九)。
然而他具有我认为自己缺乏、只能理解为在神里面的那一切完满的见解,像上面证明的那样。
因此他自身里面形式地或卓越地具有这一切完满,所以他就是神。
以上,是笛卡尔证明神存在的多种方法中的一种。
这段话看起來好像相当难懂。换个简单通俗点的说法,就是:笛卡尔认为,创造和保存一件东西,难度是差不多的,保存一件东西,并不比创造一件东西更容易。
不说创造,他只论保存。他认为,他自己无力“保存”自己,但他自己确实存在,而没人保存,他就不可能存在。所以,在不是他自己保存自己的情況下,就只能是别人在保存他了,所以,那个保存他的“别人”,就是——神。
我又情不自禁地做了一下想像。
我試著保存一份糕点,为了不让它变质(否则就是没保存成功),我把它放进了冰箱。在这个时候,我有保存糕点的能力,而糕点自己没有,所以,可以证明我比糕点高明。笛卡尔认为,A比B高明,A就具备B的所有能力。但我们知道,我并不具备糕点的能力——我至少是没办法做到甜、做到好吃。
所以,至今我仍然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
尽管我不同意他的結论,但极为推崇、叹服哲学家的深邃。
伟人与庸碌的人之间的区別,就在于,伟人可以证明他的信仰,而庸人只知道傻了吧唧、人云亦云地说“有神”。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笛卡尔所认为的神,是经过改造的,大致可以理解为——大自然。他本人,一生都在从事哲学、科学研究。通过修改神的定义,而不是正面冲突,为自己争取一个相对安全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