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泄豆动物剧场读后感
2023-08-07 07:38:31青铜葵花读后感450字三篇
2023-08-16 14:46:59名著绿野仙踪读后感750字
2023-08-06 22:18:48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2023-08-11 16:29:00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王昌龄边塞诗特色分析
2023-08-03 18:31:38泄豆动物剧场读后感
2023-08-07 07:38:31青铜葵花读后感450字三篇
2023-08-16 14:46:59名著绿野仙踪读后感750字
2023-08-06 22:18:48
《论语》读后感(通用五篇)
《论语》读后感1
我们学校是经典古诗文诵读学校,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读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比如说《弟子规》,《三字经》等,我们四年级读的是《论语》。
我喜欢《论语》中的一句话,是:”贤贤易色;是父母,能竭气力;是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务必为之学以。“
有一次,我到老家,和同学约好了,下午我去他家玩,我告诉奶奶:”三点的时候叫我,我要去朋友家玩,好吗?“奶奶说:”好的。“到了三点我起来一看, 太阳好像要把大地烤焦是的,到了四点,太阳还是那么大,我想5点再去吧,奶奶对我说:”赶快去把你的朋友要等急了。你不是学过论语,里面有一句话正合适,与 朋友交,言而有信。“我说:”现在就去。“我立马跑向他家。
如果你现在来到我的学校,还能听见琅琅上口的读书声,我们要讲古诗文诵读进行到底。
《论语》读后感2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读后感3
我小的时候没有读过《论语》,只是在课本中背过几个句子。最熟悉的自然是《学而》篇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然而也就技止此耳!
真正开始读《论语》是和儿子一起学习的时候。在让儿子背完《三字经》后,我觉得应该让这个小子背些更加高级的东西,于是买了一本《论语》让他背。而自己居然也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读完才发现原来《论语》涵盖的范围比我想象得更广。虽然其中某些观点我不是完全赞同,但确实有很多深刻的道理,并且还很实用,很接地气。并不是仅仅让儿童有口无心地念着打瞌睡用的。
如果说里面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哪个部分,那就莫过是《以德报德》篇了。“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我做一个好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怎么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个例子告诉我,就是要对别人好,即使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那么如果别人对你不咋的呢?当然还是要对人好。否则怎么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呢?我国古来的圣贤和当代的英雄楷模莫不如此。
然而,我发现这样做很困难。在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过程中,我才明白原来人是五花八门的。好人固然多,坏人也不少。对好人好,没有问题。可是对坏人呢?当然也不是真正的坏人,只是好贪些便宜,或多或少侵害了你的利益却以为理所当然的那类人。难道我还要对这样的人好吗?难道真的要象基督一样,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还要将你的右脸送过去吗?就像中国俗话说的:只许你不仁,不能我不义。我明白我做不到。于是,我的内心很纠结,心头也很迷惑,但是,并没有人来给我答疑解惑。
结婚以后,一次在和太太聊天的时候讲到如何与人相处。太太说:“很简单啊!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一句话点醒梦中人。忙和太太打听出处,却原来是孔夫子的名言。
这正是《以德报德》篇的内容,说的是:一个人问孔子:“别人对我不好,我还是对别人很好,以德来报怨,您觉得怎么样?我是不是很高尚?”孔子说:“你以德来报怨,那我问你,那些对你好的人,你怎么来报答别人呢?如果不管别人对你是好,还是不好,你一律对别人好,那让那些对你好的人情何以堪呢?倒不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别人对你不好,你该怎样就怎样。别人对好你也对别人好。岂不恩怨分明,轻松潇洒呢?”
我当时只恨自己读书太少,怎么没有早点读到这么精辟的人生道理。另外,我也觉得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的德育过于简单和抽象,不切实际,而且没有很好地与中国的传统相结合,所以才弄得象我们这样读书少的人常常存了疑惑在心间,纠结于道德困境中。
中国的经典中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学习。这些沉淀了几千年的思想无一不让我们在读到的时候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正如民间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此言非缪也!
这句话体现出了孔子认可的道德的原则,也就是互惠原则。我们知道,人不能独立生活在世界上,作为社会动物,必然需要互相依靠,互相帮助才能生活得更好。所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而人又是自私的。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道德出现了。道德就是人们之间的互惠机制,保证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你有恩于我,我也要有恩于你,这样我们才能长久地合作下去。现实也一再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经常说,要互利共赢,要双赢。只有这样才是良性循环,才能把一件事情一直做下去。
如果合作的双方只有一方有好处,这种合作是进行不下去的。但是在我们的世界里,也确实有一些自私自利的人。凡事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如果不让他们碰壁,岂不会变本加厉,把这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对这些人如果你总是以德报怨,我知道结果一定不会好。就像养虎为患、惯子不孝的道理一样。这种不好的结果不仅是对你,对对方也是这样。因为这个社会基本运行的法则就是这样。你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对方培养成一个不懂得道德秩序的人,一旦离开你庇护,这些人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所以,你觉得是在爱他,其实是在害他。正如一只奶牛可以挤奶给人喝,但要喝奶的人总要给牛一把青草吃吧。如果牛自己连青草也不要,别人要多少奶,就挤多少奶,我不知道这头奶牛可以活多久,可以挤多少奶。而那个人是否有能力去挤另一头奶牛的奶。
也许你会寄希望于这个人在你的感召下幡然醒悟,从此改过自新,但我相信更多的人只会得寸进尺,直到将你弄得无德可报,也把自己逼向绝路。中国有太多的故事说一个好人的行为最后是如何感动了一个无赖,让他成为好人。但从道德的互惠机制来看,这逻辑有些不通。不说这事情的成功率有多高,最后好人赔了夫人又折兵,获利的只是那些厚颜无耻的小人。即使偶尔能够成功,成本也太高,完全不值得。有这样的资源,为什么不去惠及更多的人呢?
中华民族从来是都是提倡温良恭俭让的,只谈奉献,不谈索取,这已经成了我们传统道德的一部分。从古至今,我们也有很多这样的楷模。而要做这样一个好人,一个纯粹的好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而自我牺牲得越多,就越好。到了最后自然比的不是谁更好,而是在比谁更惨了。这样的道德对于我们,对于这个社会到底有什么益处?或者只是因为我们这个社会中自私自利的人太多,不得不树立一些道德楷模来顶礼膜拜,作为迷雾中可望不可及的灯塔,让芸芸众生有努力的人生方向,虽然这方向完全不切实际。所以私底下大多数人都不是这么做的,因为这做不到。只是这样的道德困境会让很多人迷惑,从而对道德原则加以怀疑,滑向另一个极端。
所以,我们应该重读一下老夫子的话,让他的思想启迪我们智慧,去除掉我们心中的迷惑,从而更加清楚道德的`必要性。J.P.蒂洛认为:坚守道德原则,能使人们尽可能生活得和平、幸福、充满创造性和富有意义。我想这就是道德的目的。道德并不是我们认为的高大上的东西,是完人才能具有的品质,这些都是对道德的曲解,而且对人类也没有什么好处。还是向老夫子那样脚踏实地,接地气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吧。
最后,想到到了梁山上的好汉,大家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快意恩仇,岂不痛快!
《论语》读后感4
俗话说: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一个高尚的人交谈。这次的作文课上,我们赏读了《论语》这本书,我从中获得许多感悟。
以前,我总是认为古人的经典文章很深奥,读不懂。而读这本书时,我就像坐在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身旁,和他面对面交谈,不断地汲取知识的营养。
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意思就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是啊,“反省”是一件多么重要而且必要的事呀!只有不断地通过反省,我们才会及时发现错误,并且加以改正。正如上个星期日,表姐到我家玩,我不小心打碎她心爱的水晶星星瓶,却撒谎说是小猫弄翻的。现在想来,我感觉自己是个多么不诚实的人!交而不信是多么要不得!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了表姐,并向她道个歉。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会不断地反省自己,端正自己的言行。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不断向有长处的人学习,拜他们为师。当然,看到有缺点的人,也要想想自己身上有没有这样的缺点,如果有就需及时改正。比如我们班的陈雨萌同学有很多长处,如唱歌,舞蹈,钢琴,书法等,我应该多多向她学习,让自己的品性更高;而我们班的梅子珊同学有害羞的缺点,我恰好也有这个缺点,所以我要改正,让自己变得胆大、自信,做一个勇敢自信的孩子。
《论语》这本书,一直放在我的床头,里面的经典句段,给我带来了真理无数,时时读来,获益匪浅!
《论语》读后感5
最初接触论语是中学的《论语十则》,当时只是死记硬背,了解一下字面意思。想象着古代学者摇头晃脑读书样子,很是有趣。借着这次全校的机关培训,今天再读来与以前相比却是另一番思考。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一万多字的作品,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学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刚读起来我们会觉得,《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都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一则语录都很简短。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简短的语句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精华;简短的语句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简短的语句谈论了教育教学、人生沧桑百态、君子、孝道等对后世影响巨大。
作为教师,首先关注的是孔子教育教学的观点。孔子是位伟大的教育家,其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他认为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才能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来教导学生。当代学生的性格独立,差异很大,我们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上,孔子提倡教学相长。《论语》中记载着孔子及其众弟子的对话,其中率直的子路常向孔子提出批评的意见,孔子也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而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他从未对孔子提出疑问,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他有帮助的人。孔子还敢于承认比他小很多的弟子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的启发,表明孔子向自己的学生学习的勇气可嘉,精神可佩。而现实生活中,真正达到教学相长实之不易。
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启发也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孔子五十多年的教学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大思想家。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他的境界之高。活到老学到老也就是如此吧!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话。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虚心向别人学习,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我们要取长补短,广结良师益友。
孔子讲究孝道,孝自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的人们却在褪色,经常会看到明明子女很多的老人却无人尽孝。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孔子所提倡的孝是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在“常回家看看”已纳入法律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多关心父母,多了解父母的需求,多对父母尽孝。
《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100多次谈到君子,他强调的是一种人格的自我修养。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衣食起居,而是心怀天下,而且能经常反思自己。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作为君子应该先去做然后再说要有言行的标准。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当今有些人每当有牵扯到个人利益时,经常互相漠视,甚至做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那就称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
为什么当今全世界那么多的孔子学院,可见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影响。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大师语中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不去苛求外界,努力完善自己,包容别人,为成为一个坦坦荡荡的真君子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