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一爷之孙读后感

2023-08-17 03:55:01 高考在线

一爷之孙读后感

  一爷之孙读后感(一)

  《一爷之孙》是通过对北京一个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源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资料写作而成的。书里描述了这个典型的中国家庭的人际关系及其模式变迁。“由于这项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访谈的方法,当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对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社会学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诲,我始终念念不忘,并且引以为研究的真谛和乐趣之所在。”李银河先生如是说。

  李银河先生所做的正如所说的一样。她所写的这部书读来确实如故事,仿佛在向你娓娓道来这个家族的历史轶事。所谓“一爷之孙”就是这个大家族源于一个祖先,这个祖先姓林。

  在本书中,对于核心家庭和扩大家庭采用以下定义: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妇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是指“任何通过血统、婚姻或收养联系起来的比核心家庭的范围更宽广的群体”。扩大家庭又可以被划分为:传统的扩大家庭和变形的扩大家庭。传统的扩大家庭是指“一个建立在有亲戚关系的核心家庭的地理的邻近、经济的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扩大团体的权威高于核心家庭,重点在超核心亲属关系上的家庭系统”;变形的扩大家庭则是指“核心家庭间的一套松散的亲属关系,核心家庭间虽然地球上分散并且各自独立,但重视和维护超核心亲属关系”。

  这一切都是由帕森斯的假说引出。帕森斯是社会学界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他有一个著名的假说: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也可以把这个转变过程概括为从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

  帕森斯理论认为:家庭向现代性的转变就是亲属关系的团体的分解和核心家庭体制的体现。在核心家庭体制下,核心家庭的成员摆脱了对远亲属的义务,配偶间的义务得到强调。他认为,工业经济的规则和价值观与大家庭的义务、忠诚和价值观是不相容的。工业经济强调公正、公平和公开竞争;而传统家庭强调亲情、照顾和亲属关系网。前者强调普通标准;后者强调特殊标准。帕森斯说:现代社会的核心家庭在经济上是独立于其他亲属而存在的,它组成了一个个孤立的家庭生活单位,按照明确规定的血统准则,这个核心家庭对父亲的家庭和母亲的家庭没有任何义务关系。由于对亲属的义务收到限制,核心家庭成员同时也失去了亲属对自己的帮助,并因此使彼此将变得更加相互依赖。

  这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林氏家族一样,从文字辈的老人到第五代子孙,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淡化。与之相伴的是,每个小家庭成员之间的义务也越来越明显。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以来都是家庭式的。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家庭伦理的扩大。譬如,佛教在印度本是没有家庭色彩的,然而其传入中国后,就形成了浓重的家庭色彩:等级高的要有大的寺庙,寺庙下还要管狭小的庵堂。可见中国传统社会中家庭意识的沉重。

  然而,现代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工作与家庭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虽然人们的价值观变化的不太大,但是仍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个问题的意义在于,工作其实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当我们让人们比较工作与家庭的重要性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是表明,回答者以家庭之外的目标为主要价值,还是以家庭为主要价值。从林家的成员看,多数人仍然认为家庭重要于其他价值,只有少数人认为工作和社会价值重要于家庭价值。持前一种观点的人一般还会认为工作与家庭两者分不开,以工作为手段,以家庭为目的,但可以看出,他们还是以家庭为主要的价值。

  在林家人中,只有宏妹的观点是认为工作比家庭重要,其他老一辈和小一辈的人都更看重家庭。

  潘光旦说过:“中国是一个家族主义的国家;婚姻原是比较个人的功能,但是在家族主义很浓厚的空气里,个人的地位很小;个人既为了家族才存在,所以婚姻便为了家族才举行了。婚姻的家族效用有二:一是父母的侍奉,二是宗族的承继。”

  实话实说,林氏家族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大家族。我也在北京生活过,传统意义的大家族要比林氏的大得多。就像《红楼梦》中的家族,现实中也还是存在的。林氏家族的典型性就在于它的时代性。它处在变更的时代,所以它典型。

  个人、家庭和社会是三种并立而又相互区别的价值。这三种价值所涉及的范围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中,这三种价值重要性的排列是不同的。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家庭的价值最重要,个人和社会较轻;在现代中国社会中,这三种价值的轻重排序在一些人那里正在发生变化。

  潘光旦先生论述过中国文化中只有家庭价值、没有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观点,他说:“我们以前有‘人’,有‘己’,有‘身’,而没有‘个人’,有‘自私’‘利己’的思想与‘为我’的学说,而没有‘个人主义’。我们以前也没有‘社会’。‘个人’和‘社会’不知是两个新名词,而是两个新概念。”“理论上家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东西,但事实上却变作了一种左右兼并的势力,把个人与群或社会都给吞没了。”

  潘光旦在这里提出了与家庭价值相比较的两种价值,一个是社会,另一个是个人。他认为,我们中国人只看重家庭这一价值,而忽视社会和个人这两种价值。从书中的调查结果来看,人们的价值观已经有了一些改变。

  正如李银河先生在书的最后所说:“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变化的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超核心家庭关系正在不可挽回的逝去,核心家庭化的过程将在今后的几代人中完成。到那时,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图景将完成我们在本书前言中所论述的那个‘转变’:中国社会将完成帕森斯假说中从变形的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从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从仅仅看重家庭价值的观念模式向个人、家庭、社会三种价值并重的观念模式转变。到那时,家庭主义将不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祖先崇拜、父权制家庭中的权威与服从模式、以及超核心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全都会渐渐远去。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家庭之间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二者最终将趋于一致。

  一爷之孙读后感(二)

  李银河、郑宏霞所著的《一爷之孙——中国家庭关系的个案研究》,通过对北京一林姓大家庭的个案研究,对帕森斯的著名假说:“家庭会经历从扩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转变,同时也可以把这个转变过程概括为从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做出了说明。并根据对这个大家庭的研究,作者对帕森斯的假设作出了一个补充假设,也正是本次研究的理论假设,即:“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家庭关系从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或许没有发全在西方社会,但这一转变却在中国发生了。换言之,在现代化之前,中国的家庭关系是一种以扩大家庭为主的家庭义系;在现代化之后,它变成了以核心家庭为主的家庭关系。”

  通过对这一家庭深入的研究调查,作者对我国的家庭发展做出了一个推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和文化急剧变化的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传统的超核心家庭关系正在不可挽回的逝去,核心家庭化的过程将在今后的几代人中完成。到那时,中国社会将完成帕森斯假说中从变形的扩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转变;从以亲子轴为主的家庭向以夫妻轴为主的家庭的转变;从仅仅看重家庭价值的观念模式向个人、家庭、社会三种价值并重的观念模式转变。到那时,家庭主义将不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祖先崇拜、父权制家庭中的权威与服从模式、以及超核心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痛苦与烦恼,全都会渐渐远去。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家庭之间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二者最终将趋于一致。”

  对于这一推论,我总觉得有些绝对化,似有不妥的地方。我认为作者对于中国家庭模式转变的结论是比较合理的,也是必然发生的。但作者认为“家庭主义将不再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会渐渐远去,中国的家庭与西方家庭之间的区别会变得越来越不明显,二者最终将趋于一致。”这点,我是不完全赞同的。

  作者通过研究推出中国家庭的一种发展趋势,那就是家庭小型化即核心家庭化的趋势。所有的超核心家庭关系,都正在变得越来趋疏远,趋来趋淡漠。要说清楚这种趋势,首先要了解几个概念:核心家庭、扩大家庭、以及传统的扩大家庭和变形的扩大家庭。“核心家庭”是指一对夫妇及他们的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大家庭”是指任何通过血统、婚姻或收养联系起来的比核心家庭的范围更宽广的群体。扩大家庭又可以被划分为:传统的扩大家庭和变形的扩大家庭。“传统的扩大家庭”是指一个建立在有亲戚关系的核心家庭的地理的邻近、经济的相互依赖的基础上,扩大团体的权威高于核心家庭,重点在超核心亲属关系上的家庭系统;“变形的扩大家庭”则是指核心家庭间的一套松散的亲属关系,核心家庭间虽然地理上分散并且各自独立,但重视和维护超核心亲属关系。

  知道了这几个概念,对照我们中国,就可以发现:所谓扩大家庭并不是传统的扩大家庭,而是“变形的扩大家庭”,即一套松散的亲属网络,它虽然是由分散和各自独立的小家庭组成,但却重视和维护超核心亲属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