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12篇)
2023-08-17 12:52:40初二必读课文童年读后感
2023-08-03 13:17:55品三国读后感1200字
2023-08-17 18:05:38幸福读后感作文400字汇编十篇
2023-08-04 01:56:45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老人与海读后感(精选12篇)
2023-08-17 12:52:40初二必读课文童年读后感
2023-08-03 13:17:55品三国读后感1200字
2023-08-17 18:05:38幸福读后感作文400字汇编十篇
2023-08-04 01:56:45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1
我喜欢品读一些作家写的游记,现代作家叶永烈,冯骥才,毕淑敏写的我都读过,他们的文字优美,观察细致,从作家个人的阅历和品味来叙述所到之处的风土人情,别有一番韵味。刚刚看了毕淑敏写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想来这本书的书名真好,每次的旅行对我来说,何尝不是带上灵魂去旅行呢?!
我是个比较粗枝大叶的人,所以旅行起来也是随遇而安,很少做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考证。履行之前我很少会事先作一番功课,将要去的地方好好研究一番,对感兴趣的景点做一个大致的圈点和了解。作为一个散漫的旅游者,我从来不做自由行,因为我是个严重的地理盲,出门就迷路,又不是个细心周到的行者,干脆就跟着旅行团一站一站地走,每到一处就休息一番,然后轻松上路,不用操心吃什么,住哪里,怎么去景点,一切都是上车之后跟着导游走。
在荷兰我做过所谓的自由行,是因为利用培训的机会去了一趟鹿特丹,结果由阿姆斯特丹去路特丹探望朋友时,坐火车时糊里糊涂,险些错过,毕竟说英语的荷兰人不那么多,这叫我大大地感叹不如在美国旅行时那般自由和坦然,第一次去欧洲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感到了在异乡旅行的寂寞和迷茫。在澳大利亚出差期间,我也从悉尼坐飞机去墨尔本探访过以前公司的澳洲朋友和老板,算起来我独自旅行的经历也不算少了。
今早读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颇有同感。不同的是文中提到一个人的灵魂是后于躯体抵达目的地,而我却是灵魂的提前预演与无畏的探寻。每次出行前一月左右我总是先确定大致的目标,然后搜集相关的信息。目标一旦确定,我的灵魂便沿着我预定的路线对沿途的交通、食宿、文化等等作一一地探访、标识,甚或作情感的酝酿。时机成熟,出发!我的灵魂引导我的躯体在几近熟知的环境里自由地呼吸。当我的躯体到达目的地后与我的灵魂完美地融合,把我的心交付于我所造访的每一寸土地。本书为毕淑敏的散文作品选集之一。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毕淑敏是作家,又是医生,又由于她有在“世界屋脊”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她的散文有着极强的现代意识和专业的心理分析,但是这部散文新作中的游记散文,贯注着一个心理医生充满洞察力和稳定感的目光。她的这部游记散文于中见深刻哲理,语言朴实生动,记录了她探索大千世界的历程。
旅行不是盲目的,旅行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和心灵,不做井底之蛙就去旅行吧,没有钱只要有时间只要想去。旅行和旅游最大的区别大概就在于,旅游时观光性质的走马观花,心得就是:哦,我去过了。旅行大概就是用心看世界,可以不用规划不用走多少地方,有的时候我们走的太快
随着陆云修为的加深,也渐渐了解到了所谓的七界传说,并从修身界,逐一进入其余六界,展开了一段神奇诡异,别开生面的旅行。讲述的是发生在身上的十六件离奇之事,个个窥探人心智,震慑人灵魂。悬念迭生之余,它留给我们更多的是有关人生死、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2
历时一个多月终于把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拜读完了。其实,像我这样忙碌的人,又这样追求闲散的人,这本书是非常适合我的。这本书,连序一起共33篇,每一篇都是较短的散文。作者旅行所到之处,恰都是我所向往而不得去之处,阅读时随着字里行间,幻想着,我也在作者身边,一起观察,一起思考,所得颇丰。
每个人的心里其实都应该有一颗热爱旅行的灵魂,那是人类爱冒险的天性,那是心底殷切的盼望。总有人说,旅行需要时间、需要金钱,我既没有闲也没有钱,怎么去旅行?是啊,凡人总是被繁事所累,其实,旅行不在乎去的哪里,走得多远,而在乎的是你在旅行中怎样看,怎样听,怎样思考,怎样处事,怎样为人,这也就是毕淑敏说的——你可得带上自己的灵魂?
“我固执地认为,要真正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块土地,一处山水,你必得独自漫游。”是啊,从东北来到江南,我是如何认识江南、融入江南的呢?那就是到处漫游。小城的每条街道,各处山水,都留下了我的足迹,小城周边的城市,也有我流连的身影。从最初的我一开口别人就知我是东北人,到现在说明我是东北人时,别人的惊讶之状,是的,正是旅行,才使我真正融入了江南的生活。
“久久的蜗居,易使我们的视野狭小,胸怀仄斜,肌力减弱,肺廓扁平……这个时候,收拾好行囊,告辞亲人,踏上旅途吧。”城市生活不似乡间,它是平淡的、匆忙的、拥挤的、喧嚣的、紧张的,常常感叹,城里的人们是可怜的。呼吸的空气不新鲜,饮用的水和吃的菜不安全,工作不仅累且精神压力大,睡眠也往往是在几十分贝的噪音下度过的。乡间则不同,但是城里人会说,我们医疗条件好,我们教育好,我们居住方便……所以,很多城里人选择了到乡间度假,到民居中休闲。我常想,等退休了,到乡间,租个房子,侍弄一小块田地,养几只鸡鸭,日落而眠,日出而作,伴虫鸣鸟语,闻花香品草绿,虽年迈体衰,不能远足,但在这一方天地之间也不失为一次旅行!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湮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行时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是啊,无论是高中、大学时期回家的途中,还是工作后返乡的漫漫旅途,那个时候思乡、念旧,都是那么强烈,心中那么殷切。
当你孤寂时候,请不要选择喧闹的酒吧或是安静的小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温暖的那些因子,弥散开来。
当你收获满满,得意洋洋的时候,请不要约朋会友大肆庆祝,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谦虚的因子,显现出来。
当你疲劳不满的时候,请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去旅行吧,因为,旅行使人性中善良的因子,胸怀宽广起来。
……
旅行使我们不再是井底之蛙,不再是可怜的夏虫,也不再是那个原来的“我”!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3
灵魂?行走在路上有多少人忘了自己的灵魂?
我不想忘了自己的灵魂。我不喜欢复制粘贴别人的思想,不想照搬别人的东西,这世界也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我只是抱着一种宁缺毋滥的态度对待着我的文字。我不要被形式的东西而变得对自己不负责,不要像《肖申克的救赎》所言般“被形式化”了。可不可以不要用数量来评价,能不能用心来读读一个一个打出来有思考的文字。真正的思考难道不比盲目地拷贝宝贵吗?心理学上说,人的本质是渴望被肯定。我希望我们的渴望不要被无情扼杀,但事实告诉我们的是,从形式上来肯定一个人一件事总比从本质上来得容易来得省事。
以前总在同学录“我的理想”那栏写着:我的理想是环游全世界!现在长大了,觉得自己挺渺小。环游世界的愿望只好默默放在心底。我其实很羡慕能在生命未结束时环游了世界,能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去开始自己的旅途。去很多的地方,见很多的人,感受别样的生活,领悟不一样的人生。我只能在字里行间体验他们曾去过的世界,好像自己也到过那儿。所以,我喜欢书,书带我穿越,没有了时间空间的界限。在书的世界里,我们是贪婪的,不停寻找着我们的喜好。有时看到那些为着自己的旅行而努力的人,就觉得他们好幸运。一辆自行车或者一辆改装过的大车,没有很多的钱,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去经历不一样的东西,真的很幸运。我们需要很多的勇气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愿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我们的人生便会开出花朵。
记得那么一句话,旅行是从一个自己活腻的地方去到另一个别人活腻的地方。想想也挺有道理的。我们为什么要去旅行?有的人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有的人是为了去冒险一次,有的人是为了……有的人或许真的没有为了什么。听说梁朝伟会坐一趟飞机去外国的一个广场去喂鸽子,然后又飞回来。不知道这是真是假,但这样的生活的确让人艳羡。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则会吐槽这是奢侈,浪费资源。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不容易。有太多的牵绊,有太多的顾虑,途中的人们患得患失,行尸走肉。还得说说的是,尸位素餐的人也不少。很多事情大家看在眼里,却也乏力了。
上了大学,也常听到身边的人谈论旅行的事情。旅行途中,在网络上会时不时看到他们激动地发各种景点的照片。某种程度上,相机代替了我们的眼睛。我们总以为相机能把美好的东西留住,一定格似乎就是所追求的永恒。照片可以让我们知道那时在哪里看过怎样的风景,却没把那时的感觉留住。忙于拍照的时候我们也许真的会错过很多的感觉很多的感动很多的感情。用心去珍惜,用心去感受,那个世界会变得不一样的把。
去旅行总不是件错事,请带上你的灵魂好吗?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4
《带上灵魂去旅行》是毕淑敏的一本散文书。毕淑敏是国家一级作家,心理学家。这本书讲述了旅途中的点点滴滴。
告诉我们人的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他无法明白一个区域或是一个时代,是否就是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在这个好处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所不同的只是栖息的这口井的直径大小而已。
每个人也都是可怜的夏虫,不可语冰。于是,我们天生需要旅行。生为夏虫是我们的宿命,但不是我们的过错。
尽可能地把这口井掘得口径大一些,把时间和地理的尺度拉得伸展一些。就算最后不可能看到冰,夏虫也力所能及地应对无暇的水和渐渐刺骨的秋风,想象一下冰的透明清澈与痛彻心肺的寒冰。
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中可能发生的事件,强烈的超出了我们已知的范围,以一种陌生和挑战的姿态,督促我们警醒,唤起我们好奇。在我们被琐碎磨损的生命里,张扬起彩色的旗幡。在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珍惜旅途吧。火车上那些不眠的夜晚,凭窗而立,看铁轨旁一盏盏路灯,闪着紫蓝色的光茫,瞬忽而逝,许多记忆幽灵般的复活了。
人们常常在旅途中,猛地想起梦灭许久的往事,忆起许多故人的音容笑貌。好像旅途是一种溶剂,融化了尘封的盖子,如烟的温情就升腾出来了。
旅途中,无论到那里都不可忘记——是否带上了自己的灵魂出发时悄声提醒,包囊里务必记得安放下自己的灵魂。他轻到没有一丝重量,也不占一寸地方,但重要远胜过那些电子产品。我们欢歌笑语时,他便安好晴天。我们痛苦悲伤时,他只能无声承担十倍的痛苦。
灵魂或许不能点亮烛火领着道路,但会无声无息的陪伴。不离不弃,除非断以牵挂。否则,我们就是一具飘飘荡荡的躯壳在蹒跚,敲一敲,发出空洞的回音,仿佛千年前枯萎的胡杨。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5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获视觉盛宴的同时,升华对人生的见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间温情。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关于人生价值以及人性方面的东西,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去接受洗礼吧。
这本书,对我来说,最为深沉最为值得思索的就是文中关于“死亡”的旅行,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去思考。其中一篇讲述的就是在旧金山佩奇街273号禅宗临终关怀中心的一次拜访经历。
这家机构完全是慈善性质的,建立于1987年,里面没有医生,没有药物,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人们安详的死去。工作人员布莱德先生说话的语调是慢慢的,举手投足也是慢慢的,慢是这里的节奏。在毕淑敏老师的拜访过程中,一位年仅44岁的患有癌症的南希就十分安详的离世了。她在这里居住了四周,刚进来的时候特别紧张,非常恐惧,经过训练,她变得很平静了。当有病人去世,他们的工作人员都会在他的床边,举行一个小小的告别仪式,他们称之为“在床边”。“在床边”是个新鲜的课题,人在容光焕发的时候,不妨花点时间琢磨琢磨这件事,真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考虑起来就太艰苦了,平常日子,脑子转的不必那样快,步子频率不用那样高,声音的分贝不必那样强,睡眠的时间不必那样晚。
一个人要怎样独立的走向死亡?所有走过的人都不会告知我们有关的经验。死亡是需要学习的,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当死亡悄悄来临,很多人不知所措,没有人教授这种知识。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
能更深刻的把握生命。有的人依然在恐惧中死亡,有的人有太多未了的心事,还未学会放下,死亡是个过程,我们对它要有准备,如果不可避免,平静就是最好的应对。
如何让濒临死神召唤的人,在平静安详中远离人世,是值得我们思索的问题。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6
寒假看到了这本书,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越看越吸引人,作者的旅行中充满了新奇、有趣的人、事、物,还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深刻思索,真挚得让人动容,才明白何为带上“灵魂”去旅行。读罢整本书,我仿佛也随着作者去世界各地走过一番,见识一番,心灵有着前所未有的沉淀和涤荡。
看到那篇《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的时候,眼泪也不由自主的下来了。我们能陪伴老人的时光实在太少太少,就像那些老人院的老人,每日寂寞而孤独地等待着,只能睹物思人。借着一些纪念品证明自己被需要着,被惦念着。也许他们的孩子忙着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是的,当孩子们渐渐长大,似乎已经不需要老人的呵护了,我们已然忘记曾经我们曾需要过怎样的保护,曾得到过怎样的爱护。80后的这一代人,独生子女的我们,抗拒着四世同堂,争取着独立的时候,怎么才能兼顾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呢?当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父母需要我们照顾的时候,我们是否还有时间能力给予他们充分的照顾呢?每日的生活里,我们怎么才能不让他们感觉到孤寂和不安呢?这两年出现的“空巢”这个词真的让人感觉凄凉得很,但现实之中我们却无奈地制造这一个又一个的“空巢”。工作在外地的我,只能尽可能多的回去陪伴父母,接他们过来小住。
还有这一篇,《让死亡回归家庭》。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死亡”,它便与生命形影不离。若人们将生命的诞生比拟为光芒,那么死亡则是这上天恩赐背后的一条暗影。它悄然的隐秘在我们的喜怒哀乐中,无时无刻不陪伴在生命左右。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在更迭变幻,唯有死亡,即便是最昌明的医术与昂贵的药物,最终都无法令我们逃离。书中,作者介绍了这样两处地方:禅宗临时关怀中心与临终关怀医院,它们分别位于美国的旧金山与新奥尔良。他们有着相同或是近乎类似的用途:那就是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死亡。从选择进入这两所医院的那一刻起,人们便默许在未来的日子里,死亡将会一分一秒的接近他们的生命,而他们需要学习的则是如何让这一切平静安详的发生。可就像无法准确预料一朵花凋零的时刻一般,我们亦无法预料生命究竟在何时终止。从意识到自己行将就木到入土为安的这一段,便是一种纯粹的煎熬。因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载体,所有依靠它所萌生的思维、情感都将在转瞬间灰飞烟灭,今生的一切都将终止于此。记得一位友人谈到已达不惑之年的自己,感叹道:“4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而这接下来的几十年也不会有丝毫拖沓,一切都是那样匆忙,转眼间一生便就此度过。”我听罢语滞,眼前仿佛浮现出一万几千个日子后,彼此间苍老的面容与那些流逝年华中的点滴遗憾:灵动的双手无法再对温暖的家做出一分贡献;柔美的语言无法再对世间的万种生灵表达崇敬与爱意;深邃的眼眸亦无法再与静夜星空凝视对望。轻轻触碰亲人的眉眼,温和抚摸幼子柔嫩的肌肤,因他人的帮助而启唇言谢,在远方柔情凝视爱人的背影……这一切的一切都将伴随生命的消亡而一同逝去。我想,我们真正惧怕的或许并非肉体的消亡,而是这无穷无尽的“无法”,是对未曾表达与付出爱的深深追悔与怀感。而这种“恐惧”便成为灵魂,对于生时的遗憾与死时的无奈所能表露的唯一警示。年轻如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过死亡的意义。但在世界的每一处角落中,它却随时随地在呼吸之间发生着。只是,我未曾以自身的疼痛或是折磨去加以诠释。正如作者所说“只有对死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人才可能更深刻地把握生命。只有懂得生命意义的人,才有勇气探讨死亡。”
或许,我们并不需要等到明确自己与世长辞的日子再遗憾追悔。只需要铭记:在那条暗影的`前方是生命璀璨的光芒,是无数付出与爱铸造的方舟,而它将会引领我们抵达生命最终的彼岸,心灵平和安逸的归处。
这也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使我们懂得爱与被爱,就算暗影在前,也能微笑地面对,平和地度过,乐观地活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7
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路上。在平常的生活中我经常用这句话勉励自己。在闲暇的暑期,每年计划着至少游玩一两个地方。我到过云南,西双版纳、西安,去过海南、北京、香港,登过黄山、华山、九华山、天柱山、庐山、张家界,游过西湖、狮子林……放眼去看外面的世界,心情愉悦,眼界开阔,累并快乐着!
我也喜欢读书,睡前或闲暇时光,我总喜欢读上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入梦。要么小说,要么专业书刊,要么杂志,要么名著……我的床头,书桌随手可得。每年大约看十来本书。有时,坐在书房,听听音乐,看看书,别有一番味道。
毕淑敏老师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只看书名,我就有一种迫不及待想读的欲望,因为我是一个旅游爱好者。毕淑敏老师是国家级一级作家,医生,心理学家。因为工作的原因,她的经历可真丰富。
跟随毕淑敏老师,我也一同游览了大半个地球,美国的芝加哥、加勒比海、新奥尔良、新墨西哥州等,芬兰,瑞典,挪威,丹麦,冰岛,埃及,日本,我国的云南等等。
全文32个小故事,描述她在路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甲虫冰激凌》、《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让死亡回归家庭》、《太平门与非常口》……
《甲虫冰激凌》讲的是毕老师和安妮在美国的芝加哥游玩时遇上感人的一幕。她们第一站被安排住在87岁的岳拉娜老人家。晚上岳拉娜老奶奶亲自为远道而来的她们准备晚餐,还为她们准备了一盆至少要煮8个小时的深红色豆子汤。可见这位年迈的老奶奶为她们的到来做了精心的准备。饭后上的甜点心也是老人亲自做的红草莓冰激凌。因为红草莓是自家花园里摘的,有一只瓢虫飞进了冰激凌,所以叫甲虫冰激凌。这位热心的老奶奶,为了远方客人的到来,从早上就开始煮红豆汤,下午又到花园里摘新鲜的草莓。第二天,老奶奶又开着一辆墨绿色的捷达车。陪同她们一块参观乡村的小教堂,艺术馆,博物馆,林肯和道格里斯辩论处等。老奶奶的干脆、利索、热情好客留给她们很深的印象。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讲述了她和安妮来到美国的老人院,体会到美国老人的孤单与凄凉。他们没有和子女合住的习惯,老人一个人在老人院里住着,有些孝顺的孩子们还会经常去探望,可子女们忙于工作,就无暇顾及老人。老奶奶颈脖上的宝石项圈就是为纪念她的十一个孙子和孙女,蓝色和绿色的宝石代表男孩,粉红色和橙黄色的代表女孩。当毕老师问到:您的这十一个孙子孙女常常来看您吧?老人的脸色暗淡下来,喃喃地说,是啊,他们来过。可是,已经好久不来了……
《太平门与非常口》讲述的是日本的见闻。我们国家称之为“太平门”,指示人们发生灾难的时候,立即从这里逃脱。而日本人称它为“非常口”,表明它是在非常时期的一个出口。一个“太平”,一个“非常”,表达的是两张不同的思维。我们给予的是最后的期望,日本人指出的是当前严峻的形势。现实比希望更加有力。
还有《浮游加勒比海》、《让死亡回归家庭》一篇篇都很耐人寻味。
看着这一篇篇旅途见闻,我仿佛身临其境,沉醉在毕老师带给我的异国风情之中。真想有机会亲自看一看毕老师走过的每一处风景。
最后用毕老师文中最后一句话来总结旅行:旅途中有困厄和风雨,艰难和险阻。但是,这不会阻止真正的旅行者的脚步。旅行正是以一种充满未知的魅力,激起人们不倦的向往。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8
一口气读完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心中特别欢喜。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慢慢品读,带着自己的灵魂跟随着作者接受洗礼。
读了这本书让我油然而生,想去一次沙漠之旅,那一直是我的梦想。我会先去草原,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我可以为所欲为,我可以撒了花的跑、跳、打滚、高歌,我可以趴在地上闻那草原的清香,我可以躺在地上,仰望沧海苍穹。看远处连绵的山峰,沐浴阳光。闭上眼睛,你可以感觉的到,那种豪放、放肆、透着野性。我一定要骑马,绝对不是那种慢慢腾腾的马。可以带我飞驰的骏马。还要吃烤羊腿,喝奶酪,住蒙古包。参加篝火晚会。离开草原,就去我向往已久的大漠。神秘、荒凉、落寞——这就是我的大漠,我日思夜想的大漠。一轮浑圆的落日贴着沙漠的棱线,在这一瞬间,凝固。一个孤独的漠者沿着沙丘棱线孤寂的走着。留下一串一串的脚印,瞬间被风吹散。走啊,走啊。累了,我就席地而坐,看满眼黄沙,听风舞黄沙的绝响。感觉自己全身都沾满了沙漠的味道,既浪漫又有诗意。
天高地阔,没有我们不能去的地方,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在工作之余外出走走,说不定工作能因旅行而趣味陡增,旅行也能因工作而精彩无限。旅行使我们谦虚。飞驰的速度,变换的风景,奇异的遭遇,萍逢的客人·····这一切旅途让我们被刻板疲惫的生活中,注入新鲜的活力。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9
因为热爱旅行,和公司新发展的旅游项目所以选了这本书。带上灵魂去旅行,看到书名时,以为只是让大家在旅行时不要只看风景,也要有一些内心的感触。殊不知,读过才知道,此“灵魂”是旅者的灵魂和当地灵魂们的完美结合与交织。
我觉得本书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作者专门走访各地的临终关怀医院、华人学校等与特殊人群的交流。后一部分则是一些真正的游记。我用3个月的时间在公司断断续续的看完这本书,现在记忆最深刻的却还是前半部分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些许体验。
所谓临终关怀医院,就是在人临死前对其进行照料的一些公立或私立机构。类似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中国的养老院,或者说也有一些像中国的养老院一样,以老人为盈利工具的机构组织,但这完全是临终关怀医院的反面案例。
不想说中国的养老院有多麽无良和破落了,说说我对临终关怀医院的一些认同吧。他们认为人应该在家里死去,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在最亲最爱的人得陪伴下离开这个世界。而不是躺在医院冰冷的病床上,身上插着一堆管子,在化学仪器无法抢救下,在儿女们哭啼或者与医务人员的争吵声中,渐渐地闭上双眼。对此,临终关怀医院的工作人员会在预计老人快要离开人世的前几个星期,将老人送回家中,定期的去为老人检查身体状况,为老人及其亲属做适当的心理辅导,将死亡看做一件圆满而安详的事情,待老人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心态平和的微笑的看着自己最爱的人们安静的闭上双眼,并有专业的工作人员在旁为老人进行祷告。有人说这不过是心理安慰,也有人说因为他们信仰耶稣,其实生老病死是最自然地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知道的。我们总是为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而欣喜不已,为什么不能让自己心态平和的送一个生命回到他来的地方呢。
在临终关怀医院,也有一些孤寡老人,医院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无儿无女”来照顾他们。于是他们会在临死前做一些小礼物挂在一颗特殊的树的枝丫上,作为对这个世界的寄托。来到医院参观或者做义工的人们可以买走树上的礼物,我想,如果在天堂的老奶奶看到自己亲手做的礼物被人带走,有人喜欢,肯定也是一件特别安慰的事情吧。
也许关于临终关怀医院作者还写了很多,但这是我记忆最深刻的部分,我也不想再去翻书看有没有落下,因为当他日后被放在书架上时,他真正的意义已经留在了我的脑海里,而这部分也是这本书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就好像书中后半部分的游记,虽然不像前半部分让我有心灵上的强大震撼,但也让我受益良多。
比如,我现在能记住的。原来地球上有一个北纬66度33分的虚拟纬度,那里是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比如,我才知道原来母驯鹿也是要长长长的犄角的,因为要抵御寒冷……也许你会说,你才知道呀,这些我早就知道了,但对我来说,知识的增长,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何为一本好书?如上即是。
不管摆在多高的书架,总有一部分在你心里任谁都无法抹去。
《带上灵魂去旅行》读后感10
高中是因语文老师介绍,第一次读了毕淑敏的文章,从此就很喜欢毕淑敏的作品。这学期学校发了一些书让我们阅读,竟然有毕淑敏的《带上灵魂去旅行》这本书。拿到书以后边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毕淑敏是一位医生,敏锐理性,会忽然直击人类脆弱灰暗的心理。《带上灵魂去旅行》是她的游记散文作品集,篇篇是精华之作。是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本散文集。
毕淑敏旅行所见所闻,有时让人触目惊心,有时让人悲伤不已。我这样的平凡人也完全被它所感染。
《十一块宝石婴孩的项圈》,体现了美国老人的孤苦伶仃。我们通常会认为美国老人独居是极其潇洒的,但毕淑敏敏锐的目光发现了她们浓妆下覆盖的没落。
《啊,原先你是一只老虎》则讲述了新移民的中国孩子们在背负着家庭的期望下,弱小的身躯上的巨大压力。他们在国外迷茫困窘的学习和生活,让人读了心生疼痛。这些孩子脆弱的翅膀在金钱和语言的双重枷锁之下,能飞多远呢?
《太平门与十分口》、《地铁客的风格》中也比较了中国和外国在生存观念和生活习惯上的差距,毕淑敏推荐我们直视灾难,也许是制服灾难最好的角度。
《让死亡回归家庭》、《艾滋之椅》等文字让人正视死亡,毕淑敏做过医生,她能比其他作家更能理性的直面死亡。
王蒙说:“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集道德、文学、科学为一体的思维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当然,书中也有温情、快乐、温暖的篇章,游记散文就是这样,会给我们带来震撼,也会带来惊喜,毕淑敏一路走去,又一路给我们带来这些充满爱和哲理的文字。
不同的文化丰富了我们的世界,用短暂的一生尽可能的去了解,去感受。在收获视觉盛宴的同时,升华对人生的见解。作者以散文的形式记录了她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并从一个医生的角度,感悟人生,感慨生命,感恩人间温情。这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让我们感受到爱,珍惜被爱,并学会去爱。爱自己、爱周围的人与物、爱上带着灵魂去旅行……文字简单、流畅,仿佛跟随者作者经历了一般,身未动、心已远。我的灵魂也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