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感

2023-08-11 22:09:22 高考在线

我读道德经第三十三章有感

  《道》第三十三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33章文字部分非常简单,容易理解,但是这真的只是一个表象,事实上33章的内容还是不太容易全面认知和理解的。

  事实上,老子在33章中又没有把话说完整,留下了很要命的半截话没有明说,只有当我们试着去总结归纳一下33章到底在谈什么的时候,我们方才可能意识到33章的核心思想。

  我们可以试着读读33章,然后试着去归纳下33章的核心主旨试试看的。

  经文部分意译:

  能全面认知了解别人,这是一种智慧;

  能正确了解和认知自己,这是一种明,明道的明,聪明的明,明白人的明;

  能征服战胜他人,这是一种力量;

  能征服和战胜自己,这是一种强大;

  能知止知足,这是一种富有;

  能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前行,这是一种志气;

  不让心灵、思想和灵魂失去居所,能让心灵、思想和灵魂居于道,不丧失根基,可以天长地久;

  有那么一些人,虽然死去,但是其功德言(立功、立德、立言)却不仅不会随之而亡,反而会永垂不朽。

  33章是非常神奇的一个章节,无论是原文还是翻译,都需要深度理解,否则就成了段子。下面我们试着理解一下老子欲言又止的那半截话。

  老子说你可以聪明,聪明至能看透任何他人,但是请不要忽略更为重要的事情是你应该明道,看透自己,让自己在自己面前做个明白人。

  老子说你很有力量,位置所赋予的手握大权能轻易征服一些人,但是你更应该让自己强大,征服张三、李四、王二以及麻子的时候,别忘了把自己也给征服了,这样才是真正的强大。

  征服自己的什么呢?

  答:33章是顺着32章下来的“朴”朴素的朴,静心寡欲即可。

  老子前面说要知止知足,后面紧跟着又说要执著前行,这不仅不是一种矛盾,而且还是一种刻意的策划。老子的这种策划的立意藏在13章“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老子说让心灵、思想和灵魂不失去居所的人可以长久,这种解读角度则更为丰富。

  常规的道家哲学思想角度的理解认为:心灵、思想和灵魂能有归宿,那么说明这个人是有思想的,是有信仰的,是会遵道而行事的,这种人势必能取得一些长足的发展,能走得久远一些。

  另一种非常规的道教炼丹(道教练气就叫炼丹)养生角度的解读则认为:心灵、思想和灵魂能有个归宿的人,是会活得长久一些的.。

  在这一点上,道家先祖黄帝所著的《黄帝内经》可以力证。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使身体始终保持在心平气和的状态,并且使精神守在身体上,这样就把精神世界管理好了;精神和身体分离的话,精气就完了,那么人也差不多就要完了。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译文:一个人的精力,就像天空和太阳,如果把精力的住所弄丢了,那么就活不长乐,苟且活着也是萎靡不振的状态。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使精神向内守在身体上,那么疾病还会从哪里生出来呢?

  总结一下黄帝内经的理念:黄帝反复强调不要把精神的家园弄丢了,这样方才可能长寿。

  “死而不亡者,寿”。

  33章最后的这一句,水太深了。

  死亡之后,精神永存,永垂不朽,只是最浅白的理解角度。

  如果从道教的角度来讲:死而不亡者寿,就是羽化了,就是成仙了,就是跳出了生死轮回的天地了,这是道教中人的终极奋斗目标,终极修炼目标。

  这个,我不懂,理解不了,更解释不了,我仅仅知道西汉开国元勋张良在神仙谱上,如果读者也跟煮史问道一样不懂这一行,那么也很正常,只需要记住一点:不懂就不去否定。不肯定,是信仰自由的权限,不否定则是一种科学的修养,儒释道三教,无论面对哪一家,如此便好。

  最后一句,如果从道家的哲学角度来讲,这便是世世代代的哲学家,哲学学者终生都在研究着的问题:如何面对死亡?死了之后到底去哪儿?

  此题无解,此题有解的时候,哲学就穿头了,神学就不复存在了。

  此题有解,儒释道各自有各自的解答,这不,《道德经》如此解:死而不亡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