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重塑》读后感

2023-08-08 03:52:13 高考在线

  近日读过了张翔女士的著作《重塑》,张翔女士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和具有心理障碍的人群有很深的接触。为了探索如何走向通往丰盛、喜悦的人生道路,张翔女士结合中西方心理学理论,并与中国古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重塑》一书的主旨,便是作者经过实践总结出的悟、纳、合、聚、成、爱体系。

  作者在前言里进行思考,自己存在的价值是什么?又要怎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起初,作者以为自我的付出与帮助他人便是自己成就人生价值的途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渐渐领悟到没有人需要被帮助,没有人需要被改变,只是她自己觉得那些需要改变。

  《孟子——离娄上》中记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佛家也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外在的环境都是自己的心的体现,一切本无好坏对错,都是自己的心赋予了它不同的意义。事事是好事,不仅仅是每一件事情上都能找到好处,而是任何一件事都是最好的安排。

  

  作者在第一章《悟》的开始,阐明不同的人赋予同一事物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不断地赋予周遭一切人事物以他所以为的意义。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觉得“不如意”,都与外界没有关系,只是比如我们觉得被“冒犯”等之后,自己觉得不如意罢了。是我们自己赋予了这件事不如意的意义,所有的认知都是处于自己的角度。学生读至此处,很有感触,因为自己便是常常觉得事事不如意的那个人,而之前虽也了解“不如意”的心态源自于自己心量的狭窄,但通过作者从事理上细致剖析出“不如意”的产生与发展,使学生对此有了更清楚的理解。

  后文,作者提到换、破框法,其中换框法就是调整自己思维的手段技巧,同一件事,以悲观心态看是一种感觉,但事事是好事,也可以转换思维框架,从积极心态来看这件事。 但是技巧有它的弊端和局限,无法从根本处解决问题,根源是什么呢?大概还是因为学生自己心不定的.缘故,因此容易被外界的境缘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烦恼与负能量。虽然技巧能够迅速也比较有效的解决当下的问题,但是更深层次的本源却无能为力。因此,当下一次问题出现后,技巧可以帮助自己解决,之后总有一次,技巧会爆发出它的局限性,到那时,还是需要从根本处解决自身的问题,甚至要比之前就从根源下手解决更加困难了。

  作者在最后面的注意事项里也谈到了技巧的前提和部分局限性问题,“建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梳理自己的信念系统是学习任何技巧的前提。”但学生以为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是帮助自己有益的掌握技巧,并将技巧有价值有效正当地运用,而技巧本身存在的根本问题作者还是缺失了更深层次的阐述与说明。

  

  第二章《纳》,作者提到了“有时候,我们能感受到的信息与原本存在于大千世界的信息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这决定了我们有身体外感观搜集到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这些尚有欠缺的信息构成了我们大脑信息搜集的基础。

  “从此类推这表明信息经由内感官带入到脑内的过程中,其实已经加入了个性化的处理。此外,我们大脑的另一个功能也在运行中,就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删减、扭曲或归纳此功能因人而异,有的人删减能力强,有的人扭曲能力强,有的人则归纳能力强。”

  在此学生也想到了自己对于掌握记忆的不确定性,受个人知见与固执性格影响,学生对于自己的记忆持信任态度。但通过回忆一些事时出现的偏差,结合作者于此的叙述,学生理解为因为个人主观意识的再加工,使得记忆就类似电影、小说里叙述的人物,不再中肯和真实。同时在此处,学生进行了思考,曾经信任的记忆不再可靠,那么其他方面自己曾坚信的是否就值得继续坚信呢?因此自己就有些沮丧和自我怀疑了。佛经云:“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毕竟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受眼耳鼻舌身局限本身就是不完善的信息,存储于记忆里再经过思想再加工,更加脱离事实真相。因此一个人对世界的印象可能存在很多误解与自我假设的。

  既然了解自己的想法的片面和局限性之后,就要以圣贤的思想作为自己所思所想的凭据,如此一来才能一点点使自己的思想和圣贤靠拢。当思想能保持努力与古圣先贤契合的同时,在做事时,就需要追求“有效”。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在学校上课时每节课的时间也都是一定的,那么之所以每个人取得的知识与成果却都是不同的,这就是“有效”的重要性。

  而达成“有效”中很关键一点就是作者所提到的“身心合一”。读书法云:眼到,口到,手到。学生在此处是有一些感受的,按照这种方法读书,确实要更容易做到专注,同时之后的大脑留存的印象和读书效果要更佳。

  如此,身心合一状态下做事也就更容易达成“有效”。以往总是听说“心要定”,而学生以为“身心合一”就是向“心定”的靠拢阶段。

  “如果我们能够在与外界的互动当中保证思维所启动的信息都是正向积极的,那么于己于人都会产生积极地作用。因此,谨慎的对待我们脑内所存储的一切信息是我们每个人必修的功课。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收集一些美好的元素进入我们的大脑,同时剔除那些不合时宜的画面、声音、感觉、触觉、味觉和嗅觉。”

  记忆是由画面、声音、自言自语等组成的,如果大脑里充斥大量负面消极能量,会不由自主无时无刻侵蚀我们的内心,使我们下面接受到的还是负能量居多。同理,如果能把积极的画面等留存在大脑里,那么我们心态等等方面都能受到好的影响。

  比如说看人长处,多看积极一面都是控制自己的思想变得阳光的方法。如果更往深处思考,扩大心亮乃至佛家所说“都摄六根”,

  如果能不止控制自己的思想使它变得积极阳光,更能因控制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心定来”,那么就更加有助于完善自己的身心了。

  

  在第三章《合》中,作者引申出四个疑问:

  继续会有什么好处?

  继续会有什么不好处?

  不继续会有什么好处?

  不继续会有什么不好处?

  学生觉得逻辑和理智的分析,应该凌驾于情感之上,不是“我想做”什么,而是“我该做”什么。仁义道德,是该做的,自私自利是该撇弃的。当然首先也要有正当的知见,去辨别是非。当我们通过正知正见地思考,做对了事情,或免于做错事情,我们的自信也会渐渐提升。

  而后文中作者引入晏子劝谏齐景公的故事,作者解释为是通过催眠语言模式的“先跟后带”,“同步当下的信息”和“相等式”等技巧来使得齐景公放弃处死烛邹。学生读到这里,却有和作者不同的看法。

  学生以为齐景公之所以接受晏子的劝谏,是因为齐景公本身他就是懂得是非善恶的国君,明白因为邹烛不小心放走国君喜爱的鸟并不足以惹来杀身之祸。且通过理智的思考,齐景公并没有完全被愤怒冲昏头脑,始终保持着一分理智。因此通过晏子合乎逻辑和理智的劝谏技巧,从而化解了齐景公的怒火,使他宽恕了邹烛,维护了作为国君的慈善和英明。

  学生觉得语言的技巧确实很重要,在很多时候能够提供帮助,但是最根本的还在于使用者和被使用者本身具有的道德和理智,如果简单与语言催眠技巧划等号,学生以为不妥。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是非常有科学依据的,因为人身体的情绪、思维及状态处于同一个系统,脑内环境影响着外在状态和身体摆放的组合姿势。反之,调整你的各肢体组合姿势,自然也会使你的脑内环境以及情绪发生改变。

  孟母三迁最后定居在学堂边,环境的影响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到了环境里,去全身心效法模仿自己的榜样。开始也许只是模仿了表面,但随着自己的修学与模仿的深入,是可以使自己越来越向榜样靠拢的。

  可表面模仿依旧具有局限性,开始模仿时也许会很快会看到自己改变的些许效果,但每个人的内心是不同的,心不改正,模仿的终究只是虚无的外表,而且无法在事上做到随机应变,遇到境缘还是会被打落原形。因此学生觉得,在遇到善知识之后,不仅需要表面的学习和模仿,更需要发自内心的“心心相印”,在善知识的“心地”上学,才能做到对他完美的模仿。

  总结

  全书末尾,作者谈到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引导读者发出三个疑问:

  你认为什么是顺境呢?

  是事情如己愿般发生了吗?

  你留意到这其中的关键是什么了吗?

  愿望的满足不是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符合都自己的标准,就是自己的标准能弄得下世界所发生的一切。

  前文提到自己与身边“不如意”的关系,作者在此处以更深的内涵来阐述“顺境”和“逆境”的关系。当自己的标准,也就是自己的心量能够容纳一切的时候,那么事事就是顺境,再也没有逆境了。心量的扩大,就能把更多的人放在心中,那么就会留意周围人的需求,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也能帮助对方实现他的既定目标。如此以来,对于我们自己目标的形成,也会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帮助。

  佛的可以“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前学生读到很觉震撼,因为是自己心量小的缘故,很难想象会有人心量大到如此地步。自己心量小,想别人也觉得他是小心量,其实还是自己的原因。在很多事情上斤斤计较,见到别人有需要也是先考虑自己,不能奋勇提供帮助。但通过本书的学习,一些实质性的技巧给学生的改变心态提供了切实帮助,而且作者通过对信念、言语等等的剖析与理解,也帮助学生更能深入地去把握自己的内心。

  这次学生以新学到的读书方法来读这本书,第一遍认真恭敬地阅读全文,第二遍边读边做笔记,并对文章进行思考。每一遍都有了不同的感受,初读时的断章取义,也使学生看到了自己学习时傲慢与偏见。

  以上是我阅读《重塑》之后的心得体悟,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