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通用五篇)

2023-08-07 05:50:30 高考在线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1

  在中华民族古老灿烂的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无数的文学经典,而在其中鹤立鸡群、独树一帜的,就是在《中华经典美文》中的五本文学巨著:《第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大学》和《中庸》。

  《第子规》是清朝的李疏秀著写的;《三字经》为宋朝王应麟所写;后梁时期的。周兴嗣写出了传世经典《千字文》;而《大学》、《中庸》则和《论语》、《孟子》并称古代的“四书”。

  面对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本应该抽出时间来品味书中所说的勤学之道,但这些道理却被一些同学视为浪费时间和精力,宁愿去滑滑板、玩电脑,也不愿去诵读这些见证历史文明的著作。

  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是错误的,也是荒唐的。滑滑板、玩电脑给你带来的快乐只不过是短暂的,它们很快就会消逝在你的记忆中。而阅读这些书籍后,那些勤学之道便如同刻在石头上的字,如同一座不朽的座右铭印在我们的脑海里,记在我们的心里。让我们看看第子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何成人!”古人仅仅用这十二个字,便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深刻的学习道理:如果只知道死啃书本,而不按其中的道理去做,只会让自己华而不实,不会有什么出息。就是这一句话,便把勤奋学习的奥秘说地明明白白!足可见阅读它们对学习乃至生活的重要性。

  在中华民族的崛起之时,我们有必要去诵读和研究这些经历过风雨沧桑的经典文献。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2

  《弟子规》也许在我们大家还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吧,《弟子规》中的每一个字都蕴藏着极其深刻的道理,是我们如今不得不去把它理解的更透彻。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131件事,每件事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是啊,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整天为我们早出晚归,不分日夜的奔波着,父母到了家里一定是累了,我们为父母干一些不值得一提的家务活,是应该的。我们应该尽心尽力的去为父母"服务",因为爸爸妈妈给予我们不求回报的爱,我们这辈子必定还不完!

  提起生活中,我想我做的还不够,每天放学回到家,爸爸劳累了一天,也回到了家,浑身酸痛,疲倦的不得了,而我却因为作业儿发着牢骚。"来,好闺女,给爸爸按按摩吧!"爸爸疲惫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萦绕,"没时间,没看见我这正写作业呢吗?"我不耐烦的应对着。我错了,爸爸累还不是为了我,为了这个家?我就算是毫不犹豫的去给爸爸按摩,也不足以爸爸对我的付出啊!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犯错误的时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错事的时候,总是要被妈妈说一通。当然,我那不争气的泪珠,也随之在眼角流落下来,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里早已生出了许多不满于埋怨。可是在读完《弟子规》后,我知道了妈妈都是为我好,为了我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正如大人们整天总唠叨的,我们就像一个小树,不为它修枝剪叶,总也长不成一棵正直的参天大树。

  今后,我一定要管好自己,自己心里所想,就要用心去做,弟子规所讲述的每一个道理,都给我带来了启示。"孝、悌、谨、信、爱、仁"就是一个人最应该拥有的,我一定要努力去爱做学习孔圣人对我们的教育与引导!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3

  通过诵读经典诗文,我了解了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事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其中我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很深的见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许多人行走,他们之中必定会有我的老师。这居然去您给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我学习的地方,就拿我们年级来说吧!在这个100多人的大集体里,就有我许多的良师益友:学习天才罗晓辉,跳舞能手王心怡,唱歌能手王芸,小书法家肖元……他们的才华和智慧都值得我好好学习。

  这样我不就可以在这万顷绿田中增添自己更多知识的养分吗?这正是《论语》孔子传与我的做人学习的道理啊!人的一生犹如一条长路,有许多岔道,我们有时候会走错路,但有人会来提醒你,他就是国学,就是经典诗文,因为他聚集了所有成功人的经验,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价值历久弥新,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的瑰宝。而且对于我们少年儿童来说读诵经典,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就定能奠定一生优雅的人格。读诵经典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我们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更能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假如说我们的心田是一块最普通的土地需要阳光、雨露、肥料和辛勤的耕耘,那经典诗文就是那阳光、惠风和细雨。

  只要你愿意时时刻刻去吮吸去领悟去诵咏,那我们的理想之花一定会开得更艳持得更久。

  那我们就继续诵读吧!好好地拥有它,记住它。让它来净化我们的心灵,让它来耕耘我们心中的土地,提升我们的品位,弘扬中华民族之精髓,更让它引领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向成功迈进吧!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4

  论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

  “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

  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

  中华经典美文读后感5

  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每天都读《中华经典诵读》,读时,引发了我很多思索。“道可道也,无恒道也。”,以这样开始,却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这是什么意思啊?”宣传片看完后,同学们纷纷说。这样乍一听,真是不懂。这其实是《道德经》中的一段话。

  在中国古代,有许多被称为经典的书,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经》,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孟子》,还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论语》等等,古代人经常以这些书为圣贤之书,学习它,感悟它,从而知晓了人世间的道理,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而今天,人们大多从小说中获取感悟,而把古代的圣贤之书视为一种“老旧”的观念,现代人已不需要这种所谓的“圣贤”来为人们指引方向。

  但是,人们的精神特别需要这类书,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习惯。比如《弟子规》可以学习古代圣贤的品质,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逐渐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对长辈有礼貌。我阅读《诗经》时,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

  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谐,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经典诵读也可以放松学生学习的疲乏,当阅读《桃花源记》时,我看到了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绘出一幅恬淡的风景,让人神往。

  而现在的人,每天都在操劳之中度过,最好的享受就是看一看小说,来抚慰疲惫的心灵,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放松心情,像古人一样阅读经典,获得自己的平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