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
2023-08-14 07:59:02草房子中学生读后感8篇
2023-08-14 15:35:49洞读后感范文四篇
2023-08-01 07:33:21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读后感-高一
2023-08-02 23:36:58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昆虫记读后感
2023-08-14 07:59:02草房子中学生读后感8篇
2023-08-14 15:35:49洞读后感范文四篇
2023-08-01 07:33:21读走到人生边上有感-读后感-高一
2023-08-02 23:36:58
《自由选择》读后感
《自由选择》读后感1
很多人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不是万能的,商家会利用消费者的良善和无知,漫天要价,因此,必须依靠其他制度安排来弥补市场不足。
弗里德曼在此逆向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提出或采用的各种旨在弥补市场之不足的制度安排,是否真的能够实现其目的;或者换句话说,人们所提出的救治方案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是否真的要比问题本身带后的后果更加可取。
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干预市场的步伐大大加快了,政府花在新老管制机构上的支出也出现了迅猛的增长,到1979年,物价总体上翻了一番,而政府的管理支出却达原来的5倍还多,与此同时,美国的经济增长也大幅放缓。管制使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大幅增加。
弗里德曼研究后认为,凡质量低劣的产品,都是由政府或政府管制的行业制造出来的。凡是优质产品,都是由私人企业生产的,而它们都很少受到政府干预,或者干脆没有政府干预。他例举了美国铁路业在政府干预后的糟糕表现,而汽车业由于完全竞争,企业自由地推动技术创新,消费者受益最大。
弗里德曼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总会有质量低劣的产品、庸医和骗子。但总地看来,如果允许市场竞争机制起作用的话,与日益强加到市场机制上的政府机制相比,市场将能更好地保护消费者。对消费者的最大威胁是垄断—————不论是私人的还是政府的垄断。保护消费者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国内的自由竞争和遍及全世界的自由贸易。
弗里德曼最后呼吁:政府最好还是听任我们自由选择,让我们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
看到这,我国马上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案例。近日,央行出台《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拟规定个人支付账户转账单笔不超过1000元,同一客户所有支付账户转账年累计不超过1万元,理由是保护消费费的安全和权益。结果网上吐槽一片。有网友说,我父母都不管我网上消费,央行你管的太多了吧。有网友说,我的钱我做主,我花自己的钱居然还是你央行批准!有经济学者指出,中国的创新就是这样一点点被政府干掉的。有评论员更尖锐地指出,政府一直说要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现在明白了,是要断市场这个壮士的腕,而不是政府自己的腕。
消费者们,你是怎样认为的?今天看到一句政府最不爱听的话:凡是政府都会撒谎。
《自由选择》读后感2
《自由选择》是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本书通过讲述美国政府30年以来不断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找到了制约美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源——政府干预,倡导了自由主义。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模式,也一直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信仰摇摆不定。一直到1930年,自由资本主义仍然被认为是人类最理想的经济模式,而且也被世界各国喜闻乐见,在这之后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使得自由资本主义的弊端也在日益突出,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等都极大的动摇了人们对自由资本主义的信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开始参与到经济调控中来,自由资本主义已经演变成了“国家资本主义”。就在今天,国家干预经济的力度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的时候,里德曼挺身而出,他毫不含糊地批评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操控,他反对政府插手和干预完全自由的市场,他认为市场自身有能力解决经济矛盾和供需关系。弗里德曼的很多想法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但现实情况是,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也不敢完全自由的放任市场自己去发展。
其实,对于弗里德曼的观点和看法,我并不是完全的认同,因为任何情况下的自由都是相对的,如果没有政府的条条框框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内容进行限制,那么市场自由简直遥不可及。诚然,政府过度的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确实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但是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宏观调控,经济一样也是无法得到健康发展的,所以说我认为市场调节和政府监管双方应该是同时存在的,任何一种绝对性的评价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市场调节,还是政府监管,只要能够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就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以当前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国家美国、德国和日本为例,他们是当今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几个国家,采用的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模式,但是要从细的方面说各个国家之间又有不同,这个主要是要取决于不同国家的国庆。这些国家的经济模式呈现出一种多样化、差异化、特殊化的趋势发展着,即是国家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也是与国家的经济政策、发展条件和历史文化等内容息息相关。中国当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所以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都不如西方的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弗里德曼的观点,再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中国市场规律的经济模式。
当今国际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我国又属于发展中国家,所以经济发展一定要求稳而不是求快,对此我们国家应该实施的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以政府干预为辅的经济模式。众所周知,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家政策就是对外开放,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来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然而就当今国际市场来看,如果仅仅借鉴别国的经验,不一定适合自己,所以我们应该谨记弗里德曼的观点,强化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不可忽视政府干预的作用。为了赢得这场经济战争,我国的经济发展应该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如果一定要给政府干预和市场经济分一个发展比例,我觉得最好是2:8。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虽然我国已经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今天的*市场体制,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市场自身存在的不足还是比较严重,所以政府干预必须存在。只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干预的力度可以逐渐减弱,能够给市场经济更大、更自由的发展空间,才能够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自由选择》读后感3
弗里德曼属于新自由主义,虽然上世纪80年代后渐成世界主流(《自由选择》也写于这个时期),但在此之前几十年,弗氏理论在经济学长期处于被批评、遭冷落的境地,当时正是凯恩斯主义风行全球之际。弗里德曼曾经在罗斯福政府中任职,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然而在经济实践中,他看到并指出了凯恩斯主义的不足之处。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是在与政府的经济政策做敌人,与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做敌人,会受到社会的广泛批评————社会声望和经济利益都会受损,你还会坚持并大声说出你的主张吗?多数人会选择沉默!
我并不完全赞同弗里德曼的经济学观点,但我钦佩其对自己信念的执着与坚持。年少时,我们受社会、家庭、学校影响的多,一古脑接受学校教育的情形不可避免,然而,成年后我们就要有自己的眼睛和思维,在广泛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信念系统,指导自己的工作、生活,并反过来影响社会。
不屈从于主流社会的观点,敢于亮明自己的思想,这是学者的起码品质。成熟社会需要多种声音,求同存异,和平共处,相互促进。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理论,只有不断前行、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要使自己的思想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漏洞百出、无法自圆其说,这就需要多读书、读好书。我发现当代大学生最大的不足就是很少看世界名著,没有吸纳全人类的优秀文明成就,“井底之蛙”与“夜郎自大”的感觉很重,这导致不少同学没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一个问题出来后,往往是左也对、右也对,象一根墙头草左右晃动,就是没有自己的思想。在这一点上,弗里德曼是榜样,坚定地扞卫自己的经济理论。
大学与高中最大的不同,就是要形成自己看待社会的思想观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逐步坚定下来,做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从而在芸芸众生中找到自我。
大学里思想比知识更重要,这也是大学存在之道!
《自由选择》读后感4
看完《自由选择》这本书,真的感觉极少有像这样的经济学着作,可以用通俗的,不带任何恼人的公式的语言来论述经济学的观点的。以至于看完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弗里德曼应该也是那种能和普通民众交流的经济学家之一。(就像有人这样评说萨缪尔森一样)
因为以上的原因,阅读本书也是十分轻松流畅的,就除了几段征引理解起来有点困难。这不止是因为其通俗的语言,也是因为其清晰的、一以贯之的观点——应该追求人类自由和经济自由。
为证明以上观点,作者分几个版块进行了实证分析——社会福利、社会平等、学校与教育、消费者的保护、工人的保护、通货膨胀。其中后四者在论述过程中所提出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特别是学校与教育及通货膨胀这两个版块。
在第六章“我们的学校出了什么问题”中,作者几乎颠覆我对政府补贴教育、政府办学、公共学校的原来一贯的.美好看法——我一直坚信政府干预教育事业是让更广大的民众接受更广泛的教育,让社会更加趋近于机会平等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能克服市场不能提供充足的“教育”这种公共产品的问题,通过矫正性的补贴,使得“教育”这种具有很大外部性的商品达到社会合意的供给水平。
这是我们一般情况下最容易见到的支持政府干预教育事业的理论分析。
然而,作者在论述现今高等教育是否真正给人们带去“教育机会平等”及产生“社会收益”时是持这样的观点的:一直以来,我们都企图引导人们搞清楚所谓的“社会收益”到底指的是什么。然而得到的答案几乎总是蹩脚的经济学理论。人们都说如果更多的国民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整个国家便会因此而受益;为获得这种技能的提升而进行投资,对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培训,那么其他人的生产效率也会因此而提高。这些说法当然都不错,但哪一条都不足以成为对高等教育给予补贴的正当理由。因为这些说法也同样适用于实物资本(即机器、厂房等),但是没有人会据此推论说,应该用税收对通用汽车或者通用电气公司的资本投资给予补贴。
在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方面,作者以其掌握的数据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出生于上等收入的家庭的学生数,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两三倍,而且这些人往往都去读那些消耗资本较多的,学制较长的大学,而不读两年制的初级大学。结果便是,来自高收入家庭的学生从政府的补贴中受益最多。作者通过这两方面的论述,有力地质疑了政府补贴教育(至少是高等教育)的合理性所在。让人不禁对其他的同样是政府过多插手的公共事业也产生了怀疑——如铁轮运输、航空等等。这些所谓的公共事业是否真的本身就该按现在所见的那样发展呢?这样的发展模式真的带来了最大的社会效益吗?实际情况真的有政府对外宣传的那么美好吗?这的确值得我们反思。
另一个版块是第九章——通货膨胀的对策。整章的论述其实都是为了得出章末(P277)的中几个结论:
(1)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货币的供应量的快速增加引起的,而不是产出的增长而引起的。
(2)在当今社会,由政府决定,或者说政府有权力决定货币的数量。
(3)治理通货膨胀只有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放慢货币增长速度。
(4)通货膨胀的发展和通货膨胀的治理都很耗时——至少是几年,不会是几个月。
(5)经济的低增长和高失业率不是治理通货膨胀的有效途径,而是成功治理通货膨胀时才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治理通货膨胀中发生的负面效应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的结论中,第一条对于通货膨胀的本质性认识最为抢眼。正是基于对通货膨胀这种本质性的认识才有了以下的明确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方法,即将重点置于货币发行上,做到让货币供应量和社会产品总供给相适应。而且从以上的结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作者将矛头直指政府。P260中作者认为,美国过去十五年中,货币数量的增长无外乎是以下三个原因:
(1)政府支出的快速增长。
(2)政府的充分就业政策。
(3)联邦储备局的错误政策。这些让读者明白了通货膨胀的爆发主要是由政府引起的,政府天生有制造通货膨胀的倾向。民众需要认识到政府的一些所谓的增大社会福利的政策其实都是有积累通货膨胀隐患的可能的,这些措施在短期内可能会有好看的效绩,但时间一长就会爆发出其本质来——就像通货膨胀在隐藏阶段和爆发阶段给人完全不同的表象一样。
还有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谈到对一般工人的保护和对消费者的保护时始终怀有悲天悯人的气度,他自始至终都特别强调对“普通人”的保护。
当然,这本书中出现的一些偏激的观点,实际是译者经过筛选留下的,其实不是原文中最偏激的。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作者为了加强论证力度的写作策略之一,当然也提供了读者以思考和证伪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