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小说窗边的泄豆读后感900字范文
2023-08-11 01:34:02新苗月刊伴我成长读后感750字
2023-08-02 23:06:02金银岛四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2023-08-06 22:12:03文章慈母情深读后感
2023-08-10 05:31:24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小说窗边的泄豆读后感900字范文
2023-08-11 01:34:02新苗月刊伴我成长读后感750字
2023-08-02 23:06:02金银岛四年级读后感范文(精选10篇)
2023-08-06 22:12:03文章慈母情深读后感
2023-08-10 05:31:24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精选五篇)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1
《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贯穿全书脉络的“三维九方”,感触最真切的是这本书不仅可以让老师、家长去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让我们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并灵活运用到工作中。下面来谈谈我的两点感受。
一、教育源于兴趣归于兴趣
书中写道“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不是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业师,而是教会学生喜欢学习、怎样学习的业师,因为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互联网时代需要的,不是塑造学生人分尊卑思想观念、迷信权威思想方法的旧思想的人师,而是转变学生旧思想为新思想即人人平等思想观念、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人师”。
所以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培养孩子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在孩子们学习兴趣培养的时候多鼓励和加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肯定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那么一个在鼓励、赞美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变得很自信,继而增加学习某项技能的兴趣,渐渐地对一些新鲜事物也愿意去尝试,且更赋有创造力。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给孩子报各种学习兴趣班,他们很容易盲目跟风、普遍撒网,觉得总有一个是适合孩子的。其实不然,还是要以孩子学习某项技能后能获得快乐才是最重要,快乐形成了,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这样才能释放孩子的天性,让他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物,而不是由家长决定孩子要学什么。
所以在我们的工作中,开展有关于“理想教育小镇”、社区老年大学以及其他文化服务活动的时候,前期调研和征询居民意愿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和培养他们的兴趣。
二、教育的根本在德育
书中有说道智育、体育、德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体育是智育和德育的基础,但智育和体育都是肉体之育,它们可以教人立地,而德育却可以教人顶天。所以教育当以德育转变思想为终点,文明其心灵以释放智慧。
书中讲述了一个学生给校长剃头的故事,学生为了表达对患病爷爷的支持,把自己头发剃光后遭到同学嘲笑,最后校长当着全校学生的面让这个学生给他剃头,校长想通过非知识的教育方式,给“问题”学生带来更多地关爱与尊重,同时给全校学生上一次生动地德育课。这个校长就是在将学校和课堂营造成一个“温暖”环境,这样温暖的校园环境就可以弥补学生“寒冷”的家庭环境。
德育最重要的是让受教育者能够处在一个“爱”与“温暖”的环境下成长,这样他们也会自然习惯地去爱和温暖他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鼓舞。”我很认可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样的确可以教出文明又有志的学生,也是德育最根本的目的。所以在构建理想教育小镇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搭建一个温暖友爱的学习交流平台的重要性。
最后,想用作者的一句话做结尾:“用仁爱之心点灯,用鼓励说话加油,让学生心灵之灯长明,释放人性的光芒。”也许这才是理想教育最好的状态吧!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2
在阅读了《教育是什么》一书后,全书主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我也从中吸取了许多涉及孩子心理、行为、认知及教育等方面的理论,同时对我街道岱山的“理想教育小镇”的未来轮廓有了一定的憧憬。关于教育是什么?人们所需要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本书中也有一定的答案可循。
“人是什么,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本书首篇的内容便是关于人而展开。“环境是什么,是教育的第二个问题”,本书第二篇的内容是关于课堂软环境而展开。“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本书第三篇的内容是关于教育的具体落实而展开,而后作者又立足于三个三维九方理论模块构建的三维九方理论体系,让我们这些关心教育的人多了一个观察教育的新视角,多了一个解释现有教育现象、开创未来教育新局面的新的理论工具。
作为一名街道青年,就我而言教育应该首先要面向孩子的,在这个时间段里的教育决定着他未来的处事方法、行为模式,直接塑造着他在未来的认知。要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价值和理想的意义,让孩子们得以感悟生命美好,珍惜生命存在。
毕竟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生命的准确意义还不能太好地理解,但只有明白什么是生命,明白父母养育一个生命的艰难,明白每一个生命存活于世的可贵,他们才能懂到底什么是爱,什么是珍惜,才能学会尊重每一个小生命,学会感恩自己的父母亲人、老师朋友,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宽广的胸怀,与他们、社会达到完美的融合,从而随着世界的发展和谐发展。
其次,我认为理想教育还应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的三观。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说过:“这次疫情结束后,希望国家逐步给年轻一代树立正确的人生导向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树立正确的“三观”,才能让孩子在面对灾难和危机时作出正确的应对。而对于一个人来说,树立三观要从孩子时期开始,尤其是在他刚刚对世界有了自己的个人认知时,很多重要的问题都要开始培养。
在我看来,“理想教育”不仅是教育学生们知识、构建高质量教学环境,更应该塑造孩子们良好的理想信仰与价值追求,如此才能跳出狭义的“教育”,全方位融入人的现代化发展需求,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居民的平均教育素质,将岱山打造成一个从学生到家长、从少年到老年、从本地人到外来人口在内,人人享有高质量教育公共服务的“理想教育小镇”。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3
教育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间也总是提及教育问题,有时候你认为一个人缺少教育,而别人可能也认为你也缺少教育,对教育的认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真正能站在对方角度思考教育问题的人却少之又少。
在《教育是什么》一书中,作者说:“人是教育的内因,环境是教育的外因,作为内因的人与作为外因的环境相互作用形成了教育”。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一个人的教育问题不仅是个人的作用结果,也是环境作用的结果。一个人接受教育,他就会在已有知识和观念的基础上对教育进行理解,然后形成一套自己的行事准则与思想观念,而不断变化的环境又会作用于一个人的教育,让他的思想和行为在环境的影响下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自从拜读了沈思的《教育是什么》这本书之后,我便在生活与工作中更加注重教育的问题。
身为社区工作者,我们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往往以宣传服务的方式开展。当社区居民面临拆迁,我最能体会他们面对拆迁时的心情,离开自己长久生活的地方,离开自己经年累月精心装饰的家,对这些人来说面对的不仅是另寻他处的麻烦,也是内心一时半会无法放下的重压。面对他们,我们在政策上进行宣传,在他们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帮助他们更深层次的认识到拆迁的必然性,然后帮助他们规划更好的生活,让他们放下眼前的悲伤,向着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学习是相互的,我们在对社区居民进行服务的时候,其实这些居民也在教育我们,不断扩充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在交往间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在相互沟通时,我们应该耐心与体贴,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观点往往存在差异。在社区,或许也存在着很多让人一时半会儿无可奈何的事情,但互相体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便感受到相互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并不是那么难。
教育的重量本就沉重,但只有扛得起教育的重量,才能带着这份教育走向更远的地方。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4
虽然阅读下来感觉较为吃力,但是还是花了大约二十天陆续看完了《教育是什么》。作者沈思先生人生阅历丰富、思想深邃,虽以教育命题,但全书并不局限在狭义上的学校教育,更是包含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职场教育等更加丰富宏大的主题。
掩卷思索,对照自己近二十年的受教育历程、十五年的工作经历、以及六年为人父的家庭教育角色,我既感受到实践与先进理念的巨大落差,有一种理想与现实不能合拍的困惑,又有一种拨云见日的开悟。在两个层面上有所收获:
一、找准人生角色定位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道”的层面。正如书中所说,教育需要回归本心,将“培养人”作为根本任务,只有在这个定位上教育才能良性发展。人生数十载,我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同时承担多种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学生、朋友、下属、同事、领导。有些以主动选择的,有些只能被动承担。只有我们能够准确定位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角色,全心投入进去,才能使得人生绚烂多彩。
比如作为子女要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作为夫妻要相亲相爱共担人生风雨;作为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努力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下属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自己岗位上的螺丝钉;作为同事要相互补位,共同创造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作为领导要善于带队伍,激发士气,既会管(人)又会理(事)。
沈思先生在书中写道:“想不想做,在心,排第一;怎么做,在脑,排第二;具体做,在手,排第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并按照上面这句话去审视自己,坚持做人做事的规则,人生就一定会释放光彩,会更有意义。
二、善用问题分析工具
借鉴作者的说法是有关“术”或“器”的层面。三维九方图是沈思先生的创新,清晰直观地表现了作者对教育是什么的阐释过程,是一个很好的分析、解构问题的工具,是将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显性化、逻辑化的手段。正像作者所说,三维九方理论是“解释教育、推动教育转型升级之利器,也是解释文明、推动文明转型升级之利器”。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对问题,需要像沈思先生这样找到一些“利器”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比如在分析问题中常用到的头脑风暴法、鱼刺图法、系统图法等等,在执行中用到的有PDCA工作法、5W1H工作法等等。在工作中,只要我们坚持做到宏观思考、中观分析和微观执行,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和各种问题分析工具,就一定能够做到事半功倍。
《教育是什么》读后感5
对像我这种从来没有执教经验的'小白来说,卢安克先生的《是什么带来力量——乡村儿童的教育》很容易让人产生浓厚的兴趣。
卢安克先生作为一名地道的老外,却能在中国待那么久,并对中国的乡村儿童、乡村教育有很深刻的了解,还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独到的教育方式,这些都不禁让我对这个人产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农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办公桌上计划的,而只能是通过自己在农村的生活,通过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学生来发生的。”
没错,真正的农村教育绝不是纸上谈兵,它需要我们扎根农村,与那些需要的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经历他们经历的,体会他们体会的,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慢慢知道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山区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们通常比较排斥外来人进入他们的生活,这时候就要十分注重处理问题的方法,因为往往一点小事就可能对他们产生不小的影响,卢安克的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觉对我们意义最大的一篇,要数作为教师与志愿者里的一篇“作为志愿者”。我们去帮助那些身处大山的孩子们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匆匆一瞥,到底会在他们的人生中起到怎样的影响?敢肯定的是,我们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们只不过是派对上的惊喜,夜晚划过的流星,自然远远不及那些身处山区的乡村教师。他们扎根于此,与孩子们的朝夕相处使得孩子对他们产生了信任,而这些信任正是他们教育工作的最好帮手。
卢安克先生喜欢用一些有趣的活动来和孩子们进行交流,这些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效果也很好。像书中提到的《三个世界》、《和平剑》、《在乎》、《梦别》等等,中间的过程对孩子们的意义是很大的,这些我们都可以尝试一下。
每个去山区想要支教的志愿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体验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阅历上添上几笔;有的可能单纯去玩;而我想大多数的人应该是怀揣着梦想的。他们大多也是来自农村或者是山区,并想要给孩子们传达的是一种信念,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