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中国近百年历史读后感

2023-08-14 03:12:44 高考在线

  中国近百年历史读后感(一)

  中国近代史这本书看过两遍,分别是一年前和一个月前。作品我看的得很快,因为一些时间的原因,而且我对作者已经创作背景被忽视那么理解名单是我还是总结个人的经验和心得体会,得出以下感谢,欢迎分享。

  本书一个总论和五章内容,薄薄一小册,却贯穿了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战争到20世纪抗日战争前的近百年的历史。总体思路是外患、内忧以及四个救国方案。之前从导师那得知这是一本好书,后来发现在近代史研究中它的确算是一本传世性的经典著作,尽管蒋是以“初步报告”写出的书。下面将笔者总结该著值得称道的几点记录下,暂且作为粗浅的读后感受就教于大家。

  1.近代历史写作的主旨。

  现在我们要研究我们的近代史,我们要注意帝国主义如何压迫我们。我们要仔细研究每一个时期内的抵抗方案。我们尤其要分析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我们如果能找出我国近代史的教训,我们对于抗战建国就更能有所贡献了。

  这是蒋廷黻先生在总论末尾的一段话。我很欣赏的原因是他强调对“每一个方案成败的程度和原因”的分析,这是一个做到容易做好很难的要求。从书中蒋对外国列强、中国顽固派、剿夷派、抚夷派、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革命等等分析中,我能够感受到由客观和深刻带来的感动,具体可见下文的展开。

  2.新异的人物评价

  蒋对近代历史上“粉墨登场”的种种人物进行了评价,对诸如顽固派、义和团、太平天国虽然不乏正面的描述:认为"他们(顽固派)也是爱国份子",但重点揭示了他们的愚昧和无知。诸如以民心抵抗洋枪洋炮;义和团兴起的原因居然还有:"说教士来中国的目的,不外挖取中国人的心眼以炼丹药;又一说教士窃取婴孩脑髓,室女红九"。还"拿着他们的引魂幡、混天大旗、雷火扇、阴阳瓶、九连环、如意钩、火牌、飞剑及其他法宝,与洋人作战"。

  对林则徐、琦善、丁汝昌和刘步蟾进行了颠覆性的评价。对了林则徐和琦善,我们心目中的他们形象正如当时士大夫和咸丰:一个百战百胜、忠君爱国,一个是奸臣,收受洋人贿赂。而蒋认为林则徐:"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因为他当时觉悟到中国较之与西洋的落后而不敢公开提倡"。而琦善:"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公开的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而且他们无自信心,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固振作,不图改革。我们不责备他们,因为他们是不足责的"。

  甲午中日战争中的丁汝昌和刘步蟾,我们一直将他们作为这次海战中的英勇烈士来看待。蒋用大量的篇幅对这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进行了分析。"我方原定舰队排'人'字阵势,由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先,称战斗之主力。……刘下令把'人'字阵完全倒置,定远、镇远两铁甲船居后,两翼的弱小船只反居先。刘实胆怯,倒置的原故想图自全。这样一来阵线乱了,小船的人员都心慌了,而且日本得乘机先攻我们的弱点了"。当时的"定远船上丁不懂英文,泰乐尔不懂中文,两人只好比手势交谈。不久炮手即开火,而第一炮就误中自己的望台, 丁受重伤,全战不再指挥,泰乐尔亦受轻伤"。看来很多的以前所谓的史实并没有想象那么简单。

  3.理性叙说历史的方式

  该书作为一历史研究著作在历史叙述上,充分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正如蒋廷黻先生自己认为的,历史不是材料的堆砌和史实的客观描述,而是要努力探求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而他的具体叙说历史的方式做法也值得称道。比如在叙述**战争之后,蒋提出一个分析性很强的问题: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中国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是蒋那时甚至我们现在的人眼中极渴望发生的状态。所以蒋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他就分析出一点一点的原因来,非常具有说服力。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在书中很多可以看见,对很复杂的事情娓娓道来。此外,蒋先生分析事件和人物常能旁征博引,比如将曾国藩的军队建设与军阀割据相联系。因为曾国藩起头的中国私有武力是以后军阀割据的起源。

  中国近百年历史读后感(二)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中国近代史》内容概要:全书从**战争到抗日战争前夕,近百年的史事写得深入浅出,好读耐看,

  内容上没有拘泥于事件过程和细节的铺陈;方法上从总体把握演变趋势,显示了作者沉潜思辨的写作风格……

  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本书分为两部分,上半部分为沈渭滨先生的导读,下半部分为蒋先生《中国近代史》的原本。在导读中,沈先生介绍了蒋廷黻先生的生平和本书之后中国近代史研究体系发展。蒋廷黻先生留学美国,受到西方史学研究方法的训练,一改中国古史重事件、轻建构的治史方法。导读以史学专业研究的角度以本书作为中国近代史开山之作和奠定了蒋廷黻在近代史领域中的学术地位为介绍重点。书的篇幅不大,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纲”,但重点突出。总论就开宗明义的指出中国近百年的问题就是能否吸收、利用近(先)代西方的科学技术,废除家族和家乡观念,建立一个近(先)代的民族国家,

  《中国近代史读后感》作者以政治史为经、事件为纬的建构体系,用一个爱国者的角度,论述了**战争前后至抗日战争之前的中国近代史实。本人作为读者对本书的感觉是言简意赅、发人深省,突破了以往的惯性思维,认识问题角度大为拓展……

  讀之歷史,讀之每痛哭流涕,咬牙切齒。恨吾不能生彼時,投身一戰,亦幻時光真有隧道,可回而阻之。在痛心之餘,大多數人只會說,此乃舊體制之腐朽過時,此乃滿清政府之軟弱無能,此乃舊禮教之荼毒,此乃官僚之腐敗云云,鮮見有人客觀搜集史料,分析之,思考之。此等風氣,至今日亦然。二百年之人,只知之乎者也,只知祖宗聖賢。然彼時,歐美列強已進入客觀的,遵循自然規律的科學發展。一個人跌倒了,馬上站起來,說不痛不痛,是小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跌倒了,卻只用上述泛泛之詞,則是可怕的。蔣先生的這本小冊子,以史料為基礎,客觀分析,仔細思考,循著驚變、自強、救亡的大脈絡,順序講述中華面臨的困境,思考,救國的方案及其實踐。言簡意賅,雖薄薄數萬言,卻令人讀後感慨:非諳熟此歷史,非心有所思,有所分析,不能成此書。一百頁的小冊子,可以將這段複雜的歷史做清晰的表述,當爲大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