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最新的幸福教育的样子读后感(通用五篇)
2023-08-06 20:32:05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五篇)
2023-08-09 02:12:24有关于提醒幸福读后感
2023-08-01 18:26:58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读后感
2023-08-04 02:30:23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最新的幸福教育的样子读后感(通用五篇)
2023-08-06 20:32:05高一上册再别康桥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15 22:59:10赏析再别康桥的意象之美
2023-08-17 23:41:14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
2023-08-06 08:02:20
长大读后感范文
长大读后感范文
长大读后感篇一:《成长》读后感
读王海鸰的长篇小说《成长》,用了一天半时间,一口气的速度。
喜欢王海鸰所有的作品,任何一次匆匆的选择,都不会有遗憾。从《中国式离婚》《大校的女儿》到《成长》,我都一一细读。《成长》里,北大毕业的婆婆海云、人大毕业的媳妇安叶、副师长级别的公公湘江、英俊优秀的飞行员丈夫彭飞、逐渐成长的儿子冬冬一家人构成了现代知识分子家庭尖锐的矛盾和割不断的爱。正如书页的第一行所写的:很多家庭纷争起因都是微不足道。
为了照顾孩子,海云成了随军家属,一生在失落和关爱儿子中度过;为了迁就家庭,安叶当不好记者也做不好编辑,最后弄得自己异常敏感异常痛苦;为了尊重,婆媳之间话不挑明事事谦让,充满客套讲究礼节闪烁智慧;为了尊严,父子之间夫妻之间,激烈的矛盾激烈的冲突,但仍然无法结束彼此的牵挂和爱。
人生啊,岂是爱和不爱,好人和坏人那么简单区分的。
在《成长》里,我看到了很多我的影子。海云的无奈和失落我有;安叶的追求和彷徨我有。话说棋逢对手是种精彩。与优秀的人交往,你可能受挫但同时也可能获益。海云的豁达体谅,是安叶多大的幸运啊。知性而又善良的长辈,该是怎样的令人起敬。
海云是个伟大的母亲,她出现在儿子生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力挽狂澜,扶儿子继续前行;海云是个明理的婆婆,在安叶渴望重返职场时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并揽下照看孙子的重任;海云是个柔情的母亲,在儿子发生种种错失焦头烂额时,会闪着泪花对安叶说“我把儿子交给你了”,令人动容。“你妈妈在休息。”这是父亲对儿子撒的最大谎,因为此时,母亲已经在关注儿子飞行的揪心和紧张中停止了呼吸,而电话中的儿子还要继续飞行。
母爱呀,随时随地!生命的代价!
作为父子,湘江与彭飞似乎有着势不两立的矛盾,他们共爱一个女人:湘江的妻子、彭飞的母亲。可见,一个优秀的女性,是所有男人的支柱。当然,这个男人必须是优秀的,懂得识别的,而不是见年轻美丽温柔就倾倒的那种。
如果仅仅为了解决生理需要,仅仅为了追求舒适简单的生活,大多数人都无需拼搏无需努力。可是,与优秀的人结伴生活矛盾冲突并继续爱下去,那才是生活的能力生活的精彩。
王海鸰,一个带着儿子的单亲妈妈,我仿佛看到了她无数个孤独的伏案的夜晚,在干干净净的家里掏心写作。短发,清瘦,干练,戴眼镜的王海鸰,每天用头脑生活,用头脑写作,把每一个简单的细节的心理活动透彻地分析无限地展开。我相信,知性女性,都会佩服王海鸰,而不敢说喜欢她。她写完了,心头一松,就去看海了吧。作品背后的涟漪,与她无关。她又去发现新的结,新的痛,新的生活的本质。
在书中,王海鸰告诉我们:做父母是需要能力的。不要认为只要我们生育了孩子,就当然成了父母。以为是父母就拥有了天然的教育资格和教育能力并且终身拥有,这是一个大大的误解。所谓青春叛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家长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没有能力教育的家长不如干脆放弃自以为是的教育,那样至少可以使孩子免受干扰和误导。
在新经济时代,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父母,首先就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而终生学习,不仅是为了孩子,也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学习,是终生的事情,而成长,也应贯彻生命的始终。共同成长,不仅拉近了我们与孩子的距离,也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精彩。
长大读后感篇二:我一定让你慢慢长大读后感
看着封面上那双稚嫩的肉手,禁不住再次翻开《请让我慢慢长大》,爱不释手地一口气“啃”完后,羞愧难当后感慨万千。怎样教育好学生,怎样做一名理想的教师,掩卷长吁,点一支烟,望窗外明月,细细咀嚼文中的殷殷话语。烟雾缭绕中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我一定让你慢慢长大!
一、自信——“让我们的爱永不止息”
华德福认为:“每位孩子需要在他的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种对自信的需求,在学习中感受到他是世界的公民。”
自信是正常交流的重要保证,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不善交流,常常被自卑困扰,躲进小楼成一统。作为老师,我们要在实践中常常帮助他们播下爱的种子,培养自信,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科学评价,找回自信。正如华德福所说:儿童在这个年龄,是通过身体活动参与未来的学习。
孩子生下来就有交流的欲望,喜怒哀乐要用笑闹哭唱去和周围的人交流,进入校园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角色定位上存在的主从性在客观上导致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常常为显示威信,摆出一幅师道尊严的样子,不许这样,不准那样,正是这种无言的代沟常常使我们的学生处于一种欲说还休的境地。甚至不知不觉间,我们已在泯灭了孩子渴望和老师交流的欲望。老师要使少年儿童在与辅导 员交往处于平等地位,让他们对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必须遵循尊重、平等、理解的原则,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少年儿童的大朋友。尊重是一种爱,理解是取得胜任的基础,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标尺,在师生交往中,实现了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沟通,才能满足他们渴望与老师尽情交流的愿望。
所以我们要及时去发现孩子的每一点变化--课堂上勇敢地举手发言,第一次主动与老师打招呼,热情邀请学生到自己家做客,向一个陌生人微笑致意,购物时学着讨价还价,同情弱者,帮助他人--所有这一切,我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持续不断地鼓励她。我总是坚信有一天,他会满怀自信地来到你身边,把你当作他的大朋友向你倾诉心中事,抒发心中情。
二、聊天——“孩子成长的一剂良方”
卡洛琳老师认为:故事好像是一根魔杖,老师一拿起这根魔杖,孩子们便安静下来,全神贯注地把老师讲的故事吸进肚子里。有时,通过编的故事,可以起
到教育孩子的作用。由此我想到了聊天。
客观上讲,老师在与学生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老师在心理上往往处于优势,占居主导地位,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交流的质量。我们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交流的渴望,我们认为,我们的爱是我们与学生沟通的催化剂。大雪纷飞,当他们一面读书,一面把斜视的目光丢给那片银色的世界时,你轻轻走过去摸一摸他的小脑袋,寒风呼啸,当他们用几乎冻僵的小手写字,不小心把字写歪,又无力地拿起橡皮时,你不在意间接过来帮他擦去 ,你爱学生,学生也才会爱你,他爱你,自然愿意向你吐露心声。我们要用爱潜心构建师生亲密交往的情感场,悉心架设师生心相通的桥梁。
为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每学期我给自己布臵一项必须完成的作业——和每位学生聊天。每天课间或放学后,我都会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请几位学生坐着和我聊聊天,解决每天生活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我也会无计划随时随地的找一些学生聊天,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存在的“隐患”。话题主要是请他们给老师提提意见,对身边的发生的事发表一下看法,畅谈开心事,倾述苦恼事……对每位学生的谈话,我都十分专注地倾听;对每位学学生到的苦恼,我都朋友样的给以真诚地帮助。
追溯到我的儿童时代,那时,我一直是班长,常常出入教师办公室。一次送本子,恰好碰到一位刚被气得脸红脖子粗的老师正对教导主任发牢骚,而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家有二斗粮,不做孩子王”,鬼使神差我也成了“孩子王”。也真正估计到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几十个孩子,几十种思想,他们总是在你放松的时候突施“冷箭”。记得第一次上讲台。正讲得津津有味,突然“调皮大王”高高地举起手,说要上厕所,没办法,放行!这可好,小手举了一大片。真让人哭笑不得,那一段日子心情很差,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发觉,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只要你付出了,他们就会让你在和他们的交往中忘记生活的烦恼,忘记外面的花花世界。不是吗?每一个孩子就是一粒新生的种子,一个初升的太阳,一朵含苞欲放的花儿,一个前程不可限量的`个体,只要你满怀希望,充满信心,精心照料哺育,他们可以帮你找回你曾有的自信,实现你未曾实现的希望。真的,当他们比赛获胜、笑脸绽放时,当他们问题解决振臂高呼时,我总是满心喜悦,惬意地冲他们竖一大拇指,现在想来,这不正是教师在享受学生的幸福吗?有时候一个人静下来,翻开相册,温习那一张张笑脸,憧憬他们无比美好的明天,顿觉神清气爽。再将床头的一摞贺卡搬出来,一张一张地看一看,悠哉悠哉,我敢说,那时你一定会觉得你是天下最幸福的人。
二、评价——“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
华德福教育专家马丁丒洛森(Martyn Rawson)说:“学习者的成功标准是相对
自己取得的成就。学习是成长、发展过程,不是为了获奖或竞争。我取得的一大进步,对你可能是一小步。有些人付出巨大努力,却收获甚小。另一人也许只付出一点努力,却有显著成效。哪一种方式更有意义?”其实两种方式都有意义,因为人和人不同,无法比较。在学习过程中,孩子努力了,就应得到表扬和鼓励。也就是说,我们“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孩子”
传统的评价功能单一,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方法单一。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从一开始就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单一的评价如一把令箭,让老师成为学生必须仰视的高山。华德福学校取消考试,他们是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首先,主课老师带班从一年级直到八年级,和学生长期的相处使他们就像学生的在校父母。学生的问题和弱点,不是两三年后移交给别的老师,而是寻找对策,有针对性地提供长期帮助。其次作业本替代了考试卷,父母通过作业本就能了解孩子的学习内容和成果。其三,没有作业本的科目,如音乐,至少每学年举行一次班级音乐演奏会。这样的“考试”,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要表现得最好。华德福的老师认为普遍流行的各种考试,就好像是故事中的仆人“把玫瑰拔出来”,他们满怀热情地破坏了他们寻求评价的能力。
这也启发我们更为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不仅看到短期内的学习效果,还要有长远的眼光,帮助学生找到他们自己的道路,找到生命中真正的喜悦。所以我们一定要采用多元化评价,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并让我们多层面,多角度了解他们,为与他们进行有价值的交流的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从心理给他们减轻负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我们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为进一步真实的、深入的交流提供保证。
读了《请让我慢慢长大》感慨颇多,我似乎看到一道深邃的目光,如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向着自由、实践、快乐的教育之路前进。
长大读后感篇三:学会自己长大读后感
今天,臧老师给我们念了《学会长大》这篇文章。其中学会认清自己,不是很好,也不算坏,不要把头扬的很高,也不难眼睛听别人的脚。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
认识自己对于心灵的健康和完善是十分有益的。然而,认识自己并非易事,人得自我意识是有一个发展和过程的。我们平时常常听人说:我对自己最清楚难道我对自己还不了解吗?其实讲这些话的人中间某些人对自己并未真正了解,对自己的才貌学识,成绩贡献以及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等,要么估计过高,要么估计过低。
但做人不能自卑,也照样不能自负。对自己估计过高的人,往往自尊心过强。有自尊心是好的,则太强则会有害心身健康,这种人往往以自己的长出比别人的短处,总看不起人,目中无人。以为自己处处比别人强,一旦别人超过自己就不高兴,容易产生嫉妒心。对自己估计过低的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谦虚谨慎,虚怀若谷本是一种美德,然而,事事处处都觉得自己不行,也是一种有害心理健康的意识。例如:在学习中甘居下游,缺乏进取精神;在事业中缺乏信心,无所作为;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惭愧,羞怯,畏缩,低人一等的感觉。这种有自卑心理的人对外界反应十分敏感,容易接受消极暗示。
所以,我们应树立一种乐观积极的心态,客观认识与评价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健康快乐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