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2023-08-09 04:31:41 高考在线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1

  今夏,我阅读了《我们仨》,是散文体的回忆录。杨绛的《我们仨》最早于2003年7月出版,我阅读的是妈妈当时购买的考试吧出版社的版本。

  此书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讲述的是杨绛与钱钟书生活中的点滴,第二章讲述的是三口之家一起的快乐生活,其乐无穷。

  第三章讲述的是杨绛独自回忆曾经的往事。附录则是杨绛收集到的亲人的部分手稿。次数的写作手法异常美妙,在现实和梦境的穿梭中让读者感受到她对往事和情人的思念。杨绛和她的丈夫都是文学造诣很高的学者,都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却经历了留学,归国战争动荡的生活,解放后各种运动的折磨。但他们坚持知识分子对事业,对专业的执着。无论外界纷扰不清,自己宠辱不惊,淡定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钱媛多才多艺,但不幸在父母健在时就因脊椎癌去世,享年仅60岁,中书得知这一消息,病情加重,也与两年后去世。两位亲人相继离世无疑给杨绛遭受了重重的打击。

  但她却以知识分子的坚忍,内敛继续从容淡定的独自平静的生活。并在文字的世界里走着自己最后的路程。在临近百岁时写下了回忆录《我们仨》。用一串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映造出一个学者家庭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2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她和先生钱钟书以及女儿钱媛的家庭回忆录。全书分三个部分,以“我们俩都老了”、“我们仨失散了”和“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贯穿一体,描绘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相爱相守的生活图景,从中也展示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感悟与释读。

  “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

  开篇,就有一个“长达万里的梦”。“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钟书不知到哪里去了。”“钟书只安慰我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面对至亲的离去,杨绛先生以一个“万里长梦”,记录了这段生命之痛。

  杨绛先生梦中的古驿道、客栈和小船与现实奔波的路途、家和医院相对应,梦境与女儿钱媛、先生钱钟书的病情对应。一个生病的人,如果预知自己快要到走到生命的尽头,那么,最后这一段日子,对于病人自己和他的家人来说,曾经的生活愈是温馨,死别之际则愈是悲壮。

  “她叫的一声娘,比往常更温软亲热。”“我想去看把爸爸,可是我腰痛得不能碗,不能走动,只能站着。”“她又提醒我说,妈妈,你不要走出后门。”这是一个女儿对生命的不舍,更是对父亲的记挂,对母亲的放不下。

  “绛,好好里(好生过)。”“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远,愈怕从此不见。”“我但愿我能变成一块石头,屹立山头,守望着那个小点。我问自己,山上的石头,是不是一个个女人变成的‘望夫石’。”这是夫妻间的离别,“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你要我好生过,我只愿化成“望夫石”守望你。人生多少悲欢事,尽在平淡不言中。

  是的,我不否认,这一篇章的文字,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我的家人的那一段时间。我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女性,她跨越生与死的鸿沟,给予生活微笑,给我们全家人希望和亮光。我的父亲坚忍乐观,他忍受病痛不说,我看着心疼,常常心疼得泪流满面。我常常会梦到我的父亲,在梦中,我从来都是又担心又开心,担心你的身体变化情况,开心你还在我的身边。有一次,我梦见在地里,我隐约看到了你,于是我跑过去找你,果然是你,你正在用机器出玉米粒(梦里面的玉米有甘蔗那么长),你说:“你看,这是我买的,虽然我现在干不了重活,这个还是可以做的。”我赶紧仔细看看你的脸,发现虽然能看得出来你是病人,但脸色还不错,我也就放心了。我怕你累着了,连忙说你休息休息,我来弄,结果发现你已经弄完了,你笑着说:“哈哈,我都弄完了,我身体还是很好的。”有一次,我梦到我回到家里,直接去了你的房间,你坐起来跟我说:“你看,我越来越好了呀!”你还指导我给家里换电灯泡。有一次,我梦到我喊你吃饭,你像往常一样在看电视,听到我喊你,你立刻开心的蹦跳着答到:“来喽,吃饭喽!”有一次,我梦到我给你炖银耳汤,你说:“嗯,好好吃。”我好开心,问你要不要再多吃一点,你笑着说:“不能吃太多,能把这吃完就很好了。”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

  我想,即使没有读过《我们仨》的读者,大概也听说过钱杨二人为学术界令人欣羡的模范夫妻,钱钟书评杨绛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评钱媛为“我生平杰作”。那么这个家庭的幸福之道是什么呢?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这份与世无争、相爱相守令人动容,这也正是纯朴家庭的幸福之道。碰到困难,家人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遇到快乐,家人一起分享,快乐也会加倍。幸福的家庭都透着相同的味道,即夫妻恩爱和美,儿女活泼孝顺,一家人相濡以沫风雨同舟,任它是现世安稳还是乱世飘摇,都坚信此生没有生离、唯有死别。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通过杨绛先生的描述,我们可见从钱杨二人结婚留学开始,到“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家人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既有大风大浪,又有缓缓细流,但是不论是喜是悲,“我们仨”都能从中发现乐趣。我想起普希金的诗歌来,觉得也十分契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接下来,我们来略略窥见一下“我们仨”的“乐趣”。

  钱杨二人在牛津留学的那一段生活,二人称外出散步为“探险”,在微小的事物中也能寻得趣味。我想起沈复也有说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有趣”是用心去感受。二人初次自理伙食是“冒险”,“两人都不会做饭,厨房的厨具也不够,肉得用剪刀剪,扁豆他们也认不得。虽然条件不如人意,但是“玩着学做饭,很开心”,“钟书吃得饱了,也很开心”。特别其中一段写杨先生剪虾:我刚剪得一刀,活虾在我手里抽搐,我急得扔下剪子,扔下虾,逃出厨房,又走回来。钟书问我怎么了。我说:“虾,我一剪,痛得抽抽了,以后咱们不吃了吧!”我觉得好不生动形象,杨先生实在善良可爱。我想,内心充满爱的人,大抵更能发现趣味吧。

  后来有了圆圆,就是完整的“我们仨”。圆圆是一个爱读书又体贴的“带三分呆气,像钟书”的女儿。圆圆有很多天真可爱的金句:“爸爸这许多西瓜,都是你的!——我呢,是你的女儿。”“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Babynoeat”“Babyyeseat”。“钟书是近视眼,但耳朵特聪,阿媛耳聪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时候,我们就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们吃馆子是连着看戏的。”见过世态炎凉之后,我们“常把日常的感受当做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这种滋味值得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我们把所见所闻,剖析琢磨,读通许多人,许多事,长了不少学问。”

  我觉得我的家庭也是一个幸福的家庭,我的父亲母亲没有到“与世无争”的境界,但是他们具有“不拘小节”的豁达。我的父亲喜欢哼着小歌,声音又大,所以总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他总是乐呵呵的',主动给别人打招呼,主动帮助别人,尤其对孤苦的老人格外怜悯,常常有人念他的好。我的母亲对邻里友善,与妯娌间的关系也很好,常常有人向她倾诉,希望她能做调解人。我读大学之前,我们家人几乎每天都是在一起的,有一次,爸爸和亲戚出去玩了两天,回来后说:“感觉出去了好久,还是家里好。”我和弟弟读大学后,我们俩在家的时间就少很多了,我觉得一家人还是近一点比较好。

  最后,以杨绛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3

  愿此生唯有死别,没有生离。

  读完此书,是对杨绛先生升起万丈敬意!她用平实的笔调,有时还捎带愉悦的,轻快的感触,来叙述一家人为求学,为工作,为避难,为团聚而颠沛流离的坎坷人生。在她娓娓叙写的文章中,我们都知道在文字背后所经历的苦难与艰难,但是我丝毫没有读出愤怒,不平,埋怨这些负面的情绪,读到的尽是乐观,平和,慈爱,满足这些积极的心态。有如此豁达之胸襟,有如此从容不迫之气度,有如此与世无争之情怀,不可不让人敬佩之至!

  生活是琐碎的,而如何对待生活之琐碎,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能决定一家人生活是否幸福和快乐。“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多行善举之事,不行有害家人之事,祸端自会远离。一家人如若能同舟共济,家和万事自然会兴,而名利,财富,都是家和的附带之物,不刻意求之它也会随之而来。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缘成为一家人,是前世各自修来的莫大福分。所以要珍惜我们的家人,要爱我们的家人。看着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有如此恬淡,平和,充满温情的家庭生活,让我想到了《浮生六记》的沈复与芸娘,都是一家人志趣相投,相互帮扶,相濡以沫,凭借对彼此的爱,对生活的热爱,共同度过各种难关。给世人呈现平淡且又真实的生活。

  人是家的最基本要素,如果人不齐,失散了,也就不能成之为家。而只要人在,不管在哪里,到哪都能成为一个家。愿我们都不会是一叶浮萍,愿我们都能常伴亲人于左右,愿我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家。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4

  我是怀着想了解杨绛一家的心情去看了我们仨。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杨绛先生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则是以回忆讲述了自1935年杨绛、钱钟书夫妻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读完此书,我对这位“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形象愈加清晰了。杨绛先生和钱老虽是文学界的知名人士,本书真切地记录了二人却都是生活中的白痴。钱老在生活中,连个灯泡坏了,门锁坏了都修不了,打泼了牛奶还像个孩子似的不知所措。我们的杨绛先生也烧不出几个像样的菜。然而他们却彼此包容着。在这里我突然想到了我的另一半。以前我总觉得他只知道吃喝玩乐,其实想想他的优点还是挺多的,他除了没有钱老这样的文学才华,不会写文章之外,在生活中他可比钱老强多了。认识他的人都知道,他热情好客,而且还会做得一手好菜。修门锁上灯泡这样的小事,从不让我操心。想到这,我觉得杨绛先生包容的可比我多得多,我应该更懂得珍惜这样的幸福才对。这应该算是我第一次在大众面前秀恩爱吧!

  那文人秀恩爱又是怎样的呢?文人秀恩爱是让人觉得甜而不腻的。他们能在各个方面欣赏对方,如杨绛能把钱钟书的幼稚当成有趣,钱钟书能把杨绛的怕黑记在心里。两个人之间的情话更像是从偶像剧里出来的台词。钱钟书说:“从此只有死别没有生离。”“我不要儿子,只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而杨绛的情话丝毫不输给钱钟书。

  她说:“阿圆温厚,不与人争,像钟书”,“阿圆好静,像钟书”,“阿圆胆子大,像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像钟书”……

  他们的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却也能恩爱有嘉,他们秀恩爱不像今天的大多年轻人,晒晒礼物,秀秀图,说上几句甜言蜜语,而是一种欣赏与包容。

  我想真正的爱情与婚姻不是作秀而是暖于心的真情。如果我们也能做到处处欣赏对方,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彼此不足,婚姻还何谈不幸福呢?交朋友亦是如此。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5

  我们两个老了~

  我们仨个散了~

  我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

  杨绛,钱钟书,女儿钱瑗。

  一位百岁老人,怀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儿写下的,我们仨,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是丈夫对她的评价,她可谓是一个贤妻良母,无论是对家庭上,对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做他的贤内助,让丈夫安心做学问,对女儿她都是尽心尽力,看的出来她很爱自己的女儿,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女儿和丈夫有好多像的地方。她也很爱自己的丈夫。当他们一路搬家漂泊,最后北京的三里河寓所成了他们的家,自此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下,这是一个很幸福很幸福的三口之家,之间有那么多美好的回忆,杨绛老先生最后一个人思念他们两个,我当时有点心疼,愤愤命运的不公,如果你爱一个人,就去和他旅行如果旅行过后你们仍然相爱,那你们就结婚吧。杨绛老先生和钱钟书把每去一个陌生的地方,称为探险,他们的爱情让人羡慕,肃然起敬,这是一个百岁老人对以往生活的回忆他们一家三口是不与人争,也不屑与人争,这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6

  看完我们仨,其实没有多大的感觉,篇幅很短,很快的就看完了。

  但看完后一种简单而又温暖的感觉总是萦绕在心头,为钱老先生和杨老先生在文革中仍坚持读书研究学术而敬佩,为两人把寂寞枯燥的异国求学生活过的有姿有色而欣喜,为两人携手走完一生的坎坷而感动,复杂的感情真的太多,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表达,但在豆瓣上看到肆意的批判杨老先生的文法之类的做法不可取,杨老先生不过是在人生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回顾过去,记录人生而已。不至于要用与众不同的批判来找寻自己的价值感嘛?好书分很多种。有的篇幅广大,有的意义深刻,有的视野广阔,但于我而言,能够安安静静的纪录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小石子”的作品也是一部好书。况且我们也能从作者记录的生活从侧面看出他们成功的原因:“我们仨”中的三个人都没有什么所谓的野心,只是安安静静的做好手头的事,研究自己喜欢的书而已。但却取得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都不到的成就,尤其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不是我们太过忙碌野心太大了呢?

  我们也应该好好静下来,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被这世俗的世界囚禁,即使就像书中那样,有三个人的亲情,也大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了。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7

  对于杨绛老先生,我的了解还只是停留在初中那篇《老王》上。整篇语言朴实无华,但字里行间却深深映出她对老王的愧怍。在《我们仨》中,我又见到了她那朴素而真挚的语言。那一家子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她淡雅、宁静的笔触下,化作墨迹,浮现在我眼前。

  随老先生走入她记忆的漫漫长河,我伸手捞取着一块又一块的碎片。碎片上,映着一又一的生活琐事。从一起做饭泡茶、学习读书,到女儿降生、动物园游乐,没有一事不是映着亲情的光辉。他们一家其乐融融的景象都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展现出。但其中,也不乏艰难的时期,比如在革时,一家人不得不在外人眼中彻彻底底隔离开,往都要小心翼翼。即使这样,他们一家仍紧密地靠在一起,度过这段艰苦岁月,迎曙光。但人终将老去,迎最后的时光。随老先生踏上古驿道,我仿佛也经历着那段生死离别。老先生的女儿身体越越差,渐渐住进医院,最后悄然离世。而她的伴侣也因此事倍受打击,先她一步而去。他们仨,到最后只剩下了她一个人,在寒风中孤独、无助地飘荡。尽管经历着锥心的痛苦,杨绛老先生却能以她那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态度整理并完成了《我们仨》这部感人至深长篇散。

  亡者不可追,逝者不可留,只剩回忆可以追寻。从这篇散、从杨绛老先生的笔下,我仿佛真切经历了一遍他们这么多年的生活。我惊叹于在杨绛老先生的笔下,记录的基本都是生活上的小事、琐事,竟然能够如此妙笔生花,生动地再现出当年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而这些细节之处,正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不仅让我体验了他们仨的生活,更让我能够重新思考、回忆这几年我们家里那些温馨、动人的小事、琐事。

  在我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姥姥、姥爷他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喝水吧。""吃点水果。""出去多穿点衣服,别着凉了。"这些话不光是我,我相信许多人都听了不下上百遍。这些话,现在给我的感觉大多只有两个字——唠叨。但这本书使我能够重新思考他们说过的这些话。同样的叮嘱,不厌其烦地重复,不知他们是何等地关心我们才能做到这样。他们之前关切的话语,因为我的不耐烦,已经随风离去。而现在,我终于认识到了这种关爱。我无法追寻已经错过的爱,能做的唯有好好珍惜往后他们的叮咛。真情,现于琐碎的话语中。

  乘船在记忆的海上航行,找到的另一宝物就是自父亲的平日里的玩笑与教诲。我爸爸平时很喜欢跟我侃大,他的话语总能逗得我哈哈大笑。但这次重新回忆,我才发现这些话里蕴藏着深刻的道理。爸爸讲的话中总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尤其是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这种独特的教诲不仅能通过令我发笑让我由阴转晴,更能让我从心里领会接受,从而在思想上得到一种解脱。可惜的是,有些道理我之前仅仅是一笑而过,或者是未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在今后,对于父亲的话,需要多一份专注,听在耳畔,记在心田。真情,现于真心的教诲中。

  船行许久,我又看到另一宝物,那便是母亲的呵护和温暖。在我鼻炎严重的时候,我妈妈十分着急,一个月下添了许多白发。她四处打听治疗鼻炎的名医,早上4点就去医院门口排队为我挂号。那是已是深秋,虽然妈妈穿了厚的外套,但凌晨的风依旧十分寒冷。看完医生,我才发现妈妈在一个劲地打喷嚏。在很多其他事上,妈妈也经常为了我而牺牲自己。而我有时还会因为自己的任性而做出一些傻事。今后的日子里,对于母亲的呵护,需要少一些任性,受于自身,馈于行动。真情,现于温暖的关怀中。

  感谢杨绛老先生的这篇散,朴实的语言,琐碎的小事中让我体会到了真情,也让我能静下心,重温生活中那些温暖的小事。通过重温这些小事,我才明白,最亲的人,永远在离你最近的地方,关注着那些不太可能会注意到的细微之处,并倾尽全力去关怀。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8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仅仅十二个字,质朴的语言,平实的文字,正是老人对一家三口这些年相知相伴最真实的评价。

  《我们仨》,只有165页,却让我感触颇深。我在清明节放假期间回家和返程的火车上读完的这本书。一路上,一边看风景,一边享受书中的感人至深的故事。朴实的文字娓娓道来,如同四月的微风拂面般柔和,如同细雨滋润心田,如同阳光暖人心扉,一切都是那么平凡。

  我开始静听平凡。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简短的文字,仅仅讲述一个关于梦的故事,但依旧能够感受到两位老人的真情。梦里,她寻找忽然不见了的他,是那样的急切,如现实一般。而他安慰她说: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她说,“好像只要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平淡朴素的文字中透露着无言的感动。

  我继续静听平凡。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梦境如真的“万里长梦”。踏上古驿道,梦就开始了。钟书被一辆大黑汽车接走了,从这里,老人开始了漫长又焦急的等待。幸好,她还有女儿阿圆。“阿圆一再对我说:‘娘,不要愁,有我呢。咱们明天就能见爸爸了。’”读到这里,我想,这就是亲情。不用做太多太多的事,只需要亲人的一句安慰,一句“有我呢”,足矣。的确,我也听过一句“有我在呢”,那时,心里暖暖的,心在微笑。平凡的话语,平凡的人和事最能感动人心,确切的说是触动了我们经历过却不曾在意的人情事。走着走着,终于,他们在“空气郁塞,叫人透不过气似的”古驿道上相聚了。“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只要三个人在一起,只是几个动作,即使相互无言,仍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平淡的亲情最好的诠释吧。杨绛老人的梦在继续,慢慢地变得沉重,她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之间不停奔走,后来,阿圆也病重了,她很累,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看这部分时,泪早已湿润了双眼,心也在流泪,好像自己也在经历亲人的离别。阿圆“回自己家里去了”,载着钟书先生的小船变成了一叶小舟,“我眼看着一叶小舟随着瀑布冲泻出来,一道光似的冲入茫茫云海,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这个“万里长梦”结束了,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了。

  我依旧静听平凡。

  第三部: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她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这部分里,我看到书中附带的几张照片,有夫妻俩年轻时在巴黎和伦敦留学时的合影;有夫妻俩争着看女儿自英国寄来的家信;有三人各自认真工作的画面;最让人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相濡以沫的是最后两张照片,两位老人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简单的几张照片确是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真实的写照。我静听着老人讲述“我们仨”的平凡生活,也喜欢上了老人说的“探险”。无论是散步,还是去度假,或是去图书馆,好像都是在“探险”。也正是有一个又一个的“探险”,他们搬入新居,开始自理伙食,开始平淡中充满着趣味的生活。阿圆的降临带给了一家人很大的乐趣,也是因为有了阿圆才有了“我们仨”的故事。

  喜欢父女俩的对话。面对两年不见好像已经不认识的爸爸时,她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阿圆对爸爸发话了。

  “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

  钟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

  “自然是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

  这样绝妙的对话,妈妈怎能不记住女儿吐露的每一个音符句语?又怎能不说“阿圆和爸爸最‘哥们’?我们也能想到杨先生面对女儿的离去,内心是有多么的不舍。一年之后,钟书先生去世,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这里,有谁不为之动容呢?

  朴实的文字,讲述了“我们仨”最真实最平凡的生活,而现在留在先生心里的一定是那些年“我们仨”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有苦有甜有笑有泪,平凡的小家,因为有“我们仨”,幸福快乐。

  我静静地听完了一个平凡的家的故事,现在,我要去认真体会我们一家五口的平凡的生活。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9

  《我们仨》的作者是一百零三岁的杨绛,她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前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和丈夫钱中书,回忆一家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这个三口之家的动人故事说明。家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所。

  在书中杨绛是以一个旁人的角度来回忆他们一家三口的时光,一时间的前后顺序来写亲人离她远去的痛苦但是书中却没有描述太多喜与悲,也许在作者眼中苦难总是伴着快乐前行的。

  关于在书中,他们的相识,相爱,相知,一直生下可爱的女儿,以为生活就这样波澜不惊的度过。但是回国以后,突如其来的运动,打破了这一平静的生活。他们变成挨批的知识分子,生活变成打扫厕所,下放农村,直到暮年生活才有改善。但是作者却没有埋怨社会的不公,只希望生活可以平安度过。

  杨绛是一个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淡然处之,看淡世间每一件事,不论自己周围逆境。始终保持自我,不卑不亢,不骄不躁。

  我在想杨绛若处在这个繁盛的时代,是不是又是不一样的人生。我记得杨绛的朋友说,那是我度不敢去他们家,感觉去他们家连敲门都是一种罪过。她们一家三口在自己的房间看着不同的书,平淡,安静。

  在我们仨中,人生就好像一场大梦,梦里的样子很美好,想象着那梦很真实。梦醒了,一切全都变回原来的样子,很触动心灵的一句话,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人生就是这样,相遇相知到设生离死别,都是在一开始安排好的,我们在路途中扮演不一样的路人甲,有一句话这样说,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尾,从此以后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伴着苦难前行的:人世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一个安顿的时光,但是老病相残的我们在人生的道路已走到尽头。

  杨绛说,家是她倾注全部情感的地方,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真谛。我认为这本回忆书,倾注作者全部的情感。试想一位百岁老人,在自己晚年,亲人全都离她而去。自己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她用她全部的精力回忆与亲人的美好时光,就像自己的梦,真实又甜美。回想时又是该多开心,激动。

  愿我们每个人,度与一个幸福的家。它不必宏大,不必辉煌,住下一家人刚刚好。只希望杨绛在拎一个世界与他们重逢,在那个世界,阳光明媚,刚刚好。

  我们仨初中读后感10

  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该书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回忆了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她的语言朴素、平实却感动人心。没有辉煌时的炫耀,没有坎坷时的抱怨,更没有失去亲人的声嘶力竭与呐喊,只是将故事平静地叙述出来。看似波澜不惊,但却波涛暗涌,字里行间飘散着厚重的爱与刻骨铭心的思念。

  我仿佛看见老人那满头白发里藏着经历过的曲折坎坷,那满脸的皱纹中藏着饱受的艰辛与磨难,那清澈明亮的眼神里藏着睿智和坚强的女性的伟大。

  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二部以一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开头的。第一个梦"我"梦见锺书自顾撇我而去。"我"大声呼喊,连名带姓地喊。喊声落在旷野里,好像给吞吃了似的,没留下一点依稀仿佛的音响。彻底的寂静,给沉沉夜色增添了分量,也加深了"我"的孤凄。我感觉到了老人内心极度的恐慌,那份对家人的珍惜与不舍都出现在梦里。其实,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梦。生,为梦的开始,殇,为梦的泯灭。

  第二个梦是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家人在古驿道上的相聚与失散,正是一个家庭真实的写照。一边是老伴儿,一边是爱女,无能为力,却又想寸步不离。年迈的老人惶恐的走在人生的驿道上,奔波于双双病重的丈夫和女儿之间,爱女的先行一步已是对人生的重大打击,而爱侣的日渐衰弱更加让她心绪难平。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儿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到底是快刀斩乱麻还是抽丝剥茧般依依不舍,这种矛盾的心情对于杨绛先生是万般痛苦的抉择,书中那割舍不断的亲情、爱情不自觉地让我深陷其中,感慨不已!几十载风雨相伴,相亲相爱的三口之家只留下了这位老人。她说:"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其凄苦与悲凉,让人看得伤心落泪。

  第三部,作者用平淡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有幸福时光,也有艰苦的日子。志趣相投的夫妻俩、乖巧伶俐的女儿,有了家就有了一切。她们总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比如饭后遛弯儿是"探险",而彼此分享所见所闻又称"石子",把平淡的生活调节的有滋有味。

  她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不拘小节。杨绛先生总是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把毛巾折得有棱有角,但从来不嫌弃钱锺书随意;钱老在外是名人、是学者、是教授,在家是好丈夫、好父亲,每天坚持笨手笨脚的为家人准备早餐;女儿虽然体弱多病,但是还要照顾不敢走夜路的妈妈。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都表现这个家庭的和睦温馨。多温暖的小家庭,多温馨的"我们仨"。

  回国后的动荡不定,几十年的风雨历程,文革期间一家三口的分离,和文革后相聚的艰辛,居无定所的飘摇,他们都坦然接受,相濡以沫、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家人在哪,哪里就是家,有个安身立所之处、有书读就是最幸福的。一个国学大师,一个翻译名家,一个著名学者,耀眼的头衔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常人的亲情。他们不求名分,不求富贵,不去计较个人的得失,生活在他们自我设定的祥和的世界里。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看标题就让我潸然泪下,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先后失去爱女和丈夫两个至亲,那种孤独和恐惧没有显现出来,而是化作平淡的文字感染了无数人。书中字句平淡,细细品味,却是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谁都看得出,这是一部含着泪用心写就的书。一位92岁高龄老人对家人的追忆,平实、自然。温婉平实的文字中,蕴涵着深厚的感情,在日常的生活里,无不彰显着浓浓厚重的亲情。我曾想,杨绛先生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来回忆和家人一起的日子,我读不懂。"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的心情,也许需要用很久的时间和深厚的阅历才能够领悟。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心态,我想,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朴实无华,方才显出情感的真挚动人;也正是因为它的真挚动人,才吸引了包括我在内这么多人的争相传阅!亲情,不需要过多华丽语言的修饰,那份温暖的感觉像冬日里的温泉缓缓流入每位读者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