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2023-08-04 21:30:02有关窃读记的读后感
2023-08-02 07:27:02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2023-08-01 21:28:22关于老人与海的读后感300字(精选11篇)
2023-08-08 01:31:37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小学生鲁迅读本读后感
2023-08-04 21:30:02有关窃读记的读后感
2023-08-02 07:27:02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有感
2023-08-01 21:28:22关于老人与海的读后感300字(精选11篇)
2023-08-08 01:31:37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
我想我是爱好阅读的,喜欢通过文字与作者共鸣的感觉。摘抄下受触动的句子,多年之后翻看,仍备受鼓舞,这似乎是我和书的联系。高中时杂志上看到加缪一段很美的散文,身处困境却充满对革命的信仰。有一次我一个人在宿舍,坐在阳台地板上看他的《局外人》,楼下是马路上的喧嚣、人来车往,恍惚间觉得自己于这个欢快的世界也是个局外人,有一刻觉得自己落寞的心和作者很近。
我喜欢文学,喜欢听解读,虽然我总说不出个所以然。小学时候看《百家讲坛》,大师们讲文学讲得很透彻,我觉得文学很伟大。读大学时候,我尽可能地去听文学课。课程中推荐的书目厚重、繁多,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深入。读书的时候我总是注意情节、语言、作者的抒情议论,但不敢真正说读懂了什么。大学时光啊,我一直在找书看、感受,但是没学会如何深入阅读。工作后我曾尝试阅读《神曲》,英语原文难度不小,我读得云里雾里。看国外的公开课感慨教授解读之深,随之是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因此我下定决心看一本讲阅读的书。
一.阅读原则
《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百科全书的编辑,书中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读者阅读一本书时要解决的四个问题,再讲针对不同类型书籍的阅读原则,指出了阅读的目的为了增进理解力。作者认为文字并无法完全地呈现思维,提倡读者主动思考,揭开语言之后的思索。
我的阅读层次大概属于作者说的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的阶段。主要是识意、习得词汇、消化阅读观点,大部分人初中或者小学毕业能达到。
第二个层次是检视阅读,目的是在短时间里了解到书的表面信息。作者认为检视阅读能回答“这本书整体说了什么?细节说了什么、如何说的?”这两个问题。通过目录知道书的结构,通过引言、后记等找出作者的目的。这个原则启发我不再是只沉浸在书的细节中。翻看目录,觉得有些书有着如建筑一样精巧、坚实的结构。我翻完《如何阅读一本书》时发现,附录中练习检视阅读这个方法的材料恰好是《神曲》的目录。在题目的引导下,我花了一个小时多,从目录中了解书的脉络。
第三个层次的阅读是分析阅读。作者教我们如何找出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如何评价一本书。作者认为分析阅读时读者要思考“这本书是否真实?这本书和你之间的关系?”以非文学性的书籍为例,分析阅读步骤是:列出文章的'大纲;找出文章的关键字、作者的主要观点、观点的发展;在读懂书籍的前提下再去评论这本书。这些指导使我理解文章时更有方向。
列大纲的原则使我收获良多。这学期我在晚自习的最后20分钟读《教学勇气》,它介绍教师如何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并且把认同带入自己的教学。在列大纲的时候我注意到一章内几个小节的联系,发现作者是从现象讲到世界观,再深入到教学原则,再到教学中的实践例子,这思维连贯、逻辑清晰。读出这些对我来说是一个鼓舞。
二.主题研究
第四层次的阅读是主题阅读。这个原则与前面的原则相对独立。前三个原则适用于能帮助我们阅读伟大的书。而主题阅读适用于利用不同的书来研究问题。此时的阅读为研究的问题服务。主题阅读有一些原则与写论文的要求相似,如:用自己的词汇、自己构建问题让作者回答,而除了字里行间的比较,主题研究还要求读者能架构出这个主题下其他书本没有提到的方面。如果写论文开题报告时知道如何做主题阅读,那么写论文时候更有可能更有价值。
写论文时的我经常迷失在书海里,看到许多文段但不知如何处理,所以也很庆幸这本书能指导我阅读文献。方法有:把一个主题分解出几个问题;让不同文献的作者来回答这些问题;通过调整问题的顺序,使其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如果一个主题有争议,可以按时间顺序梳理。
三. 文学作品
四个原则之外,作者还讲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对应的不同的阅读方法。上述原则、问题对应的都是非文学性的书。文学性作品因为自己的特性,对应有所调整。对于一本书要提出的一个问题是:这本书是否真实。论说性作品旨在传达一个主旨,真实来自于论述是否有逻辑。作者认为文学是传递一种经历,它的真实在于有时候涉及到潜意识方面的真实。经典的文学文学作品分析时常涉及到人性中的潜意识、文化社会中的潜意识。也许这是为什么文学作品伟大得使我战栗、使我享受的原因。
四.语言沟通
作者讲到语言是思想的一种障碍,因其容易产生误解。因此要学习逻辑、修辞使自己表达清晰。《如何阅读一本书》指出作者在不同题材中如何串联不同的元素传达自己的思想。论说性的作品作者用关键字、论点、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作品作者用人物、场景、情节传递自己的故事。这对生活中用到语言的场景,比如写论文、教学,也许也有启发。老师如作家,用各种能调配的元素突出重点、完成目的。课堂活动、任务、小结都是我们的创作,使我们传达出的信息更清晰。
书籍也可理解为作者用语言与读者沟通。本书提出评论一本书之前要充分地了解过这本书才有评价的资格,作者称为“沟通的礼节”。而其实沟通、批评一个人也是这样的。我想有时候在评价别人所作所为时,给出建议之前,应该要充分地了解这个人的背景、其考虑的事情,才有建议的资格。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看一本书时,不仅要知道作者在强调什么,还有作者为什么认为这很重要。也许平时教学中在告诉学生怎么做的时候,还要多告诉他们为什么,这样他们才有可能有所启发。
大四准备考研的时候,我读《诗经》、《楚辞》,读文学史教科书,方法只有读、背、抄。文学史的教科书没有办法代替我阅读、思考。我有自己的感性感受,却没有文本分析。我到介绍加缪的段落,我依然没办法对荒诞一词做出更多的解释。庆幸这段不成功的尝试,它让我意识到自己的阅读是不成熟的。
尽管没有天分与技巧,但是渔村出身的我,有一股蛮力和韧劲。也许这本书对于不善表达、不善思维的我是一个很好的指导。它改善了我的阅读体验,使我的思考更有条理。谢谢这位百科全书编辑,他果然知道得很多。
在奋斗过程中,我是害怕寂寞又时时在独处的。我喜欢作者对于诗歌的定义——孤独敏感时燃烧的激情。独处能激发自己内心的想法、使内心的声音变得清晰。这其实是一个blessed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