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通用11篇)

2023-08-07 13:01:04 高考在线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1

  有了儿子之后,我对有关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总是特别关注,也买了不少。偶然在当当网上看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就把它买下来。细细读下来,我被老卡尔深深地震撼。这本书讲述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德国乡村牧师创造了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神话。老卡尔在52岁才生下了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这个孩子在出生后,比一般的孩子还要瘦弱,甚至有些痴呆。其实早在儿子出生前,老卡尔就主张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他的观点遭到了周围人的质疑,儿子出生后,大家更是嘲笑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小卡尔九岁能阅读荷马、普卢塔克、西塞罗等名家之作,并被莱比锡大学录取,14岁获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律硕士学位,成为当时的神童。

  老卡尔的教育方法可谓是独具匠心,一是他和孩子始终是平等对话,老卡尔在很多时间从来没有把孩子当成孩子,而是以成人的方式来交流。在老卡尔威特眼中,父母在孩子面前是没有绝对权威的,相反孩子的“面子”却应是父母特别关注的。二是让孩子快乐学习。小卡尔的博学多才,并没有建立在勤学苦练的的基础上。从很小的时候,老卡尔每天带着儿子去散步,让孩子亲密接触大自然,认识各种各样的植物和动物,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一种快乐。他从来不让孩子学的太累,即便是小卡尔自己愿意学,他也不让。三是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卡尔威特教育一个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鉴于老卡尔的教育方法,我也把它用到了儿子的教育上。我比较尊重他的意见,一般不强迫他做什么事情。做什么事情都让他自己思考自己选择自己做。刚开始可能不行,慢慢地就会了。上超市买东西,都是他自己选,自己结账。我只跟在后面当看客。上次去超市就自己买了两个橙子、一袋果冻,一根火腿,一袋QQ糖,还有一个玩具小飞机。学习不也强迫他,爱学就教,不爱学就玩。其实他在玩的时候也在学。一次我教他学说“哎”,他只顾自己玩自己的,根本不理你。我就说了一遍,就放下了。过了几天,他自己拿着书,一边翻一边说:“陶陶听妈妈说“哎”妈妈,“哎”陶陶“哎”,让我们哭笑不得。

  我们不要求把孩子培养成天才,只要教给他合适的方法,在他人生路上多一些捷径,生活的快乐些就好。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2

  其实这本书我刚看到25页,内容很有意思,很丰富。那么先写下第一期感受吧。

  第一,作为孩子的早期教育者,小卡尔的父亲很了不起。分析:小卡尔的教育成果取决于父亲对他的教育指导,试想如果不是这样的一个父亲呢?小卡尔的父亲不光有耐心,而且有智慧,超出一般人的教育智慧。他能够观察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而且思考孩子由此走向的未来。小卡尔5岁就会多国语言,这首先取决于他的父亲自己不光会多国语言,而且他有这个意识从小就培养小卡尔,而不是等他到了大学再去让他学。我们的生活中恐怕还有孩子5岁的时候母语也说不清呢,进一步想,又有多少学第二外语的大学生还不能用二外交流沟通呢?结论:小卡尔的父亲是小卡尔的早期教育者,那么作为一名少儿英语教师,我们接受了家长送过来的孩子,同时,我们就承担了这个早期教育者的任务,这份任务不压身,但是很重!现代中国社会的少儿英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力,在自己优秀的专业知识技能下,大量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包括先进教育思想的吸收理解和先进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学习。以一个培养天才孩子的家长自居的老师应该可以成为一个好老师。

  第二,不要低估孩子的年龄与其相对应的学习能力。分析:小卡尔对数和颜色的学习在几个月大已经开始了,并且其中包括韵律节奏的控制。这是我们一般父母根本想不到的,或者一些家长想到了去这么做,但是不会期望有什么结果。而事实是小卡尔做到了,一个出生时大家都说是低智力的孩子做到了,这不仅让小卡尔周围的人吃惊,而且让现在的家长也吃惊。结论:瑞思最小的孩子是3岁左右,有的孩子刚来的时候根本离不开家长,哭得嗓子都快哑了,老师虽然能把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却可能会产生心理遮蔽,觉得孩子可能太小了学不了,或者教学内容会不会太复杂了,其实不然,给予孩子足够的信心与支持,孩子肯定可以做到!第三,探究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快乐的学习环境。

  分析:小卡尔的童年丰富多彩,因为父亲给了他快乐的心境,带他畅游大自然,抓住了小卡尔的兴趣点,总是让小卡尔在自主的寻求和自由的探索中去感知、去认知。孩子的童年是珍贵的,在快乐中去领悟这个世界是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要开始。

  结论:我们瑞思的小朋友也是如此,尤其是瑞思玛特的宝贝儿们,他们每个人都是小天才。

  他们来到了瑞思,我们老师便有义务有责任让孩子在快乐中寻找他们的兴趣点,开发他们的各项潜能与智能,让宝贝儿们在瑞思度过他们快乐的童年,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去体会,去探索,去发现世界的精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3

  正在读的纯教育理论的《透视课堂》《批判反思型教师ABC》被暂时搁下。这两本书读着较生涩,较费神,需要细细琢磨,需要对照自己曾经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方式,因此阅读的进度较慢,也较吃力。

  如今换读《卡尔·威特的教育》,换换口味,换换读书的情绪,也是自然之事。

  《卡尔·威特的教育》第十一章说到培养孩子的四种良好习惯:

  1、专心致志的习惯;

  2、敏捷灵巧的习惯;

  3、精益求精的习惯;

  4、坚持不懈的习惯。

  我认为不仅仅是孩子需要培养出这良好习惯,大人们也需要以这些好习惯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渗透自己的生活。

  无论在学习什么,我都能达到专心致志的境界吗?如果不能用心一处,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如果不能专心一处,即使整天捧着书,整天坐在书桌旁,那只是对时间的任意践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

  做事我也欠缺敏捷灵巧的习惯。工作起来,持续一段时间仍然没有开始工作,在磨磨蹭蹭中浪费了多少时间。我需要做事专心,提高效率,善于抓紧时间做一些事,别让宝贵的时间像水一样悄悄流走。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做事果断,行为灵巧,这样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做出有所作为的事情来。

  精益求精的习惯似乎也是我的弱项,无论做什么都不去进行深入的研究,所做的事往往只有大的效果,没有让人值得回味的东西,甚至在很多方面有不可饶恕的错误。我应该尽量把一切事都做得尽善尽美。无论对于学习还是于爱好,都要讲究一个“精”字。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给人以“精”的感觉,这件事一定就有了价值。

  同时还应该兼具备坚持不懈的习惯,认准一件事后就应尽全力去做,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4

  卡尔威特的父亲是德国哈雷近郊洛赫村的教师,对教育富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孩子的教育必须和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实践于自己的儿子,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该书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老威特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一开始卡尔威特只不过是痴呆的智障婴儿,其父亲通过不懈的教育训练,让他成为了一个天才:8岁学会6种语言;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3岁发表数学论文,并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6岁,又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被柏林大学聘为法学教授。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成长,在1883年安然逝世,享年83岁。

  一切的奇迹都来自卡尔威特父亲独创的天才教育法。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自出版两百年以来,不知培养出了多少个天才儿童。近年的哈佛女孩刘亦婷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者。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开头就沉痛地讲述了老威特的不幸遭遇: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几天就不幸地夭折了,直到老威特52岁才有了第二个孩子。显而易见,这有可能是个先天不足的脑瘫儿童:一生下来就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其反应相当迟钝,极为痴呆。

  老威特面对第二个孩子,悲痛不已,还在写给弟弟的信上发誓:“我必将他培养成非凡的人”,在培养卡尔威特的过程中曾经遭受过诸多信奉天赋论的保守教育家屡次围攻,愤然地声明道:“我要说的观点只有一个:对于孩子来说,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由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在第一章《愿上帝保佑我的孩子》,老威特在书中十分感谢妻子的贡献,讲述了自己和妻子的一些经历,并真诚地写出了:“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柏仔认为老威特作为一位普通的乡村牧师能认识到这一点,在19世纪初期的德国确实是可贵难得的!

  老威特自从妻子怀孕后,就改掉了熬夜看书的习惯:“因为我知道怀孕的女人特别需要丈夫的体贴。何况,我在深夜看书,一定会影响妻子的休息……在关心妻子上,我自认为是合格的丈夫,为了让她保持愉快的心境,我可以说想尽了一切办法。不管是在她的饮食或其他方面,我都力求尽善尽美。”

  尽管最后还是出了一些疏忽,导致卡尔威特不幸地沦为脑瘫儿童,柏仔认为老威特确实是妻子怀孕期丈夫的典范,值得每一位准爸爸学习!这就是卡尔威特能够成为天才的先天基础!老威特针对贵妇人雇人教育孩子的做法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我认为,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

  柏仔认为老威特的这一说法值得探讨。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尤其是职场女性没有多少时间养育孩子,选择把孩子交给家里老人或托儿所幼儿园老师照顾。这可能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些影响。

  如果可以的话,职业女性还是需要尽量抽时间来教育孩子,这样会更好的。不过我们也不能强求现在的职场女性一定要做到这些的。而且在大自然环境中,也有一些生物的后代也不是由母亲养育的,也算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父亲或爸爸也是要承担更多的教育孩子责任!

  在第一章的中间部分,老威特郑重地写道:“他们不知道孩子一出生,教育就开始了。他们错误的观念让他们最终尝到了苦果,以至于终生后悔”。老威特认为多数父母都是在孩子长到两三岁时才注意到这一问题,往往为时已晚了。

  这说明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越早,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为接近完美的人。这让柏仔想到中国古谚语:3岁看大,7岁看老。

  这些简单明了地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从3岁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这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

  因为即使是天生聪明的孩子,在出生时有很好的起点,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培养也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潜能,那么他终究也不会成材。反之,即使天赋不好,但是后天得到合理的教育,他也能够成为优秀的人才。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5

  我很庆幸能读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它介绍了老卡尔如何将自己天生智障的儿子教育成一位八九岁就能自由运用德、法、意、英、拉丁、希腊语这六国语言,、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的“神童”的传奇。

  读了这本书,我获得最大的启示是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的能力和热爱学习的好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要鼓励孩子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要培养孩子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同时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一个人的童年很短暂,但他的发展和超越都在这短短的童年时期,这个时期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儿童期教育,不断的更新自己的观念,朝着对孩子负责的方面努力。

  也许有的人会很矛盾:童年是很宝贵,但让那么小的孩子去承担那么多的知识,难道这揠苗助长的教育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吗?其实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孩子应从早期教育,甚至从胎儿时期。但是有的经过早期教育的孩子还是没有表现出其已有的天赋。

  若仔细读了《卡尔.威特教育》后就会明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正确的运用教育方法。

  成功的教育是“民主的”,“快乐的”,“个性化的”。所谓的“明主的”就是要求父母能与孩子平等的交流,在教导时能尊重孩子的人格与需要。“快乐的”就是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让孩子感到学习是幸福。像老卡尔教育中“在游戏中学习”就是很好的借鉴。而 “个性化的”就是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仅如此,还要因时而教、因事而教,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适宜、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还有利于一些不好的心理产生时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要想达到成功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成为朋友,让他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的关爱,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这样父母才可以教导孩子积极健康的成长。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能人才,这就要求父母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还要有一种“尔威特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有高尚的情操,强健的体质、劳动光荣的信念等,这么多良好的品质要培养则需要教育者有充足的毅力、耐心、时间和精力。

  读了这本书后我获益匪浅,但是我还有一个不解之处:《卡尔.威特教育》的教育者是一个牧师,有着充足的时间精力,同时还有着渊博的知识,但现实中又有多少家庭具备这么优越的条件呢?许多家庭的孩子没有小卡尔那么幸运,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外吃打工,迫不得已将他们寄居在别人的家里,一年到头都难得见上一面,对自己的孩子根本不了解,怎能让他们去给孩子指出错误,即使有孩子跟着父母,但是他们的的父母缺少文化知识,根本不能像老卡尔那样培养小卡尔,。所以我觉得老卡尔提供的一些方案在现实中可行度不是很大,如果这样我们该如何施教呢?作为即将踏上教育岗位的我们,有必要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6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也使我这个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明白了一个什么样的人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在实际教学中我也体会到这点,什么样的班主任,其性格和作风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学生。

  尽管这本书重点讲的是卡尔威特的父亲是怎样培养孩子的,但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学校里度过的,我们应该担负起做父母的责任,因为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有责任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全面的发展,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好多父母对孩子可能很了解,也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但是有的是方法不得当,有的则是没有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适得其反,更有的家长用暴力促使孩子的成长,按自己的意愿来教化孩子,这些现状的出现,都和家长们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作为我们,有责任来帮助家长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爱尔威特这段话告诉了我们,孩子生下来的时候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威廉曾教导我们:儿童是成人之母。此言确实千真万确,我们谁都无法否认,成人的基础是在小时候形成的。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取得的效果就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

  老卡尔威特在早期看待卡尔威特智力方面,抓住了儿子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由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组成的。这个最佳时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在书中,老卡尔威特从几方面阐述了自己是怎样对待孩子的关键期的。比如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愉快是健康的关键。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卡尔的父亲做了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很琐碎,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更重要的是,他从不轻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认为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和培养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老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为他打开智慧的天窗,使他能够敏锐的观察到社会上的坏事,洞察出社会上的矛盾和缺陷。我们人类的理想,决不应当像野人那样,仅仅满足于在不知自己是裸露着身体的情况下过快乐的天堂生活。孩子应该从这些小事中学会独立的能力,应该让孩子明白,他永远不能依靠父母,要靠自己。

  老卡尔威特品德高尚、知识渊博,本身就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的家庭气氛也快乐而安宁。作为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老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这些话虽然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还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那些依赖学校、给老师当“尾巴”或甘当“助教”的家长,确实常常把孩子的教育弄糟。

  老卡尔威特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他不会犯“重智育轻德育”的错误,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他不必逼迫孩子学习,不必把孩子的脑袋分学科切成一块一块,不必做那些为了获得高分而必须做的枯燥的重复性练习。这样,他就保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节约了孩子的大量精力。小卡尔威特的学习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体系为本的,他的学习是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指标,他的学习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线性的,他的学习是允许失败的而不是“差0。5分得100也要挨批评”的,他的学习是没有上限的而不是控制在什么教学大纲的范围之内的。这是最高效率的学习。

  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更加明确了在教学和教育应该使用的方法,我想以后在我的工作中我将运用正确的方法更加高效的工作。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7

  只有身份,无需头衔,每一位父母,从孩子降生那一刻起,就是自学成才的“教育家”。

  卡尔·威特本是德国一个小村庄的牧师,他第一个孩子出生几天就天折了,52岁时才得到第二个孩子,也就是小卡尔,可是由于早产,小卡尔在婴儿时期反应迟钝,显得有点痴呆。卡尔·威特很悲伤,但并没有绝望,他立志要用自己的方法将儿子培养成非凡的人。

  一位寻常的父亲,为了自己天赋不高的儿子,用坚定的爱,自修成了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在卡尔·威特的精心教育下,小卡尔最终被培养成了闻名全欧洲的神童、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少年大学生;更重要的是,他使原本注定拥有不幸人生的儿子过上了幸福的人生。

  卡尔·威特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因为卡尔·威特的这一断言,我翻开了《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这本书。这本书从性格、兴趣、生活细节、习惯、礼仪、社交等多方面、分57章讲述了卡尔·威特教育儿子的诸多方法。开篇第一章便是“把孩子教成为完美的人”,什么是完美?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更希望孩子能成为“更好的自己”,跟以前的自己比,能有各种各样见微知著的变化、进步和提高,不与他人论长短,只与自己争高下。

  其实,卡尔·威特是主体性很强的人,他教育孩子不依赖他人,他甚至不信任学校,因为他觉得学校“只是给你知识的积累,而不能赋予你精神的活力和创造性”;卡尔·威特还告诉孩子不要与坏孩子交往,他认为“好孩子感染坏孩子是一个美好的愿望,但做到是没有可能的。”虽然这些想法和做法在我看来有些片面,但他以教育孩子为己任的责任感、勇气和自信真的是很可贵!

  在《父母必懂的卡尔·威特教育法》中可以看出,卡尔·威特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注重对孩子的培养,他尤其重视孩子的关键期,这种用心,是特别值得我学习的。比如,为了尽早开发儿子的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到一个词汇的记忆,大到和大人一起交朋友,还有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他作为孩子成长的伴侣,陪伴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还有一点,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扰,那就是孩子的吃饭问题。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爱吃的食物才是最好的食物,而且吃饭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孩子的健康心情,而愉快是健康的关键,甚至有助于消化。虽然我们普遍认为孩子应该饮食均匀避免挑食,但很显然我们应该偏向孩子爱吃的食物,尽量不用威逼的方式强迫孩子吃她不爱吃的东西。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是最温馨和睦的时刻,但有时也会评论孩子的学习之类,不自觉就说了一些会让孩子不高兴的话,我想,长期如此,也许多少影响了孩子吃饭的心情,再加上孩子形成饮食习惯的关键期,没有重视对她的培养和引导,以至于她对一日三餐没有本能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我最后悔的事。

  卡尔·威特是一名牧师,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把教育孩子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为此制定了严密的教育方案,发明了很多具体的游戏式教育方法;而且他的教育是素质教育,在他的脑子里完全没有考试和分数,所以不会“重智育轻德育”,也不会忽视非智力因素。“孩子,你在学习中体会到了快乐与幸福,那就够了。”卡尔·威特的这句话让我内心一震,确实,学习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关键是她的求知欲和学习中体会到的幸福感。这一点,我也深有感触。每当孩子冥思苦想最终攻克下一道难题,她会欢呼雀跃,甚至喜形于色地要当小老师为我讲解;每当孩子了解一个我不知道的科学原理或是自然发现,她会兴致勃勃地为我解密,我恍然大悟的那一刻,她会笑得像花儿一样;每当她知识学得不好,但依然勇于承认谦卑求教,竟还能得到老师鼓励和表扬的时候,她的眼睛里会散发出喜悦的光芒……这些,都足以让她体会学习的快乐。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里,有太多值得父母借鉴的经验,结合我与孩子的自身情况,我觉得有几点尤其值得我学习:

  1、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让孩子做一个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的人。

  2、作为家长,不要三心二意。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画画,后天学围棋,结果最后孩子什么都没学会。和孩子一起慎重地做好决定,争取有长性地坚持下去。

  3、愉快是健康的关键。愉快甚至能促进记忆。所以,尽量创造愉快的环境。

  4、日本的木村久一曾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得以顺利发展,就会成为天才。”我觉得孩子的兴趣总是不能持久。新买的益智迷宫玩具,到手可以玩半天,但过后就束之高阁了。兴趣和热情不能持久,这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5、小卡尔6岁时跟父母去另一个牧师家作客,吃早点时,孩子洒了点牛奶,按家里的规矩,洒了东西就要受罚,因此他只能吃面包。尽管主人百般劝阻,父母也不加干预,但小卡尔还是坚持只吃面包。孩子能约束自己并出于本心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一点让我很是佩服,说明孩子在父母的引导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我希望孩子未来也能有这种教养和自律。

  6、培养孩子正常的判断力。孩子的判断力水平对于孩子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判断力水平的提高,显示了孩子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增强。有时候,我们会讨论一则新闻,听听孩子的意见,让她对社会上的人与事有一个基本的是非观。

  7、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坚忍不拔,培养孩子承受苦难、走出自我挫败的能力,这对现在养尊处优的独生子女来说很重要。有顽强的意志,坚毅的精神,以后才能独自面对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的人生。

  8、尽量争取,懂得放弃。

  ……

  卡尔·威特的教育法涉及了方方面面,作为一位母亲,正如他所说的,“对于孩子来讲,倘若家庭教育不好,就是有那些最优秀的教育家进行最认真的教育,也不会有好的效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想,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的目的,择善而从,做孩子专属的“教育家”。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8

  很早以前我就知道《卡尔·威特的教育》是一本非常值得看的书,却一直没有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因有很多,最大的恐怕还是懒惰吧。这个暑假,在儿子的影响下,我终于耐心地读完了整本书,还做了两万多字的摘录。掩卷沉思,受益匪浅,让我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力。

  在书中,老卡尔向我们叙述了自己是如何把一个智商平平,甚至还有些痴呆的儿子教育成一个天才的。因为他认为“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决定于他或她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有限。”而爱尔维修也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想这些观点足以让我们的家长朋友们满怀信心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因为你的孩子同样可以成功。但是,卡尔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肯定有他独到的地方。这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母亲的地位不可替代

  卡尔说:“母亲的教育对孩子极为重要,从我有限的知识来看,历史上的伟人往往有一个善于教育孩子的母亲。”这让我想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就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不辞辛劳地把家搬迁了三次,直到搬至一所学校旁边才住下。()而我最近也在《读者》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纷纷西飞的韩国“野天鹅”》,讲述了韩国的妈妈们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远赴美国、新西兰、加拿大等英语国家,沉溺于子女的教育之中,而那些孩子也确实学有所成。当然这些都只是大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言传身教,作为母亲,在关注孩子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孩子品德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

  卡尔还说:“母亲的工作不能由旁人代替,孩子的教育必须由母亲承担。把自己的孩子托给他人,恐怕只有人类才这样做,这种做法有失天性。”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母亲的作用无疑是最重要的,因为从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须担起教育者的重担。

  二、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

  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但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首先是必须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我们也曾错误的以为,只要是孩子感兴趣的事就积极地满足他(或她),而一旦孩子失去了兴趣,我们也就不再去坚持,美其名曰:要遵循孩子的兴趣嘛。其实不然,老卡尔所说的是努力唤起孩子的兴趣,也就是说这兴趣也许是孩子本身就有的,但要知道孩子毕竟年幼,他(或她)又怎能辨别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对自己的将来有用的呢。这就需要家长在旁边进行指点和帮助,在孩子兴趣不大的情况下唤起他(或她)的兴趣,从而最终成为自己的兴趣。

  比如在孩子的兴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好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读的是什么书,而且幼年时期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那么,假如孩子没有读书的兴趣,我们就让他去了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去唤起孩子读书的兴趣。老卡尔是这样做的:孩子们最喜欢听人讲故事,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我发现讲故事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丰富孩子的知识,而且能够成为引导孩子看更多书的桥梁。我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绘声绘色,运用夸张的表情、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辅之以变幻不定的手势,甚至有时候站起来模仿故事人物的身形以不断推动情节发展。儿子听得如痴如醉,常常也禁不住跟着我手舞足蹈。但我总是讲到最有趣的地方就打住,并告诉儿子这个故事在哪本书中,鼓励他在阅读中寻找乐趣。

  所以说,小卡尔爱读书的兴趣就是这样被激发的,而我们需要为孩子做的就是像老卡尔那样,使出浑身的解数让孩子对某事产生巨大的兴趣,特别是读书的兴趣,因为“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三、讲故事的方法最有效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因为孩子年龄小的特点,对故事也就情有独钟,我们不难发现,每次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他们都是最安静的时候,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就连平时最忙碌的小手也停下来了,有时你稍微有所停顿,他可能马上就催着你往下讲,那股认真劲儿无懈可击。因此,老卡尔建议我们在教孩子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时,不要进行空洞地说教,可以编故事说给孩子听,让他们在故事的情境中明确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从而学会做人、做事,形成美好的心灵,成为一个理想的人。(也就是“品德、健康、才能”都得到良好发展的人。)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9

  卡尔威特是19世界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8、9岁是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卡尔威特能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赖他父亲教育有方和他自己学习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也许我们也可以像卡尔威特一样寓教于与小孩的嬉戏中,也许也能在被弄得杂乱的餐桌上保持一家人谈话的轻松活泼;也可以对4岁的小孩讲述做人怎么才叫高尚。这是一幕幕非常动人的与小孩相处的情境,作为读者,我更看到卡尔威特教育思想的根基,是把小孩视为独立的个体,一种平视的引导,而非自上而下的教导。这对我来说是说之容易而行之难。我不确定是封建文化使然,但我想我一定有的“家长制“意识是绝对在的,”权威“的欲望导致的家教不和谐在我自己的家庭里是摧毁那些平等看待小孩的根基;我不确定赞同卡尔威特教育的每一个好处,但我一定会从书里察觉,卡尔威特的教育是有目标的,本书提供了一个强大的事业过程,仿佛你看见了他对自己小孩性格锻造的过程,所以那就可接近使他的小孩接近完美的目标。按他所说性格就是能力。那么孩子有了能力,而且是全方面的能力,那么小孩自己的未来有什么不能依靠自己呢?

  像卡尔威特去教育自己的小孩,可能容易学习的是生活点滴情境的皮毛收获,因为家长可能错过的问题是“为什么有卡尔威特这样的家长,似乎他没有痛苦过自己能力的局限,呈现自己的错误经验”,他老人家似乎从不枯竭教育的能力。所以,在我看来,确实《卡尔威特的教育》可以解决家长教育的自我内心需要,并可以触发对教育的深思,读本书的收获是获得一种让人向往未来立即行动的“事业心”,感染对这个事业的智慧和耐心,但要剖析教育中的家长问题,本书是绝对不够的,如果存在阻碍着学习不到他的教育方法和精髓的东西,那么就一定是阻碍成人走向心智成熟的东西。

  改造我们自己就是教育首要完成的任务。电影《和平战士》(深夜加油站遇到苏格拉底)说到我们不是缺少知识,我们缺少的是丢弃一些“知识”的智慧。读一本书是心理治疗的过程,也是我们渐渐丢下那些脑海里的关于教育的垃圾思想使得我们内心强大的机会,当一个成人解决他自己的问题,当成人的行动称得上智慧,我们才会体验有一种事业成功是在自己的家庭中,通过教育小孩让自我和他人真正的不负生命时光的正在成长。

  我还没有像卡尔威特那样有把小孩教育得“接近完美”的雄心,我也认识到教育的无作为实际上不仅是放弃小孩还更是放弃自己,但让我面对这个教育小孩的事业的时候,一种更能有力触动去改变,去行动的是一种负罪感的可能性,就像正对小孩扬起头用玉石一般纯净的眼神给自己一种生命的喜悦和颤抖—————若不为他们未来做些什么,无疑是暴殓天物。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10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中,我聆听到了一位慈父娓娓道来的育儿故事,找到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教育孩子的方法。

  卡尔·威特的父亲有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那就是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学前抓起。这位父亲采取的教育方法其实也很简单,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完全做到。老威特在儿子卡尔出生的时候就制定了一个早期家庭教育计划。老威特有一个基本的教育主张,孩子从小就是一个会思考的动物。对于他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东西,他都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如果孩子从小不能形成正确的判断,因而养成一些不良的爱好和习惯,成年后就很难改掉了。老威特的目标是在孩子还处于可塑阶段的时候,去引导和开发孩子的理智思维——“让孩子从小会正确思考”。随着儿子逐渐长大,他可以磕磕绊绊地上下楼梯和走路之后,老威特就让他走出家门,让他能够接触到更多的新奇事物。

  老威特总是鼓励儿子不断地提出问题。在回答儿子问题的时候,他又尽可能用一种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儿子提出的所有问题,他从来不会敷衍了事。他注意从小培养儿子对所有事物的分析鉴别能力。在平常同儿子的散步和谈话中,老威特从来不像许多父母那样,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口气对儿子说话,也不会对儿子信口瞎扯。语言是我们思想的工具。老威特提出,要尽早地教会孩子使用母语,能够正确地发音和流利地表达。所有与孩子说话的大人,无论是父母还是家里的亲戚朋友,都应该注意自己的发音和用语,以便给孩子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在这样一种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与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较,卡尔不仅表现出一种超凡的理解力,而且还表现出一种少有的知识兴趣。卡尔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具有非常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他对许多事物都有着精确的理解和完整的把握,在使用语言方面也达到了十分熟练的程度。

  卡尔的早期教育当然没有仅仅局限在语言和文学方面。为了使卡尔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老威特也非常注意培养儿子在艺术和科学方面的爱好。尽管他自己不是艺术家也不是科学家,但是他总是想法激起儿子对于与艺术和科学的热情。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经常带着儿子游览许多地方,去参观各地的艺术画廊、自然历史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等。通过这种体验方式,老威特让儿子从中学到了活生生的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等知识。他让儿子学会如何去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性,如何去找到各种事物的最基本的原则,如何去认清各种事物的真相。

  除了这些外出的参观活动外,老威特还利用身边的一些生活常识,对儿子进行系统的科学教育。他特别注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养成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同时他也设计出一些小小的游戏,让孩子可以从中了解和熟悉不同学科的知识。当然,他十分清楚自己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他说“如果一开始我就告诉孩子去学习地理和物理等学科,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的心理。()我尽量避免使用这一类的学科名词,是为了不要吓唬住孩子,也是为了增进他的自信心。”

  然而,我们传统的教育理论是把孩子的正式教育推迟到“上学的年龄”。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我们又急于把许多的东西灌输给孩子,于是,过多的学习不仅剥夺了孩子快乐的童年,而且还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伤害。

  孩子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需要尽早的智力开发。只要我们从两岁或三岁开始就注意培养孩子的知识兴趣,让他们的大脑得到不断的锻炼,就像他们的其他身体器官在平时得到锻炼一样,他们就会从早期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一种快乐。当身心都得到了同步的发展之后,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得非常快乐和健康。事实上,卡尔·威特的父亲早就在推行这样的科学新发现了。在我们今天逐渐认识到家庭教育必须先于学校教育,而且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的前提下,老威特的教育实验自然就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本书为所有的父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家庭早期教育的范本。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篇11

  一次在新华书店里,发现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真的是一本好书,这是一本关于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是一部有有着很长的历史的经典教育书籍。因为是教师,所以我带着疑问憨伐封和莩古凤汰脯咯的眼光读完老卡尔写的育儿经验,卡尔威特在三个世纪前的教育经验在现世仍然具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对现代的小学教育,仍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鉴。

  素质教育很早就开始有了,至少在卡尔威特的教育方式上就是这样应用的。以素质教育的非智力因素打下基础,在上面建筑一个神童般的宫殿,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成功秘诀。

  教育孩子要有正确的方法,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要开发孩子的智力,引导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鼓励孩子敢于向成人提问,作为老师和父母,我们可能什么都知道,只要把问题的思考和解决的方法和步骤展现在孩子面前。明确告诉孩子你不懂或不清楚,但可以一起查书,上网或者请专家。在引导孩子查书找资料、向别人请教的过程中,孩子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时培养了孩子对读书的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恒心、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要养成孩子的好习惯。专心致志的习惯——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学习任何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敏捷灵巧的习惯——一部分学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坚持不懈的习惯——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从玩中学是孩子更易接受的,父母要常深入研究。辅导孩子的过程和孩子学习的过程都应是快乐的,并且成效显着的话,我想智慧的大门就打开了。

  早期教育是非常的重要,不都是说“三岁决定人的一生”吗?但又是什么在三岁之前决定了孩子的一生呢?是早期的识字教育?早期的数学教育?还是早期的才艺教育?这些并非不重要,但却不是最重要的。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矗这让我想起了圣经里的一句话:“凡听见我的话就去行的,好比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的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并却倒塌得很大。”

  你愿意你的孩子是那磐石上的房子,还是沙土上的呢?我想没有人选择后者,那么这本书会教给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懂孩子的行为,并将孩子的行为引导到一个有效的目标上去。就像圣经里说的:“教养孩童,走他当行的路,就是到老他也不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