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范文(精选六篇)

2023-08-06 02:00:42 高考在线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1

  《目送》里包罗万象,龙应台女士用她温婉细腻的笔触将每一篇文章刻画地十分完美。在人生的不同的阶段,我们总会有不同的感悟,会面临各种各样这样年龄段所要触碰的事情。《目送》一共有七十三篇文章,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龙应台的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十分的细腻的。其中《目送》这篇文章带给我很深的触感。

  《目送》讲述的是目送儿子的背影渐渐远去,目送父亲的背影渐渐远去。当我们长大后,对子女的关切可能会胜于对父母的,而当子女长大后,他们也依然会对自己的子女的关切胜于父母。这种爱会一代一代的延续。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断的目送他人的背影,有时会体会到很多。

  当我们的父母也渐渐变老的时候,变成一个双目浑浊,满头银丝,全身布满老人斑的时候。我们是否能像父母对待年幼的我们一样去细心照顾他们呢。

  当我们无所事事,不知道该做什么的时候,那就去父母吧。因为孝顺父母永远不是坏事。

  龙应台说父母的背影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我认为应该拼命的追,用自己的爱使他们的心温暖,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黏在他们身边也许就是每个作为父母最大的愿望。孝顺并不一定是让父母过上特别好的日子,而是多陪伴父母,多照顾父母,多与父母聊天。因为有你时候他们会觉得很开心。所以请不要说自己今生来不及孝顺父母,想孝顺父母什么时候都行。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无法言喻那种情感。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2

  龙应台在文章中写道,在自己还是个小女孩的时候,每天只需要读书就好,吃过饭,碗筷什么的一律不需要管,自有妈妈负责收拾,爸爸也会调小了收音机,唯恐吵了自己。

  就是这样一个不入厨房,不做家务的女孩,长大后做了妈妈,忽然就变的无所不通起来,各种菜肴搭配,各种糕点样样做得好,一直到孩子长大,不需要管了,然后自己又变成了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不会做家务,不会做饭。而自己的儿子反而早早就拜师,学了正宗的手艺。

  所以在一次儿子回家的时候,她做了一次很不成功的饭菜,儿子于是亲自带了她去买菜,有要求妈妈不要离开,就在厨房里看着他做一道道菜肴,作者表示,我会了,以后可以做给你吃。儿子惊讶道,我是要你学会了做给你自己吃牙。

  文章表达了母爱,也表达了孝心。

  母亲养育了我们,教会我们吃饭走路,手把手的将我们抚养长大,我们从小到大,一旦受了委屈,总会首先想到母亲,其次才是父亲。母亲的慈爱当时这世界上最纯粹的情感,为了儿女,她们可以从大家闺秀变成厨房能手,可以从一无所知秒变各种能手,她们可以付出所有,只为儿女能够过得更舒心。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像文中作者的儿子一样,懂得母亲的付出,理解她们的爱,然后用我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回报她们。这才是做儿女应尽的本分。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3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最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

  面对路途的疲惫,心神的劳累,坚强的她逐渐领悟到许一个人走的路。龙应台,著名作家,也是一名普通的母亲。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写下一部部人生的经典。

  《目送》便是其中的一道心灵鸡汤。华安从上学开始,龙应台便目送他的离开,望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心中的欣喜也夹杂了丝丝的忧伤,那幽幽的悲来自孩子的叛逆。当华安将母亲递来的伞弃之不理,当淡淡且带有嫌弃的说“小孩”时,此时的她才意识到孩子已经长大。

  这时,我才真正了解到小路尽头的“不必追”的深深的落迫,了解到目送背影的离开也真的变成了对时间的无言,对时间的目送。飘渺间,似乎看到了我的母亲,她那早已为我白了的发,皱了的纹。他虽没有渊博的才华的深明的见地,却有同龙应台一样的母亲的心。终究,就会明白朱自清笔下的父亲的苦。

  如今的我即将走向成年,迈向社会,也许有一天父母会离开我,虽然我改变不了现实,但我能够做的,就是不留下遗憾。清晨的一句问候,劳累时的一杯茶,也许真的很小,但在父母的眼里,那就是全部。父母陪我们走过了无知的童年,叛逆的青春。但是你了解你的父母吗?所谓了解,就是知道对方心灵最深处的地方的痛处,痛在哪里。这样之后,你还能说了解他们吗?儿行千里母担忧。所谓父母的痛不过就是在孩子长大,欣喜之余留下的孤寂。他们是在用一生去等待目送之后的回望。真正能够抚平亲人心中的痛,不是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而是与他们陪伴的每分每秒。父母的心,真的很容易满足。若每个人都能够参悟到这一点,也便不会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治理名言。

  时间无情,带走了青春,偷走了快乐,却永远带不走你对父母的真心。珍惜与父母陪伴的一分一秒,勿留“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4

  最近,我阅读了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散文随笔集《目送》,这是一本书某些地方写得与我此时的心境居然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当然,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看看我的书评,如果否,那就不用了。

  《目送》收录了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老去,儿子的成长单飞,朋友亲人的离散牵挂,兄弟的重逢携手等等,在刚读完第一篇的时候,我就不忍释手,深深为之吸引,为之感动。

  龙应台先生的文字,时而锋利,时而温婉,时而脆弱,时而感伤,时而朴实,时而华丽,却总是,如此的动人。读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满露珠的青草,带着轻微的潮气和清新,扑面而来。亦如黑暗海面上绽放微光的灯塔,散发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进心房。

  《目送》是《目送》的开篇点题之作。阅读它,让我的内心无比的酸楚,眼泪差点决堤。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龙应台从一个母亲的角度,叙述了儿子从第一天上小学起到中学、直至出国上大学十几年的感人片段,当时看这个篇章里女儿刚好上二年级,第一天开学她也是这样头也不回就跑进了学校。

  第二段龙应台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总是目送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有一天,在殡仪馆熊熊炉火里永远的消逝。所以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而我的父亲却在我不知世事下已然离去,成为我一生的痛。

  另有一段写《雨儿》一文时,作者伴妈妈睡、陪妈妈聊天、带妈妈洗温泉、坐公交车,让妈妈享受着有女儿陪伴的分分秒秒,这应该是人世间最朴实的幸福吧。回想我自己,却因为种种事务,更是丈着她对我的爱,让她独处在家,心中的愧疚无时不作痛着。每月的抽出那点时间来到母亲的家中,听着她家家长里短的唠叨,不管对错都点头应和着。

  在作者清新细腻的文字里穿梭,我读懂了太多关于爱的信息。也许是岁月增长,人的心也越来越容易忧伤。曾经视若无睹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迹。这些个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5

  《目送》是龙应台整篇《目送》的开序篇,淡淡的文字蕴含了浓浓的父女情、母子情,几许慨叹,几番唏嘘,尽在其中了。掩卷沉思,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儿,自己的父亲。

  当女儿带着青春期的咆哮以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向我涌来,我明显地感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独生子女的标签是他们特殊的符号,在前无版本可借鉴后无来者可重复的今天,厚厚的教育读本都是纸上谈兵。青春期与更年期的碰撞,现实与理想的的错位,困扰着我这个摸着石头过河的母亲。

  我清晰地记着女儿在我面前倾诉她的第一次被欺骗后的痛哭流涕,我用尽可能平静的语气对女儿说:“只有经历一些,才能明辨是非,只有经历许多,才能返璞归真。”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是否已开启了目送女儿的程序?在生命的长河里,我目送着女儿从一开始的彷徨迷离到后来的坚定从容,从一开始的跌跌撞撞,到后来的渐行渐远……在时间与等待中,我静等花开。

  在这里,我不得不提我的父亲,一个给我生命,带我成长的男人。不知从何时起,父亲迷上了种菜,而且一发不可收拾。每次他把菜往家里一放,就立刻启程回家,从不做过多的停留,跟他说了很多回,叫他多休息下,吃个便饭再走,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像头犟驴。只是,我心里知道,他怕惊扰我们太多,怕给我们添太多麻烦。而且我更知道,他所做的一切,只是缘于我所说的一句话“现在的蔬菜太不安全了”。言者无意,听者有心,他把这句话牢牢记在心里,所以,种菜成为他最大的'事情,所以,他种的菜吃在嘴里是安全的,含在心里是幸福的。每当看到静放在家里的蔬菜,想起他一个人踯躅回家的背影,就有一种想流泪的冲动。

  从何时起,我细数自己额角的皱纹,却骤然发现父亲头上日益增多的白发;在感叹岁月催人老,体力大不如以前时,却兀地发现父亲爬楼梯时的一步三歇。父亲——再不像以前的硬朗,他老了。真的老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所以,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攥紧手中的幸福,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的渐行渐远的背影。

  龙应台初中读后感6

  记得年初的时候在一本杂志上看过这本书的介绍,但是当初并没有特别的留意。而前几天一个偶然的机缘在网上读到了选自书中的那篇点题的文章《目送》,便被里面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所感动,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于是便把这本龙应台的《目送》淘了回来。而这几天利用陪儿子练跆拳道的机会读了读。

  以前也读过很多龙应台的文字,感觉她的文字针砭时事,鞭辟入里,是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例如《野火集》、《百年思索》、《面对大海的时候》讨论的均是台湾面对国际、面对世界时人民应有的自我反省与探讨。其辛辣讽刺的文笔让人佩服。而近年的作品,如这本《目送》确是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亲子间的亲密互动。温柔纤细,深情动人。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静静的,缓缓的,似是和一个熟识多年的老友慢慢地淡淡地讲述着自己的经历。

  这本集子精选了龙应台最近几年写的73篇短文,每篇的文字中都蕴含着款款深情,对父母、对兄弟姐妹、对自己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的人生。在这里,她是一个母亲、一个女儿,一个同样有着丰富感情、激烈内心的长者。在这里,是充满爱意的平凡生活。她16岁的儿子赴美国读书,送儿子上飞机前,期待他在过关前回头一瞥,然而儿子的背影却倏忽消失,没有回头,一次也没有;在火葬场的炉门前,看着父亲的棺木像一只沉重的抽屉缓缓向前滑行,她只能用深深的凝望来记住对父亲最后一次的送别。两次目送,写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照进了人的内心深处,也道出了生命和生活的本真。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忽然我觉得我多么像那个被追的背影,而母亲是那个追的人。而以前因为年轻,因为自尊,或者是因为无知,没有回头去看看,而是用背影告诉妈妈不必追。而现在我真的很想回头看看。但是却已经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这也让我想起了上学时读的朱自清的《背影》,它们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人。但是却蕴含着同样的深情。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生命无论如何辉煌跃动,都只是大地之气而已。老父亲出生在南岳衡山脚下,稚气未脱的16岁之时‘懵懂’入伍,历经战火硝烟,漂泊入台。”年逾五十的龙应台陪父亲走完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道不完的离别,说不尽的忧伤,她可是那个让父亲用难掩骄傲的神情介绍给老战友的女儿啊。

  “买了很多不同颜色的指甲油,专门用来跟她消磨卧房里的时光。她坐在床沿,顺从地伸出手来,我开始给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两层。她手背上的皮,抓起来一大把,是一层极薄的人皮,满是皱纹,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我把新西兰带回来的绵羊油倒在手心上,轻轻揉搓这双曾经劳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灯尽油枯的手。”在这篇《胭脂》中作者对母亲的描写更是十分细腻,让我更深的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擦口红,涂指甲,化妆似乎就像是母女间的小游戏,直到天长地久,只要还是母女,会一直玩下去的游戏。

  “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然后突然想到,啊,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小姐。”这篇《为谁》,也让我想起我的妈妈。记忆中妈妈的身体一直不好,加上家里的经济条件有限,而我们兄妹三个还都上学,也没有帮妈妈做过什么,我想那些年妈妈这个ceo当的一定十分艰难吧!

  当越来越沉浸于这些生活细节所带来的酸楚和浓情时,慢慢会发现身为子女与父母双重身份的作者其实就是自己。年轻时,是那个背影的主人,跃跃欲飞,无所记挂,即便远行前知道身后有一双闪烁的眼睛,也时常会因脚步太匆忙而无暇送去期待的“回头一瞥”。而若干年后,也会成为那个向背影寄送目光的人。目送儿子离家去闯荡。

  沉浸在这温柔纤细、深情动人的文字里,体会着这人世间的亲情,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心路路程。其实,人生本来就是旅程。而我们的旅程正如作者在《山路》所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文字虽是凄切,却因没有了彷徨,显得更加坚强。因为,生命本就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