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白狼读后感范文推荐
2023-08-03 16:38:31背影读后感(精选7篇)
2023-08-03 04:04:28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2023-08-03 17:27:56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五篇)
2023-08-16 19:58:23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白狼读后感范文推荐
2023-08-03 16:38:31背影读后感(精选7篇)
2023-08-03 04:04:28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有感
2023-08-03 17:27:56孟母三迁读后感(精选五篇)
2023-08-16 19:58:23
喜福会读后感(精选五篇)
喜福会读后感1
今天晚上花了两个多小时,把《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这本小说看完了。之所以看这本书,其实只是因为公选课需要读这本书的关系,但是当我读完了之后,发现这本书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虽然在公选课的经典书单里面这本书不那么经典,但是我觉得比起其它的书可能这一本反而要更加接地气一点。
这本书里面设定了四对母女,而书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围绕着母女之间因为代沟产生的矛盾展开的。这些故事之中有的关于成长,有的关于婚姻,但是我觉得这些故事无疑都围绕着一个关键,那就是女人的幸福。书中的四位母亲,都是成长在战争年代,有的富有有的贫穷,但是都因为机缘巧合有了人生的转折,来到了美国。她们不懂得怎样说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却希望自己的女儿们能够在这里走向成功,获得幸福,不会走母亲们的老路。这种强烈的、带有中国传统色彩的愿望,与从小成长于美国文化的女儿们身上产生了巨大的碰撞。女儿们大都能够理解母亲们的苦心,然而却不能够接受他们母亲的想法。以至于他们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在母亲的帮助下,又再次收获了幸福。
书中给我印象颇为深刻的大概是母亲们的故事。比如说琳达拥有对自己的强烈追求,而用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自由;又比如安梅见证母亲的命运而对自己的命运有着强烈的掌控欲望,这种不向命运屈服或者更直接的说不向男人屈服的特质最终遗传到了她的女儿露丝身上。而祖孙三代,也代表了从屈服、觉醒到抗争的三个阶段。比起女儿们的故事,母亲们的故事更加奇异更加特别,也更加发人深思。
然而这本书也并非完美。在我看来,作者采用了分镜头的方法,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又隐隐有一条线索穿行其中可以让它们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写法现在渐渐流行了起来,比如说非常热门的《冰与火之歌》。分镜头的写法固然可以让故事不断切换到第一视角,让故事叙述更加方便而真实,但这种方式也造成了读者阅读的困难。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并不明确,导致了故事间的因果也不甚清晰。所以这也可以说是这本书的一点瑕疵。
除此之外,对于我来说,或许还有一点不满意的就是这本书的中译本。这译本给人的感觉过于生硬,感觉译者对中美文化间的差异与相似没有深入了解,翻译技巧也有一定的不足。导致不少语言上的妙处需要注释来点出,损失了原文的趣味。当然,我还是很愿意再读一读这本书的原文或者其他的译本。
喜福会读后感2
一直以来很少有机会看电影。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的《喜福会》,让我深受感染,华裔导演与演员,也可算是中国式的好莱坞片吧。
影片讲述了四对母女的命运与生活,纯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让听了很了然。四个苦命的中国女人在国内历经磨难分别去美国,再跟美国人创造的第二次婚姻后又有了各自的女儿。恰好,四个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谊都很深,影片开始真正切入主体是母亲对各自女儿谈起早年的时光,悲惨的命运,吃人的礼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赤—裸裸的封建压迫与惨昧的性,把整个近代中国社会刻画得淋漓尽致。总之,个个故事都是悲喜交加,从母亲的母亲再到婆家的家史,从逃沦的岁月到安逸的晚年,从中国的重庆到美国的旧金山,画面不停地在两地之间转换,故事也一个比一个更惨,更出人意料,把整个人的心都和剧中人物连接了起来,这她们担心,为她们惋惜,为中国的过去悲哀,也为人性感到惨淡,剧中的光线也跟周围环境谐调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镜子,暗时凄凉可怕,病态的中国也许就是这样吧!
这四个母亲都是在中国出生成长的,在中国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娘家的排斥,有的是亲丈夫的暴力对待,在这样一个大黑锅下容易使人的性格变质,温柔的也会变为严酷的,渐渐地,她们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时代,这个环境,于是走上了逃亡与流浪之路,从中国一直漂到美国,再也不回中国,把自己的后半辈寄托在他乡,把自己的生命延续到了异乡。她们不能让自己的后代重蹈自己的前辙,于是当她们的女儿长大成人时,母亲对女儿的婚姻格外观注,生怕女儿会走错。母亲毕竟走过坎坷比女儿多,于是第二段故事就出来了。女儿的不幸与母亲的担忧构成了一网他乡的浪清,更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加以揭露,人情与金钱,善恶与美丑,挚热与冷漠,从面构勒出现代社会的不幸,现代人之间的沟壑,这种不幸的生活遭遇达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终究会穿过极限,整个影片也加以预示,最后在一片亲人的眼泪中结束了影片。
这是一部生活性戏剧,揭露性十分强烈的影片。
喜福会读后感3
生活就是一部很长的故事,有喜,有怒,也有离合,却没有大气的导演,也没有著名的编剧,就像你永远把握不了命运的航行,控制不了剧情的发展;却时而要被无谓的琐事所缠绕,包括母亲的唠叨与期望。或许,这些琐碎更像断了线的珠子,唯有母亲的双手将其穿起,穷尽一生,装扮你美丽的嫁衣,还以世人……
对于母亲的往事,我们多半是不去理会的。偶尔碰巧当她和旁人谈及于此,我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侧耳倾听,分享她久违的欢乐,时而高扬,时而阴郁,更多的感动之中包杂着些许无奈。
时光飞逝,鬓发渐白。也许真如邓肯所说,“母爱是多么强烈、自私,狂烈地占据着我们整个心灵的感情”。君,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从小在母亲期望的困扰中成长、挣扎、释放、反抗。在这些所谓的哀怨之下,掩盖的是未知、迷茫、陌生。希望,让彼此间的距离疏远,她也无法及时体会到母亲心里附加的伤痛。在卑劣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一只鸭子,她们渴望自由、独立、尊严,渴望成为一只无拘无束的白天鹅,过着属于自己的,拥有自我灵魂的生活。在现实中,所有的苦难倘若化为一场战争,那么女人的选择只有离开。也许母亲恨的不是女儿的平庸,而是自己曾经对生命的放弃,对两个孩子希望的放弃。
是的,母亲最后成为了一只天鹅,拥有了自己向往的生活,而那根仅留在箱底的天鹅毛,至死也没敢送给女儿,她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
当爱已无声的时候,我们还能错过什么?打个电话,送个平安,说声妈妈,我爱你!
喜福会读后感4
最近看了本书,叫做《喜福会》。
《喜福会》是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短篇小说集。小说围绕着19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国女性展开的,而“喜福会”是她们在美国自行建立的麻将俱乐部。在这样的故事框架里,作者通过相互联系的短篇小说,立体地展现了当时中国人在美国的生活境遇。在中国环境中浸泡出的母亲面对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孩子,个体中式思维加上语言问题在美国大环境下的社会孤立感……这些都是谭恩美试图在自己作品中向人们展现的。
去理解母亲们所说的中式英语的含义的过程给予了我(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很有趣的文化视角,对于中式智慧的新的理解途径。当然,作为一个在中国从事英语教学已久的教育者,出于职业习惯,我会联想到当下在欧美国家留学甚至生活的大学生们。他们如今在当地的处境,是否已经比书中的母亲们的改善了些许?又或者因为时间带来的变化过大,二者的生活环境与方式已经失去的可比性?
从新闻报道中,亲朋好友口中,我们总是可以得知在欧美国家留学学生们的生存状态——毕竟每家每户都有着几个“在外留学的亲戚”。从这些零零碎碎的消息中,也很容易发现哪怕时代变化的速度比得上哪吒脚下的那两个铁环,哪怕全球化旗鼓的气势再轰轰烈烈,我们出去的孩子总是和当地其他的学生群体间有着条“楚河汉界”不可跨越,日子过得也不是总是很舒心——很多在国内善言辞的孩子出了国就像是舌头上长了孔明锁,说句话也难。
想了想原因,大大小小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文化差异以及它牵扯着的思维方式差异太大。就比如平时课前给学生们放个脱口秀视频,人家美国观众笑的时候,孩子们有时候沉默不语或者是装出理解的样子皮笑肉不笑一下——在这笑点的差异中,这文化差异就体现出来了。还比如,有时候上外教课的时候,外教说起哪个电影、艺术家、作家(当然提起当下最热门的那些欧美歌手们,我们的孩子倒是更了解一些),都可以看见孩子天真但一脸茫然的表情。
这样子的文化差异的产生确实也是必然的,毕竟是不同国家的文化——咱是拿“茶水”泡大的,他们是在“咖啡”中泡大的。
但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去或多或少地为他们的未来多准备一些呢?
我个人认为,可以适当的去开设一些《当代美国》《当代英国》《当代澳洲》诸如此类的课程,引导性地去给他们讲讲各国历史,讲讲各国生活方式,然后给想去了解更多的孩子推荐点知晓当地人民的“文化印记”的渠道——书籍、网站、纪录片等。“文化印记”很难从书本上了解——我们的中文课本上没有“邓丽君”“王小波”“张大千”等等,但是确确实实这是每个中国人都略有耳闻的东西。希望我们在未来的英语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化,从单纯的一门语言走出来,以一种文化载体的方式介绍给孩子。
这样子,喜福会妈妈们在美国的遭遇就不会落到我们的孩子身上了吧。
喜福会读后感5
飞鸿早期的片子看得不多,多半都是从这里的视频中看个片段。出於各种原因,对大多数角色印象不深。今天看了喜福会,终於看到了飞鸿表演里程上的闪光点。
盈盈这个角色本身并不讨喜,却有着很多挖掘和发挥的空间。飞鸿也仅仅出演了她的青年时代,在我看到的飞鸿为数不多的片段中(也许已是她所有的出场次数了),她将盈盈几个不同阶段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少女情怀的朦胧和克制,(顺便提一下,她的少女装扮十分清丽,惊艳!)遭遇激情时的幸福与盲目,接受婚姻不幸后更为复杂的心理:克忍,反抗,直至麻木和绝望。在对白不多的情况下,飞鸿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体语言将这一系列的变化刻划得丝丝入扣,令人赞叹。飞鸿在校时能演到这个水平,实在可以让现在很多所谓的大腕明星们汗颜。再说一下这部片子里飞鸿的造型,这里并没有仅仅从唯美的角度出发,有些造型乍看之下还难以接受,但十分吻合人物的阶段状态。
认识飞鸿是从王纯开始。的确她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第三者形像,我个人认为也可以说是后无来者,之后徐静蕾和苏瑾的同类形像毫无新意,乏善可陈,这个问题已经有人讨论过,在此不加赘述。但是,"王纯"的成功有一多半存在于飞鸿本人和角色的相似度,气质,个性,处世态度等等的接近使得飞鸿事半功倍。难怪飞鸿在看了剧本之后自己要求将角色从夏小雪换为王纯。换句话说,在<牵手>里,飞鸿用的是本色表演。而对盈盈的塑造上则大为不同,盈盈的生活年代,人生阅历,知识层面都与飞鸿本人的无法相提并论。飞鸿能将与她本人反差以及角色自身反差极大的人物演绎得入木三分,证明了她的表演功力。
然而自<牵手>之后,飞鸿没有能够接到什么能够与前两者媲美的作品。所拍电视作品中的角色缺乏表演上的突破口,人物类型大同小异,现代片中清一色的白领成功女性,感情生活中有些起伏,如此而已。古装片中全部为经历坎坷的绝色美女,其实和现代片是换汤不换药,只不过古时无白领,反正她没演过生活在底层的平庸人物。偶尔人物性格略有差异,实在不值一提。飞鸿有时也会出现拿捏不准,表演过火的情况。多数时候我认为这些人物是对飞鸿表演的浪费。
作为一个专业演员,应该能够演绎人生百态,而不是千人一面。同时演员这个职业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求好的从业人员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观察能力,模仿能力,自身的爆发力,以及文化艺术修养,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当下许多影视明星仅凭着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忽略了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在这方面,我更欣赏容貌虽不出众,但是表演功力深厚的演员,如奚美娟,斯琴高娃,王刚,焦晃等老演员。
作为她的影迷,我希望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自身条件和素质的飞鸿能够有进一步提高,做颗影坛的常青树,我也希望能够更多的看到飞鸿演绎出的象盈盈这样或者比她更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