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

2023-08-16 17:47:45 高考在线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1

  《教育与美好生活》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早期儿童教育的一本书。书中字里行间充满着辩证的色彩。这本书虽是理论性的,但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无趣,反而有种令人豁然开朗的感觉。又让人感觉如饮甘露,如沐春风的感觉。作者对任何一种理论、观点的分析都未全盘否定或肯定,而是抽丝剥茧般地细致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指出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今天仍然普遍存在。现将精彩之处做摘录:

  人类只有通过想象才能领略未来世界的模样,否则“进步”将变成机械的和不足挂齿的。

  书中有个故事令人深思,契科夫的叔叔教小猫捉老鼠,小猫不会捉老鼠,对老鼠不理不睬,于是叔叔打了小猫一顿。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天天如此。最后小猫见了老鼠就直冒虚汗,颤抖不已,逃之夭夭。小猫是正常的一只猫。而我们每个人,都和这只小猫是一样的,一味的惩罚只能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约束并非产生于外部的强制,而是产生于使人自然地去从事那些喜欢的而非厌恶的活动的心里习惯。

  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安定与艺术,却不能产生进步与科学。这是将近一百年前的判断,现在看来,中国还是有变化的,而且已经截然不同,甚至倒过来了。

  中国的文人墨客显得过分多疑和懒散,而日本的教育产品又显得过分教条和强悍。

  须知教师爱学生应当胜过爱国家或爱教会,否则他绝难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要把学生当人看。理想品格的根基:活力,勇敢,敏感以及智慧。

  战战兢兢与勃然大怒是极为相似的情绪,那种表现出激怒的人何曾具备最无畏的勇气。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形式的表现。

  从一开始起,任何时候都不能将孩子看作是家里圈养的小动物。从最早时候就应将孩子当作潜在的成人。

  我们通常认为属于本能的恐惧,其实大多是后天的,如果未经成人渲染,它们根本就不会产生。本来没事,经常吓唬,孩子就害怕了。

  对危险的合理理解是必要的,而恐惧则大可不不必。

  战胜恐惧的经验是令人心醉神迷的体会。它易于唤起孩子的自豪感:当他因勇气而博得赞许时,将终日喜形于色。

  害羞是胆怯而令人沮丧的一种表现形式,起因部分是因为同陌生人交往太少,部分是因须坚守社交礼节。在中国,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几乎。

  如果孩子所有的时间都须有严肃的追求,他的精神很快就会崩溃。

  残忍是以将本人的意志强加于人为乐,勇敢则是对个人的不幸不动声色。

  如果教育只是以避免错误为主要目的,它只会制造智力上的冷血类动物。我们的考试不正是如此吗?

  真实和坦率能够化解困难,而压制性的道德训练的企图则只会使困难增大。

  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

  不诚实几乎都是恐惧的结果。从小未遭到恐吓长大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之故,而是因为他压根就不会想到有别的做法。

  惩罚智慧增加孩子的恐惧,从而增强说谎动机。

  永远不要装作一贯完美无暇和超乎常人;孩子不会相信你,即使相信,也不会过多喜欢你。

  对孩子以惩罚相威胁,实际上则无意实行,这种谎言对孩子影响极坏。

  惩罚应当是你希望过失者感到厌恶之事,而不是你希望他感到欢喜之事。

  关于惩罚与夸奖,需要一定程度的的谨慎:

  第一,无论夸奖或责备,都不应采取比较的方式。不宜对一个孩子说他比某某孩子做得好,或某某孩子从不淘气,前者产生鄙视,后者产生怨恨。

  第二,责备的应用应远比夸奖少,生效后,不应继续使用。

  第三,对于理所当然之事不应夸奖。

  不要泛泛的说:“要勇敢,要友爱”,而要鼓励他去做一件足以体现勇气的工作,然后再说“好极了,你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缺少游戏,孩子就会变得呆滞和神经质,他失去人生的乐趣,并增长焦虑的情绪。

  正确的爱应是恰当对待成长的孩子的自然结果,而不是贯穿在各个阶段所刻意追求的东西。

  如果你告诉孩子,他们必须富有爱心,你就是在冒制造骗子想、小人的危险;但若你使他们幸福自由,如果你对他们和蔼可亲,你就会发现,他们是自然地善待他人的,而他人也同样会投桃报李。

  关于性教育有两条规则必须贯彻始终:第一,永远要真实地回答问题;第二,要完全像对待其他知识一样地对待性知识。

  缺乏科学,爱是软弱无力的;缺乏爱,科学便是充满破坏性的。

  所传授的周四应为智力目的而传授,而不可以为证明某些道德或政治的结论而传授。不盲从,坚持真理。

  这种知识性知识本身并不坏,坏在只是沉溺于某个特殊话题的习惯。痴迷的毛病不是在一开始通过粗暴分散注意力的努力所能消除的,然而通过对有关问题的耳熟能详,却可奏效。禁令和道德只会使之更加恶化。

  智力的美德包括:好奇心,虚心,求知虽难毕竟可行的信念,耐心,勤勉,专心及精确性。好奇心是基本的,如果好奇心强烈,并指向正确的目标,其余的品质便会随之产生。

  应当鼓励年轻人将一切问题都视为尚无定论者,且能将任何意见都当作争论的结果而予以抛弃。也就是培养批判精神,我们的教育太多的死记硬背,不允许出错。没有批判精神,民主情怀,只是活动的书柜。

  追求准确的知识易使人厌倦,然而这对于一切完美之物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一事实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向儿童挑明。令儿童背诵诗篇,可以培养这种重要的精确性。通过调动兴趣及重复获得精确性,则为上策。

  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要让学生主动,而不是被动。这是使教育成为一种幸福,而不是一种苦恼的秘诀之一。

  开始就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话题有两类;一是从地质学到人类及从野蛮人到文明人的概观及进程,其次是扶弱济危的英雄豪杰充满戏剧性情节的故事。

  文学作品若缺少背诵,便不能充分获得良好效果。

  早期的教育工作是:调教本能以使之产生和谐的品性,这种品性是长于建设的,而不是破坏性的;是充满爱心的,而不是冷漠阴沉的,此外有事勇敢、坦率和聪慧的。

  总之,教育应是充满爱心的,有批判精神的,符合科学规律的。培养出来的人也应是有这些品质的。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2

  经同事推荐,有机会读了《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这本书,颇有一番感受。

  作者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当我们的小孩回到家,我们问他的第一个问题是“今天都有哪些有趣的事情?”不是问“今天考了多少分?”;当高三学生在备考的日子里还能高高兴兴,对学习和生活充满激情时,我们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和生活达到完美的结合。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学生一种积极的态度”。无论是所谓的基础好的基础差的学生,多年之后可能会忘记老师传授的知识,而如果能时常的传递积极的生活态度,可能会受益终生。我意识到这句话是告诉教育者一种正确的心态,不光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幸福和快乐,还有老师自己拥有积极的心态。老师心中有爱,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感动中收获快乐,才会激发上进心,优异的成绩也会在上进中取得。

  文中有一句话我记得尤其深刻:“儿童不是通过痛苦的经历,而是通过幸福和健康的体验去掌握美德的。”教师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虽然他们不一定会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老师适时地加以称赞,必要时给予指导,就会增加学生的一份自信心。老师在课堂上要多创造机会,在每位学生的心底里种下一颗自信的种子,让他们成为自信的人。

  无论用什么方法,老师的目的只有一个:教育好学生,使他们有健康的思想、有远大的理想、有正确的人生观、有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的途径也只有一条:爱。惟有平时对学生爱的累积、爱的责任、爱的奉献,才能让学生真正的佩服你,爱戴你,教育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教师应该学会关爱每一名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太阳。作为一线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感受教师和同学们的关爱,使他们都能幸福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一个幸福快乐的教师,才会有一群幸福快乐的学生。教师的幸福是一种精神享受。教师的幸福体现在游刃有余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上融洽的教与学的互动中,体现在单位同事的互助互学中。

  学生是成就名师的最好专家,而教师的反思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教师存有“反思之心”,就会发现自身的不足,就会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就会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教师不断反思,给自己更多的积极心理暗示,“我是能干的,我是快乐的”,那教师必然是幸福的。

  人,应该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只有我们的心态是积极的,我们才会感到生活达到了圆满,我们才会走上幸福的人生之路;我们才能生活得快乐,才能工作得幸福,才能成长得顺利。一个人只有拥有乐观的心态,才有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才能跨出迈入幸福生活的第一步。学会宽容别人、帮助别人,学会快乐别人、幸福自己。只有教师是幸福的,才能创造出幸福的课堂,教出幸福的学生。教师的心态决定着我们幸福的感触,教师的心态应该是宽容的、平静的、阳光的、热烈的。平日里,我们应时常反思自己的内心,享受美好的;不快时,更要反思自己的心态,快速调整自己,保持一颗好心情。

  快乐是一种美德;微笑是一种力量。“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它哭,它就对你哭。”让我们始终以阳光的心态、感恩的心情投入工作、感受激情,我们的人生才能充满阳光和幸福。生命其实就是一种心境。当我们用积极的心态主宰自己的心境,用光明的思维去看世界,我们会发现一切是那么美好,学生又是如此的.可爱。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读后感3

  读完英国作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和美好的生活》一书后,使我感受深刻。

  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懂得赏识学生的老师;假如我是学生,我喜欢生动有趣,真实自然而学有所得的音乐教学课堂。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对学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是一种无私的爱。身为音乐教师,我们更应该利用所任学科的特点,赏识那些后进或处在困境中的学生,赏识那些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所独有的情感艺术中的得到陶冶。

  书中伯特兰·罗素充满了怀疑精神和向传统观念挑战的勇气,通过评估现有的各种教育制度,批驳了陈腐的传统观念,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育改革方案。他分别站在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的角度上观察和思考问题。他还详述了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课程安排、学习方法、授课技巧和美感培养等具体问题。道德教育从婴儿期一直讲到青春期,智育则从幼儿园一直讲到大学毕业。立论有据,极富哲理,处处表现出哲学家思想的深刻性。给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一、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自信

  懂得欣赏学生的老师才会被学生欣赏。音乐课上,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在一次成功的演唱、满意的回答、漂亮的表演之后,心理的感觉是美好的。作为音乐教师,要懂得欣赏,及时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并巧妙的运用鼓励艺术,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记得上学期带了一名学生,在班里学习很差,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倒数几名。正因为如此,性格也变得特别胆小。在一次音乐课上,偶然间我发现她唱歌不跑调。抓住这个闪光点,我及时的表扬她并对她说:“你唱得不错,如果声音再大些会更好。”听了我的称赞她又唱了一遍,与第一遍相比她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以后的音乐课中,我便时常为她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再后来我又鼓励她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帮她树立了自信心,让她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特长,渐渐地我发现她的性格不仅变得开朗、大方,在学习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所以,应该学会赏识学生,经常称赞和鼓励学生,给他以自信心。在指出他的错误之前,首先表扬他好的方面。当学生出现了错误,不应一味地责骂,而应该告訴他们下次怎样做得更好。因为每个学生最初都是一张空白的试卷,我们每一笔书写都是未来的答案。爱学生就要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

  二、在教育过程中要给学生以爱心,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

  学生是最需要老师关心的,这能带给他们巨大的鼓舞,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书中作者伯特兰·罗素说:“没有科学,爱是无力的;没有爱,科学是破坏性的。”他又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要熟悉班级的每一个情况;要事先摸清学生的底细,哪些是音乐积极分子,那些是调皮捣乱“专家”,要能随口喊出部分学生的名字;下课后,可以与学生多聊聊天,多了解一些他们的想法。同时,作为新教师,应充分体谅、爱护学生,不要动不动就发火。对学生不懂的问题,唱不了的段落,要耐心讲解,反复范唱;学生回答错了不要挖苦讽刺;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应乐于接受,给予鼓励、表扬;对调皮捣乱的学生应沉着,不慌不乱不怒,以礼相待或作冷处理。让学生能时时感受到真挚的师爱,乐于在你爱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创新,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伯特兰·罗素认为,最好的教育是挖掘人的潜能的教育。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

  中小学生,就像八九点钟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了活力,往往喜欢明快的音乐,这是他们所处的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必须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别出心裁地引入一些经典流行音乐最为切入点,启发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生还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好动。结合这一特征,在音乐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动态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心理动态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潜能。例如:不妨让学生讲一讲,引导学生为音乐编写一则动人的小故事;说一说,让学生展开想象,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音乐的理解;演一演,让学生按照自己对音乐的感知,用几个富有创意的肢体语言或舞蹈表演来演绎对音乐的理解;跳一跳,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还可适时引入一些舞蹈片段,以点燃学生心中跃跃欲动的渴望;画一画,启发学生运用视听联系,用色彩渲染对音乐形象的印象。这样让学生在动态的学习中,可以避免学习的单一和枯燥,又能启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充分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

  我想,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一件事情,每一堂课都认真地、巧妙地设计,在教学中真正想到学生,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点出发,融入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们在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得到潜能的发挥,那才是真正的教育。

  为此让我们教师一起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自信、有爱的成长环境吧!让学生都能在艺术的滋养中健康成长,让教育与美好生活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