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关于我的大学读后感(精选10篇)

2023-08-07 03:01:07 高考在线

  我的大学读后感1

  这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名叫《我的大学》。

  这部里有《来到喀山》《杂货铺老板》《当面包师傅》《到乡下去》这几篇文章。主要讲了在阿廖沙十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怀着一点上学的希望,去了喀山。但是,他想上大学只是一个梦想,不能实现。希望破灭后,阿廖沙为了生存而奔波,住在破房子里,卖苦力,和流浪汉接触,在面包房工作……而且,他在面包房的时候,听到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他的外祖母去世了。在过了一段时间后,阿廖沙上了一只拖船,离开了喀山,来到了里海地区……

  读完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在当时的苏联、俄罗斯有多少像阿廖沙这样的青年,历经重重困难,却没有上到大学,还经历了可怕的事实:外祖母去世了,多不好的消息,多无法让人接受,外祖母是阿廖沙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是最关心阿廖沙的,是本书里最光辉的人物之一,可她却去世了,为什么好人死得快,坏人活命长呢?还有,我还喜欢阿廖沙坚强的品质,他做事坚定不移,坚贞不屈的品格,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性质、性格,反正,和坏没有关系,只和好有关系。而且,他并没有放弃那一丝的希望,经过七天七夜的乘船航行后,来到了里海地区,这一段经历,也可以算是阿廖沙最伟大的、最让人受益的大学了。

  我的大学读后感2

  最近,我又读了一本好书,名字叫《我的大学》。这本书是高尔基写的人生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告诉我们: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成功!

  这本书主要讲了:高尔基在17岁时,阔别了他的家乡尼日尼以及最疼爱他的外祖母,带着不可破灭的决心和希望来到了喀山上大学,高尔基原本以为能在大学里过上舒心、安宁的好日子,但是命运好像要故意和高尔基作对,但高尔基并没有被命运所征服,努力的去实现自己的梦想,最终战胜了悲惨的命运,冲破了了强大的阻力,成为了著名的俄国的作家。

  读完了这本书,我深深的震撼了,高尔基的命运是如此的悲惨,但是他顽强的与命运打“擂台赛”的精神竟是如此的伟大!

  真应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我的大学读后感3

  高尔基上大学这个想法来源于一个叫尼。叶夫列伊诺夫的中学生。他是一个帅气可爱的青年,他的眼神如女人般柔和,原来住在高尔基的阁楼上。他常看到高尔基手上拿着书,引起了他的关注,慢慢他们就熟了,没多久他就让高尔基相信自己“颇有科研天赋。”他告诉高尔基,随便考好几门,就能得到大学的奖学金,再过五年就成为一个学者。高尔基来到了喀山,来上大学,到了喀山,现实生活为了避免饿肚子,常常找点活计。而跟我们现在比,高尔基的生活很艰苦,而高尔基热爱读书,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有一次,高尔基的小木棚着火了,他们把里边的油一桶一桶搬出来,但高尔基的书还在熊熊大火中,他当时很着急,于是就一本本的搬下来,但时间来不及,有一部分书,被烧掉了,读到这,我都想帮他一块去搬书。

  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高尔基有着上大学的梦想,但现实生活他上大学的愿望没有实现。但是最后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了有名的作家。让我知道,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通往梦想的路不止一条!必须坚持不懈。

  我的大学读后感4

  《我的大学》是描写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书。作者通过对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生活和命运的描写,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成长经历。作者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国,沙俄专制下的黑暗与罪恶是他成长的独特的社会背景,也铸造了他独特的成长方式。

  小说叙述了饱尝人间辛酸的阿廖沙,抱着进大学读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的大学梦很快就破灭了。不久就参加了秘密的革命活动,贫苦的生活使他在伏尔加河附近流浪,和搬运工、小偷、乞丐生活在一起,向工人们传播着革命理想,参加了大学生的秘密组织,鼓励工人罢工等,这所特殊的大学——社会为他展现出一个越来越广阔的新天地。

  当他来到喀山,寄住在一个贫困中学生家里。他会很早发现这位可怜的妈妈的厨房哲学,分给他的每一块面包,在他心中都“如岩石般沉重”,由此他决定“出去找点活儿干,自个儿养活自个儿”。在暴风骤雨的日子里,躲在废墟底下的大地洞里,他顿悟“上大学——美梦而已”,而他又动情地写道:“这个地方令我永生难忘,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这是他在喀山的第一个成长片段。面对苦难的生活,他没有一点抱怨,他的`善良的心充满了感恩和希望。他知道苦难的日子很漫长,他对自己说:“苦难的日子里我变得更加坚强了,生活环境越艰苦,越能磨练人的意志,这个道理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年少单纯,在苦难面前,他更深切地觉察出的是苦难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财富!

  高尔基从小就受苦,但是他没有放弃,我向我们应该学习他,虽然人生的道路有长有困难,但是只有我们有决心一定会给自己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我的大学读后感5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说话。”

  读了《我的大学》这部文学后深有感触,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主人公青年时代的生活及命运,还使我懂得了如何从容镇静地去面对人生的危机与挑战。

  这本书叙述了主人公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嘎山,但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他住在贫民窖里,为了生存,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中干活,这使他体会到受剥削压迫的痛苦,除了痛苦的革命理论,他还劝说发动工人们与剥削阶级做斗争。即使革命斗争的挫折令他有时悲观失望,但是他经受了锻炼,革命思想逐渐形成。

  这部书是1923年完成的,作者高尔基本人出身贫寒,有着不幸的童年。他捡过破烂,当过学徒和杂工,经受了欺凌与虐待。就是在这悲催而艰苦的生活中,高尔基仍如小草般茁壮生长并绽放,我多么渴望像高尔基那样,做一课“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小草!多么渴望他那样,在雨的洗礼中纯洁清新!同高尔基相比,我真是羞愧万分,平时在学习中遇到一点挫折我就难以面对,甚至半途而废。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学习高尔基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就将自己你塑造成一位对社会大有贡献的人才。

  主人公那种强烈的读书欲望,使我想到了家中一本本书,而我却让它们闲着,难道是“书非借不读”?难道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不,当我读完《我的大学》之后,才真正明白“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而退”的道理。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们吸取知识的精华,沐浴智慧的洗礼。这部文学使我受益匪浅,铭刻在我的心中。

  我的大学读后感6

  翻开人生的第一页书,相当于走向人生的道路。《我的大学》是写高尔基当翻开人生第三页书的人生道路。

  这本书叙述高尔基抱着上大学的念头来到喀山,但他很快明白穷人上大学是无法实现的。他住在贫民窑里。为了谋生,他去当码头工人,又在面包坊里干活。这使青年高尔基更多的接近了搬运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密切了和他们的联系,更深切地体会到受剥削、受压迫的痛苦,增强了争取解放的革命欲望。他读马克思的书,接受革命理论。他还不断发动工人与剥削阶级进行斗争。虽然在这个时代,由于反动势力的猖狂,革命斗争常遭失败和挫折,使得高尔基时有悲观失望。但是,在和工人群众的共同斗争中,高尔基得到了锻炼,革命思想日已形成。高尔基就是在这样的“大学”中,成长起来了。

  高尔基的那种顽强学习的精神,使我相信即使人生道路常有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就一定会为自己开辟一条崭新的人生之路。《我的大学》使我真正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路,真正体会到唯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会有所作为。

  我的大学读后感7

  我读完了苏联作家高尔基写的《我的大学》。这部作品是高尔基的三部曲自传体小说,通过对作家自己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生活和坎坷的命运的描写,给我展现了一代人的成长。

  《童年》反映了阿廖沙(高尔基)的父亲去世后,在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岁月。他每天看到的都是令人作呕的丑事,舅父们为了家产而吵架斗殴,愚弄弱者,毒打儿童等等。但同时他又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受到外祖母讲的故事的熏陶,使他对文学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人间》主要说了阿廖沙四处打工,也有时拣写东西卖钱、捕鸟、摘野果,并在打工中学习。生活中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不为环境所屈服的人。他是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去喀山读书。

  《我的大学》写了青年阿廖沙新的人生。他读大学的梦想破灭了,但是懂得了社会才是真正的大学这个真理。这个时候,阿廖沙已经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任何苦难都无法打垮的青年。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佩服和敬佩高尔基,因为他从小就因为家庭的原因,饱受屈辱和欺凌,但并没有打消他对读书、对学习的渴望,反而使他有了强烈的社会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不放弃追求,最终成为了享誉世界的作家。和他比起来,我真的自愧不如。我的生活环境比他好很多,但有时还因为看电视、玩电脑的原因,而把学习推到明天,或是更远;家里的每一个人都对我非常的疼爱,而我还有时和他们发脾气。现在想起来,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我的大学读后感8

  暑假,按时完成作业的同时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这本书。这是作者的自传三部曲,讲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从童年到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其心路历程,透彻而生动地描绘了俄国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历史画卷。我很喜欢这本精典著作。

  这本书太好看了!语言丰富多彩,情景描写活龙活现。主人公阿廖沙童年的经历是非常艰苦的,经济的极度贫困家庭矛盾错综复杂,但和蔼可亲的外祖母让他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严厉暴燥的外祖父在阿廖沙母亲离开之后也渐渐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阿廖沙仍然坚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读书学习是他的快乐。

  读这本书后,让我增长了许多丰富的知识,在增长知识的过程中让我学习到了主人公阿谬沙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仍然酷爱,顽强学习的精神。他爱抄记诗歌,好词好句也感染了我,让我更加的爱读书。这就是我的收获。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正悲惨凄凉的童年生活,使阿廖沙过早体验到世态的冷暖炎凉,也使他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这部自传体作品成就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终于成为俄国近代作家。这本书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第一个伟大代表,是我们小学四年级小学生的必读课外书籍。

  阿廖沙的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今天的我们有着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生存环境,父母的关爱,老师的谆谆教诲,衣食无忧的生活,与阿廖沙当时的环境有着天壤之别,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这本书非常不错!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真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我的大学读后感9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是俄国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说的话,每当我想起这句话时,总要翻开高尔基的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回顾高尔基传奇的一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到书中遨游吧!高尔基在童年时就父母双亡,青少年时期漂泊流浪生活、复杂的社会经历使高尔基亲身体验到俄国劳苦大众饱受沙皇黑暗统治下的痛苦生活。他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他坚定的斗志和决心。

  书中的阿辽沙就是高尔基的形象,他小时候父母双亡,于是,在外祖父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虽然有善良的外祖母疼爱他,但是脾气暴躁的外祖父对他很严格,经常为一些小事而打他。于是小小的阿辽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匆匆读了两年小学,渐渐长大了。外祖父的破产,把少年的阿辽沙赶向社会,他在漂泊流浪的日子里当过铁路工人、面包工人、洗碗工。但是,不论在多么恶劣情况下,始终不会放下他的书本。他曾因为在工作的时候读书入了迷而不小心烧坏了女主人的茶炊,被毒打一顿,背上血淋淋地插满了柴刺,他却没有因此控告主人,只是让主人允许他在工作之余看书,读到这里,我被他那‘读书狂’的精神所感动。可见阿辽沙多么喜欢看书啊!书籍为他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在青年时期,他也曾怀抱着上大学的理想来到喀山,但他这个大学梦很快就因为经济的窘迫而破灭了,只好又继续了他的工作生涯。

  高尔基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更体会到了他在社会上漂泊流浪的悲惨,正是他那不肯放下的书本,给他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最后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这本书包含了太多的含义,希望大家都来读读。

  我的大学读后感10

  在暑假期间,妈妈在网上给我买了好多书,当快递送到,我打开包装纸,第一眼就看见了《我的大学》。我对这本书充满了好奇:这会是一本怎样的书呢?为什么要叫我的大学呢?带着疑问,我很期待地翻开书。

  本书的是马克西姆·高尔基。他是前苏联的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1868年出生于俄罗斯,1936年在莫斯科去世。代表作有《母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童年》《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

  本书的主人公是阿辽什卡。经过阿辽什卡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学,可是他的“大学”却与今天这个和平社会的大学截然不同。

  阿辽什卡遭受了许多生活上的磨难,他没有在课堂里学知识,而是在“社会大学”中成长起来的。他在贫民窟和社会最底层的人生活在一起,他要在面包房和码头打工。生活上的重压让16岁的阿辽什卡没有喘息的余地。但是它通过与社会上那些思想进步、人格高尚的人接触而学习跟好的东西,从不舍弃读书的机会,一点一点地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身心。我认为我们要向他学习,珍惜学习的机会,认真学习。

  阿辽什卡对周围形形色色的人都有着理智清晰的判断。我们也要像阿辽什卡一样,要看清身边人的本性,也要谨慎交朋友,与志同道合的人为伍。阿辽什卡热爱读书、思想独立,我也要在课余时间多读书,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正如高尔基所说:“青年是一种正在不断成长,不断上升的力量,他们的使命,是根据历史的逻辑来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