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长亭送别》读后感

2023-08-13 21:32:15 高考在线

  《长亭送别》读后感 篇1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里的一支奇葩,有人说在这一折戏里突出刻画了崔莺莺的叛逆性格,描写了她对功名利禄视如粪土和对爱情的大胆执着的追求。其实,崔莺莺并不叛逆,她的言行只是一个自然人的本能反应,还谈不上反抗封建礼教。

  有人说,崔莺莺的唱词里有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等表明了她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显示了她的反抗精神。如果以此类推,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难道也是写了一个轻视功名利禄的具有叛逆性格的女子?显然牵强附会。

  那么,此时此刻崔莺莺是怎样一种心情呢?

  首先,崔莺莺之所以不让张生赴京赶考,不是轻视功名利禄,也不是叛逆。只要是一个正常的热恋中的女子都会这样做。相思折磨人啊!什么“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什么“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一朝拥有”!什么“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每个热恋中的男女都会视功名如粪土的,都会有叛逆精神的。现在的一些中学生早恋,在我们成人看来是浪费青春,耽误前程;但热恋中的学生们毅然、决然地投入,宁愿不考大学,也要卿卿我我。难道他们也如崔莺莺般伟大?也是在反抗“封建礼教”?

  其次,崔莺莺不舍得张生去取功名,是因为“夜长梦多”。崔莺莺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说就是怕张生“停妻再娶妻”。一旦张生金榜题名,他将成为高门望族的择婿对象,这个巨大的阴影折磨着崔莺莺。并且,恋爱中的人儿宜小别忌久别,张生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外界的诱惑太大了,休怪他走累了“偏那绿杨堪系马”。也很难说张生不是陈世美,说不定又多了一个张世美,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不是没有历史根据的。

  所以,崔莺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热恋中的女子,在送别的时候所表现出的只是离愁别恨,只是对爱情潜在的危机的一种无奈和担忧,而不是“革命女青年”般的叛逆,也不是反抗“封建礼教的斗士”,只是一个真实人性的本能反应罢了。

  《长亭送别》读后感 篇2

  中华经典是一只车轮,时光是它的圆面,情感是它的骨架,正义是它的轴心。在历史的车道上,它滚滚向前,跳过欺骗的深沟,越过仇恨的高坎。在远方,它看见另一只倒伏的车轮,那就是懂它的人们,经典之所以传世,经久不衰。靠的就是懂它的人们。

  题记

  桃花流水,一时多少爱恨情仇;岁月无情,折煞多少有情人!我手中执着《长亭送别》,顿生一番感叹。

  《长亭送别》这折戏,刻画一位重情的少女---崔莺莺。她的执着,她的忠贞,令无数读者为之惊叹。在她眼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天真地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张生离开后,她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只是昏昏沉沉的睡,独自拭去重重叠叠的泪这样痴情的少女,自然打动了许多人,也包括我。但是,她留给我更多的是对于爱情的思考。

  她是追求真爱还是精神空虚?作为相国的女儿,她从小锦衣玉食,衣食无忧。但物质生活满足的人,精神生活往往是空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要开始追求爱情来满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因此,她的爱是仅仅是对异性生活的.向往。

  她的爱是无私还是自私?一个贵族小姐,久居深宅大院,对百姓疾苦全然不知;而张生家境贫寒,需考取功名支撑门户。她却为满足私欲,不支持丈夫事业,要他陪伴自己。让自己爱的人放弃事业,这样的爱既不会幸福,也是十分自私的。

  她对张生的爱足够信任吗?张生临走之时,她说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这话是她发自内心的心声。她虽怕分离,但更怕张生中状元后,对她始乱终弃,追求更美丽的女人也许这是一个女人的本性,但我认为这是崔莺莺狭隘的一面,对于自己爱过的男人如此不信任,这样的担心自然有些累,与其这样,何必在一起。

  幸福的感觉可能是一瞬间产生的,但要想守护住幸福,却需要一生。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人可以没有刻骨铭心、轰轰烈烈的爱情,对于男人来说他们更不可能为爱沦陷,放弃自己的事业。一份真挚的爱情,或许并不需要多么美丽,只要有了彼此的爱与信任,平平淡淡的爱情也是难能可贵的。

  一个女人绝不愿意嫁给一个没有追求的男人,所以,作为女人要明白,暂时的分别只是为了更长久的团聚,暂时的痛苦只是为了未来的幸福,所以作为一位贤妻良母,不可过于注重霸占丈夫的身心,而应放手,让丈夫干一番大事业。

  为了爱情而不要事业的男人是可悲的,为了爱情而一味苛求丈夫的女人是可怜的,只有二者相辅相成,才会拥有最美丽的人生!

  如果你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中华经典就是那么一个天然质朴的地方,可以让你如同挑着扁担坐在落霞里那般从从容容,可以让你如同坐在屋前品茗般慢条斯理。所以,为了充实自己,读中华经典吧!为了发扬中华文明,读中华经典吧!

  呼吸着,静默着,品味着。

  《长亭送别》读后感 篇3

  很喜欢这句“碧云天,黄叶地……总是离人泪。”万里长空,没有阴雨绵绵,碧蓝的天空,犹如一片透明的草地,偶尔有几匹白马似的云朵轻轻飘过。满地的菊花开得正艳,也是来为将要远行的你送行么?时间好快。转眼,太阳已下山。西风瑟瑟,只只大雁正往温暖如春的南方飞去,留下的是那片不知是谁染红的树林。台眼一望,一抹斜阳的余晖散向那座无人的长亭,把它的影子拉得好长,好长。一滴,两滴……,手背上,点点清凉,是泪么?如果不是,为何心底那最深处有微微的刺痛?夕阳西下,突然觉得,秋愁无罪。

  这些画面,不是说只有莺莺一个人敢面对,其实有很多人都有勇气去面对这干净却带着点低沉的风景,而是我们无法带着那种期望中携有点点绝望的心情去别离。至少,我是这样的。

  莺莺,其实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作家笔下叛逆的代表了,外表柔弱的她,内心比任何人都勇敢,她的骨子里有着别人无法相比的叛逆的血液,或者说,她,根本就不柔弱。因为她敢爱,敢恨,敢别离。一个门当互对的家庭,这位玉人却与无权亦无势的一介穷书生相爱,不是敢爱么?两人从最初的西厢约会到之后的以身相许,不是敢为么?"昨日成亲,今晚别离,不是这个坚强的女子敢挥泪站长亭么?

  我不知道在当时那个轻视妇女的年代,莺莺是怎样做到的,也许是被那从未接触过的爱情冲昏了以被禁锢的大脑,更也许是她认为自己应是一只可以自由飞翔的小鸟,那座繁华的牢笼不属于她。她认为她该做些什么,她做了,也成功了。她不是黛玉,故然叛逆,却有些沉默的气息,最后,当然逃不出那座美丽的宫殿,只落得宝玉宝钗同床异梦,而宝玉与自己只能遥遥相望,隔岸观花,两人不曾跨过那条银河。黛玉呢?可以说是验证了自己的《葬花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了。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心情去看莺莺,也许点点爱,点点恨吧!爱她,爱她那只敢冲破牢笼的小鸟,爱她这个叛逆得有点可爱的女子;恨她,可能是因为自己做任何事始终不能和她一样抵得住巨大的压力吧!

  我想,最后的长亭送别只剩莺莺的自我安慰了:张珙,我与你的爱如水,却不是汹涌澎湃,而是涓涓细流,所以不怕,你勇敢地去远方寻找未来,而我在这里等你。只是可怜你在漫漫征程中会有“家何处,落日眠芳草”的伤感,而我只能望断天涯不见归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