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六篇

2023-08-11 09:53:53 高考在线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一

一直很喜欢杜威的一些思想。所以,便买了一本《杜威教育名篇》放在床头。常常在夜深人静轻轻捧起,细细地品着他的话语。虽常有晦涩难懂之时,但也不乏共鸣之处。每每读到快意之处,我便在笔记上记下自己的感想,权当是和大师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下面是我的读书札记,因字数有限,只摘了几段如下:

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他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她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具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实是离不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个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孩子从出生就开始了接受这种熏染,然而,熏染他的人和环境是怎样的呢?这是值得我们成人好好思考的问题!成人作为人类智慧和道德财富传承链条上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我们具有怎样的智慧和道德?我们有没有资格传承给孩子?我们传承给孩子什么?是高尚?还是猥琐?是博大?还是狭隘?是爱?还是冷漠?是胸怀天下?还是鼠目寸光?是利己利人?还是损人利己??.一切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思考!父母要思考,祖辈要思考!作为孩子没有血缘的“亲人”-----幼儿老师更要好好的思考!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她,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通过别人对他自己的各种活动所作的反应,他便知道这些活动用社会语言来说是什么意义。这些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又反映到社会语言中去。例如,儿童由于别人对他的呀呀的声音的反应,便渐渐明白那呀呀的声音是什么意思,这种呀呀的声音又渐渐变化为音节清晰的语

言,由于儿童就被引导到现在用语言总结起来的统一的丰富的观念和情绪中去。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按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将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

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所有的教育的出发点,都要以孩子的本能和能力作为出发点。谁偏离了这个轨道,或是压制孩子的成长,或是揠苗助长,这种教育就是谋杀!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二

相信大家对杜威这位美国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并不陌生,他是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影响至今,当然杜威的教育名篇多不甚数,然而这些名篇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是由于在当时19世纪上半叶以来美国的公共教育虽然有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当时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还是集成了欧洲大陆和英国就学校的传统,形式主义、呆板的教育仍占统治地位,此时的杜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开始从事一系列的教育事业和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其中杜威的早期作品中,《我的教育信条》是他在芝加哥大学期间早期撰写的一个纲领性著作,因此我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挑选阅读了《我的教育信条》,而后有了个人的心得体会。在《我的教育信条》里,杜威把自己的教育信条分成了五条:第一条:什么是教育;第二条:什么是学校;第三条:教材;第四条:方法的性质;第五条:学校与社会进步。他的教育信条里明确地分析了每条的重要性与意义。下面是我自己在阅读这些教育信条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在该篇著作中,杜威在自己的教育信条里把什么是教育放在了第一位,说明了教育是核心地位,在这一信条里,杜威明确的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人的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一过程几乎是从出生时就在无意识的开始了。这说明了杜威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手段去实施这一过程,并非是最终的目的。他还强调了教育是为了对儿童能力刺激而来的,这无疑是肯定了教育是针对儿童能力的,并非只是如传统的形式主义、呆板的死记硬背,这是杜威在长期的探索中得出的有别于其他学者的,是适应当时美国教育的现实情况,这一信条认为儿童应该是为适应社会而教育的,不需要一些无所谓的与社会活动不相符的 1

课程教育,这在当时是很大胆的想法,的确,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并非只是纸上谈兵,毫无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里不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是社会的实践;因此杜威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强调了它们是平行排列的,也是有机的联系着的,决不能偏废。在最后,杜威明确地表明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并要加以把握,明白它们的意义,这样才是教育。

学校是作为实施教育的最佳场所,所以杜威在信条里阐述了所谓的“学校”。他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形式,而儿童作为教育的对象,就应该把学校设置成一个真实的接近生活的而生气勃勃的地方,这样儿童才能更轻松更容易的学习,也就是说他所认为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现实版的社会,是简化的,属于雏形阶段的,这样就能培育出更快适应社会的人才。但是这一想法与当时的传统学校是相违背的,但是却是更适应时代的要求;反观中国的传统学校,教室是老师在讲台教学,学生听讲的地方,而且老师的权利最大,是不可挑战的,导致了学生怕老师,学习有压力,是个人人都惧怕的地方,因此学生都希望放学后马上回家,不希望呆在教室,特别是传统的私塾。杜威的这种“学校”的提出无疑是让儿童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在杜威的学校里,教师的职务不是把某种概念强加给儿童或是让儿童形成某些习惯,而是作为集体的一个成员来选择对于儿童起着作用的影响,并帮助儿童对这些影响作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观点打破了传统教师是主角的思想,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权利得到了空前的提升,让学生更能快乐的学习。这是当时无人敢提出的观点,这无疑是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虽然未能全面实施,但这却是空前的飞跃,为现代的美国教育甚至全世界打下了牢固的教育基石。

在杜威的第三条信条里,他认为学校不应该给儿童太多与社会无关的专门科目,这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应该是选择与儿童本身相适应的社会活动。这不正是现在很时兴的什么开发智力教育等等之类的雏形吗?过去传统的教法只是把教材上规定的教学方案教给儿童而已,并没有注意儿童的年龄,忽视了他们的天性,杜威这一思想不是对成千上万的儿童的恩赐吗 ?这也为这些儿童在健康成长过程中提供了基础,再也不用逼着学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年龄的课程了,甚至是阻碍了儿童思想活跃的天性的发展,这也就大大提高了儿童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就是杜威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他认为教材应该有的意义。

既然有了基本的教育、学校、教材,那么就可以上升到了方法的探究,也就是杜威教育信条中的方法性质,他针对了儿童的能力先和兴趣发展的顺序问题做了论述,他认为首先应该是要遵循儿童的本性来发展儿童的心智,而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就儿童本身来说,儿童对所见的事物是直接的感知,所以只能是直接的表达所见的事物,但是还不能把心中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所以在教育儿童时应该要考虑儿童身体的发展状况。当然儿童学习的新知识的动力来源的是兴趣,没有了兴趣也就不会推动儿童去学习新知识,杜威认为只有经常观察儿童的兴趣才是教育的最大帮助,是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根本,否则很难调动儿童的学习动力,这一思想在当代有很大的影响力,不管是学习任何东西,如果没有兴趣也就很难达到你所要达到的成功,所谓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在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中始终都离不开社会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第五条信条里说的是学校与社会进步,但是杜威阐释的却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及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因为学校是教育的最佳地方,所以杜威把学校与社会进步等。

同于教育与社会进步来阐释了吧,他认为教育是对社会的一种道德责任,通过教育,社会能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所以坚持学校也就是教育是社会进步和改革的最基本的和最有效的工具,是每个对教育事业感兴趣的人的任务,这里指的是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应当是指引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他这样的思想无疑是说学校是将来存活于社会的必经之路,强调我们要努力学习,以提升社会文化素养,重视教育。

读完《我的教育信条》后,我了解到了杜威的教育是大胆设想,大胆创新的,他的实用主义是完完全全的与社会联系起来的,但是并非是无中生有的,他是通过联系当时美国社会以及借鉴了前人的经验,不断地摸索出来的,这对我们现在产生了极大地影响,在当时也一度因起过轰动,虽然后来他的儿童中心主义被很多人否定了,但是我们现在所用的教育难道没有受他的影响吗?他的思想难道不是对美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飞跃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不正是他在摸索中的成品吗?他应该是获得我们的肯定的。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三

夕阳已落下,窗外只剩一抹浅红的云霞,匆匆忙忙又是一天,今天上了四节课,没有闲暇读书,只是早晨读了几页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写几句,算是对这一天读书的交代吧。

杜威首先阐释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

他说:我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就在无意识中开始了。他不断的发展个人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

唯一的真正教育是通过对儿童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景及各种要求所引起的。

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的。他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个也不能偏废;否则,不良的后果便随之而来。这两者,心理学方面是基础的。儿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并指出了起点。

因此,如果对于个人的心理结构和活动缺乏深入地观察,教育的过程将会变成偶然性的、独断的。如果他碰巧能与儿童的活动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么它将会遇到阻力,不协调,或者拘束了儿童的天性。

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他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这些能力、兴趣和习惯必须不断地加以阐明——我们必须明白他们的意义是什么,必须用和他们相当的社会事物的用语来加以解释——用他们在社会事务中能做些什么的用语来加以解释。

我认为,杜威对教育的理解是辩证的,他提出教育过程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社会学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两方面是有机的联系着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四

在寒假里,我抽空读了《杜威教育名篇》, 在《杜威教育名篇》这本书里,下面三句言简意赅,又回味无穷的话概括了杜威对教育的本质和涵义的诠释。 第一句,教育即生活。第二句,教育即生长。第三句,教育即改造。

“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杜威教育名篇》P4

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给当时的美国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在今天我们的国家里,同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在朋友聚会时。谈起现在有些学生,对生活感到很茫然,学习没有目标。究其原因,大家一致认为第一可能是现在的孩子生活太安逸了。衣食无忧,没有了学习的动力,第二呢可能就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挥下,一些教师似乎是只为考而教,一些学生似乎是只为考而学。

“现在教育上的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这些东西的价值被认为多半要取决于遥远的将来;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杜威教育名篇》P5

如果教师不是唤醒学生内心的追求,如果学习不是凭借学生自身的内在的动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即生活。我认为杜威是在强调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然地衔接、巧妙地接轨,而不要互相脱节。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在口号中喊,如何落到实处才是我们教育主管部门和每个教师的职责所在。不过,我发现,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的生活。作为教师,有时会感觉到在强大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面前,学校教育力量的微小和不足。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更准确一些。用好生活出现的教育的场景和契机,对于家长和教师而言,教育不仅需要娓娓道来的言传,更需要潜移默化的身教。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五

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教育就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回想以前经常跟学生说,“这个单词以后用得到”,其实,更加重要的是告诉学生这个单词你们现在用得到,并且正在用。比如进行水果词汇拓展的时候,有一位学生问椰子怎么讲,”Coconut”一词已在嘴边,但终究还是收了回去。我反问这名学生,你喝过椰子汁吗?哪里有卖?椰汁的瓶子上是否写着它的英文?这个学生先是满脸疑惑地看着我,然后豁然开朗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有的!放学后去超市找,明天告诉你。教育与生活必不可分,教育就在生活中。

教育其实就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我一直都认为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生活中摄取知识,从实践中掌握知识才是硬道理。从大的方面讲:教育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从我个人出发:辅导工作是因材施教的、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的引导。

二、“五步”教学方法

杜威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赢得众人赞誉的“五步”教学方法。其大致为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比较熟悉且感兴趣的情境,接下来学生从中发现问题,并尝试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然后利用推断,推理等进一步解决问题,最后是检验设想,直到问题解决。

教学活动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学生首先在学校

设置的熟悉情境中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那么,学生如果在生活中遇到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学校教的不是知识,而是怎么学、怎么解决。

三、“生本思想”与“儿童中心论”

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和现代教育倡导的“生本思想”是相通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儿童(学生)应该是教学的中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 杜威认为,学校生活组织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是起点,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强调说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 在强调“儿童中心”思想的同时,杜威并不同意教师采取“放手”的政策。教师不可以采取对儿童放任的态度,放弃指导他们的责任。

强加于人和放任自流是两个极端。由于教育过程是儿童与教师共同参与的过程,是他们双方真正合作的过程,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接触更亲密,从而使得儿童更多地受到教师的指导。杜威说:“教师作为集体的成员,具有更成熟的、更丰富的经验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设计中继续发展的种种可能,不仅是有权而且有责任提出活动的方针。”在他看来,教师不仅应该给儿童提供生长的适当机会和条件,而且应该观察儿童的生长并给以真正的引导。

四、作业的主动科学性

杜威在“课程中的游戏和工作”中提到“近代心理学已经把复杂的本能的和冲动的倾向代替了旧理论关于普通的和现成的心能的主张。”经验表明,当儿童有机会从事各种调动他们的自然冲动的身体活动时,上学便是件乐事,儿童管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在我观察的学生作业中发现学生不喜欢做一些死板的、学术性很强的作业,作业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这应该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长期难以解决的一个大难题。出现此原因是多种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作业缺乏“科学性”。这就忽略了教育教学中的根本目的。

为了增强作业的科学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把“我的作业,我做主”提上了班

级一周目标。首先,我为同学们设定一个范围,请同学们来出英语翻译题。其次,准备一本专门的出题本,在第一页写好出题的要求:(1)书写端正、认真。 (2)内容为学过的句型,要求句子有一定的难度,有创意更佳,中英文对照。(3)写好出题者的姓名。这一下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同学们一个个把收举得很高,都很乐于出题。才两天,出题本上就有二十几道题目了。接下来,全班同学每天做5题,首先自己思考,实在不会,可以求助出题人。作为老师,我欣喜地看到学生们聚在一起讨论怎么出好题,看到学生把出好的题目用最漂流的字体写在出题本上,还看到出题者辅导后进生完成作业。学生们好思、乐学的氛围就这么营造出来了。此时,上学便是件乐事,作业不再是一种负担,而学习也比较容易了。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适应19世纪末美国社会大变革需要而产生的,,当前我国社会同样处于全面的转型时期,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积极借鉴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的肯定成果,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改革新思路,对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杜威教育名著读后感500字六

一、研究教材

杜威认为教授以知识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种教材为基础所组成的学科课程,是传统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杜威批评这种“早已准备好了的教材”强加给儿童,是“违反儿童的天性”的做法,它会阻碍儿童的生长。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应该是儿童自己的活动所形成的直接经验,应当从“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针对我国,针对当前,教师手头有的是系统的汇编教材,如语文教材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如果对教材的处理变“学教材”为“用教材”,也不失为是对杜威关于教材这一观点的变通。所谓“用教材”我认为本质是挖掘出它呈现知识点的方法,用它来指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每次上公开课,我们又都有这样的体会,思想上重视了,钻研教材的时间长了,发现可教点很多,远不止教参上所给予的。

因此也就有了同课题评优课比赛中 “八仙过海”的精彩演绎。如初中语文第七册《紫藤萝瀑布》这篇散文,作者把紫藤萝花描写得极其辉煌,通过推敲文字得出原因:首先,文章抓住了花的“盛”这一特点;其次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再者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最后由“一树花”——“一穗花”——“一朵花”看出,写景中还有一定的顺序。再如《春》里面描写“春花”还写了蜜蜂、蝴蝶,还想象出“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样的虚景。这样,“如何写景”这一知识点就被挖掘出来了: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运用修辞、注意顺序、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而如何赏析句子的方法也呈现出来了:抓住几个词语、说出修辞、写作手法及其作用,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这是教参上所没有的。

试想,如果我们平时的每堂课都能潜心挖掘教材中众多的知识点、能力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选择、确定训练重点,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提不高呢?

二、研究教法

杜威把活动(“做”)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他反对学生坐在固定的教室里“静听”和死读书的方法。他认为以儿童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活动既是教材也是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中应着重解决的是儿童怎样学。杜威根据自己提出的思维“五形态”理论,设计了教学的五个具体步骤:

(1)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即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

(2)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

(3)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

(4)他必须负责一步一步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5)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来检验他的想法,使这些想法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去发现它们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维”是传统教学方法与他的方法的根本区别。

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只要是能调动学生体验,激发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法就是好的教法。换言之就是要加强学生主体性教学的研究。尽管我们知道其重要性,但是教师真正能在平时研究学生主体需要,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创新教法的又有几许?或许有人会提出质疑,每年各级各类评优课、观摩课、汇报课、公开课还不多吗?他们难道不是在演绎新的教法吗?是的,不管这堂课成功与否,我们都得肯定你,因为你是做了研究,你是在努力贯彻新课程理念。但是即使你得到了特等奖,那也只是对你这一堂课的评价,我要问的是,你平时也能做到如此研究教法吗?我们的学生的能力决不可能只通过一学期一两节公开课上的学习得到提高的。所以,我认为创新教法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坚持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是作些探究的,效果还不错。下面列举几种操作性较强的做法:

1、加强学科综合

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诗时,我尝试着让学生跟我学唱王菲的《但愿人长久》一歌(其歌词与诗歌的内容是完全一致的)。在婉转动听的旋律之中,学生情趣盎然,在歌声中感悟诗歌的内涵,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意蕴。课后则采用歌唱的形式替代枯燥的背诵,学生对这种教法喜欢极了。

2、引导学生体验

作文教学时,老师即使为学生讲遍写作技巧,读遍美文佳品,学生的作文水平还是捉襟见肘。学生写作需要的是感受,不是概念。令教师苦恼的是学生圈囿于课堂学习,生活经验少,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就要从现有条件出发,研究对策,寻找、安排一切可让学生体验生活的机会。直接体验如跳绳、踢毽、拔河、喝茶、煮茶叶蛋、挖荠菜包馄饨、实验基地制作茶壶、运动会开幕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观察思考,然后写作;间接体验如国内外各领域发生的大事:经济危机、环境问题、“神六”升天、奥运会、兽首拍卖、感动中国人物等等,让学生上网、看报、找图片、作讲座,然后写作。这样有了体验,再加上一定的技巧,相对而言,学生的作文就鲜活多了。

3、坚持下水作文

作文教学时,教师如果一味“述而不作”,高高在上,他就没有多少信服力。一学期一次和学生一起完成“三规”作文。即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规定的题目。师生当堂面对面地完成,师生间交流作文感受,交流作文得失。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作文教学研究。说实话,有时学生在语言表达和行文构思胜我一筹。孔子说过“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很公正地作评价,学生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慢慢地学生对写作惧怕心理减少了,对写作的热情增加了,如何写好作文的悟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