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巨著人类简史有感初中作文五篇
2023-08-08 06:26:21读人类简史有感高中范文
2023-08-15 11:38:58读人类简史有感心得体会
2023-08-02 08:53:43巨著人类简史有感美文佳作
2023-08-03 05:52:30契科夫变色龙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六篇)
2023-08-18 02:42:22世界是平的读后感(精选六篇)
2023-08-05 01:32:37我想去看海读后感550字
2023-08-14 01:53:34女人爱情的感悟语录
2023-08-12 19:15:09西游记读后感600字大全
2023-08-04 04:35:08精典爱情告白语录精唁子
2023-08-02 09:26:50巨著人类简史有感初中作文五篇
2023-08-08 06:26:21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800字参考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1
读《明朝那些事》是在靖的推荐下,虽一直知道此书火爆,但从未燃起阅读欲望,因莫名之中就不喜明朝,让我如何读?若是讲唐朝那些事、汉朝那些事,我定早早追上了。
不喜明朝原因很简单,总认为这个朝代过于残酷,剥人皮、悬尸头、廷杖都让人感到白色笼罩。季老先生不是说,总应相信人会越变越好的吗,可我总觉明朝是打压人性的善,却将人性的丑恶与阴暗搬到台前,把这些本应躲藏在阴暗中的恶灵,却在那个年代公开化、扩大化、极致化。虽然要求众生都按仁人、君子标准行事,未必可行;但“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表面态度仍需正名才好。明朝在“人权”的态度上,与汉、唐无法相比,这是历史的倒退。
读此书之前,我对明这一朝的功绩,实在数典不出记忆深刻之处,似乎除了紫禁城,这个朝代就干了一件事——“勾心斗角”。在我固有的印象里,谈及明朝政治,其斗争不可谓不激烈,在这个舞台上,表演者们穷尽一切阴毒手段,完美展现人性丑恶;在经济上,明朝抑制商业,将宋历经千辛培养的“资本”苗圃摧残殆尽,这成为中国后世经济发育不良原因之一——先天不足啊,以此看来,这也是一种退步。
但我也并非对明朝的贡献一无所知,发达的航海技术和举世闻名的紫禁城,这是我仅能说出的两项题目。明朝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使航海技术得到发展,但此项行业未能持续,否则马尾海之战、威海卫之战不至于输的狼狈不堪,这不过是一项夭折的产业。如此理顺下来,可夸扬的只剩紫禁城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了。
现在已读完第一部,对明朝的功绩又有新认识。第一次知道原来朝鲜的名字是朱元璋给起的,为“朝日鲜明之国”之意。也许我现在知道,显得有点弱弱的,但是确实才知道。
再则,所学专业促使我需了解史实,但二十四史也并非部部要读,于是在懒惰的趋势下,自然而然忽略明朝。但是上个月见靖,他推荐此书,况且并非史料,又早闻此书甚火,应不会离我胃口太远。
于是展开架势,读将起来。很快被作者文风吸引,确实印证了作者说的“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这句话的核心内容在高校内早已展开过讨论,记得读书时,有三次听及此言。
第一次,是一梅老师在历史文选课上,她说对初学史之人,就应深入浅出的引导,否则生涩的资料会让人立刻失去兴趣,但现在高校内的老师,被职称及论文所困扰,只有发表专业论文,才可聘得职称。这样就没有老师愿意要花时间写上一篇科普性文章,因为那东西不能成为聘职称的筹码,所以无人肯费心思做这些事。但梅姐说,她是想通了,即使不能聘上职称,也要为自己的心愿做上一次这样的事,所以有《中华古诗文名篇诵读》出炉。
第二次,是在中国古代史的课堂上,由陈峰老师主讲宋、明史,他亦提到历史本是鲜活的,且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写出了《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研究》,书中文法生动,但终是一本以研究为目的,为聘职称而下的筹码。
第三次,是在和师兄、师姐的讨论中。我们院有个学生刊物叫《望族》,当时在全校都颇为流行,我哪会也是这个社团的主干力量,这个社团常有讨论活动。在某次讨论中,我们主编(何赞,湖南人,考古学,真正喜欢的是新闻,货真价实的人才),认为历史是可以写的生动的,但历史系的师姐坚持,写史怎么可能生动?历史和文学是有差距的,除非是胡扯乱侃的野史。我当时赞同主编意见,但我的确也不知道怎样写、怎样构思才能让历史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后,发现真的有人做到了,真的是个神人那。若是何赞同学当时励志要证明“历史可以写的生动”(这是他的原话),我相信这位人才肯定也能做到吧。总之我在生动的描述和诙谐的讽刺中,开始阅读被人总结后的明史。
作者笔锋幽默犀利,在文中营造出许多有趣气氛,即能看到武侠小说常用的侠客式描写(如:朱元璋看着眼前这个面露轻蔑之色的和尚,沉默良久,突然大笑!笑声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久久不去。住持大惊失色,朱元璋站起身来,缓步走向住持,突然抽出腰间宝剑,将剑架在他的脖子上!住持再也掩饰不住,惊慌失措,颤声说道:“你想干什么,如要钱财,可以给你。)”,也能感受现代人的冷幽默。(如:这就类似现在开口问学历,他是北大,我是清华,您呢,总不能说是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吧。)
书中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不似传统史书中尽量避开感情色彩,反而是尽显喜怒哀乐,但在这一过程中,作者仍然保持了读史的科学态度,利用了分析史料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作者的分析过程应该是严谨的,是科学的,但最终为大家展现出来的结果是生动的、鲜活的(如:对岸的陈友谅也在沉思,但他考虑的却是另一个问题。从自己参加起义开始,脑海中似乎就没有信义这两个字,为了走到现在的位置,我杀了很多人。倪文俊赏识我,提拔了我,对我有知遇之恩,我杀了他。赵普胜是个老实人,对我很尊重,把我当兄弟看待,我杀了他。徐寿辉把权力让给我,只想活下去,我杀了他。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是吗,心黑手狠才能取得胜利,因为在你弱小的时候没有人会可怜你!我相信我所做的没有错。为了今天的权势和地位,我不稀罕什么名声,让那些道学先生骂好了,手中的权力和武力才是最重要的。我背叛了很多人,他们不再信任我,随时可能背叛我,但只要我拥有最强的力量,我就能控制一切!)。
文章字里行间都透露出认同感,是相似性的那种认同感,将白话文口语化的相似性,大有一副平时神侃的状态。这样的神人到底是谁呢?《明朝那些事》作者:当年明月,1980年生,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专业,海关公务员,可谓80后草根族。
难怪了,80后吗,还是草根,同类啊,说话最重内容,不讲方式,怎么高兴怎么讲。上一辈说这是目无尊长,不懂礼数,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要求人人平等的时代,尊重是放在内心的真诚,不在举手投足间的虚伪。看到石悦的资料后,我有点偷乐,因为这从另外一个方面坚定了我的某些看法,80后就是80后,在细枝末节的礼数上、规矩上,不需按照60、70的脚步走,我们有我们的成长背景,80后需要不同的标签。
第一篇读后感,有点长,后面会短些。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2
在读《明朝那些事儿之前》我特意去网上搜索了下此书的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是网络上连载的中国明朝历史故事,当时掀起了一股明朝热。作者本名石悦,他花了3年时间在论坛上连载完这本书,边写作边将其集结成书出版发行,该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7本。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第五卷《帝国飘摇》是续第四卷《粉饰太平》中皇帝潜心于道行,首辅严嵩致力于专权和贪墨导致财政匮乏空虚,大明身处于危机之中。于是开始了内争和外战,首先交代了徐阶通过明争暗斗成功铲除了严嵩,而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陆续开创大明中兴之世,并拯治吏治腐败,实行财税改革,推行万历新政,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局面,可他们最终的结局终是悲惨。他们虽勾心斗角,心狠手辣,但大多都是为朝廷尽心尽力。
外战即是援朝抗日战争。外战同样精彩,战争场面波澜壮阔、杀声震天,名将们一一登场。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好评如潮是因为他把枯燥的正史写得生动、风趣,在他笔下的人物一个个都充满活力和朝气,让那一个个名字不再是刻板的字符,而是活生生的真人,看过的人没有人说不喜欢读这本书的,也许是文风的关系,读起来一点不嫌累,但更重要的,它的内涵在深深的吸引着我。 觉得佩服至极,读了一星期就收获了很多,不仅仅是补习了明朝的那段历史,还领悟到了历史之外的道理。
在朝廷上的明争暗斗,无论忠臣还是奸臣大都是人前一套,背后一套,勾心斗角,一步错步步错。人与人之间哪里还有真诚、信义可言?有的只有利益。但在重头boss——皇帝的圣旨人人都如蚂蚁:满门抄斩,灭九族,还有的灭十族,冤案就此诞生!幸好我活在21世纪中,不用过得如此提心吊胆,步步为营。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3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历史,每次读来总是心潮跌宕起伏,那些事儿又都是大事,平凡如蚁的事,正史不关心,野史也不疼爱,既然是大事,就总会引来很多的假设,总会假如这个不这样,那咱们国家早就怎样样啦,如果那个不那样,咱们早怎样样啦。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个事儿,就没有如果的,哪怕你是王侯将相。但这也就构成了后人在阅读历史时的一个微妙的心理,这种奇妙的品味过程,坚信每个读历史的看官都深有体会的。
本书从明太祖朱元璋的一份档案开始,细数朱元璋的小名——朱重八,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等,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之后,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决定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此刻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决定。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务必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决定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我看到了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中,他利用徐达的多点围攻的冲锋旗开得胜,而后常遇春的单骑救主,再是猛男丁普郎的冲锋,最后致命一击——火攻。这几板斧抡得陈友谅一败涂地,而后用安抚俘虏的命令获得民心,并一举消灭了他当皇帝路上最大的敌人。这几招看出了朱元璋对海战的精通——兵贵神速,旗开得胜;他的眼光之准——关键时刻常遇春一箭射中孤军深入、勇不可挡的张定边;不断败退中,丁普郎无畏的冲锋……当这些名将都被朱元璋纳入麾下时,胜利还难吗?其实,他最狠得是最后一招,利用不杀降的政策广博民心,将陈友谅的军队弄得支离破碎,再无还手之力。不得不承认,朱元璋是个军事天才,小时候放牛、讨饭的状况下能有如此出神入化的军事才略,实在难能可贵!
明代,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最明显的体现。在政治制度上,朱元璋基本照搬元朝,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lz13)由六部分理朝政。这么做其实是透过分权来抓权,他将军政大权全都集中到他手里。但这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对于精力旺盛,每一天加班加点批奏章的朱元璋也是累得够呛,于是他另设内阁,参与决策,减轻负担;而后内阁首辅权倾天下,连皇帝的圣旨都能够不批,想整谁整谁,这和明太祖的内阁制度是有直接关联的。
“时势造英雄”是真理!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他的过人之处不多,但有一点对他的对手来讲是“致命”的,那么就是“缓称王”政策,这能让他在高举“自然法正义”旗帜的基础上巧妙地周旋在蒙元和陈、张之间,先是“帮忙”蒙元“剿灭”陈、张二人,然后再对蒙元“反戈一击”。考察历史,我们发现国民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和改革开放初期的“韬光养晦”理念都有“缓称王”的影子。
朱元璋一生杀人如麻,他的统治时代像极了苏联的“大清洗”时期——政治上极端恐怖,经济水平和军事力量却都有了长足进步。尽管如此,中国的朱元璋还是要比俄国的斯大林优秀:斯大林搞大清洗,主要目的在于铲除异己,只是徒有“肃反”之名罢了,他把杀人当作目的;朱元璋虽也滥杀了不少无辜,却也几乎没有放纵一位奸臣,杀人在他眼里只是手段。但总会有人会为这种人才的超多流失埋单吧: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死亡2000万的惨痛代价,而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则丢掉了江山。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
朱元璋的失误之处也许在于他太坚信责罚、杀戮的功效,而忽略了制度的完善和教育、感化吧。但是,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的是非功过早已载入史册,人们心中自有分数,又岂是你我能够毁誉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历史风云即便,各个英雄人物流星般横空出世。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当年的人、事早已灰飞烟灭;然而,大浪淘沙,他们这些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更加灼灼生辉。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4
说起《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呀,我就感慨万千。原因只有一个:这本书写得太好了。首先这本书主要是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明朝这三百年来的一些事情。该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及身份低微的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面的解说,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是这些因素使历史不但变得不会枯燥,反而还变得轻松有趣来了;大大的提高了人们对历史的兴趣。
这部书一共分为7部,每部都有每部的特色与精华之处。
先说第一部《洪武大帝》:朱元璋生于乱世之中,背负着父母双亡的痛苦,白手起家,他没背景,没后台,没依靠,他的一切都是自己争取来的,他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掌握,从死人堆里爬起来,掩埋战友的尸体,然后继续前进,继续战斗。
朱元璋的那个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但是,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还有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最优秀统帅的称号非朱元璋莫属。他几乎是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越接近对方的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每一种主张的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的群体。如房地产商一定说房价会不停的涨,电信公司一定说自己的收费很便宜一样。而农民的主
张只可能是种地或者收租。
驾崩后传位于长子朱标之子朱允炆。后朱棣以“靖难之役”的名义夺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朱棣的心理:必须亮出自己的獠牙,才能有效地控制住所有的人,即使是皇帝也不例外。)
再说第二部《万国来朝》:内容是从永乐大帝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郑和七下西洋,修筑《永乐大典》,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
从这段精简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朱棣是个合格、优秀、杰出的皇帝,他做了明朝历届皇帝没有做也做不到、不敢做的事情。有惊人的胆识、智慧、与才干。在他领导的大明王朝可谓大明王国最为巅峰的盛世,它决不亚于朱元璋的时代,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永乐盛世!
之后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
而第三部《妖孽宫廷》是接续上篇:从明英宗朱祁镇成功复辟的“夺门之变”后写起,叙述了忠奸不分的朱祁镇听信谗言,杀害曾救其于危难之际的大功臣于谦,而这也成为他继“土木堡之变”后在历史上留下的又一大污点。而在他病逝后,相继继位的两位皇帝宪宗和孝宗,真可谓是一个个不折不扣、无所作为的懦夫……
第4部第四部《粉饰太平》:从嘉靖即位、议礼之争开始。嘉靖皇帝借议礼之争清除了一批前朝旧臣,总揽大权。此后他的生活日渐腐化,一心想得道成仙,国家大事抛诸脑后,奸相严嵩因此得以长期把持大权。同时大明财政空虚,兵备废弛,东南沿海的倭寇和北方的蒙古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第5部第五部《帝国飘摇》:这部书共分两大部分,一为内争,一为外战。内争写严嵩倒台后徐阶、高拱、张居正三人各施手段,你方唱罢我登场。三人都是实干家,都为中兴朝廷呕心沥血;同样又都是阴谋家,铲除异己心狠手辣。而这两者均以张居正为最:改革遗惠万民,荼毒殃及门生。外战亦即援朝抗日战争,场面波澜壮阔,运筹神鬼莫测,更塑造了李如松、李舜臣、邓子龙等一系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英雄人物形象。
虽然一样是说史,但当年明月用的笔法,却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而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
第六部《日落西山》:第6部主要讲述了晚明由“三大案”引发的党争,魏忠贤兴起及袁崇焕之奋战。自张居正去世后,便无人敢管万历,为争国本、查妖书、打闷棍,他与大臣展开拉锯战,三十年不上朝。东林党却因此发展壮大,为把持朝政,与齐、楚、浙三党明争暗斗,借国本之争,扶持明光、熹宗二帝即位,成功掌握政权。魏忠贤以平民出身,利用熹宗昏庸,又傍上皇帝乳母客氏,与东林党展开对决。在外,援朝抗日战争后,明防御线转至辽东。没落贵族之后李成梁打蒙古、灭女真,成为一代枭雄,却养虎为患,努尔哈赤借机兴起,统一后金。为抗金、守城、夺失地,在帝师孙承宗的带领下,袁崇焕从一介文人成长为边疆大将,坚守孤城,最终击败努尔哈赤。
不知不觉到了第七部了,第7部也是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是对这样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这部书说完啦,还是那句话,“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
你们说《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是不是一本实实在在、不折不扣的好书呢?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5
高中之前,于学习上而言,我是个妥妥的王者,包括作文;高中之后,多年无“进项”,吃过去的底子,文笔词藻一年不胜一年,甚至写篇文章都找不到中心,无逻辑,乱七八糟。归根结底可能是,没活明白,没想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是我许多许多许多年来认认真真阅读的第一套稍有深度稍有营养的课外书。非常喜欢书籍,非常喜欢囤书,也非常喜欢看书的感觉。但是沉下身看书的动作,完成的过于艰难。静不下心,沉不下心,闭不上嘴。
“归功”于这么多年脑袋中的“空空如也”,想写篇读后感都感觉分外艰难,无从下手。2019年10月1日开始阅读,至2019年10月23日,完成我的《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次阅读,到今天,也就是2019年11月6日才提起笔,想试着写下三言两语,是学习,是锻炼,是思考总结,也是成长。
说实在的,读完这九本,我脑子里并没有许多东西。或者更确切点,我应该这么说,读完这九部,我所得的,脑子里理不出来,嘴巴说不出来,文字写不出来。大概,就只是有坐下来态度端正的读了那么厚的九本书罢了,还颇为自得呢。
且尝试着说点比较有感触,记忆比较深刻的二三话吧。
命运。或者说是气数。大厦欲起,四方来助;大厦将倾,八方来推。这两个词,我更愿意用一个不大恰当的词语来理解:大势所趋。无论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还是明末皇帝朱由检,他们的处境、结局,都是“大势所趋”。成与败,是与否,也许那天的风、那天的云彩都来出力了呢。一命二运三风水,你信吗?我想说,命是由实力与运气组成。实力万万不能少,运气也必不可缺。实力与运气的关系就像努力与天赋的关系。后者是突破天花板的绝对力量,但是没有前者,你连天花板都到达不了。总而言之,运气不好,命不好,才更需要努力啊,不然你永远无法逃脱泥沼,见得阳光。你身之所在,即为你眼中之世界。在心中还尚存希望,尚有期盼的时候,请试着努力去看看另外的世界。
好人与坏人。《断背山》导演李安说,“人不能用男女、阴阳,这样百分之五十和百分之五十来分类,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很多元素在里面,都有不一样的成分,不是那么可以简化、固事化的。”这个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没有什么所谓纯粹的好人与坏人。都说“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是的,于谦们、杨涟们是有气节有骨气有坚守为他人的好人,也确实不怎么长命。他们的一生太苦太难。迟到的正义只是真相而已。值吗?历史告诉我们,值得。但是你们呢?苦吗?可能已经永远沉睡在地下的他们觉得心满意足,得偿所愿,死得其所。想不明白,一个人的身体里得有多少力量,迸发多少激情,才可与世界为敌。坚守本心,终其一生,哪怕明知没有未来,哪怕深知将不得好死。是的,历史留下证据,告诉我们魏忠贤是个怎样的人,他声名狼藉,臭了这么多年,并极有可能永远臭下去。但你不能否认,当年,于他的那个时间、那个年代,他爽到了啊,并且以渣为荣,不觉得自己有错、错在何处。人之初性本恶没有一点毛病。若不是打娘胎里生下来,被教以法律,说以道德,说能束缚自己七情六欲我想爽的心情?最后,提一嘴这九部书中就我目前的浅薄认知而言最喜欢的人,张居正,一个干实事的有才能的作风有问题的人。以恶法留己身干实事。你眼中的善也许就是他人眼中的恶,立场不同,善恶不同。
最后,说一说成功吧。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就是成功。于谦是,杨涟是,杨涟是,张居正是,魏忠贤是,黑衣宰相也是。被成长修正过的喜欢也是喜欢。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希望下一个读后感会有所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