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后感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

2023-08-07 08:32:32 高考在线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1

刚刚新出炉的深圳十大好书,王澍的《造房子》在国内的五本书中当选其一,昨天才跟朋友吐血推荐,惭愧的是这是我目前十大好书中读过的惟一一本,但是很攒劲儿,很给力的一本。前两天写好的书评,一直没修改,现在蹭个热点,推一下。

我最喜欢看各行各业的.人写的从业经历,就像找到一个优秀的导览,可以带你深入这个行业,迅速了解这个行业的现状规则走势。

如果他够真诚的话,他会把自己的经历和盘托出,如果他够敏锐的话,这个行业的弊端毛病缺点自然也会提到涉及。

其实早在看到封面上“造房子,就是造一个小世界”的题记,我就断定这不是一本贩卖建筑概念和理论的书。

王澍给的远比你要的还要多得多。

其实我是2012年看新闻王澍获世界建筑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才第一次听说普利兹克奖和王澍。

百度王澍的作品,跳出来的是宁波博物馆,用拆下来的旧砖瓦建成的“瓦爿墙”,一眼就让人看到凝固的时光,历史的沧桑。

当时一方面觉得王澍了不起,另一方面也觉得博物馆的领导好有眼力,能接受这样看上去并不新的建筑。

后来看书才知道,他的这种用旧砖的做法曾遭到激烈指责,说他在一个现代化的新城区,坚持表现宁波最落后的事物。

王澍反驳说:博物馆首先收藏的就是时间,这种墙体做法将使宁波博物馆成为时间收藏最细的博物馆。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2

这几天看王澍的《造房子》,才看了开头一部分,但忽然意识到,人的思维方式和层次确实可以有多种可能性。

由于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固有的心理倾向,大多数人是相对缺乏理性和客观精神的 { 注 }。

因此一些非常优秀的人,就是因为能够以理性思考、独立判断,来代替感性的认知,避免人类典型的认知缺陷,这中间典型的例子有,查理·芒格、peter thiel 和 elon musk 等。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如何掌握并运用理性精神,可能是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了。那是不是意味着感性认知就没什么价值呢?

感性或许有其缺陷的一面,但如果能够有效的引导,避免感性的认知缺陷,同时又能够很好地融合理性认知,就有可能达到一种人文与理性的融合,一种智慧、儒或禅的状态,这是王澍在随笔《造房子》中提到的观点:

-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 不要先想,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

这种人文与理性融合的状态,典型的有乔布斯,以及 pixar 艾德文·卡特姆。例如,乔布斯一方面当然注重技术、市场营销、公司运作和管理等理性的方法,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注重对于审美、精神追求、人性的值得信任等人文精神。

当然了,人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这两方面的影响,例如 elon musk 虽然以理性思考著称,但他在探索火星、扩展人类文明的计划中,肯定也有英雄主义、冒险精神的人文情怀在里面。

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理性精神」理解为是方法论,而「人文精神」或许可以成为方法论背后更深层的精神动力。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3

建筑不单是几座宫殿,几根柱子,几个雕花,它蕴含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信仰和传承。

建筑或多或少会有地域特色,如北京的“四合院”;湖南的“吊脚楼”;陕北的“窑洞”等等。也或多或少会有时代的影子,比如宋代的“亭榭斗尖”的伞架结构;或如明代大同的九龙壁;而到了清朝建筑多以雄伟宏大居多。

从建筑结构展示当代传统文化之美,宋代多山水画,故所建多古朴雅韵,纤巧秀丽。许说是黑白泼墨画卷,脱却儒冠着羽衣,青山绿水浩然归,依山傍水枕梦西河,这也是宋朝重文轻武的一种体现,造房子也是造自己的小小世界,是自己对世界的诸多向往与期许。

现代建筑文化很多反其道而行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生搬硬套国外的建筑形式,有其型而无其神,更有甚者成了“四不像”这本身就失去了建筑的意义。没有了地域特色,没有了时代气息,没有了建筑的背景和文化,树立了太多的“崇洋”复制品。我们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有各民族地域独有的传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像日本的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京都大德寺,大仙院等,我们抛弃了太多自己的东西,却被别人借鉴,值得我们深思。

“如今的我们缺乏自信,也缺乏创新,缺乏对历史的思考,缺乏推陈出新的灵感,我们变得平庸和烦躁,保持一颗平淡的心,留住历史,留住传承。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4

第一篇《造园与造人》非常好看,外行内行都看得明白且易于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联系起来。

“不要先想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是先想什么是有情趣的事情。”

“面对世界的态度,比掌握知识的多少更重要。”

有些安静的事得有人去做,何况园林这种东西。而安静的事情,需要情趣,它是文化差别的核心。情趣的培养着实比技术复杂的多。“情趣”因师法自然而起,而非技能,人要以各种方式努力修习才可能接近“自然”的要求,换句话说,要经得起“褪去”尚为“自然”。

中国传统文士有情趣和风骨。以袁枚造随园为例,并不大兴土木,伐恶草,剪虬枝,因树为屋,顺柏成亭,不做围墙,向民众开放。

因此,经营随园五十年,有如养一生命。造园者、住园者和园子一起成长,就如一间民宿之所以为民宿,要有主人在。开一家小店也是,赚到钱就转让使得中国的百年老店流失。

这篇小文的结尾很妙,他说有个下午写不出东西,就和妻子(王澍是有多爱他老婆,从那一刻我决定要数数全书一共几个“妻子”字样)去西湖边喝茶。在这其中打电话给朋友林海钟,因没能约上面,又想起了另一位朋友吴敢。两人都没有出现在画面中,但却传递出了一种文人情趣,那些毛笔尖上几根毛的感觉都能写出来的味道。

造房子读后感600字5

中国的房子往往讲究风水,是在山水之间还是四野空旷,是栽几个树还是挖个池塘,每一个精心的设计都是为了让自己乃至未来的子子孙孙收获万世福报。

在风水的基础上,我们现在也更在意房子的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从故宫斜对面的国家大剧院,到东三环的央视大楼,从望京和朝阳门的soho,到人民日报的新大楼,近些年来北京出现的地标性建筑都在挑战着人们对“建筑之美”的接受与容纳。中国的建筑设计师也慢慢地从崭露头角到独占一席之地。

若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师的佼佼者,王澍可以说得上是首屈一指的人物。而《造房子》这本书,可以说是王澍向普罗大众自述设计理念的第一本书,也是让更多的人接近建筑设计的一本书。

当一个标新立异的建筑拔地而起,有的人会慨叹高大上,有的人会不屑地嗤之以鼻,表示看不懂,故弄玄虚。

同样的问题在时尚圈也存在。T台上的衣服如果出现在大街上,很多人也会在周围窃窃私语。

而时尚圈的中国设计师也面临一个问题——作品的两级分化。一些人在极力地把中国元素转移到台前,一些人又极力地回避中国元素。

这个问题在建筑设计领域也同样存在。一些建筑很魔幻,一些建筑又在高层的屋顶加上飞檐。

一个建筑是不是“美”,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情。

身在一个和建筑、设计都完全不搭边的行业,我第一次听说王澍,是因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

这个被认为是中国最美大学的校区,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最难绕出来的迷宫。后来,我又看到王澍设计的宁波历史博物馆,也感觉突破了我审美的极限。

然而,当我看完《造房子》之后,我才明白建筑设计中玄之又玄的意境。

如“自然形态的叙事与几何”一篇的标题所示,一个景观,不仅是外形上的“几何”,更包含了内在的“叙事”。

一个房子,有一个故事。

口耳相传的悲欢离合,是屋主的故事;风吹雨淋而不倒的房子,是造房子的人所讲述的故事。

在《造房子》的开篇,王澍在苏州听了很多造房子的人所讲述的故事。在他眼中,造园一向是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的事。中学的语文课中,我们都背诵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从文中也得知:“苏州园林对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但是,从一个外行的眼中来看,王澍的作品似乎和苏州园林全不相干。

那些硬朗的切面,刚直的曲线,似乎都和苏州园林娇柔婉转的大相径庭。可是读了他的《造房子》,才终于体会到他的深刻用意。拙政园中的湖石成为他的建筑物的灵感,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的构园方式也成为他的场景灵魂。即使园林通幽的曲径,也给墙壁材料的使用带来新意。

走进拙政园,所有的导游都会用园子的由来作为开场,官场失意的王献臣让文征明设计修了十六年,所以拙政园是一个文人设计的园林。文人这个角色使园林增添了很多情趣。

曾经,不懂建筑的我认为王澍的作品充满了现代风格,也认为当代的中国设计师一直在用大众无法理解的理念和手法。

这一次,王澍没有扮演建筑师和教师的身份,而是充分地扮演了一个文人的角色。

这一次,《造房子》用一种人文的方式叙述了建筑设计,也叙述了建筑与中国传统人文情怀的深厚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