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此地花开》读后感800字最新精选

2023-08-08 14:31:50 高考在线

  《次第花开》是希阿荣博堪布所写的心灵随笔集,以现代人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将心灵世界应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来。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次第花开》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次第花开》读后感

  我得以认识希阿荣博堪布,并有机会读到他的心灵随笔集《次第花开》,缘于去年春季我为他做心血管健康与疾病预防方面的咨询。我很相信面由心生,初次见到堪布,和他交谈,我深感他十分善良。

  《次第花开》成书前,就以不同版式和文本广为流传。书中,堪布以睿智、朴实的文字,帮助读者坦然地面对心的本性,倡导和引领人心向善、精神向上。读《次第花开》最深切的体会是医佛结缘、医佛同心。

  在价值观取向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应大力提倡人心向上。而医生更应有一颗善良的心。人们常说从医需有菩提之心,医生最需要敬畏生命,最需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

  堪布首先讲到“人生无常”。因“每天都在面对无常”,他“迫切感受到修行的重要”。堪布通过自己患病的体验和众人分享如何正确面对烦恼与痛苦。他认为,解脱痛苦,不是逃避,而是学会正视与面对。

  拿疾病来说,不少心肌梗死或心脏猝死的发生都很突然,毫无先兆,并且至少有25%的心肌梗死不能用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评估。但如果我们有一定的病理知识,就知道如何相应地调节生活习惯,就能做到“防患于未然”或减轻病情。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要学会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应对生活难题。既要承认、正视人生痛苦的普遍性,又不能因此而悲观消极,不要消极地总把痛苦纯粹当做一种负面经历,而怨天尤人。其实,人只要有精神信仰,不自暴自弃,人生中的痛苦,尤其是年青时代的痛苦磨炼,都会转化为人生财富和最美好的回忆。

  堪布在谈自律时,更使作为医生的我深受教育。他说:“我所理解的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为获得某种超常功能。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所以修行一是替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作为医生,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身心存有疾苦、希望得到帮助和救治的患者,我们应换位思考,处处为患者着想。

  纵观全书,作者所倡导的价值观与当今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角度不同,但内涵高度一致。

  《次第花开》读后感【篇2】

  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幸福的、悲惨的、成功的、潦倒的,人生的种种经历,无一不在启发我们觉悟,生命是宝贵的。

  而当下的平安和喜乐弥足珍贵,就像我,在如此舒适的天气里,坐着车,悠哉地去逛街,一路上还观赏美景,难道不是幸运的吗?

  “菩提心” 的本体就是佛法中常说的真心,也就是觉悟的心,常常说菩萨心就是菩提心,另外还有不觉悟的心,称之为妄心,无论是菩提心还是妄心,它们的本体都是这个真心。

  此书中所讲的“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点很重要,因为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的内心的感受,才能体会别人的感受。

  佛强调慈悲,但又强调首先要对自己慈悲,这是我们平时对佛心理解所未及的地方。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要爱惜自己的人身,要先慈悲自,才能更好地慈悲别人。

  《次第花开》读后感【篇3】

  《次第花开》书名很好听,封面上的希阿荣博堪布身穿僧衣、戴着半框眼镜、抬头纹盘踞了宽阔的额头,他手握佛珠、双手合十、躬身向前,笑容谦恭而从容。这笑容感染了我,像他身后的绿意带给人无限平和、美好。

  目前为止,这算是我看过关于藏传佛教的第二本书。可能是地理上的距离和文化上的差距,总让我们感觉西藏是神秘的,跟藏文字间也有层隔膜。本书的作者是堪布,我搞不清楚藏传佛教里各种称呼,不知活佛、上师、法王、堪布、仁波切等是否存在阶层上的区分。他们的寺庙普及、僧人众多;他们的物质贫瘠、生活条件艰苦,可是他们脸上的笑容都是那么的灿烂,这点让我很好奇。

  在我人生受挫的时候,我曾求佛求教。我揪住路遇的传教士问个不休,她们专门请了教内的几个大佬给我答疑解惑,他们教我默念主、求救于主、每天保持与主的沟通;我去寺庙里烧香、吃斋饭、观察来往的佛家和在家弟子,我在佛教盛行的老挝充分沐浴了佛光;我跟纯种的穆斯林促膝长谈,话题涉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跟信念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浓厚的传统坚持斋戒。我跟每个在此阶段跟我交集的人讨论宗教对人心灵和生活的影响。一圈圈绕下来,我发现,宗教对我的作用微乎其微。我就像在一个无边无际的迷宫里突围,却被困在里面、原地打转。我太爱追根究底了,信仰的东西是不能推敲的。所有我求教过的人都被我问得不耐烦,他们告诉我:你只要信就好了,问那么多干什么!

  对于心中的信仰,他们都那么坚信,且信念不退,真好。

  作者在此书中主要讲佛法,将解脱之道,较为通俗易懂。我们以往所有的知识、技能、思想都只能应对现世的、与生相关的问题,而死亡是什么,该怎么办,没学过。藏人,从生来似乎就在为“好死”做打算、做修行。

  他们认为,轮回的本质就是痛苦。对于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作者提供两种。首先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那么身体的痛苦呢?)作者指出,我们应放下执着。人生的烦恼此起彼伏,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面对当下、回归内心。“如果你在那悲欢离合间体认无常、缘起、因果,这是修行。”“寂天菩萨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用。”其次,造成痛苦的不是无常,而是对无常的恐惧。“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细想这话是对的,我们的出生是偶然,我们的存在是恩赐,我们也没有资格保证自己的生命永恒。自我生命的存、亡都是偶然。)克服这种恐惧有两个办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恐惧无常的原因(“我们只是熟悉自己面对痛苦时的那份恐惧和挫败,对痛苦本身却从不敢凑近仔细看看。”)。

  熟悉无常:人生就是这样,无法圆满,各人有各人的因缘,放不下也没有用,倒是应该考虑如果不得不舍弃这个人身,自己是否有把握解脱。对于人生的无常,我们都能理解;可是对于宝贵的生命,我们每天都止不住地在浪费。“虽然我们常说人生苦短,但心里真实的感受却是来日方长。人们容易忘记老之将至,死亡不可避免。要做什么事情,以后有的是机会,急什么?人们总认为无常离自己很远,不要说旁人的生死离别与自己无关,就算是自己遭遇重大变故,比如罹患疾病、亲友去世,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对无常这个基本事实的习惯性忽视。”“我们是一群严重健忘症的人。”我们应该保持对生命和时间的敬畏啊!对于身体的疼痛的精神治疗方法要运用无常。当身体不舒服时,我们提醒自己:没有我,只是这个肉体的某些部分、某些功能出了问题,不舒服、疼痛也只是一时的感受,而感受随时在变化。仅仅是知道没有一个实存的我在生病、在受苦,都会令心里的焦虑、恐惧放松很多。“对修行人而言,生病使我们更真切地体会到众生的痛苦和他们对健康快乐的渴求。”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会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对于负面情绪,正视它们:看它们从何而来,往哪里去!仔细观察,我们深深执着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们之所以认为自己必须要这样要那样才快乐,完全是惯性思维在作怪。当一些突发事件,如疾病、灾难,打断我们惯常的思维方式,我们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并不像原先以为的那样需要很多条件才能感到快乐。”

  幸福感源自内心的安宁,克制负面情绪和主动培养证明积极的心态有助于建立强大、平和的内心世界。“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说的有道理,期望的多恐惧更多。)” 把自己看的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而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你会发现,其实自己从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

  由于缺乏心的训练,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如果不能面对自己的混乱,定力将无从谈起。”“自律的第一步是察觉自己,与自己亲密相处,城市的觉察自己所有的活动,柔和地对待自己。第二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益的想象中。“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修行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修行知识让自己放松下来,不再对抗,习惯那种不确定性并安住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