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五篇

2023-08-05 17:22:18 高考在线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1

六年级时接触到的诗,和一个完全不了解的诗人,曾经用这首诗参加过小学的诗歌朗诵大赛,短短五个字,下面的同学还没反应过来,我已经走下台了,有人问我:“你在讲什么?”那时只是高傲的抬起头,心里默默的说,说了你也不懂。

只是怀揣着对诗歌的迷惘,读完一本本诗集,如今回头来看同是散文家的北岛,单纯的文字又是掺杂着无奈的心,对时代的不满、对生活的希望、消失的北京和已经变了的人,都完完全全被包围在那个奇妙的字里。

赵振开40岁,他离开生活了40年的北京,他写诗说:“我不相信。”那是一个属于我们父母的记忆,是胜利者的耻辱,也是所谓“人民”的信仰。

短短的十几年,中国所有一线城市都以无法理解的速度改变着,当一座座高楼竖起,马路代替了原本的河流,白色的洋楼抹去了儿时的记忆。那些人,竟也都四方流散,那些愁,随着冉冉升起的青烟不知飘向何处,那些爱,去了哪里。那个北京、恐怕也只能留在我们心里了。画笔、将城门涂去,那根桩、残败的屹立。北岛心中却还有一扇徐徐打开的城门,通向北京,通向儿时的北京。

十三中,北岛初初明白了暴力与权力。差点误食抹了鼻涕的烤馒头,北岛突然大悟人与人恐怕有一种天然的权力关系,接受保护没有失去尊严来的重要,有些人无形中拓展着他们的权力。今天的人们只会小声议论,正是校园中小政治团体的压迫和暴力,才铸就了当今中国政治体系以及几年之后__中各派之间的残忍斗争。在这之间,赵振开选择了坚强和容忍。中饭在菜包子里吃到死蟑螂,和一群同学找管理员抗议,而在处分的威胁下,赵振开才悟出权力本来就是不讲理的,造反、也只是内心极其强大的人才行。

北京四中的第二年,赵振开恍然意识到,__爆发了。四中既是“贵族”学校、也是“平民”学校。因为突然形式大变,这之间的那道分隔却也消失混为一体。那些曾经华丽出场的老师们,在学生的羞辱、拳脚中爬行,或齐唱我是人民的罪人,在巷子里剪出声带自杀。那个年代的教室们,在尝尽心酸的同时,何不为原朝夕相处的学生们痛惜。政治的魅力太大了!这是我对__的唯一评价,当精神需求冲破常规的牢笼,学生们对政治的渴望或许是几个世纪以来绝无仅有的,他们殴打批判爱他们的教师,甚至与亲人划清界限。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怎样的政治系统,怎样的意识形态,可以让书本中的人们如此疯狂,如此爱慕。是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极度缺乏,潮水般的人们趋之若鹜像是找到了他们渴望的意识形态,便以奇怪的姿态追随,并没有仔细思考,政治诉求是否与意识形态一样,值得我们给予希望。

失败者、流亡者、漂泊者、父亲重病北岛回到北京,“我着实吃了一惊,北京就像一个被放大了的足球场。”北岛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接受采访的他嘴上说着香港,眼里却分明望着北京,着一代人对故乡的渴望也许只能在漫天星星的深夜去梦中游览。

唯独这样的文字被记录下来,一代一代的流传,呈现出一个古老的北京。他们总是这样想着,回忆里的故乡永远不会变的,那些声音、那些味道、那些兔子、那些巷口、那些人、那些愁、那些爱,只要你推开那扇支离破碎的.城门,这些都在里面呢。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2

北岛的名气无疑太大了,在“城门”待开未开之际,《读书》杂志就忙不迭地登出了《城门开》的广告。想想当年诗人北岛的粉丝们也多变换了角色,大概都沦为散文家北岛的拥趸了。

读完《城门开》,很难想象这是诗人北岛的出手,除了个别明显诗化的句子。60多岁的北岛大概对“诗人”、“散文家”等等称谓早已淡然。他在《城门开》里丝毫不炫技,静静地打开“时光机”聆听从前,也许他更认同“老人家”的身份。

满头华发,重回北京,老年北岛忍受“故乡的一个异乡人”的疼痛,试图通过强悍的记忆力,回溯自己与老北京的一生交葛。此时,诗人天性里的偏执再度被唤醒,迟疑中他不再选择组诗去还原老北京,而是迂缓地在篇篇散文中温习过往的光影和气息。

面对面目全非的新北京,北岛需要站出来辩驳和指认,冬天大白菜的酸腐味,董老师的柔爱目光,满是槐花香的巷子口……其实,北岛的“老北京”已经死了,他只是用文字试图去复活记忆。眼前大修土木高楼拔起的北京,显然与这个异乡人是无关的。

北岛变了个魔术,像普鲁斯特回忆玛德琳小点心一样,一点点地将过去的好时光捉到眼前。他也是个拼图高手,哪一块是光影,哪一块是声音,哪一块是童年伙伴,哪一块又是父亲,拼凑后终于出现了内心完整的“北京地图”。随着年岁日增,靠近生命原点的那一块愈加清晰,心中不化的记忆印迹成了纠结。正因此,老年北岛不能免俗地陷入了一场怀旧的滥觞。

很难说《城门开》的成就大,与早年的诗集与后来的一系列散文集相比,《城门开》也许是离“朦胧诗代表人物”最远的一本。于我看,此书的意义只在标志着北岛老年时代的到来。和缓篡改了激荡,急迫变成了沉静,温情替代了激情,他更加细心地补缀粘贴着印象的碎片,我们似乎能听到岁月河流向前的潺潺之音。那样一个动荡时代已过去了,北岛也来过了。如今又是一个更动荡的时代,北岛却故意绕过了。

诗人已老,我尚不忍用“彩笔渐秃”去形容。40后的他与70后的我之间依然横亘着岁月的长河,我在彼岸默诵过那些不朽的诗作,一同见证了诗人的火热青春。如今,他大开“城门”,给大家讲故事,谈传奇,在记忆的胡同口神情回眸早已逝去的“老北京”。显然,他的语速明显慢下来,他的神情也渐渐安然了。他深知城门一旦打开,那些光影、气味、玩具和伙伴会一齐扑过来。当然,让他束手就擒的还有“老年”,气势汹汹地将他一下子就放倒了。

阔别多年,北岛还是遭遇了眼前一个光怪陆离的新北京。北京变得触目惊心,人情早已离散,北岛清楚知道走到哪里都是异乡人。无论旅居海外还是重归故里,北岛都无改变自己“无根之人”的可能性。

美人迟暮,英雄白首,千古一叹。老年的北岛偎在炉火边取暖,边执拗地重组构建心里的老北京,火花跳动着,忽隐忽现的是什么?诗人写完告别父亲的末一章,终于不舍地关上了城门。生命规律前,我们经历的轮回和变局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最后,我们和诗人都将将永远地关上自己的城门,尽管城门里珍藏着我们一生的爱恋和传奇。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3

北岛,提到这个词儿第一个映入我脑海的是“海子”。久闻其名,未见其文。或者说是道不明那一句句新诗的所有者。

一个诗人的散文集,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

我做好了跟他一起虚无缥缈蒙太奇意识流的准备,却没曾想竟然文笔熨帖,低调坦诚,偶尔迸发的几个词句才让人记起这朦胧派的代表。

也许是时间的味道,岁月的味道,年龄的味道。冲刷了棱角,剩下的都显得柔和而温吞,不自觉弥漫着怀旧的哀伤。

初读的时候不时觉得乱了年代。“块”这个单位出现得太多,和那个“分”为主流的时代格格不入,工人月收入20块的日子,如何把一顿饭吃成26。于是不禁感叹,任何时候文学都和贫寒无关。

北岛这一代人的回忆录,无论出生在哪一个角落,穿的是毛呢桑蚕丝还是补丁摞补丁,都绕不过那段特殊的岁月。《往事并不如烟》、《城门外》,还有小时候看过早忘了作者的《长大不容易》,正好三段补全。勾心斗角与脉脉温情是生活永恒的主题,无论是为了一个位置,还是一块猪肉,而永恒平等的只有无尽的饥饿和欲望。长大的确太难,这个时代给予的磨难太多,困惑太多,无法弥合的伤痕太多。

太多的相似与不同,拼贴成了这段破碎的历史,也拼贴成了这代人破碎的童年和青春。

读书无非为了舒服。读者的电波恰巧能和作者的电波透过这薄薄的纸张对上,那就是万幸。若有所得,不过是锦上添花。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4

他用文字记录下他的北京。我读着他的童年故事,看到的却是一个时代的故事。尽管时代不同,但人的想法似乎差不了太多,尤其是童年感受:我竟然在他的叙述中闻到了自己的童年味道,以致读着读着会走神儿,自己童年的场景唰唰唰地在眼前过。这令我感到神奇。

他惊叹他的家乡面目全非。这种感受可能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已经没有了吧,因为人们每天都在看着家乡各种变,早就习惯了吧。有人觉得以前好,可是真让他回去过以前的生活,还未必能适应。也许只有在记忆中,童年和家乡才是永恒的和美的,因为有距离,因为模糊。打开记忆中的城门,穿梭其中,的确是一种享受。

最后,装帧很好,翻阅时的感受很棒。

《城门开》读书笔记个人书评5

近几日过乏了千篇一律的生活,趁着借阅证刚办下,我同室友去图书馆夹了几本书来。其中一本就是《城门开》,这是北岛写的赵振开童年的故事。

北岛写得非常悠闲,悠着悠着用笔催生了声色光影,书的代入感也很不错。隐隐约约你能见着那座城,闻着一股地道京味儿。那座城唤做他幼时的北京,他父母年轻时的北京。那会儿,诗人不是诗人。北岛也只是北京四中的学生而已。

他用他平实的文字条分缕析地为我们窥探往事。

五十米一个路灯原来是可以给下班回家的人们壮胆的。倘若某个路灯憋了,或被孩子用弹弓打碎,那一边骑车一边哼下流小调的男人就会惊慌,开骂,捎上祖宗八代:原来显灵的鬼也是一种对童年的怀恋;落日它就像两分钱的水果糖。余晖同蜜水勾兑在一起,想来既温馨又好吃吧。然后,一堆冬储大白菜,煤烟味儿,灰尘味儿,从字里行间漏出来。万没想到,北岛那时候的北京已需戴口罩防尘了。苦恼没消受过他口中大雪后的云中薄荷味是怎样的。我记不清宁波最近一次大雪是什么时候了。槐树下的吊死鬼——蠕虫,亦是我童年早远的记忆了。北岛另说自己要常备几块大白兔奶糖,好不教人发笑。

北岛家是请得起保姆的,想来家境不错,但就是这样的家庭,苦难时期也常难以饱肚。以至于赵振开要舔食味精,就像吸毒那样。他带我们走进他活色生香的那座城,见他走过的地方,遇到过的人儿。喜乐间,茶半酒满。

他曾在序里这般写到:我要用文字重建一座城市,重建我的北京——在我的城市里,时间倒流,枯木逢春,消失的气味儿、声音和光线被召回,被拆除的四合院、胡同和寺庙恢复原貌,瓦顶排浪般涌向低低的天际线,鸽哨响彻深深地蓝天,孩子们熟知四季的变化,居民们胸有方向感。我打开城门,欢迎四海漂泊的游子,欢迎无家可归的孤魂,欢迎所有好奇的客人们。口气很大,但他似乎也做到了。看过老舍笔下的北京,你再去看北岛的,会觉着同样的北京,不同作家描画出来是不一样的。可他们记忆特有北京味儿是不变的。

读了一半,你不难这样想:北岛有他的城,他记忆中的城,他用笔再造了一个,给他灵魂居住,给我们参观。但继续读下去,好像北岛又没成功,他构建了半座城,接着就是一串串的往事了。就像别人讲北岛太随性,以至于塌了这座城。北岛不断重复过去的故事以至于他的北京成了一层空中楼阁。但我仍是能从中找到些共鸣点。笔者自小随父母离乡,从萍聚于宁波到定居于宁波,未免不有些戚戚然的惆怅。他乡似故乡,教我叹喟好久。怀感之余,要去北岛的城里坐坐,听他唠唠老北京的光影声色,暂却自己的乡愁。因为北岛的半座城上还有着悠悠往事砌成的砖。那砖依着下面夯实的底子往上继续拼凑遥远的城。这城并不全然是水泥钢筋,他有血肉灵魂。

这世上,许多人的城门可能是闭着的。寻一座最适合自己的,推开它斑驳的门是很有益处的。兴许不用明儿你就可以见着藏在旮旯里的记忆了。

合上书,想来我得去造访自己城里的故人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