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守望的距离读后感600字

2023-08-04 18:43:04 高考在线

  【篇一:《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在某位朋友的推荐下开始尝试去读了这本书,其实我一开始对于这类散文和哲学题材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但既然朋友这么点名的推荐了,还是选择坚持读下去,并渐渐喜欢上了这本书里的内容。

  书里纪录的是学者周国平对于人生中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感悟,读的过程中正值我个人情绪状态不太好的一段日子,书里的一部分文字时常会让我有一种触动内心,产生共鸣的感觉。我想我应该会重新再读一遍,并记录这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读到第一章节第二篇文章《幸福的悖论》时,一下就被文章的内容吸引了。关于幸福的定义和追求,不同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见解,而在这其中,爱情和婚姻必定是个人幸福的命脉所系。

  可能是因为初中高中期间读过太多纯爱的文章和故事,抑或者是看了许多和感人爱情故事相关的电视,还是说这是处女座男生的一种通病?对于感情的事情,有着比较理想化的期待,当然,不是偏离现实的理想,太理想、太现实的爱情都算不上爱情。

  说出来可能会让人觉得比较幼稚,我很向往一份热恋,一人,一世,白头偕老。但我也明白,并非人人都能得到热恋的机遇。从理论上来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会有一个最佳的对象,“唯一者”、“独一无二”。但在这茫茫人海之中,想要能够与她相遇实属困难,所以近似差不多的爱情也会在另一个对象身上感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次震撼心灵的爱情,而且只有少数人得此幸遇。

  我不知道未来在等待我的是什么,但我知道现在我能做的只有不断努力去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更优秀。要保持读书的习惯,让自己懂得更多的知识和阅历;要保持跑步健身的习惯,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要学习穿衣搭配,让自己的形象更加美好,为自己也为别人;要好好工作努力赚钱,让自己有更好的物质基础;要多去旅游,多去见识下这美好的世界;要保持乐观的心态,感染他人传播正能量等等。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而我,正在路上~

  【篇二: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不知不觉我已经到了高中,学业更加繁重了,与此同时,读书的时间也少了很多。不过趁这个寒假,我有幸把《守望的距离》这本书给读完了。我几乎将近读了一个学期就读了一本不怎么厚的书,肯定有人会嘲笑我效率太低。我对此不以为然,这是一本哲学书,如果不细细品味,反而一目十行,如过往云烟的话,那还不如不读这本书。我只是个高一的学生,说实话,如果在户口本上填我现在的文化水平,那顶多是初中毕业。不过,虽然这本书读起来很吃力,但只要用心去体会,反复诵读,其中的哲学道理自然就会浮出水面。

  当然,读这本书之前要了解他的作者,作者是周国平,他不是一个文学家,而是一个哲学家,我想怪不得,通篇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语句和修辞,大多都是一些陈述句,有些句子还有点拗口。不过别看这本书文采不出众,但内容很充实,很饱满,总比那些华而不实,冠冕堂皇以及无病呻吟的作文要好得多,那些作文与《守望的距离》中的文章比起来,那简直是浮云。看了他的文章,我觉得他与其他作家与众不同,我认为他是一个坚强、执著、超脱,热爱文学的人。

  我喜欢这本书的理由是书中基本上没有一句描述的是直白的硬道理,而都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或者是作者平日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中得出的启示。通过作者的不断探索的过程,我内心也跟着他一起思考,一起探究,这样,有了这个思考的过程,所以作者得出的哲学概念就会好懂许多。

  其中这本书让我最欣赏的哲学理念是关于无聊与寂寞的话题,许多平凡人,包括我,时常会感到寂寞,感到孤独。其实是自己的精神空虚,内心的孤独,对生活的向往不是那么的有欲望,这不是佛语里经常说的四大皆空,无欲无求。而是自己对生活的不热爱,不重视。不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缺少自身的一种精神价值以及精神家园。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作者对于精神价值的理念以及寂寞空虚的看法令我焕然一新,从此我不会有这种无聊的感觉了。

  读了《守望的距离》,仿佛觉得自己似乎成熟了很多,如今再回想这本书的名字,守望的距离,别有内涵啊。这守望的意义在于等待幸福与快乐,但是不是焦急地去等待,而是耐心地等待。希望有一天,我守望的幸福与快乐能来到我身边。

  【篇三:《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周国平说:“守望者”的职责是,与时代潮流保持适当的距离,守护人生的那些永恒的价值。

  在作者写作期间,生活中发生了一连串变故,因而偏多对于人生难题的思考,诸如生与死、爱与孤独、执著与超脱、苦难与幸福等等。事实上,这些问题是每一个热爱人生但又难免遭遇挫折的人都会面临的。也许正因为此,这本书让人悟到人生的哲理,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能使人时不时也思考自己的人生,在人生道路上走走停停,既不错过沿途的风景,也不落后于时代。也能使人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一)关于幸福

  周国平认为:“世人常把善终视作幸福的标志,其实经不起推敲。若从人生终结看,善不善终都是死,都无幸福可言。若从人生过程看,一个人只要痛快淋漓地生活过,不管善不善终,都称得上幸福了。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的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幸福,是每个人都梦寐以求的。但是,有些人倾尽毕生之力去寻找幸福,却往往没有结果。其实,我认为,幸福就是享受生命的每一刻,不管你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只要你内心充实,那便是幸福。

  (二)关于信仰

  周国平认为:“精神生活的普遍平庸化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明显事实。这个事实是如此明显,以至于一个人并不需要有多么敏锐的心灵,就可以感受到了。其主要表现之一是:信仰生活的失落。人生缺乏一个精神目标,既无传统的支持,又无理想的引导。尤其可悲的是,人们甚至丧失了对信仰问题的起码认真态度,对之施以哄笑,以无信仰自夸。”

  有人说:“这是个信仰缺乏的时代”。确实,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没有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相反的,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物欲世界的诱惑中,因为他们缺乏信仰。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因为他生活在盲目中,没有最高的来自信仰的指导。

  (三)关于死亡

  周国平说:“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厂和喧闹的市场。”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和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灭。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必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

  就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因此,人生在世,最重要的,莫过于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才不会辜负来到这世上走一遭。

  读完《守望的距离》,总能感受周国平对生命的热爱与执着。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不要失去精神家园。确实,一个人拥有精神家园,他才会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篇四:读《守望的距离》有感】

  在我这个年纪,读周国平的文章应该不算晚吧。在看遍了郭敬明的小说,朱自清的散文,再来唨嚼下周国平的哲理也未尝不可。有人说: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带着一时的好奇,寒假的空暇时间,便着手读起他的文章。

  有很多人拥有自己的看法,但是结出的硕果却并不是很多,真正有独立的哲学思考,有生动的东西也并不是很多,但无疑周国平算是一位代表人文精神的学者,这位学者既是一位哲学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用散文的笔调写他的哲学思考,用哲学思考来贯穿他的文学写作。

  初识他的文章是一篇名为《生命本来没有名字》的文章,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便一亮,感觉很新鲜,文章充满浓郁的诗意与馥郁的哲理,无一不展现了他对生命的感悟,那是对哲理的深刻诠释。从那时起,我便记住了他的名字。或许,正如他说的“生命本来没有名字”,此时,“周国平”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三个汉字了,他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守望的距离》记载了作者十余年的岁月点滴,无论是对爱的理解还是人生的追求都显现了独到的见解。但作为一个哲学诗人,周国平写下的格言使我最为感同深受。何为格言?格言不过是天神们私下议论人类隐情的悄悄话,却被智者偷听到了罢了。周国平这样读解自己的格言:我从不奢望写出能被人广泛引用的格言,而只不过随手写下自己的点滴人生感想罢了。

  在这里,摘录下几句我自认为不错的格言。“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只有聪明人才能写出好格言,但只读格言的人却是傻瓜”。但这并不意味他的话句句属经典。正如:“我所厌恶的人,如果不肯下地狱,就让他们上天堂吧,只要不在我眼前就行。”我觉得讨厌一个人本身没有错,但是讨厌别人,并不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他们。你并不能要求别人为你作些什么,就算你很讨厌他,只要我们自己做的够好,又何必去理睬那些使你难过的人呢?真正的仇人是自己,让我们少一分恨意,多一分宽容。即使那个讨厌的人纠缠着你,对你而言仍是隐形无形的。这只是我的一些不够成熟的看法,不够完善,但每个人不就是在分分秒秒的争论中长大的吗?

  我相信:真正的作家,应该是为自己写作而活,如果只是贪图物质利益,那就太可悲了。因而,我很欣赏周国平说的“一个人唯有真正为自己写作,他的作品才会有比较长久的生命力。”

  【篇五:守望的距离读后感】

  本书内容饱含哲学思想,人文思想和人生寓言,并充满了人生的智慧和哲学的魅力,融理性与激-情一体,笔调清新自然,内含睿智深刻,虽然是上个世纪的作品,今日读来,这些散文作品依然触动人的心弦,因为我们都是热爱生活之人,希望寻求人生的真谛,向往或大的精神境界。

  国平的散文不是时下流行的“休闲散文”和“文化散文”,更有别于近年来比较有影响力的余秋雨散文。作为一个哲学家,他作的是那种探索人生之谜、追索生活价值和意义的哲理散文。他关怀的是当前人们的精神境遇和精神状况。在这个日趋实利的时代,这种探索显得有些“不识时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平是孤独的。然而,他却是博爱的,追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他难解难分的情侣,他在追索中体验着并与读者分享着人生的乐趣和心灵的欣慰。

  国平说他的孤独“带着如此浓烈的爱意,爱着田野里的花朵、小草、树木和河流。”在本书中,他怀着对生活的深深爱意,谈生活、谈人生境界。他认为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在现实的利益世界中,在其中随波逐流。“人必然有人格上的独立自主,不能攀援在社会建筑和他人身上。”在人的现实生活之中,还应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家园。失去精神价值的生活,纵然轰轰烈烈,也只是浮光掠影的表象,是一种空虚和无聊的生活。“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这是一个安全的场所,其中珍藏着你最珍贵的宝物,任何灾祸都不能侵犯它。”他告诫人们,不要让琐屑的生活淹没自己,不要失去自己,尤其是不要失去精神家园,一个人拥有了精神家园,他就拥有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国平对死亡的探讨情有独钟,因为死亡和人生的意义紧密相连,或者这与他曾痛失爱女有一定的关系吧,所谓“未知死,焉知生”应即时如此。对生命的思考,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寻求,全出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生。人总有一死,无论经历多少喧哗与骚动,有过多少光荣与梦想,结局总要走向寂页。他认为人如果想明白了生生比死的道理,他就不会如此看重和孜孜追逐那些到头来一场空的虚名浮利了,因为他感叹“我们短暂的生命过于拥挤,我们把太多的光阴抛洒在繁忙的工场和喧闹的市常”一个人思考过死亡就像是“把人生的边界勘察了一番,看到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如此他就会形成一种豁达的胸怀。”

  他寻求爱的智慧,他认为爱情基于幻想,而爱的魅力在于“永远未完成”,每当爱完成了的时候,爱就终结了。她谈幸福,他说幸福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的有意义的鲜明感受。他侃侃而论的是人生各种生活形态和情感世界。杜周国平,让人感觉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另一种人生境界的挑战。那些充满睿智和哲理的隽永内涵,那些魅力的近乎格言和诗语的句子,都深深的触动读者的灵魂,都使读者不禁的思考自我境遇,关怀自我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其实国平所追求的就是对有限生命的超越。

  超越现实生活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守望的距离》也是谈审美的书。审美本身就是超功利的。审美并不仅仅止于欣赏自然或艺术,而是以一种更开阔的眼光看世界的人生态度,是以自己的理想涂抹生活和周围世界的结果。一位西方哲人说过:一个人只要肯有审美的人生态度,那么他从茅棚中和从宫殿中看日落,其实感受是一样的。只要用审美的眼光看世界,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

  其实,《守望的距离》这本书适合放在床头,许多时候深夜醒来,信手翻翻,许多事情都豁然开朗。其实,人生际遇的大多喜怒哀乐都可以归结为哲学问题。学哲学的,像国平,看人生百态,较比混沌的常人,多一份通透,少一份挣扎。读着国平以一个哲人的眼光对人生、家庭、爱情、婚姻、性、甚至孩子的透视,我陡然间寻到了灵魂的归属,尽管我还是一个没有婚姻没有孩子的在校学生。读国平的书,让我-了哲人的思想变得清澈,-了对生活新的理解变得轻松……

  国平将这本集子命名为“守望的距离”,正表明精神家园的守望需要恰当的距离。以守望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其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守望代表着一种期待,而这种期待是守候的,守候是踏实、是不浮躁、是宁静、是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