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2023-08-08 17:16:13 高考在线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曾经在得到平台在线听完陈海贤的《自我发展心理学》课,感觉蛮受启发,从而再次买回他的纸质本《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心理学》,翻开,逐篇细读,感觉常读常新,很多感悟随之而生,于是随手录之。

  001改变之路:每个人都有选择

  每个人都有选择,你认可吗?

  或许我们很多时候并不认可,我们很多时候会很无奈无力的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喜欢甚至厌恶带给自己种种伤害的原生家庭,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甚喜欢甚至厌恶的工作,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譬如面对我们不甚喜欢的环境,规则等等,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

  似乎,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无奈与无能为力。

  然,真的如此吗?

  或许我们没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家人,但我们有选择如何看待,对待自己的家庭家人的权利,对象不是你能选择的,但看法,想法,相处方法是我们自己能选择的。

  或许我们不喜欢目前的工作,但选择继续工作还是换工作是我们能选择的,最起码养活自己不会只有目前的工作一条路。

  或许我们不喜欢目前的环境,规则,但选择是待在原地还是逃离是我们能选择的,选择遵循规则还是特立独行是我们的选择。

  ......

  一切皆有选择,细想似乎确实如此。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说:“我们没有选择”?

  或许是能选的选项都非我们所想,都非理想之选。或许是我们不想对选择的结果承担责任。前者是不愿选择,后者是逃避选择。

  譬如面对家人,我们不愿选择受约束,受控制从而压抑自己,也不愿选择随心所欲,伤到对方,承担那份由之而生的歉疚与自责。所以很多时候会以“没有选择”自我解脱,实则是没有两全的选择而已。

  譬如面对工作,我们有时候会觉得A工作与B工作没啥质的区别,都是养家糊口而已,但这也是自己的选择,选择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或许这只是与自己的想象有些距离而已。其实能养家糊口,自立更生是件了不起的事,别拿金字塔尖端的成功人士挤兑自己的碌碌无为,大部分的人生都是这般,拼尽全力活成了一个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设。

  譬如面对环境,规则,我们有时候会觉得讨厌却不得不适应,其实万事万物皆有两面,甚至多面,或许我们只是受限于自己的视觉,眼界,或许换个角度看问题,看世界,就会大不同。万事万物存在即合理,要么融入进方圆也众生一员,要么特立独行成一个棱角分明的三角或多角怪兽也无妨。

  很多时候,我们会把选择权拱手相让,只是为了“你选择,你负责。”

  譬如很多人很多时候会把婚姻的不幸归罪于父母,但即使是以前的包办婚姻,也走出了千百种模样,如今社会,或许依然有父母强权干涉,但也依然有人不惜与父母决裂成全自己。所以成全别人还是成全自己最终还是自己的选择。很多时候,貌似是遵循父母的意愿,实质是对另一选项的缺乏信心与安全感支撑的自我放弃。然后又对目前选项的种种不满归罪于父母。人很多时候是极其擅于推责的。

  譬如很多时候,我们会把工作上的问题上报给领导去解决,不是没有选择,没有权限,而是不想担责而已。

  选择需要勇气,选择本身无谓对错,只有利弊,且需对结果承责。选择需要反省,反省自己作出选择的内在心智,运转逻辑。

  一切皆有选择,一切皆能选择,一切皆是选择。

  据说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无非是三面柱上的三大问题。一面是“我很可怜!”一面是“别人很可恶!”最后一面是“怎么办?”你想说的是什么呢?

  细想,确实如此,我们总是在这三个问题上纠缠不休。

  今天我突然想对心理学上的三面柱,作些涂改。以时刻提醒自己。

  一面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因为自怨自艾自怜皆无用,途添累赘);一面是“他人由他不由我”(抱怨,控制,苛求皆无功,自找罪受);最后一面是“咋办都是办,凉拌也是拌”(变与不变都是选择,往左与往西都是行走,办与不办都会向前。)

  你又会对人生三面柱作些什么修改呢?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自己才是那个推动自己变得更好的力量,没有学会为自己鼓掌,就不能为自己的进步寻找空间,就不能接收那个不一样的自己。---致敬自己。

  从头至尾阅读了陈海贤老师的精品之作《了不起的我》,加上复盘和审视自我的时间一共大约三周吧。

  想购买这本书的冲动是因为“得到”的一句推文:每个人都可以了不起,你差的也许只是这本书。

  确实啊,谁不想了不起呢,谁不想与众不同,谁不想当堂入室,谁不想登峰造极?可是我们面对的困境是什么呢?

  可能是以下这几条吧:我总想改变,可我不知道从何改起;我想做的事,它似乎离我很远;走了几步,发现很累,总想退回去;等等。我们甚至能举出很多很多种理由告诉自己,我想改变可是改不成。

  我自己何尝不是这样的,稳定但不忙碌的工作,不多但是够生活的工资,甜美但是不出彩的爱情,慵懒但是不甘心的人生。

  1.放弃那些焦虑式焦虑

  自从听了那个“时间的朋友”的跨年演讲,我也学会了一个词叫“焦虑”,焦虑什么呢?焦虑的是别人都在拼命的工作赚钱,而我还在不紧不慢的上班;焦虑的是别人都是精英和专家,而我还是单位里的那只咸鱼;焦虑的是别人都住上了豪华的别墅,而我还蜗居在那个小房间里。

  焦虑让我难受,焦虑让我心烦,焦虑让我不舒服,焦虑让我很焦虑。可是这些焦虑是我们发自内心的焦虑,还是别人灌输给我的焦虑呢。

  后来我发现,那些用几句话就能让你焦虑的焦虑根本不是生活给你的焦虑,而是自己给自己的焦虑。

  真正把我们陷入困境的是我们自己,而真正能让我们脱离苦海的也是自己。

  所以我希望先给自己鼓鼓掌,你做的很好了,虽然还有那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但是你不需要焦虑,因为你已经在通往未来的路上,一刻都没有停歇。

  2.我们认识自己吗?

  《了不起的我》一书采用了循序渐进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改变的过程,或者说发展的过程。从行为的改变到思维的进化,到关系的转化,到跨越人生的瓶颈,最后绘制人生的地图。

  用这个如此短小的篇幅去解释清楚那些完全转变的过程,不只是办不到,而且是不负责任,那些用几分钟给你讲清楚的道理,你也很快会忘记,因为书和书里内容最根本的目的不是去死记硬背,背下了那么多生活准则一样不会生活的我们其实都忘记了,书是为了给我们启发而出现的。所以我只想谈谈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在我理解,那些声称能让你用10几分钟就听懂一本书的做法无异于密集的知识轰炸,最后给你留下的只有只言片语和那些高深莫测、晦涩难懂的“高级”词汇。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改变?首先,认清楚自己,我们是真的不了解自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期盼出现那么一个职业测试,或者那样一个人生导师,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应该怎么选择,是坚守现在的岗位,还是换一份工作;是继续着这份感情,还是寻找其他的慰藉;是坚守自己的底线,还是为了生活打破原则。但是,真的没有这个人,即便是有,也真的很难遇到。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该怎么办?自己当自己的伯乐。

  尝试从自己的生活去客观分析,自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尝试从自己做过的那些事里找到,那些我们做着会觉得很踏实的事情;尝试自己去寻找,这样的感情是否值得我们珍惜。那些生活的感受是自己的,那些生活的体会是自己的,只有你自己能体会到自己的人生,也只有自己能改变自己的人生。

  认识自己不是单纯去看今天高兴还是不高兴,而是品味在那些关键节点之后的感受,你是因为发言后悔,还是因为沉默而伤悲;你是想要表现自己却任然闭口不言;你是本来想和他相守一生,但是却说了那么多话语伤害了他?如果你每次都后悔,每次都难过,那你应该开始尝试改变自己,尝试去做那个和平常不一样的自己,在又一次出现了这个关键节点的时候,果敢发言试一试,别说那些伤人的话试一试,你要做一些改变。做了这些改变之后,你再去体会,自己是觉得后悔,还是不后悔,前后的反差会更让你明白什么是真正让你喜悦的事情。从这样一件一件的小事去尝试改变,积跬步为千里。但是我还是想再强调一遍,不论你的结论是什么,还是要接受自己,接受自己才是一切的开始。

  3.放弃那些所谓的捷径

  我们也总想找到一些生活的捷径,找到那些快速上升的通道,找到那些快速赚钱的渠道,找到那些快速积累的资源。可是捷径真的存在吗?存在,但是那些捷径不是能让我们快速到达的道路,而是那些能让我们开心通过的道路。我们不仅能收获那个目标,还能收获沿途的风景。

  随着我们的尝试,我们会发现生活不止眼前的氤氲,还有那么明媚的阳光;生活不止焦虑,还有那么多让我们心动的时刻;生活不止困境,还有那些破局而出的勇气。

  忘记那些捷径吧,走上“捷径"的路会一再让我们陷入这样或那样的泥淖。做出的那一点点改变,也许就是走向未来的你的捷径,找到的那一点点欢愉,就是你在路上能看到的风景。

  4.有些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定要经历的

  我们总想让那些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经历尽快过去,可是在那些改变过程中该经历的痛苦和煎熬是一定要经历的。

  无论是你准备换工作,还是准备做副业;是准备结束一段感情,开始一段新的感情。那些在这个过程里需要经历的经济不稳定、情绪不稳定、感情不稳定,都是这个过程里必须经历的事情。人的本能反应是让我们回到原来的那个状态,回到那个一直习惯的状态,可是即便你现在的退出,回去的那个过去状态,也不是过去的那个过去了。

  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两次,我们要接受,就像接受自己一样,接受这个过程里的风险和未知。虽然我们困苦,但是这不就是那片我们一直想斩破的荆棘吗,我们当初拼尽全力的想改变,这些就是我们改变途中的那块垫脚石,只有经过了它,你才能看到那个未来的自己。

  对我而言,接受自己,就是最重要的那件事。接受自己,你才能看清自己;接受自己,你才能找到那些让你真正觉得踏实觉得幸福的事;接收自己,才能忘记那些捷径;接收自己,才能经历那些你曾经不想的经历。

  接受自己,爱自己,致敬自己,成为那个期待的自己,愿你一切遂心如愿。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胸中虽有千言,笔下却无一语,此景此情,人何以堪?

  很多年前上小学时,我就写过读后感。初中高中大学也都写过,但大学之后就少了。书继续读,读小说,读散文,读哲学,读心理,读传记,读原著,但精力有限,杂事繁多,特别是要接受科研训练,以便日后加入心理学工作者的阵营,就没怎么正儿八经写读后感了。写博客九年微博七年,字里行间不时会提到某个人某本书,也都是信手拈来,聊有所思罢了。

  不料多年以后,我又开始写读后感了。陈君海贤,网名动机在杭州,曾在浙大任职,为心理中心老师,写过广受欢迎的《幸福课》一书,后辞职,作自由职业者。但主业为心理咨询,从业凡十三年。两个月前,他赠我一本《了不起的我》,说是新作。当时事情太多,教旧课、备新课,更有咨询、督导、讲座,紧张忙碌,没法细读。但我也忙里偷闲,把整本书浏览了一遍。现在,学期结束,稍有闲暇,我想说一说这本书了。

  这本书不是自传,不谈自恋,谈的是自我发展。书写得很好,很耐读。我读完一遍之后,又在抽空研读了。我跟陈老师不太熟悉,见过一面。有时候我会想,假如这本书不是陈老师所写,我也不认识这个人,还会写读后感吗?答案是肯定的。一句话,书写得好,我也有感,有感而发,如是而已。

  有人问,你觉得这本书好在什么地方呢?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有思想。现在有知识的书很多,但有思想的书不多。作者围绕自我发展的主题,第一章谈行为,第二章谈思维,第三章谈关系,第四章谈转折,第五章谈阶段。思想意味着打通知识之间的隔阂,把知识的碎片整合起来。

  读这本书,你会发现,作者试图整合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行为主义、精神分析、认知疗法、积极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同时结合自身的咨询经验和典型案例,从而创立一种新体系。这明显跟一般的科普书不同:后者知识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换句话说,别人的发现,别人的理论,别人的实验,多,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整合,少。

  回到陈老师的书上,该书的两个关键词是自我和发展。自我是个多面体,有行为面,有思维面,有关系面,而发展则包括了转折和阶段。自我是发展的自我,发展是自我的发展。如何更好的发展,如何发展更好的自我?这实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事实上,我在这方面也有过思考,因为我也关心这些话题。现在有了这本书作参考,对我来说可谓善莫大焉。年后有个讲座,负责联络的老师问我题目,我想了想告诉她,就用“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吧。这其实也是我研读本书的一大原因,因为要讲给别人听,必须首先吸收了作者的思想,然后酝酿出自己的东西来。

  读书的一大目的,不就是要在别人思想的启发下,生长出自己的思想吗?就此而言,我获益匪浅。比如作者谈改变,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甚至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也有选择。我同意,也认为说自己没有选择的人其实是选择了认为自己没有选择,就像说自己没信仰的人其实也是有信仰,只不过他信仰的是无神论而已,但他又不认为无神论是信仰。又如作者谈到改变有重重阻力,有心理舒适区的阻拦,有心理免疫的妨碍,还有理智与情感的背离。我也认同。

  有趣的是,作者谈及情理分离现象,提到了象与骑象人的隐喻。这个隐喻是社会心理学家海特提出的,一开始是用来解释道德判断的。海特接受了英国哲学家休谟的观点,认为理智是情感的仆人,从而提出在我们判断是非对错之时,通常也是情感先行,提出结论,理智后设,寻找证据。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基于情感的好恶在直觉上判断一个人是好是坏,一件事是对是错,然后才在理智上寻找证据,组织逻辑,以便论证人与事的好坏对错。情感,按照海特的说法,就像大象一样,它力量强大,充满了欲望和冲动,有时显得盲目。而理智呢就像骑象人一样,它深思熟虑,有自己的设想和目标,但本身缺少力量,只能借助于大象的配合才能实现自身的目的。

  作者说,“对于改变而言,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这是一种理解,也有一定道理。但我有自己的看法。在我身上,很多人生中的重大决定,都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往往受情感的主宰。我也问过不少人,他们有同样的体会。把情感与理智对立起来,认为情感中无理智,理智中无情感,我难以苟同。即便按照海特的观点,情感设定了结论,理智寻找支持结论的线索。无论是往东往西还是往南往北,方向本质上就是结论,就是决定。这一决定更多受个人好恶的影响,通常跟逻辑和推理无关。只有在事后被人问起来,一个人才会找理由,说我为什么往东,为什么往西。他当时难道真是因此而往东而往西吗?没有谁知道,包括他自己。

  在海特的模型中,真正对立的不是情感与理智,而是直觉与推理。直觉中显然有情感,但也有理智。我们靠直觉生活,很难说我们过着一种无理智的生活。百姓日用而不知,他们靠的也是直觉。人类关心的是生活,只有哲学家才关心为什么生活。在进化的意义上,一个动物能很好的生存和繁殖就够了,至于是不是善于思考,喜欢钻研,热爱科学,著作等身,一点儿也不重要。人是动物,自然也受这种生物定律的约束。这种定律彰显了本能和直觉的作用何其强大。有没有一种可能,改变不意味着理智战胜情感,而意味着一种情感取代了另一种情感,一种直觉取代了另一种直觉?

  假如情感只是理智的仆人,那么只有一个新主人才能战胜旧主人。难道不是吗?

  我必须打住了。这是写读后感,不是写论说文。一本好书,在我看来,并不意味着作者的每一句话你都同意,也不意味着他的每一个观点你都认可。太相同,你是学不到任何东西的,因为这些东西你不看这本书也知道,也拥有。既然看与不看没区别,那么这本书对你也就没价值了。

  有价值的书对你一定有启发。有启发代表什么呢?代表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代表作者的思想跟你不同,但同样有价值,同样很重要。有启发代表你不得不思考自己的观点,选择自己的立场,在面对别人成为别人的情形时,让自己更好地成为自己。

  说到这里,我得感谢陈老师,感谢他的这本书。感谢他分享自己的经验,阐述自己的观点,感谢他让我把目光再次聚焦于自我和改变。

  文章最难写的是第一句话,没想到我已经写了这么多。这也是一种改变吧。

  了不起的我,不,了不起的你同样能完成这样的改变,还有比这更重大的改变。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了不起的我》是今年我看完的第一本书。它是一本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书籍。几乎每个人都会对现状感觉不满,想要改变,也许这本书里面说的方法和观点会对你有点帮助。

  我们都知道,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好往往是很难的。有心理学家就打过一个比方。人的情感就像一头大象,而理智就像一个骑象人。骑象人虽然骑在大象身上指挥大象,但其实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和大象比的。它们一旦发生冲突——骑象人想往左,而大象想往右,那骑象人是管不住大象的。所以,在改变之前要意识到,理智只提供方向,情感却提供了动力。我们若要改变,需要了解“大象”的脾气和秉性,利用大象的特点,才能事半功倍。人性里天然有嫉妒,懒惰等有时候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我们不能说努力克服它们——因为我们归根究底是克服不了它们的,我们真的要战胜它们,最好先接受它们,然后再寻求方法改变。

  所有的改变失败,其实都源于我们心里有害怕改变的原因,我们不敢走出那个舒适区。

  书中有一个方法,可以让你检视自己为什么做不出改变或改变失败。这个方法就是“心理免疫的X光片”。举个例子。比如我害怕当众发言。那么我们可以这样画X光片: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能够在大家面前勇敢自信的表达。

  2.与目标相反的行为:除非迫不得已才发言,在众人面前说话结巴,声音小,面红耳赤。

  3.潜在的好处:我不上去发言或少发言,别人就不会对我有什么看法,我也不会因为说不好话而出丑。

  4.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上去发言可能会因为说的不好而受到嘲笑 ,甚至带来冲突。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知道自己为什么难以改变了。

  行动是由思维来指导的。我们要警惕一些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导致我们难以做出改变。

  1.缰固型思维。比如我们夸小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努力。为什么?因为你若夸他聪明的话,当他遇到一个很难的数学题不会解的时候,他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聪明才不会那道题,这样他容易自暴自弃;而你夸他努力,当他面对难题的时候,他考虑的就是我应该更努力的把这道题解决。总之,缰固型思维阻止我们更近一步。

  2.应该思维。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比如我应该努力。所以我要看很多书,我要办健身卡,我要让大家都喜欢我,毕竟成功人士好像就是这样的。但其实却从来不问一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毕竟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并不是生来就“应该”的。

  3.绝对化思维。因为一次考试失败,就觉得自己是笨的,因为一次失恋,就认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这同样阻碍我们改变。

  以上是阻碍改变的思维。那我们要想改变要有哪些思维呢?

  1.创造性思维。改变的过程充满艰辛,我们要有创造性思维,比如这个环境不利于我改变,那我就努力创造一个好环境帮助我改变。

  2.控制的两分法。就是知道有些事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控制,有些事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就顺其自然。这个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我们常常把两者混淆。

  3.近的思维。有些时候我们往往会想的较远,这就会给我们带来无形的压力。不如专注于眼前,做好自己现在能做好的事。

  当我们明确自己要改变的是什么,那接下来我们就要迈出第一步,第一步,也就是刚开始,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毕竟我们是接受了人性后去做的改变,急于求成就是要求我们战胜人性,可能吗?我们只能“循循善诱”。这就是“小步子原理”,我突然想起小学课本上的一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慢慢来,我们终究会达成目标的。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培养“环境场”。我认为这个太重要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的环境让我们的改变更加容易。举个例子。我们往往觉得寝室是学不了习的,因为我们的潜意识本来就告诉我们这个地方是用来享受的。所以我们可以去自习室。但不想去自习室怎么办?那我们可以戴上耳塞或去别的安静的爱学习的同学的宿舍,这就是在培养一个场。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回到我们开头提到的,要有情感触动。情感提供动力,是最大的力量。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改变,从体验开始。如果在你要改变的事上你找到了意义,你发现了其中的美好,你不再努力克制做出改变,而是去享受它了,那就是你“体验到了”,这应该是你当了一段时间的“苦行僧”之后,突然在一瞬间就会有的感觉。有一个人举了一个例子。他在高中的时候数学成绩很差,但在一次考试中,可能也因为一些运气因素,他的数学成绩居然名列前茅,老师狠狠的夸了他,父母为他骄傲,同学投来羡慕的眼光,……那一刻,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从此以后他的数学成绩一直很好。真正的学霸不会感觉学习有多枯燥,因为他们在里面找到了刺激和乐趣,就像我们在游戏里找到了美好一样。

  鲍勃迪伦说: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而我觉得使自己变得更好的过程本来就是英雄之旅。愿你我更优秀。

  了不起的我读后感

  这本书是前段时间参加心理B证课程结业时,龙岗区进修学校肖红春校长推荐给我们学员阅读。

  作者陈海贤是一位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拥有13年心理咨询经验,接待过6000多位来访者。知乎高人气“新知青年”、“得到”多个专栏主理人。他的课程收听人次超过500万。

  作者在一个机遇下和 “得到”策划人罗振宇讨论到关于“中国有这么多上进心、有自我发展动力的人缺乏好的心理学产品的指导”的问题,决定接受挑战,着力思考并提供工具和方法帮助人实现有效转变。

  运用行为科学、认知疗法、家庭治疗、积极心理学、精神分析和成人发展的诸多心理学理论,并整合自身13年心理咨询经验和思考。成本书的全新理论——自我发展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