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天堂的孩子》感人电影观后感800字

2023-08-11 21:03:35 高考在线

《天堂的孩子》这整部电影一向围绕着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所展开,讲述了小阿里为给妹妹寻求一双小鞋子的感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天堂的孩子》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1

《天堂的孩子》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给爸妈增加负担,兄妹俩合计轮换穿阿里的臭球鞋上学。为了给妹妹买双新鞋,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最后,阿里决定参加一个长跑比赛,原因是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拿了冠军。失望的小阿里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绕着他的受伤的脚游着.....

虽然我对信奉伊斯兰教的伊朗人民的生活一无所知,透过电影可以看到,他们很多人其实是在遭受着贫穷的折磨的,但是他们即使在困境中还保持着自尊、淳朴、善良。兄妹本想要回他们的鞋子,可是看到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他们就想女孩家境更差,更需要这双鞋子。穷人间的关爱体恤。阿里得了奖品送给妹妹,浓浓的兄妹情义。家境贫困,父亲对教会的糖果毫无私心,纯洁的信仰。电影很单纯很干净很温暖,明亮的阳光,柔缓的音乐。孩子的脸上没有对贫穷的抱怨自卑,也没有浮躁无助,没有慌惶逃避,更没有穷苦人间互相敌视,而是互相帮助,互相同情。电影里的每一个孩子:为了妹妹的鞋子努力奔跑的阿里,看到了自己丢失的鞋子却因为对方是盲人的女儿而不去要回的莎拉,捡到很漂亮的笔就算很喜欢还是还给了莎拉的嘉宝,或许他们在物质上都很贫乏,但是他们的心灵充满了阳光,他们是幸福的,他们活在天堂里。看到这些孩子,特别是他们那双乌黑纯真的大眼睛,总会不期然地想起自己的小时候:那时的我,没有看不完的电视节目,打不完的电脑游戏,吃不完的零食,当然更没有做不完的作业,家里不是富有,我甚至像阿里兄妹一样,对一双好的鞋子都是无限向往,但是,我却一直觉得那时的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因为我可以跟着村里的小伙伴去山上放牛(一直到现在我都对自己当年不敢骑牛而耿耿于怀),可以在月明星稀的夏夜在沙葛地里捉迷藏,可以在停电的夜晚睡在床上听奶奶摇着蒲扇给我讲日本鬼子进村的故事,可以在中午跑回家捧着饭碗到邻居哥哥家津津有味地收听《薛丁山征西》……

幸福是什么?或许长大后我们,已经越难越感到开心幸福,所以我们才会不断地鼓励自己寻找,去把握。却不知,如果要去寻找的话,证明当下的我们就不是幸福的了。伊朗也好,西藏也罢,为什么这些生活条件这么艰苦的地方,当地的人民反而过得幸福呢?或许这就是心灵的充足,这就是宗教的力量,让人活得宛如天堂!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2

哥哥阿里在放学途中取回妹妹萨拉拿去修的鞋子,不慎丢失,而这双鞋却是妹妹唯一的一双,为了免于父亲的责罚,阿里央求妹妹不要将自己告发,并说服妹妹穿着自己也破烂不堪的球鞋去上学。兄妹俩的上学时间不同,妹妹下课时刚好是哥哥上课的时间,于是他们约定每天在一条巷子里换好鞋,然后各自回家或者去学校。

阿里为了不迟到,每天都拼命奔跑,结果还是经常迟到被教育主任抓住并要被开除,幸而平时学习刻苦,数学老师为其求情才没有被开除。但妹妹还是觉得穿他的鞋上学不方便,有一次在奔跑途中掉进水沟里,要将此事告诉父亲,这是阿里才告诉妹妹,如果告诉了父亲,父亲不仅要责罚他,重要的是父亲还要借钱给妹妹买新鞋子,而他不想因此增加父亲的负担。

父亲通过朋友的消息想去城里给别人整理院子赚些补贴,阿里为了能帮父亲多赚些钱也跟着父亲进了城,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帮父亲找到了第一份活儿。

学校里通知有联校的越野赛,奖品十分丰厚,阿里看到第三名的奖品有一双运动鞋,于是为了妹妹,他决定参加比赛。到了比赛那天,他就抱着得第三名的念头一直坚持了下来,却不想快到终点时,始终在第三的他被另一个男生故意绊倒,落后了几个名次,挣扎起来后他也顾不上什么只管拼劲全力冲向了终点,最终超越了所有的男生。当体育老师跑过来扶起瘫在地上的他时,他问自己是不是得了第三名。当得知自己是第一名时,他无奈地低头不语,伤心地哭了起来。影片最后是父亲在集市采购的镜头,父亲的自行车后座上明显放着一双女童鞋......

这就是整部影片的情节,电影的主要镜头集中在两兄妹身上,尤其是阿里的心理,展示了在贫困家庭生长的孩子,除了儿童具有的天真善良的本质之外,更多了一层对贫困生活的安然,对父母的理解的早熟的心理。即使物质上贫困,他们的内心却富有,他们的童年在物质缺失的同时,更多的是心理上的丰满和充实。

这就是天堂的孩子,从来不因物质的缺失而少了童年特有的真纯与欢乐。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3

很久前就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4

一向不喜爱看这类反映社会底层类似悲惨世界的电影,在我的影响中,这种电影的基调只有灰暗,对贫穷的抱怨和心灵的扭曲,因此,我喜爱好莱坞的那些动作,科幻,冒险之类的电影,深深的沉迷于华丽的视觉冲击,这是其他类型的电影所无法超越的。看完《小鞋子》后,我发现,原来,并不是所有反映贫穷生活的电影都是灰暗的。这部电影用最简单的语言,最真实的画面,触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给人以人性的反思。这是好莱坞令人炫目的特技,耀眼的明星所无法比拟的。

相比“小鞋子”而言,我更喜爱这部电影另一个名字——“天堂的孩子”(ChildrenofHeaven),这个名字似乎更能表现洋溢在影片中温暖和感动。

阿里取回为妹妹修理的小鞋子时,不慎把这双妹妹仅有的鞋子丢失了,贫穷的家境,生病的母亲,嗷嗷待哺的小妹妹,这对小兄妹的眼中过早地出现了对生活的无奈。只有9岁的阿里在丢失了鞋之后,清醒的告诉妹妹:“我不是怕挨打,只是父亲要到月底才有钱,此刻买鞋只能去借,你要懂事点。”妹妹只能难过地低下头。于是两人瞒着父母达成协议,共用一双鞋。于是一双破旧的球鞋每一天在两兄妹的脚上轮流交换着。为了安慰妹妹,阿里送她新的铅笔和圆珠笔,看到妹妹欣喜的笑容,阿里也真心的笑了。看到这儿,我顿时觉得他们眼里散发出的光芒让全世界都失色了。小小的阿里对妹妹的关心,对家庭的关心,对于一个9岁的小孩子似乎来的不可思议,回想我9岁的时候,生活好像还充满着幻想,被一大群人宠爱着,玩具多得房间里放不下,只有像阿里这样家庭出身的孩子才会早早得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早早得为家里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们从整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一些善良的人在做着善良的事,这些事在平常只是一些很容易让人忽略的生活细节。但就是这些“生活细节”表现出贫困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人朋友的关怀,让人不得不感动。

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阿里和莎拉在天井边一齐洗鞋子,一齐吹肥皂泡玩,五颜六色的泡泡好像是孩子们编织的美丽的梦。阿里之后跟随父亲去富人区打工,那个住在豪宅里的孩子热切地叫着阿里,想找他一齐玩。看着富人孩子和阿里荡秋千,父亲在一旁给花施肥,这样的画面让我突然想到一句话:豪宅,天堂一样花园,成堆的玩具,上等的衣物,都比不上跟同伴一齐爽朗的开怀大笑,和一家人聚在一齐时的天伦之乐。这样想,我就觉得,阿里看似贫穷,其实他很富有,正因他能够跟妹妹在阳光下放肆的笑,跟亲人挤在同一间屋子里,共同构成一个家,相比较那个看似富有实际贫穷的孩子,他才是真正生活在天堂里的那个。以变化为话题的作文  还有一些场景都让人印象深刻。土豆店老板看到阿里在打翻了他的货物筐子后,并没有责打阿里或者让他把东西都收拾好,只是把他骂走而已;虽然父亲脾气火爆,但他仍然尽心尽责得履行一个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赚钱养家;阿里一家人都不贪图别人的东西,即使面前放着一大袋糖,但他们不拿,“正因这是清真寺的东西,他们坚信我才交给我保管”,即使在祭祀时负责看管大家的鞋子,但他们从不拿走一双,正因这是别人的东西;莎拉看到自己的鞋子穿在别的小女孩脚上时,想要跟哥哥一齐把鞋子要回来,但看到小姑娘的盲人父亲时,跟哥哥对视一眼,一齐转身走了,正因他们认为别人比自己更需要这双鞋;那个小女孩在捡到莎拉一不留意丢掉的笔时,尽管爱不释手,但仍然将笔还给了莎拉,两人也因此成为好朋友;路边的好心人替莎拉追回掉在河里的鞋子……跟这些场景构成鲜明比较的是在富人区时,尽管四周是成片的绿荫和华丽的豪宅,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唯一工具只有冷冰冰的对讲机。其实,在此刻的社会,尤其是繁华的城市里,人情的温暖早已在钢筋水泥的高楼中消逝,在一幢小高楼中住了好几年而不知道邻居是谁的现象比比皆是,人文关怀更是被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来娱乐大众而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永远都带着功利性,这样纯真的情感早就不存在了。对生活失望的人越来越多,自杀率不断升高,正因他们心中已无所爱,相比这些虽然贫困但始终对生活满怀期望的社会底层人民,那些轻生的人很可怜很可悲。

回到影片中,阿里看到长跑比赛的海报之后,苦苦哀求老师准许他参赛,正因第三名会得到一双球鞋。看着那双大大的充满泪水的眼睛,是谁也拒绝不了的吧。在比赛中,阿里奔跑着,他的眼前晃动着妹妹放学后奔回来与他换鞋以及他换好鞋后奔向学校的脚步,他要取胜,他要获得那双鞋子,他在奔跑,在极度疲劳中奔跑,之后他跌倒了,为了胜利,他又不顾一切地爬起跑向终点并在混乱中“不幸”得了冠军。当所有人都在为这位小冠军喝彩时,阿里看着那双崭新的球鞋,难过地哭了,别人当他是喜极而泣,谁知道,这个小男孩抽泣的悲伤是他心中的期望的破灭。看到这儿,我突然觉得很难过,心里堵得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正因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期望,不管怎样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就应坚持的东西!qq个新签名  阿里不安地回到家后,应对妹妹信任和期盼的眼神,他低下了头,妹妹失望地离开,剩下阿里独自一人舔舐着悲伤。鞋子已经磨破了,小脚上也长满了水泡,阿里忍着剧痛,默默地脱下鞋袜,将脚浸在水中。留给阿里的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晕蓝的池水里的一双小脚,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影片的最后,他们父亲的车后座有一红一白两双新鞋子,被压在蔬菜的下方,暗示着,他们的生活仍在继续,或者还会更好。

《天堂的孩子》观后感5

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电影。当电影最后时刻小男孩阿里把跑伤的双脚泡在水里,在另一个画面里他爸爸买了两双鞋子回去时,全电影终于给关心小主人公命运的观众有了完美的交代。

电影的两个小主人公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兄妹俩都是很有责任感的孩子。一天妹妹的鞋坏了,哥哥阿里去修,回来的路上买菜时,那双修好的鞋子被拾垃圾的人误认为是垃圾捡走了。这对每人只有一双鞋子的兄妹来说,真是天大的难题。他们不愿让父母知道。接下来,兄妹俩过上了令人揪心的生活——他们只好轮流穿一双鞋。每天,哥哥让妹妹先穿自己的鞋去上学,妹妹上学后,迅速完成老师的课堂作业后,然后跑回去,让等在路上穿拖鞋的哥哥穿。为此,哥哥阿里经常上学迟到,多次挨骂。为了能保证有鞋穿,阿里放弃了所有的课外运动。他非常珍惜学校的生活,平时学习也很用心,总是在班上前几名。

有一次,妹妹为了跑得快点好让哥哥早点上学,结果在横跨水沟时,一不小心将一只鞋掉进了水沟里,当看到鞋子在水里顺水流走时,我的心都为她捏了把汗——如果鞋没了,哥哥怎么办啊!不过最后还是化险为夷——一位和蔼的老人帮了她。

电影中有很多的伏笔,为后面的突发事件创造了条件。除了在故事中始终有兄妹俩上学路上要横跨过很多水沟,为妹妹鞋子不慎落水埋下伏笔外,还有兄妹俩为了上学跑步换鞋,为哥哥阿里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奠定了基础。

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穷人的孩子也是很善良的。一天,妹妹发现丢失的鞋子最终穿在另一女孩的脚上时,悄悄地跟到她的家。当兄妹俩发现那个小女孩的父亲居然是个盲人时,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要回鞋子的念头。

这部时间不长的电影,虽然只讲了一双鞋子的故事,却让我与两个孩子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被他们的故事深深打动。我想不管在什么生活条件下,都要有责任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是电影的主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