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读书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范文多篇

2023-08-14 17:16:50 高考在线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黑暗的左手》是美国女性科幻作家厄休拉·勒奎恩的作品,获得过星云奖和雨果奖。正是冲着这个名气翻开了这本书,但读完我却觉得不能喜欢。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

  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二为一,生与死,

  象动情的爱人相拥而卧,

  象紧握的双手,

  象终点和道路。”

  直到全书70%左右出现的这首诗,是全书第一次出现“黑暗的左手”这个短语的地方,突兀得让人惊讶,以为是小学生作文的强行点题。在这之前,我一直在猜测黑暗的左手代表的是什么意思。是小到指权力斗争中的手段?还是大到用来暗喻格森星会是相对于艾库曼的一个黑暗中伸出的左手?或者说伊斯特拉凡就是那个从格森星的黑暗中伸出的左手?直到这首诗,原来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那么,整本书是要说一个关于光明的故事咯?

  不能喜欢的主要原因是这本书拿了代表科幻小说最高荣誉的星云奖和雨果奖,但是整个故事里和科幻有关的部分仅仅是设置了一个场景。假想一个冰川纪的星球,以及星球上的一切,以及雌雄同体的人类,并不能成就一本科幻小说。在这方面,《魔戒》、《权力的游戏》等等魔幻小说一样也做得很好。所以说,我并不认为需要两性繁殖的单性人比霍比特人更科幻。

  整个故事的主线也和科幻无关,一个外星使者来到一个星球,希望通过一己之力实现这个星球与自己联盟的合作,一个国家说服失败后,又去另一个国家,然后发生了类似于英雄救美的事情,再一段生死未卜的两人世界的旅程,虽然没有剑与魔法与龙,但和其他quest题材的小说也相差仿佛。最后,在伊斯特拉凡的舍命帮助下,金瑞·艾完成了他的结盟任务。

  幻想是很不少,那科学呢?

  科幻小说,其题材应该是围绕一个由科学幻想引发的现象、问题、争论等等。空想的原生态星球以及这个星球上的原生态社会风貌,并不能算是科幻,这只是幻想。而且,书中的主要内容是2个国家的政府和1个当地人对星际来客的反应,而且除了这一个人,其他所有反应还和碰到一个人号称自己是天使下凡一样。这样一个故事,我实在无法当作科幻小说来看。

  换个角度来说,抛开科幻的问题,这本小说还是写得不错的。书中对于穿越冰原的风景描写,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以及主人公在韩达拉教村落里的生活,都让人印象深刻。而全书前几章创建的扑朔迷离的局面,也让人完全无法猜测后续的故事会如何展开,充满了神秘感。可惜这种神秘感到后来被一个舍己为人的爱情故事所终结,不免让人感慨为什么又回到了世俗的老路上来。

  我想,作者创造的这个雌雄同体的社会,是这本书的重点。平时没有性别差异,每个人都是同样类型的体格,接受一致的教育,形成一样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地位以及社会分工上也同等权利。人类社会会更好吗?还是更差?或者,不去比较,而只是去区别不同点。据不可靠小道消息说,作者认为战争源自男性的攻击性和侵略性,因此构想一个没有性别差异的格森星,这里没有战争,最多小规模的打架斗殴。然而主人公跨越国境时候的场景,可不只是打架斗殴那么简单啊,那样的场景,即使放在抗日战争的背景下,也是拔掉了鬼子一个据点的规模了。

  抛开这个点,再看看别的,类似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类似倾城之恋的剧情,卡亥德的朝廷斗争,欧格瑞恩的党派斗争,都和双性社会的故事没有任何不同。以至于在我看来,作者并没有能够完成这项预想的任务,因为小说给我的感受是:没有不同。

  唯有一处体现区别的是宗教。不管是韩达拉教还是尧米西教,都没有政治色彩,甚至看不到仪规、代言人和崇拜对象(全书没有出现过米西的雕塑画像之类的东西,韩达拉教更像是一个修仙门派)。神话和宗教,都没有其社会的现实意义,有的只是从中衍生出来的技术。而其中的预言术,更是提出了只有你不相信预言的时候,预言才生效的原则,哦,更有几个毫无意义的预言术的故事,和阿波罗神谕差不多。

  书中所写到的2个国家,卡亥德是封建社会的代表,欧格瑞恩是共产主义的代表,为什么没有资本主义的代表?不是没有,艾库曼不就是嘛。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的评价之词,但全书的宗旨一直很明确,共产主义和封建主义都是落后的,最终都要“民主”。而不巧的是,我还有点玻璃心,1969年这个年份,你确定这2个国家是如同格森星一样编造出来的?这也是让我很不舒服的原因之二。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黑暗的左手》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这引导了我读这本书的基调,我如何在这本书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首先,关于国家。

  使者来自地球,而地球又属于爱库曼星球联盟,这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松散联盟,没有法律,没有规则,大家友好往来,共建一个和平交流世界。这类似作者的一个的设想,是理想式的民主制的存在。格森星上的欧格瑞恩,则描述的是一个扭曲的公有制社会。在欧格瑞恩的共生区,人人能找到工作,至少都能做到衣食无忧。但当面临政治斗争,人也不再是人,控制、鞭笞、凌虐,都是那看似公平美好下面的黑暗角落。格森星球上的另一个国家卡亥德,则更像一个无为而治的封建社会,卡亥德由一个个类似封建领土的部落构成,百姓自给自足,并没有很强的国家意识。斗争也仅仅限于宫廷内,并不会波及普通民众。三种主体,或多或少都有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关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其次,关于性。

  不得不说,作者厄休拉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性的世界。格森星上的人没有男女之别,他们一生中六分之五的时间是雌雄同体的双性人,他们有相对固定的性周期,一般是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个月有两到五天的发情期,即所谓的克慕期。在此期间,每一个格森人都会有受孕的可能。而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女性特征逐渐明显,而哺乳期过后,则又恢复雌雄同体的状态。只有在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固定下来,不再在两性之间进行转变。在这里,“女性不会遭受其他地方的女性心理或生理的束缚,共享义务和特权,承担同样的风险,享受同样的机会。没有强迫的性,没有强奸。没有弱势和强势、保护和被保护、支配和顺从、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主动和被动之分。二元论倾向已被弱化、被转变。”在这里,尊重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只是将他看做一个纯粹的人,而不是男人或者女人。格森星也没有战争,没有持续不断的性能力,也就没有征服和控制欲。

  再者,关于爱。

  格森星上的爱是超越性别的,超越我们所熟知的道德伦理。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爱,每个人都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使者最初对格森星这种爱是无法跨越的,可是最后,他和伊斯特拉凡也产生了这种爱,当然也可以说是友情,而爱和友情,有时候往往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平等而正当的爱。还有便是人对国家的爱,什么才是人对国家的爱,是盲目的服从吗?作者给出了答案。从伊斯特拉凡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他对于卡亥德的爱。最后他扑身撞去边境守卫的枪口,与其说是不想拖累使者金利,还不如说是为了卡亥德早日走上他所赞同的星球联盟之路,他所期盼的光明的未来。他献身于卡亥德,献身于人类。尽管知道最后,他还是被冠上叛徒伊斯特拉凡之名。

  最后,关于道。

  有读者发现,作者厄休拉很小就开始接触道家学说,因此书中的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男人与女人,不管是相互对立还是互相统一,都体现着厄休拉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而读到他“在圆圈里画了一道双弧线,又给这个符号中“阴”的那一面涂成黑色时”,也让我感到格外地亲切,这不是我中华的阴阳之说吗。阴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的统一。这似乎是卡亥德人身上的特质。而当一方失衡,比如男权主义的盛行,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躁动和不安。只有亮光还不够,还需要阴影,我们才能行走。当我们习惯对立性地看世界时,有时也需要从统一的角度来看,非要彼此分出对错、好坏、高低,那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勿须去证明,因为证明本身就包含着假设,本身就糅杂着太多主观的想法。未知,仅仅是未知,就值得我们用世世代代的经历去探索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我没有过多地思考,仅仅是跟着厄休拉的描绘一步步进入它创造的新的世界。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却精准地为我们展示了格森星球的民情风貌。故事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但却是紧凑有序,一步一步带我更多地走向格森星,走向伊斯特拉凡,走向使者金利,甚至走向真实星球上的我自己,我们自己。尤其是后半段的冰原死亡之旅,不得不佩服厄休拉的天才想象力,她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绝妙的冰原世界,仿佛自己都已经置身其中。寒冷,饥饿,希望,绝望,都似乎跟着伊斯特拉凡和金利经历了一番。

  接受一个人最原始的形态,忽略他的身材,他的肤色,他的种族,甚至他的性别,就只是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人来看待,来尊重。走进他,去爱他,如同爱自己。差异,万事万物皆有差异。爱库曼星球联盟本身就有千奇百怪的差异,可为了更好地发展,结合起来,它派使者来到遥远的格森星,即使面临着诸多不同,也会区包容它和接纳它。正如书中厄休拉所说“差异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唯一的一座跨越我们之间鸿沟的桥梁”。也正如格森星的韩拉达教,“他们对人兽之间的这个鸿沟并没有那么在意,关注更多的是彼此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关注所有生物构成的这个大同世界。”

  以书中写到的特米尔的诗句结尾:“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卧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所谓科幻,其实是一系列关于社会的思想实验,作者借由人物在自己构建的世界中作田野调查,借此解构现实世界。在这部不长的小说中作家涵盖了相当多的社会议题,包括性别,政体,宗教哲学,爱国主义等等。

  1.无性别世界与女权思想

  小说最大的亮点就是冬星双性人的设定。冬星人大多数时间没有性征和性欲,只在每月中的几天进入“克慕”,两个克慕恋人互相吸引后会随机产生性征,因此冬星人是可男可女的,是某些孩子的母亲的同时又是另一些孩子的父亲。

  读这本书的动机本是好奇作者构想性别的消失会给社会带来怎样影响,然而读完后令人感动的却是作为男性的艾如何一步步接受无性别的伊斯特拉凡,如何与其培养出超越性别的友情(或者说爱情)。消弭性别差异的女权思想据说在当时属于极端,我却始终相信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女权”而是“人权”——作为人的众多属性里的一个,性别的差异在越来越多的场合应该被逐渐淡忘。

  至于前者,作者似乎并没有给出很系统化的设定,大概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因素太过复杂,单一取的性别差异很难重建。最有趣的是两点,一是冬星上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因为作者认为战争“是一种男性激素的释放活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强奸”,然而性别是否是发动战争的唯一因素,作者似乎又持怀疑态度。二是没有性冲动,便没有羞耻,没有欲望,如同无性别的工蜂工蚁,唯一的本能就是对团体、对整体的绝对服从。当然对这一点,所指并非性别,有偏题之嫌。

  2.政体隐喻

  冷战时期的作品在一点上不能免俗。

  欧格瑞恩是西方人想象中的老大哥式的*极权国家:类似人民公社的共生区,秘密警察“萨尔伏”,信息封锁,自愿农场,洗脑,秘密处决...这个社会体系下,私人没有财产,儿童由集体抚养,名字也不再重要,替代的是一张张证件。主人公懵懂之间成了政治斗争的砝码,又在一夕之间从座上宾成了阶下囚,差点在自愿农场送命。

  卡亥德,无为而治的君主制国家。宫廷政治斗争虽然凶险,但是不影响社会发展:民众不关心政治也不被政府监控,社会运行遵照领主/家族的古老规则——很像道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构想,勒古恩可是翻译过《道德经》的。有趣的是卡亥德也有西方社会的影子:信息流通自由,私有财产保护。从这一点上看,卡亥德的政治构想是一个混合体。

  值得注意的是,野心勃勃的新首相当权后的一系列演说,一再鼓动国民的爱国热情、煽动对他国的仇恨,意在挑起战争。一个无为而治的社会的国民是否会被鼓动进入极端民族主义,又是一个徘徊在读者心头的阴影。

  爱库曼联盟,理想化的松散联合政体。当然有美国的影子:“爱库曼要吸引这些人的加入,不能将其看作整齐划一的社会个体、一个可以动员的个体,而应当关注他们那种强烈却未经发掘的人性以及对人类团结的渴望“。因为星球距离遥远,因此侵略得不偿失,只有互惠贸易才是双赢。与其说这是对某个国家整体的幻想,毋宁说是对世界和平局势的构想。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光明是黑暗的左手,黑暗是光明的右手。

  生死归一,如同相拥而卧的克慕恋人,如同紧握的双手,如同终点与旅程。”

  篇幅不算长,比起科幻,更像是瑰奇的冒险故事,而史诗般的异星历史,都隐在未曾正式介绍的背景画面里。

  冬星的居民按着月相周期性地改变性别,规律地打开情潮涌动的窗口。希弗格雷瑟——“声望、脸面、时机以及不损尊严的人情世故”——主导着星球的运转。这种“有话不直说,希望是为了你好”的性格描写,几乎让人觉得是某种东方特质,更别提那个他们在冰原跋涉之时,主人公画出的阴阳鱼——因为它很好地契合了那个光明黑暗一左一右共存的谚语。

  这个故事可以是关于两个主角的,也可以是关于两个国家、两种观念、两个文明……男主人公在这个没有男女之分的星球上(他这样的“性别固定状态”者是极少数的存在),还反思了一下女性的定义。跳出四面墙回头看的经验总是很有趣。

  黑暗的左手读后感

  《黑暗的左手》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在宇宙尽头的陌生人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这引导了我读这本书的基调,我如何在这本书上看到另一个自己。

  首先,关于国家。

  使者来自地球,而地球又属于爱库曼星球联盟,这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建立在自由贸易基础上的松散联盟,没有法律,没有规则,大家友好往来,共建一个和平交流世界。这类似作者的一个的设想,是理想式的民主制的存在。格森星上的欧格瑞恩,则描述的是一个扭曲的公有制社会。在欧格瑞恩的共生区,人人能找到工作,至少都能做到衣食无忧。但当面临政治斗争,人也不再是人,控制、鞭笞、凌虐,都是那看似公平美好下面的黑暗角落。格森星球上的另一个国家卡亥德,则更像一个无为而治的封建社会,卡亥德由一个个类似封建领土的部落构成,百姓自给自足,并没有很强的国家意识。斗争也仅仅限于宫廷内,并不会波及普通民众。三种主体,或多或少都有当今世界的真实写照,不管是关于过去,现在,还是未来。

  其次,关于性。

  不得不说,作者厄休拉为读者创造了一个别具一格的性的世界。格森星上的人没有男女之别,他们一生中六分之五的时间是雌雄同体的双性人,他们有相对固定的性周期,一般是接近一个月的时间,每个月有两到五天的发情期,即所谓的克慕期。在此期间,每一个格森人都会有受孕的可能。而在怀孕和哺乳期间,女性特征逐渐明显,而哺乳期过后,则又恢复雌雄同体的状态。只有在到了一定的年龄,才会固定下来,不再在两性之间进行转变。在这里,“女性不会遭受其他地方的女性心理或生理的束缚,共享义务和特权,承担同样的风险,享受同样的机会。没有强迫的性,没有强奸。没有弱势和强势、保护和被保护、支配和顺从、占有者和被占有者、主动和被动之分。二元论倾向已被弱化、被转变。”在这里,尊重和评价每一个人,都只是将他看做一个纯粹的人,而不是男人或者女人。格森星也没有战争,没有持续不断的性能力,也就没有征服和控制欲。

  再者,关于爱。

  格森星上的爱是超越性别的,超越我们所熟知的道德伦理。每个人都有权利去爱,每个人都是完完整整的一个人。使者最初对格森星这种爱是无法跨越的,可是最后,他和伊斯特拉凡也产生了这种爱,当然也可以说是友情,而爱和友情,有时候往往并没有那么大的区别。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平等而正当的爱。还有便是人对国家的爱,什么才是人对国家的爱,是盲目的服从吗?作者给出了答案。从伊斯特拉凡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他对于卡亥德的爱。最后他扑身撞去边境守卫的枪口,与其说是不想拖累使者金利,还不如说是为了卡亥德早日走上他所赞同的星球联盟之路,他所期盼的光明的未来。他献身于卡亥德,献身于人类。尽管知道最后,他还是被冠上叛徒伊斯特拉凡之名。

  最后,关于道。

  有读者发现,作者厄休拉很小就开始接触道家学说,因此书中的光明与黑暗,恐惧与勇气,寒冷与温暖,男人与女人,不管是相互对立还是互相统一,都体现着厄休拉对道家思想的继承。而读到他“在圆圈里画了一道双弧线,又给这个符号中“阴”的那一面涂成黑色时”,也让我感到格外地亲切,这不是我中华的阴阳之说吗。阴阳调和,达到一种平衡的统一。这似乎是卡亥德人身上的特质。而当一方失衡,比如男权主义的盛行,又会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躁动和不安。只有亮光还不够,还需要阴影,我们才能行走。当我们习惯对立性地看世界时,有时也需要从统一的角度来看,非要彼此分出对错、好坏、高低,那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勿须去证明,因为证明本身就包含着假设,本身就糅杂着太多主观的想法。未知,仅仅是未知,就值得我们用世世代代的经历去探索了。

  这是一部科幻小说,我没有过多地思考,仅仅是跟着厄休拉的描绘一步步进入它创造的新的世界。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并不多,但却精准地为我们展示了格森星球的民情风貌。故事情节并不是跌宕起伏,但却是紧凑有序,一步一步带我更多地走向格森星,走向伊斯特拉凡,走向使者金利,甚至走向真实星球上的我自己,我们自己。尤其是后半段的冰原死亡之旅,不得不佩服厄休拉的天才想象力,她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绝妙的冰原世界,仿佛自己都已经置身其中。寒冷,饥饿,希望,绝望,都似乎跟着伊斯特拉凡和金利经历了一番。

  接受一个人最原始的形态,忽略他的身材,他的肤色,他的种族,甚至他的性别,就只是把他当成一个纯粹的人来看待,来尊重。走进他,去爱他,如同爱自己。差异,万事万物皆有差异。爱库曼星球联盟本身就有千奇百怪的差异,可为了更好地发展,结合起来,它派使者来到遥远的格森星,即使面临着诸多不同,也会区包容它和接纳它。正如书中厄休拉所说“差异本身就是一座桥梁,唯一的一座跨越我们之间鸿沟的桥梁”。也正如格森星的韩拉达教,“他们对人兽之间的这个鸿沟并没有那么在意,关注更多的是彼此的相似性和关联性,关注所有生物构成的这个大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