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山坡羊·道情原文翻译参考及赏析
2023-08-14 10:59:29刘大櫆游凌云图记原文及翻译
2023-08-14 20:56:04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2023-08-13 15:26:56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2023-08-04 05:23:35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12篇)
2023-08-12 21:05:12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2023-08-17 00:31:20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2023-08-05 18:03:49山坡羊·道情原文翻译参考及赏析
2023-08-14 10:59:29刘大櫆游凌云图记原文及翻译
2023-08-14 20:56:04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的原文阅读及翻译译文
2023-08-13 15:26:56陶渊明的饮酒
2023-08-05 10:59:33
关于韩偓《春尽》阅读答案附赏析
关于韩偓《春尽》阅读答案附赏析
春 尽
韩偓
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1) 颔联运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2) 本诗是怎样以“春尽”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选取了“水、花、云、村”四个意象(2分),描绘出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一阵雨点,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的画面(2分)。
(2)首联抓住“醉”“酒痕”来突出“春尽”时的惜春之情(1分)。颔联选取“细水浮花”“断云含雨”等典型景物来描写“春尽”的画面(1分)。颈联紧扣“春尽”,写出了“人闲”时对春归的惆怅(1分)。尾联借流莺相顾、春愁略解,含蓄地表达了对“春尽”的感伤和悲叹之情(1分)。
试分析颔联两句的意境:
答案:枝头的花瓣片片飘落到水面上,又随着涓涓流水漂浮前去,孤零零的小村上空一块一块的云彩随风洒下一阵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春天正在逝去的景象,落花、流水、雨点都是让人伤感的物象,不仅如此,诗人还自然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云块,漂泊无依,正是诗人浪迹江湖的写照。流水、落花带走的是人间美好的春光,作者由此联想到正在走向没落的晚唐社会,对于一个念念不忘国事的爱国诗人来说,这将尽的春光让他那敏感的心更加凄凉哀伤,眼睁睁的看着唐王朝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才是最大的痛苦。这两句所描写的景物色彩是凄清的.,所烘托的诗人的情绪是悲凉的。这两句把物境、心境、与身境巧妙的融合在一起,取得了意味隽永的效果。
赏析:
这是韩偓晚年寓居南安之作,与《安贫》表现同一索寞情怀,而写法上大不相同。《安贫》直抒胸臆,感慨万端;本篇则融情入景,兴寄深微。
春尽,顾名思义是抒写春天消逝的感慨。韩偓的一生经历了巨大的政治变故,晚年寄身异乡,亲朋息迹。家国沦亡之痛,年华迟暮之悲,孤身独处之苦,有志难骋之愤,不时袭上心头,又面临着大好春光的逝去,内心的抑郁烦闷自不待言。郁闷无从排遣,唯有借酒浇愁而已。诗篇一上来,就抓住醉酒这个行为来突出“惜春”之情。不光是醉,而且是连日沉醉,醉得昏昏然,甚且醉后还要继续喝酒,以致衣服上溅满了斑斑酒痕。这样反复渲染一个“醉”字,就把作者悼惜春光的哀痛心情揭示出来了。
颔联转入写景。涓细的水流载着落花漂浮而去,片断的云彩随风吹洒下一阵雨点。这正是南方暮春时节具有典型特征的景象,作者把它细致地描画出来,逼真地传达了那种春天正在逝去的气氛。不仅如此,在这一幅景物画面中,诗人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那漂浮于水面的落花,那随风带雨的片云,漂泊无定,无所归依,不正是诗人自身沦落无告的象征吗?扩大开来看,流水落花,天上人间,一片大好春光就此断送,不也可以看作诗人深心眷念的唐王朝终于被埋葬的表征?诗句中接连使用“细”、“浮”、“别”、“断”、“孤”这类字眼,更增添了景物的凄清色彩,烘托了诗人的悲凉情绪。这种把物境、心境与身境三者结合起来抒写,达到融和一体、情味隽永的效果,正是韩偓诗歌写景抒情的显著特色。
颈联再由写景转入抒情。芳时,指春天。芳时恨,就是春归引起的怅恨。但为什么要说“人闲易有芳时恨”呢?大凡人在忙碌的时候,是不很注意时令变化的;愈是闲空,就愈容易敏感到季节的转换,鸟啼花落,处处都能触动愁怀。所以这里着力点出一个“闲”字,在刻画心理上是很精微的。再深一层看,这个“闲”字上还寄托了作者极深的感慨。春光消去,固然可恨,尤可痛心的是春光竟然在人的闲散之中白白流过,令人眼瞪瞪望着它逝去而无力挽回。这不正是诗人自己面临家国之变而不能有所作为的沉痛告白吗?下联“地迥难招自古魂”,则把自己的愁思再转进一层。迥,偏远的意思。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原指祈祷死者复生的一种宗教仪式,这里只是一般地用作招致魂魄。诗人为惜春而寄恨无穷,因想到如有亲交故旧,往来相过,互诉心曲,也可稍得慰藉,怎奈孤身僻处闽南,不但见不到熟悉的今人,连古人的精灵也招请不来,岂不更叫人寂寞难堪?当然,这种寂寥之感虽托之于“地迥”,根本上还在于缺乏知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韩偓此时的孤愤心情,同当年的陈子昂确有某种相通之处。
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借流莺的殷勤相顾,略解自己的春愁,表面上冲淡了全诗的悲剧色调,实际上将那种世无知音的落寞感含蓄得更为深沉,表达得更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