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古籍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

2023-08-06 19:41:00 高考在线

登泰山记原文及赏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处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跨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月28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攀行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石级,那些台阶共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条水道,(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诗文集》(《四部丛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阳:山的南面。

  (3)汶(Wèn)水:也叫汶河。发源于山东莱芜东北原山,向西南流经泰安东。

  (4)济水:发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到山入海东。后来下游被黄河冲没。

  (5)阳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两山之间的流水道,现在通称山涧。

  (6)当其南北分者: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

  (7)古长城:指春秋时期齐国所筑长城的遗址,古时齐鲁两国以此为界。

  (8)日观峰:在山顶东岩,是泰山观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12)齐河、长清:地名,都在山东省。

  (13)限:门槛,这里指像一道门槛的城墙。

  (14)泰安:即今山东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为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dèng):石级。

  (18)级:石级。

  (19)环水:即中溪,俗称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东面南流。

  (20)循以入:顺着(中谷)进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岭:即黄岘(xiàn)岭,又名中溪山,中溪发源于此。

  (23)天门:泰山峰名。《山东通志》:“泰山周回一百六十里,屈曲盘道百余,经南天门,东西三天门,至绝顶,高四十余里。”

  (24)崖限当道者: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25)云:语气助词。

  (26)几:几乎。

  (2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负,背。烛,动词,照。

  (28)徂徕(cú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

  (29)居:停留。

  (30)戊申晦:戊申这一天是月底。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1)五鼓:五更。

  (32)日观亭:亭名,在日观峰上。

  (33)漫:迷漫。

  (34)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35)极天:天边。

  (36)采:通“彩”。

  (37)丹:朱砂。

  (38)东海:泛指东面的海。这里是想象,实际上在泰山顶上看不见东海。

  (39)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照着。

  (40)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错杂。绛,大红。皓:白色。驳:杂。

  (41)若偻:像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致敬的样子。日观峰西面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

  (42)岱祠:东岳大帝庙。

  (43)碧霞元君:传说是东岳大帝的女儿。

  (44)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住所。这里指乾隆登泰山时住过的宫室。

  (45)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46)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灭。

  (47)僻不当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8)圜:通“圆”。

  (49)瀑水:瀑布。

  赏析

  第一部分(第一段):介绍泰山及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二段):写登泰山的经过。这部分先叙述从京城到泰山的旅程,接着写登山过程,再写到达山顶时所见的景色。

  第三部分(第三段):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四、五段):介绍泰山的古迹(建筑群和石刻),以及所见泰山的冬季景色。。

  第五部分(第六段):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同时穿插对泰山特点的记述和对所见景观的描绘。全文共有五段。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作者采用由“面”到“线”再到“点”的写法:先写汶水和济水的分流,是“面”;再引出两水的分界线——古长城,是“线”;然后以古长城作为参照物,点明泰山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是“点”。这个“点”,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好了铺垫。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之一。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由山麓到山顶,详细记述路程的远近、山路的石级、经由的路线、古人登山的情况以及相关的一些地理知识;最后写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地写出了泰山的高峻、雄浑和壮阔。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是文章的又一个描写重点。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先以日观峰为参照物写其周围的高山建筑群,再写返回途中所见道中石刻,表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以“雪与人膝齐”结束,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