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古籍

秣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3-08-15 12:21:02 高考在线

秣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秣陵原文、翻译及赏析1

  秣陵

  作者:屈大均

  原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翻译及赏析:

  1、这首通过南京怀古,抒发对明亡的感慨。秣陵: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2、"牛首"二句:写南京形胜。牛首,又名牛头山,在南京市南,双峰东西对峙,状如皇宫前两旁的阙楼,又称天阙。龙岗:指钟山。相传曾论南京的地形说:"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见《六朝事迹》)

  3、"六朝"二句:写城市残破。

  4、六朝: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代均建都于南京,后人统称之为"六朝"。六朝时战乱频仍,兴亡迅速。这句诗从围棋残局的不可收拾,表示作者对南明弘光朝灭亡的感慨。〉。万井,形容都会中户口多。符载《五福楼记》:"二江东注,万井如画。"春草、落花,表示城市残破。

  5、"访旧"二句:写人事凋零。乌衣,东晋以及南朝时聚居于南京乌衣巷的王谢诸名门大族。《六朝事迹》:"乌衣巷,王导、纪瞻宅皆在此。"这里借指明代的遗民。玉树,指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隋书·五行志》:"祯明初,后主作新歌,辞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6、"如何"二句:联系古今,点明亡国之恨。大江,长江。

秣陵原文、翻译及赏析2

  秣陵怀古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赏析

  秣陵怀古,光看题目,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可纳兰性德不然,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后来统治全国,迁都北京,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

  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山色江声共寂寥”,秦淮自古繁华地,这里江山险要,有虎踞龙盘之势。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诗人眼前是秣陵,但思绪所及,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十三陵树晚萧萧”的联想,晚风吹过明皇陵,只有树叶微微作响,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 “中原事业如江左”,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即所谓的“中原事业”,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江左”政权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民不聊生,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一个“如”字,将看似对立的“中原”与“江左”等同了起来。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芳草何须怨六朝”。以“芳草”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如韦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等皆是。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可见,在他眼里,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

  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纵横万里,上下千年,虚实相映,写景和议论相结合,寓兴亡于山色夕阳、江涛草树之中,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

  译文

  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

  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

  注释

  秣(mò)陵:金陵,即南京。

  山色:钟山的景色。江声:长江的水声。

  十三陵:明代十三个皇帝(从明成祖至崇祯帝)陵墓的总称。萧萧:此处状风声。

  中原事业:指迁都后的明王朝。江左: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

  六朝: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纳兰性德作为御前侍卫随康熙帝离京南巡,十月至江宁(即南京),康熙帝祭祀明孝陵。贵族出身的纳兰性德触景生情,从统治者的角度,写出了这首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