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江苏高考535分能上什么大学(物理)
2023-09-22 21:55:26江苏高考598分能上什么大学(物理)
2023-09-21 07:00:19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
2023-09-20 21:00:49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招生人数和最低分
2023-09-20 15:59:04江苏新高考志愿填报规则及录取顺序怎么设置的
2024-06-13 16:57:19江苏高考志愿代码查询系统入口志愿代码是几位数
2024-06-12 11:29:53江苏高考志愿填报规则详解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录取顺序
2024-06-11 15:09:52云南中医药大学在贵州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
2023-09-23 11:48:26河北高考排名109440名物理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
2023-09-23 11:43:33长春早期教育职业学院在贵州招生人数和招生计划 多少人
2023-09-23 11:38:30山西高考排名59810名理科能上什么大学(能报哪些学校)
2023-09-23 11:35:27
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陕西师范大学 2023招生人数和最低分
一、江苏高考多少分可以上陕西师范大学附招生人数
1、2022年江苏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要想上陕西师范大学,所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3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是4716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2人;
2、2022年江苏高考历史(历史+思想政治)类考生要想上陕西师范大学,所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是3902名,招生录取人数为3人;
3、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物理+不限)类考生要想上陕西师范大学,所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77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是29714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1人;
4、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物理+生物)类考生要想上陕西师范大学,所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是20035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5、2022年江苏高考物理(物理+地理)类考生要想上陕西师范大学,所需的最低录取分数线为595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是16679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二、陕西师范大学在江苏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陕西师范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2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12 | 573 | 4716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3 | 577 | 3902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21 | 577 | 29714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生物 | 本科 | 2 | 590 | 20035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地理 | 本科 | 2 | 595 | 16679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2 | 596 | 16066 | 教育部 |
江苏 | 2022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5 | 596 | 16066 | 教育部 |
2、2021年陕西师范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1 | 历史 | 历史+不限 | 本科 | 18 | 582 | 4596 | 教育部 |
江苏 | 2021 | 历史 | 历史+思想政治 | 本科 | 3 | 585 | 3955 | 教育部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生物 | 本科 | 1 | 573 | 21100 | 教育部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不限 | 本科 | 13 | 576 | 19304 | 教育部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 | 本科 | 1 | 583 | 15484 | 教育部 |
江苏 | 2021 | 物理 | 物理+(化学或生物) | 本科 | 3 | 583 | 15484 | 教育部 |
3、2020年陕西师范大学在江苏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录取人数
招生省份 | 年份 | 科目类型 | 选科要求 | 所在批次/段 | 招生人数 | 最低录取分 | 最低位次 | 率属于 |
---|---|---|---|---|---|---|---|---|
江苏 | 2020 | 理科 | - | 本一 | 23 | 380 | 20001 | 教育部 |
江苏 | 2020 | 文科 | - | 本一 | 18 | 376 | 4118 | 教育部 |
三、陕西师范大学最新师资力量学校简介
陕西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是国家培养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师资和教育管理干部以及其他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教师的摇篮”。学校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1954年更名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定名为陕西师范大学,1978年划归教育部直属。建校70多年来,学校秉承“西部红烛精神”和“厚德、积学、励志、敦行”的优良传统,立足西部,服务全国,已发展成为一所有重要影响的综合性一流师范大学,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47.1万余人,形成了“抱道不曲、拥书自雄”的学风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风。现任党委书记李忠军教授,校长游旭群教授。学校位于古都西安,占地面积2800余亩,建有长安、雁塔两个校区。长安校区是学校的主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三、四年级和研究生的教育培养任务;雁塔校区主要承担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课和通识课教学以及教师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教师干部培训、留学生教育等任务。长安校区现代开放、气势恢宏,雁塔校区古朴典雅、钟灵毓秀。学校先后被教育部、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文明校园”称号。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和21个学院(部)、1个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民族教育学院(预科教育),有70个本科专业,3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育博士)和1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4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90篇博士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论文,16篇硕士论文入选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优秀论文;有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4个,教育部教育立法研究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1个,全国妇联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旅游局研究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研发专业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26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重点**理论体系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重点舆情信息研究中心1个,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陕西省教学团队29个,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陕西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5个,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5个,各类研究中心(所)80余个。学校设有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培训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陕西省教师教育指导中心和陕西省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学校现有教师198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5.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75.6%,教师中有教授590余人,副教授810余人。双聘院士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国家级特聘教授1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4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陕西省“三秦学者”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三五”人才、省重点领域顶尖人才、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入选者56人,省科技新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省百名青年文学艺术家扶持计划、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等人才计划入选者53人。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7766人,研究生20233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9609人,非全日制研究生10624人),各类留学生808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学生48000余人。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83项;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1个专业被确立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7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