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总复习第一课时教案
2023-08-18 09:14:18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2023-08-14 08:33:48幼儿园活动教案怎么写
2023-08-17 11:24:54小班教案 | 小班科学活动:生的和熟的
2023-08-16 03:12:38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玩小货车教案
2023-08-09 15:47:59中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和电池做游戏
2023-08-01 16:24:19找最小公倍数教学教案
2023-08-05 06:17:52助学金申请书锦集七篇
2023-08-18 16:02:21商场元旦晚会主持词
2023-08-05 14:21:00怎么写贫困生助学金申请书
2023-08-14 18:47:32农村家庭贫困补助申请书范文
2023-08-04 10:45:34
《古诗三首》教案十五篇)
《古诗三首》教案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二、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四、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五、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六、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三、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四、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五、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1、找出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用你认为可行的办法去记忆。
3、学生练写。
【点评】
重庆九龙坡区是我社第一批参加实验的实验区,它们从20xx年参加课改以来,通过抓集体备课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以上就是该区在暑假期间组织教师备课的全部成果。看了之后,我有一些话要说:
一、感动
这些教案是九龙坡区教师在区教研室的带领的帮助下,经过一个暑假的辛勤工作研究出来的,是冒着重庆的酷暑做出来的,这种团结、协作、奋斗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更令人感动的人,他们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无私地奉献出来,给全国的实验老师提供备课的思路。所以,我想老师们在看到这些教案时,不应该窃喜又有了应付检查的材料,不应该产生偷懒的想法,因为这是彼时彼地的教案,不一定都适合你。老师们要感谢他们的最好方式是,对他们的教案提出自己的意见,或者提出自己的教案,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研究的良好氛围。
二、感想
九龙坡区探索出来的集体备课、网络备课曾经在天津的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过,当时我就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它发动集体智慧、群策群力,准备出一份水准较高的教案,同时还省去了老师大量的无谓劳动,老师完全可以把这个时间用在学习提高上。面对这样一份相对“标准化”的教案,老师需要做什么呢?第一需要做的是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调整、完善教案;第二更需要做的是记好“教学反思”,看看自己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到整个的设计思路,小到某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都可以重新思考,虽然本课时不能重复,但长期经过这样反思,将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很有帮助。
三、感慨
小学语文课改已经进入了第五年,第一批参加课改的老师和学生也用到了五年级上册教材。课程改革对老师观念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师生在此过程中的收获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综观近一年多的课程改革的进展,使人不禁有“慢”下来,甚至是“走老路”的感觉。个中原因自然是很复杂的,但我以为大致有三:第一是经过课改初期的“激情燃烧”,这时已经有些疲塌了;第二越来越到小学毕业之时了,对如何考评尚不清楚;第三受某些专家的影响,加之一些瓶颈问题无法突破。而重庆九龙坡区的这些教案给我强烈感受是,老师的探索热情并没有衰减,改革的动力并没有消失,他们为自己前几年取得的成果而自豪,也为自己以后将取得的成果而充满信心。所以,参考、学习这些教案的老师,不光得到了某些备课上的便利,更应该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
《古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3、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介绍诗人。
我们在低年级曾学过一首诗《草》,记得吗?
(师生齐背《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板书:《暮江吟》)(课件出示2)
在学习在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
(课件出示3)(出示课件——白居易照片、生平简介)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暮、吟”(课件出示4)
2、学习会写字
“暮、吟”(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不是点。
3、理解题意
三、再读诗文,探究诗意
1、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的途中,心情非常地愉快,写下这首诗,通过课前的预习,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题目的意思)
2、师:到底诗人吟了什么诗,我们来听听看。(课件出示6)(生听课件中范读)
3、师: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通过图文结合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中的字、词,不懂的字用“△”标出。
(生自由朗读学习古诗)
4、交流学习一、二两句。(课件出示7)
在这两行诗中,有什么不懂的字词可提出来。
(师生共同解答“残阳”“铺”“瑟瑟”等字。)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5、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过渡语:下因为江边傍晚的景色是如此吸引人,不知不觉已到夜晚。
6、指导学习三、四两句。(课件出示8)
这两句描写了江边的哪些景色?
诗人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露水和月亮?(板书:露水月亮)
把什么比作什么,又把什么比作什么。
诗人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连用了两个比喻描写了江边夜晚迷人的景色,诗中还用哪个词来形容?(可怜)
可怜是什么意思?(可爱)(板书:景色美丽)
7、指导朗读三、四两句。
8、指导朗读朗读整首诗。
朗读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有感情,还应有节奏,我们根据画好停顿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生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四、配乐朗读,升华情感
1、指导配乐朗读。(课件出示9)
师:诗人白居易离开京城到杭州任职,这一路上他的心情愉快,被江边这红霞满天,弯月东升,露水晶莹的美景所陶醉了,下面我们随着音乐也来细细地品诗一番。
(生配乐朗读)
2、谈感受。
师:如果此时你就是诗人,来到这深秋傍晚的江边,领略到这安静的、优美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课件出示10)
你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做一首新诗,或画一两幅简笔画吗?两样选择一个来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①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②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
3、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
同学们,我们知道,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是悠久的中华文化瑰宝之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在西林寺上的一首诗。
(板书:《题西林壁》)(课件出示12)
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课件出示13)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缘、降、骚、逊、输”(课件出示14)
“降”和“逊”是翘舌音。
2、学习生字
“题、侧、峰、庐、缘、降、阁、费、须、逊、输”
(课件出示15)
指导书写:“侧、峰、缘、降、输”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费”是上下结构的字,上宽下窄。“缘”书写时左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费”书写时上边的弓字要宽扁、最下边一横要长,左边是撇右边是竖,贝字稍窄。
3、理解题意
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课件出示16)
(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课件出示17)(教师板书:横岭侧峰)(教师板书:变幻莫测)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课件出示18)(教师板书:远近高低)(教师板书:千姿百态)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__________说一句话吗?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课件出示19)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多诵读:
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2、四人小组表演
悟诗情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吴老师有一个地方却怎么也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因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是站在远处看的,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则是身在庐山时看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总结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者迷,旁观者清”的人生哲理。
四、学习古诗《雪梅》
(一)看图片、赏雪梅(课件出示20)
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张图片,我们一起
来静静地欣赏。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那你知道这种花在什么时节开吗?
生答:梅花
师:说得对!这是梅花,在冬天开放,很美丽。特别是雪中的梅花更惹人喜欢。自古以来,人们把雪和梅作为报春的使者。可是,雪和梅却争执起来了,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这首诗中去探个究竟。(教师板书:《雪梅》)
“雪梅”就是雪中的梅花。(课件出示21)
(二)读古诗、诵雪梅
1、借助拼音,把这首诗读正确。(课件出示22)
师:看到你们读书的认真样,真为你们高兴。
2、认读标拼音的字。
3、同桌互读,有读得不正确的请告诉他。
4、指名读,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听他注意读得怎么样。
5、去掉拼音指名读。
6、当小老师领读。
7、听老师读,注意节奏。
8、自己读,读出节奏。
师:节奏感出来了,诗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9、男女生接读。
10、男女生合作读。男生读,女生做回音壁。
11、齐读。
12、背读。
13、领背。
(三)品诗句,悟道理。
师:诗会背了,诗的意思知道吗?
1、借助注释,自己说一说诗的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一起解决。
3、和同桌说一说诗的意思。
4、一起说诗意。
师: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5、悟道理。(指名说)
从后两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雪和梅的特点是:雪白梅香(教师板书:雪白梅香)。这首诗借雪梅的争春,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教师板书: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我们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正如《千字文》中所读到的;“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6、带着理解再读本诗。
(四)谈雪梅、拓诗词。
1、简介诗人。(课件出示23)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卢钺,是宋朝人。他非常喜爱梅花。
2、谈雪梅的关系。
师: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往往把雪和梅放在一起写。这是因为雪中有了梅花,就透露出春的信息;梅花因在雪中开放更显示出不畏严寒的高尚品格。如我们所学过的《梅花》一诗。
3、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也十分喜欢雪中的梅花,他曾写下这一首词《卜算子咏梅》,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24)
4、总结。
师:孩子们,梅花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别的花都是春天开,它却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欺雪压,它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所以,它象征着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它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还被称为“花中四君子”之首。希望我们向梅花一样也能不畏严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强不屈,好吗?
五、作业(课件出示25)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和“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两句诗的意思。【篇三】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反复诵阅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课可先引导学生解诗题,知作者,并通过设计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自读古诗,把握节奏,再通过自由交流理解诗意,其间适时引导朗读,体会词语的用法、诗的意境,在理解品读中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哲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古筝曲《渔舟唱晚》。
学生:搜集三首诗的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并背诵古诗。
3.通过在读中想象意境,描绘意境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4.想象诗句描述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意,体会古诗的意境。
难点: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画面引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渔舟唱晚》古筝曲,欣赏“残阳照水图”和“新月东升图”)同学们看了这么美的画面,有什么想说的吗?用自己的话说说画面的内容。(根据不同的话进行点评)同学们讲得很详细,语言也很美,但是有一个人比你们更厉害,他仅用了28个字就把这两幅画面的意境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们相信吗?想知道他是谁吗?他是怎样讲的呢?
2.观看多媒体(走进作者及课文内容),了解诗人及作诗背景。
二、指导学诗,体会意境
1.理解题意。
(1)题目“暮江吟”你是怎样理解的?
(2)从题目看出这首诗是写景还是叙事?写了什么时候的景色?
2.学生读诗自学,初步弄清古诗的含义,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大胆想象,用彩笔绘画一幅《暮江吟》的图画。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从学生的绘画中挑选出几份具有代表性错误的图画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对比诗文进行评析。
2.多媒体出示前两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两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3.多媒体出示后两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出示注释,学生自读自悟后两句诗。
可怜:可爱。
似:好像。
(2)“露似真珠月似弓”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3)为什么“露似真珠月似弓呢”?老师指点回答。(因为这是可爱的九月初三夜,九月初三,是月初,月亮还是弯弯的月牙。)
4.最后一句诗用了两个比喻,它们分别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你们能说出来吗?
师指点:把月亮比作弓,把露水比作晶莹发亮的珍珠。
(1)提问:诗中描绘的是什么时候江边的景色?
(从傍晚到夜幕降临的江边景色,可见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新月升起的时候)
(2)从诗中描绘的景物,你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可以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5、朗读指导。
(1)请大声地自由地朗读古诗,看谁能读出诗的韵律美,节奏美,读出诗人的情感。
(2)(教师播放动画:诗人站在江畔激情吟诵)此时你们就是那位身着古装的白居易,面对奇景吟诗一首……谁先来展示一下?
(3)有与他不同理解的吗?以你的理解读读吧!全体同学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诵读。
(4)看同学们读得热火朝天,我心里直痒痒,谁来和老师比试读一读。
(5)听范读。(出示课件: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第一句,平缓,轻柔;第二句,惊叹;后两句赞美)
(6)大家看着画面,听着音乐再次齐声读一遍。(呈现秋景图,播放古典乐)
四、绘画着色,感受诗文的画面美
学生通过学诗,了解了诗中描写了深秋时候,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江边的景色,你们能把这两幅画涂上适当的颜色吗?
板书设计:
暮江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3.体会诗人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及诗句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4.理解诗句的含义,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难点:体会诗句中含有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介绍诗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宋代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一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2.谁来说了你对苏轼相关情况的了解。
(学生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写此诗的背景,教师指点、补充)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查,了解大意。
3.指名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借助注释和字典,理解诗中词句的意思,把不理解的标出来。
5.小组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三、汇报交流,深入感悟
1.小组汇报。
2.教师对学生汇报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纠正、引导,并适时提问: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你有没有体验过从不同角度看事情,结果各不相同的例子?你从这首诗中受到什么启发?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文,想象古诗描绘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教师范读)
4.两个同学对读,深入体会。
5.小组接龙练习背诵。
四、小结学法
初读,读准读通;再读,了解大意;三读,理解句意;四读,体会情感;五读,想象情境。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意,领悟古诗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明白人和事物各有长短,应取长补短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在冬天,同学们最希望的就是下一场雪了。老师带了一些图片让大家一饱眼福。(课件出示:人们把雪称为报春使者)
2.在冬天,我们总要提到一种植物,它就是梅花。(课件出示:人们也把梅称为报春使者)
3.那么雪和梅争着报春,谁更美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雪梅》。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作者在诗里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来理解诗意。指名读注释。结合注释,和同桌交流,说说诗意。
(1)一、二句的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2)三、四句的意思:梅花在颜色的洁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雪在气味的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3)颜色洁白是雪的长处,是梅花的短处;而怡人的清香是梅花的长处,却是雪的短处。(板书:各有长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不服输的语气;诗人为难的语气;各有长短的语气)
3.雪和梅争春,为什么比不出高低?假如没有梅花,就不能映衬出雪的洁白无瑕;没有雪的寒冷,也就不能显出梅花不畏风霜,吐露芬芳的高贵品格。怎样才能更完美呢?(板书:取长补短)
4.让我们一起踏雪寻梅,看看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吧!(课件引出主题)只有取长补短,既有晶莹洁白的雪,又有暗香浮动的梅,才是冬天最美的景,才是最美的报春使者。
5.这首诗写雪与梅的古诗不仅向我们展示了雪与梅互相映衬的美景,还告诉我们应该取长补短的道理。让我们来背一背古诗。
三、拓展延伸
1.这首诗的作者在写完诗后大发感慨,又写了一首《雪梅》,算是对前一首的补充与解释。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雪梅(二)》)
2.课后收集描写雪与梅的古诗。
《古诗三首》教案3
教学要求:
1、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习写一个片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句,读懂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江畔独步寻花》,体会诗人感情。
2、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2、简介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诗人,诗圣。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其他同学想每句的意思。
4、再读,逐句讲解,师生订正,补充。
江畔:江边。
蹊:小路。
留连:舍不得离开。
时时:不停地。
自在:自由自在。
5、连起来说说诗意。
6、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
(1)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情趣。
(3)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7、练习背诵。
8、学习生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记忆畔娇莺。
(2)指名说是怎样记住的。
(3)书写生字,每字写三遍。
三、自由练习读《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背诵这两首诗,默写后一首。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词语:江畔、娇莺、留连、恰恰啼
2、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二、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
(诗人前去游园,园主人不在,没能进到园子里去。)
诗中的园指私人花园。
2、介绍作者。
南宋,叶绍翁。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意。
4、再读,逐句理解。
重点词:应、怜、小扣、久
5、有感情地读,读出诗韵。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吟咏。
(3)学生自由练读,互评。
6、练习背诵。
三、指导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解题。(之,到)
2、介绍作者:
李白,唐代伟大诗人,诗仙。
他与孟浩然是好朋友。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4、再读,逐句理解。
5、有感情朗读。
读出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学习生字:识记,书写。
五、齐背这两首诗。
六、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以家乡的自然风光为内容,练写一片断。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背诵这三首诗。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选择内容
(1)启发选材。
(2)小组内同学之间交流。
如:江边高压线塔,汽渡码头,南北大河,灯光夜色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评议。
3、练写片断。
(1)全班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自己热爱家乡之情。
4、继续练写。
5、写完后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古诗三首》教案4
学习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古诗三首》教案5
教学目标
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百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收集、背诵以前学过的他写的古诗。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诗人纳兰性德,阅读他们的作品。
3、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思念家乡)
3、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
(月亮)
月亮象征着团员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用自己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学生多读。)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课文朗读。)
4、指名答:
(我觉得它写得很美、我觉得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我们解读后再来体会一下作者的思乡之情。
三、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你最欣赏诗中哪句呢?
2、刚刚同学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我们一块儿来读一读吧。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齐读。)
3、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
(指名答。)
4、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5、同桌之间互相读与练说。
6、指数名说。
7、小结:
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8、那就用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9、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可为什么诗中只有一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一下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10、指名答:
(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1、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12、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手指课题“船”字)(生答: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
(生答:绿色)
让作者那么明显地感受到──
(生答:春天到了、来了)
13、你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哦,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4、指名答:
(感受到春天就单单是个“绿”也各有各的美;这个“绿”有着层次美,远近各不相同;”绿”也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5、同学们理解的多准确呀!把你感受到的“绿”再读出来吧。
(分男女生赛读。)
16、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7、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古诗三首·泊船瓜洲古诗文解读。)
18、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更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
我想,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9、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四、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
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
引导从课题的船停泊在“瓜洲”“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到这个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
(教师播放作者简介王安石)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指名答:
引导从“一水间”“只隔几重山”“又”“何时找我还”这些词句理解。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五、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呀!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块再来感受一下诗人的情感吧。
2、有感情地读。
3、学到这,我们再来想想为什么人们对这首诗如此偏爱?
4、背诵课文,我们下堂课时检查大家背诵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信同学们都已经理解背诵了。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来背一背。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
(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教师播放教学课件)
1、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
(指名答。)
2、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3、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
(指名答。)
三、再读课文,品悟情感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
(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
(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四、课堂背诵,加深理解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指名答。)
3、总结: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五、生字学习,布置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融、燕”等7个生字;会写“鸳、鸯”等12个生字。
2.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芦芽、河豚、阴”等词语的意思,初知古诗大意。
3.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并默写《绝句》。感受诗中蕴藏的春天的情趣。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背诵古诗;默写《绝句》。
教学难点:能用联系生活实际、利用图文结合等方法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找有关春天的诗句。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课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明确任务
1、导语导入:我们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美称的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板书课题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绝句》这首古诗。
3.补充绝句知识。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按照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设计意图:导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绝句是诗歌体裁。】
二、初读古诗,感受节奏
1.出示初读要求:(1)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同桌互相正音。
2.逐句朗读检查。课件出示“迟日”“泥融”“鸳鸯”等词语,并正音。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4.齐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三、了解诗意,想象春景
1.杜甫的诗中有画,结合课本插图自读古诗,看看诗中画了什么?并展开想象。
诗中有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
2.用自己的话描述出诗中的画。师相机总结古诗的意思。
2.诗中不仅有美好的春色,还有气味呢?
诗中写到:迟日江山(),春风花草()。
3.美丽的春色吸引了许多小动物们。自学三、四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诗句中小燕子在做什么?为什么飞来飞去?诗句中一对鸳鸯在做什么?为什么睡得这么香甜?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诗想象、看课本插图并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诗的大意,感受诗中所写的春天的美景。从而产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四、当堂小结,鼓励背诵
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背诵并能当堂默写
第二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l.惠崇是北宋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简介诗人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学自读,熟读诗句。
出示自学要求: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深入探究,了解诗意1.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味。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板书古诗并画出停顿)2.春江晚景这幅画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你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春天的足迹吗?(桃花,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芽从土里钻出来。)
3.这幅画一定很美,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1)你们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吗?师解释。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2)学生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师提问:诗中哪几句是描写画中的内容(前三句),那最后一句是什么呢?(诗人的想象)。(3)师生共同总结古诗意思,当堂背诵。【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四、当堂小结,生谈感受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诗人抓住春天的景物,让学生感受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课时
一、导语引入,揭示课题
1.继续学习宋朝诗人曾几写的一首古诗,一起感受曾几笔下的春天。
2.强调曾是多音字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三衢山的道上)
二、初读古诗,补充学法
1.师生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2.学生根据古诗学习的方法自学古诗。
3.齐读1、2句。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哪句诗?强调“泛”“尽”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很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鼓励学生提出新的学习古文的方法。】
4.“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很好,游兴愈浓。指导学生读出1、2句的,体会诗人的心情。
5.诗人乘小船走到小溪的尽头,有些失望的时候,却听到树上的黄鹂,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3、4句。
6.此时诗人的心情一定是—惊喜的,指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诗人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7.齐读整首诗,读出诗人心情的变化。(配乐朗读)
8.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全诗的意思。
三、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欣赏美丽的春色。(播放视频)
2.用学过诗文描绘春色。
板书设计:
绝句
唐杜甫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三衢道中
宋曾几
心情变化
《古诗三首》教案7
【教学目标】
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
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教学课时】
2~3节。
第一节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
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
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1、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
2、谙、暗:区别音、形、意。
四、分组学习
1、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
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
〖教学目标
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
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
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
鸟:多、高飞无影
云:少(孤) 慢慢飘走(闲)
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闲、 相看两不厌──体会诗中拟人的表现手法。
3、教师简介写作背景,让学生粗略了解诗中寄寓的情感:
此诗是李白在政治上受挫,心情郁闷时所作,因此通过众鸟高飞、孤云闲浮、人与山“相看两不厌”来表达自己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失落、孤独之感。
4、指导背诵《独坐敬亭山》。
二、吟诵、理解《望洞庭》
1、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洞庭湖景色,看谁描述得最美:
此环节注意提示学生在描述中突出。
⑴ 湖光和月光的交融和谐;湖面的光亮平静。
⑵ 白银盘和青螺分别所指:
从诗中不但看出洞庭的山美水美,还看出那天夜里的月色很美。
2、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是站在湖边往远处看的?
3、诗人通过恰当的比喻把洞庭秀色写得惟妙惟肖,请找出诗中的比喻:
⑴ 二句,把光亮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
⑵ 四句,把月光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中的君山比作青螺。
4、指导背诵《望洞庭》。
三、吟读、理解《忆江南》
1、释题:
忆,在此当回忆讲。“忆江南”为词牌。
2、根据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补充注释:
旧:过去。
胜:超过。
3、说说你从这首词中体会到怎样的景色,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样的景色的:
太阳升起的时候,天空布满火红的朝霞,江边的花朵被映照得比燃烧着的火焰还要红;那一江春水像蓝草一样青绿,像晶莹的翡翠。 (比较、比喻)
4、请联系前面几句诗的意思,把最后的反问句写完整:
江南的景色,让我怎能____________?
5、指导背诵《忆江南》。
四、交流搜集的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1、白居易所作《忆江南》另两首: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2、其它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参考篇目:
《鹿砦》、《望庐山瀑布》、《滁州西涧》、《山行》、《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等。
五、作业
1、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2、选画一首古诗所表现的画面。
《古诗三首》教案8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古诗三首》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练习写好6个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通过读这首古诗,感悟边关将士悲苦的生活。
教学重点与难点 :
品读悟诗情。
教学过程:
一、音画时尚导入:
1、师:播放两首有特色的乐曲,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再根据情境联想诗歌。
2、生:交流汇报并背诵相关的诗句。
3、导入新课,板题,解题,读题
(解题)凉州词:为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歌)配的唱词,不是诗题,而是一种曲调名。当时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颖
三、品读悟诗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疑:“欲饮琵琶马上催”什么意思?
“醉卧沙场君莫笑”(为什么战前还要喝酒呢?)
引导:“饮”是饮什么?琵琶声听过吗?有什么感觉?“醉”是因什么醉?看看诗中哪些词语与酒有关?
过渡:以上这些词语都与酒有关,但是不是席上只有酒?
1、想象:席上除了酒,还有哪些东西?
2、为什么在诗人的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3、说一说:酒有哪些作用?
《古诗三首》教案10
课型: 古诗词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的内容,想象诗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诗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 课文插图。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三、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四、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二、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三、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四、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 默写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古诗三首》教案11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唐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的生平。
3.收集思乡的古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2.是呀,从古到今,月亮总是让人情不自禁思念家乡,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关于月亮的诗。
3.揭示课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板书课题。了解“泊”字字义,选择正确读音。)
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课前,你收集了诗人的哪些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指名读诗,全班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己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说说你最欣赏诗中哪一句。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才同学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诗(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请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生机盎然的春天的样子。现在请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在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景色呢?畅所欲言。
4.同桌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
你们的回答真精彩!诗的魅力就在于能用简短的同一个语句在不同的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画面。
7.请你用朗读把你脑海中勾勒的画面读出来。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草长莺飞、满目新绿的春天,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还能让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9.指名说,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0.关于“绿”字还有一个故事,引导阅读“资料袋”。了解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1.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触呢?
12.小结:
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一个字修改十多次,我们在习作中难道不该反复修改吗?记住:文章是改出来的。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这么美的春色,谁不流连忘返呢?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其间了吗?
2.诗人想干什么?家乡在哪儿?引导学生从课题和诗句一、二行处理解。
3.请你在教室的地图上找找它们的位置吧。再好好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地名,然后简介王安石把南京称为故乡的原因。
5.你从哪里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家乡呢?
6.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理解。
7.感情朗读。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漂泊在异乡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眷恋啊!让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首诗吧。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回顾内容,谈话入题
古诗《泊船瓜洲》让我们体会到了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的千般惆怅?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思乡之情的呢?
初读古诗,整体感受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正确、流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词。
2.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3.看看诗词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4.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5.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1.诗人那浓浓的乡情,藏在哪些诗句中呢:读,勾画。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惆怅满怀的感觉。
6.诗中诗人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
7.小组内交流: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
8.引读“意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提示:头脑中想象情景)
9.这一次又一次的想写信、封信、拆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挂念。
10.感情朗读。
11.王安石见月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藏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体会“风一更……无此声”。
入情入境,深情朗诵
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也就不同。我们在朗读这些诗词时,一定要想象画面,要用心体会他们的感情。让我们再一起朗诵这感人的诗词吧。
找寻规律,识记生字
精选阅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三首》的知识点
1独坐敬亭山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被称为“诗仙”。主要作品有《蜀道难》《梦游天姥(mǔ)吟留别》《将(qiānɡ)进酒》《古风》《李太白集》等。
相关背景: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尝尽世态炎凉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主要内容: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少,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2望洞庭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他与柳宗元、白居易交游、唱和,并称为“刘柳”与“刘白”。白居易称他为“诗豪”,清人王夫之称他为“小诗之圣”。
主要作品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浪淘沙》等。
相关背景:诗人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间年去来洞庭湖,据文献可靠的约有六次。说的是明月当空的夜晚,诗人刘禹锡经过洞庭湖,写下了所见的美景,作者观望洞庭湖的景色的角度刚好把洞庭湖的美景尽收眼底,抓住了最美丽的湖光山色。
主要内容: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3忆江南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人,后迁居下邽。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质朴自然,常以揭发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现象和人民的痛苦生活为题材。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等。
相关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主要内容: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同时,唯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古诗三首》教案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3、在了解词的一般特征。
4、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意境,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知道今天我们学什么吗?(请一生回答)它是一首——词(学生接着说)。是的,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屏幕出示:教师提供前半句,让学生接着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农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农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清平乐,词牌名。中国古代,诗人写成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是词牌名,它表示的是一种曲调,一种节奏。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指名读。
4、预设:
大家有没有发现在这首词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多音字——剥bao、bo(板书)
注意:“莲蓬”的“蓬”。
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媪。连着前面的“翁”一起读。请你领着大家读一读。
5、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这次要求看着屏幕读。(屏幕出示)
6、指名读。
教师指导:读通、读正确并不难,但是,同学们,读词跟读诗一样要慢点,如果能稍加停顿,那就能读出节奏来,读出味道来了,比如说吧,“茅檐/低小”,哪里停顿了,注意“檐”字的声音——稍微的延长,这就叫绵音,读诗词就要这样读得停而不断。来,在位置上自己再练一练。大家一起读。
7、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为了便于比较,我把这首词,变了个样。(屏幕出示)白发谁家翁媪和大儿锄豆溪东之间有一空行,说明它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片,后一部分叫下片,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片,男同学读下片。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一)想象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俗话说“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们这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理解:吴音,他们是用什么语言聊天的)
4、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二)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来,再读课题。——清平乐村居。
2、村居的“景”是怎样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读着这句词,你看到了哪些景物?首先看到的是——低小的茅檐。你还看到了什么?——青青草。读着“青草”我们就想到绿色的小草,那么读着“青青草”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多一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谁来读读第一句。评价:你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这如茵的绿草。
同学们,你们还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联系最后一句话,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小溪?是啊,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阵清风吹来还让人闻到一股——清香。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古诗三首》教案13
【设计理念】
从语言文字入手,紧抓重点词句,反复咀嚼,反复品味,反复朗读,引领点拨学生把握诗词意象,提升感悟内涵。运用诗意语文的建构策略,以情感人,注重情感体验,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入情,悟情,融情,升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1、复习《泊船瓜洲》,重温思乡情:
一水之隔,近在咫尺,偏不能还,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满大地,离家已久,思绪万千,不由感慨──明月何时照我还?
2、明月千里寄相思,故乡,不管身处何时何地,你,都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园。这节课,我们又将学习另外两首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
3、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4、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二、对话文本,入情入境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 体悟“见”之萧瑟:
“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唐代洛阳应该是何其的繁华,然而这一切诗人却视而不见,见到的,只是冷冷的秋风!
⑵ 想象“意”之万重:
“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还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这么多的话想说,真可以说──千言万语,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
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小桥流水的故土啊,你是否已改变了容颜?有多少话,想对你们诉说──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⑶ 品味“开”之内涵:
“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
“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你就是诗人,在这落红遍地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那一刻,你的神态,你的举止又怎样?──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你就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会怎么说?这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当家书终于“开封”之后,你能想像诗人又是怎么做的?(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情感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这个“开”字,你读懂了什么?
3、诵读提炼:
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愁万绪难落笔,这正是──(学生齐读古诗)
意万重,说不尽。情难理,又开封。这真是──(学生齐读古诗)
这就是《秋思》,一个游子说不尽,叙不完的思乡情。(学生背诵全诗)
学习《长相思》:
1、看插图,说词意:
欣赏课文插图,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并从这首词中找到相对应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词的大意。
2、讨论:
⑴ 抓意象,山水风雪行:
说说“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意思。(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
能用自己的词语形容“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吗?(千山万水、风雪交加)
指导朗读,通过回返复沓的朗读读出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⑵ 品意蕴,故园无此声:
“此”是什么意思?“此声”是指什么声音?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样的声音?(随机点拨“千帐灯”、“聒”)这样的声音这样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顶顶帐篷,点点灯火,本该是多么豪迈多么壮观!然长途跋涉之后,在这样一个野外宿营的寒夜里,却要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怎能安然入睡?指名朗读这首词。
“故园”指什么?“故园无此声”,故园没有什么声音?故园有什么?想像说话。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这一切的一切交织在一起,融成了一个字,一个包容作者此时心中一切所想所思的字,那就是──(学生齐“碎”。)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从这一个“碎”字,你读出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再读下阕。
3、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两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两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前者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后者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鸿雁传书,千言万语;夜宿边关,千辛万苦。山高水长隔不断我的思乡情,岁月流逝剪不断我的思乡情。──师生共同激情回顾《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再次激情诵读《秋思》、《长相思》。
5、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
【设计点评】
诗意语文致力于一种文化场的建构,将课堂视为一张文化的网、一扇文化的窗、一口文化的井。本案的设计,字里行间莫不渗透和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和风韵。乡关、乡愁、乡思、乡情,这一亘古弥新的文化主题、文化意象,成了本案设计的逻辑原点,并内在地做为主线贯穿全程。体悟“见”之萧瑟、想象“意”之万重、品味“开”之内涵,可谓深得诗词学习之三味。诗意语文将诗词学习提炼为“举像”“造境”“悟情”这三大招数,由三招方能证得诗之三味。其实,这三招并非在时间逻辑序列上展开的三个环节,而是在空间逻辑序列上呈现的三个侧面。即:在举像的同时造境、在举像的同时悟情,举像、造境、悟情实乃一招之三面。这一招,用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即为一个“见”字。本案的设计,正是在“见”招上用足了功夫、做足了文章。看“秋风”之像、入萧瑟之境、移思乡之情,此一例也;忆“故园”之像、造温馨之境、悟心碎之情,此二例也;举“开封”之像,见“匆匆”之境、融游子之情,此三例也。这样的例证,在本案中可谓俯拾皆是。在“举像”“造境”的同时,本案总是高度自觉的将“移情”“悟情”“激情”“化情”融入其中。说到底,文化之要义还在把握人之常情。人之常情,才是亘古弥新、千秋不移的文化之魂。
《古诗三首》教案14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同学们,你们学过哪些与“月”有关的诗词呢?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是呀,故乡的月亮总是那么令人怀念,今天我们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与“月”有关的诗。
3、揭示课题: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字典中“泊”字的两个音节(bó pō)及其不同的意义,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二、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课前,你们通过收集资料,都知道些什么呢?
⑴ “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⑵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2、解题:
“泊船瓜洲”(“泊”是“停泊”的意思。)
三、整体把握,初步感知
1、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2、根据注释,四人小组讨论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
3、自由朗读,并从诗中找出能集中表达诗人想回家的一个字。(“还”字)
四、紧扣“还”字,披文入情
1、自由汇报:
你学懂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习:
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问:从这两句诗句中你还体会到什么?
(可提示:从“一水间”、“只”、“数重山”等词去体会)
生:我能体会到作者离家非常近。……
(板书:靠家近──很想还)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 读读诗句,想象画面。
② 推敲诗句用词的准确:
将“绿”字与诗人曾想过的“到、过、入、满”作对比,想一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绿”?
③ 启发想象:
假如你来到江边,望着仅仅一江之隔的对岸,而对岸的不远处就是你离开很久、思念很久的家乡,此时你有何感想?
(引读”明月何时照我还”)
④ 引导学生概括诗人此时这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板书:思家切)
过渡:诗人思家切,可他能还吗?(学生板书:不能还)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五、自主探究,感受诗境
1、课文学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诗人为什么不能还?……)
2、讨论、升华诗情:
既然诗人已经离家很近了,而且他又这么渴望回到家乡去,那他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
3、学生先猜测有几种可能,师再顺势简介当时的时代背景:
(诗人为了改革大计、为了国家大事,虽到家门却不能还,为大家而舍小家的崇高境界,他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强烈的思乡情深深地震撼了我们。)
4、同桌互说诗意。
5、分男女生读古诗。
六、总结学法,自读感悟
1、总结学习方法:
刚刚我们通过初读诗句──紧扣题眼──朗读感悟的方法学习了《泊船瓜洲》这首诗,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秋思》。
2、初读诗句,了解诗人情况。
3、合作学习,了解诗句大意:
⑴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心中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⑵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带信的人将要出发的时候,我却又打开了封好的信。)
4、指导朗读,感悟情感。
七、咬文嚼字,体会“推敲”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两首诗中都因某个字用得特别妙而成为千古绝句,有谁知道是哪两句诗、哪两个字吗?(绿、见)
2、过渡:
我们已经体会了“绿”字的妙用,那么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3、师讲解: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4、总结:
秋风无形,但处处可“见”;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现在让我们也来当一回王安石,推敲一下以下的句子该用什么字好。
5、填字练习:
⑴ 选择最恰当的字填入括号内,并说说理由:
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
起、动、翻、皱、拂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⑵ 自由填字:
春风吹( )了树梢,吹( )了小草,
吹( )了河水,吹( )了花苞。
八、反复诵读,指导背诵
1、有感情朗读全诗。(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2、指导背诵。
第二课时
一、查找资料,了解诗人
1、上节课,学习了两首思念家乡的古诗,今天继续学习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所写的《长相思》。课前通过收集资料,你们有哪些收获呢?(从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等方面进行交流。)
2、简介作者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是清初满洲贵族人士中,文学造诣很深,艺术成就很高的词人。他的作品大多数反映满洲贵族的生活情调,尽管缺少广泛的社会意义,但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他和朱彝尊、陈维嵩被称之为清代”词家三绝”。
3、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81)。是作者随康熙皇帝东巡到山海关的途中所作。
4、纳兰性德善作词,反对模仿,强调独出心裁。“长相思”,词牌名,内容多写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自查释疑,读懂诗句
1、学生试读,思考: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学生试讲,逐句理解:
(注意书上的注解)
⑴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走过一段山路,又走过一段水路,我向榆关那边行。夜深了,周围千百座帐篷里亮着灯。)
⑵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风儿刮了一更天,雪又下了一更天,刮得我心儿碎,连回乡的梦都未做成。在我的家乡啊,可没有这样的风云交加的声音。)
3、再现形象: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4、观察插图:
想象作者深夜站在军帐外,他在望何处?心里又在思念谁呢?
三、讨论探索,感受诗境
1、根据插图,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词人在夜深时无法入睡,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2、讨论探究,感受诗境:
(从词的内容看,写的是从军出征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法入睡就是因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情
1、轻声自读,想象诗中送别的情景,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这种思乡之情作者是如何表达的?(触景生情)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情。
五、积累内化,拓展延伸
1、背诵全词。
2、搜集表达思乡情感的诗词,拓展阅读。
《古诗三首》教案15
3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赞美春天以及朋友之间的惜别之情。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烟花、尽、唯”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及每首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投影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以前读过描写春天的古诗吗?(指名背一两首。)今天我们再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不仅描写了春天的景物,还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感情。
二、指导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解题。
(1)板书课题。
(2)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理解“江畔”的意思。
(江畔:江边。题目意思:在江边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2.介绍作者。
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以前读过他写的诗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读过他写的《绝句》。板书:杜甫。)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师范读。
(2)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学习第一、二句。
①理解“蹊”、“花满蹊”的意思?(蹊:小路。花满蹊: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②“压”字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花很多,很旺盛。)
③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黄四娘家的花开得十分茂盛,一丛丛鲜花把小路都遮住了。千万朵鲜花压得花枝弯下了腰。)
④师小结:前两句诗是说花很多,开得很旺盛。
(2)学习第三、四句。
①理解“留连”、“戏蝶”、“时时”什么意思?并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留连:舍不得离去。戏蝶:游戏的蝴蝶。时时:不停地。诗句的意思:快乐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②“自在、恰恰、娇莺”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自在:自由自在,不受拘束。娇莺:美丽可爱的黄莺。恰恰:黄莺的叫声。诗句的意思:美丽可爱的黄莺自由自在地唱着动听的歌。)
③请大家想想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情景是怎样的?
④师小结:这两句写出了蝴蝶和黄莺各得其乐的情态,为春天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5.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5
6.师小结全诗:全诗诗人只写了一家的花,从一家的花反映出了天边的春色。
7.谁能说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黄四娘家花丛的描写,生动地再现了春天里繁花盛开、蝴蝶飞舞、黄莺高歌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赞美之情。)
8.有感情地读,读出读的情趣。
(1)师范读,指导节奏与重音。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2)指导读出春天景色的美和诗中蕴含的感情。
(3)学生自由读。
(4)指名读,师生评读。
9.练习背诵。
三、总结学法。
解题知作者-学习明诗意-品诗明感情-练读并背诵。
四、作业
。
1.背诵《江畔独步寻花》,复习字词。
2.预习后两首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二、按上节的学习方法学习《游园不值》。
1.解题。
板书诗题:
游园不值
谁能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值”、“不值”、“园”是什么意思?
(值:遭遇、碰到。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园:指私人花园。题目意思: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
2.介绍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板书:叶绍翁,南京诗人,他的七言绝句写得很好。)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让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师生共同理解,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应:大概、可能的意思。
怜:爱惜。
屐齿:木屐鞋下的横梁。
印:踏印上。
小扣:轻轻地敲。
柴扉:柴门。
久:很长时间。
春色:春景。出墙来:伸出墙外来。
(2)诗中作者爱惜什么?前两行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久扣柴门未开,说明游园心切)
(3)作者未能进园赏花,并不扫兴,从哪可以看出来?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中可以看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苍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园里的花开得正好,这些花所代表地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开得正旺的红杏伸出了墙外。)
6
6.小结:作者游园看花进不了门,本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象出满园的春色,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心情由扫兴转为欣慰。
7.谁能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
8.有感情地读,读出感情。
(1)生读划出重音和节奏,教师加以指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韵味)
(3)练习感情朗读。
9.练习背诵。
三、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1)板书诗题,出示挂图或投影片,解题。
(2)理解“之”“广陵”等词语意思及诗题意思?
(之:去,往。广陵:今江苏扬州。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2.介绍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
(2)李白和孟浩然关系怎样,你怎么知道的?
(俩人是好朋友,从题目和诗中可以看出来。告诉学生,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3.初读,大体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指名读,想想句子意思,画出不懂的词语。
4.再读,逐句理解。
(1)着重理解以下词语:
故人:好朋友,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因黄鹤楼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烟花三月:指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的三月。
下:顺流直下。
孤帆:单独地一条船。
碧空:晴朗的天空。
尽:没有了,消失。
唯:只
天际:天的尽头,天边。
(2)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帆”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只见“帆”而不见“船”呢?(“帆”指船)5.找生说说全诗的意思。
(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6.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7.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8.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歌表达了思想感情。
(1)朗读并画出重音和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7
三、齐背《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四、作业
:
1.背诵两首古诗,复习字词。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背诵本课的三首古诗。
2.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进行练笔:
1.明确要求:
(1)出示要求,指名读。
(2)指名口述练笔要求:写家乡的景物──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等,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写出片段。
2.选择内容:
(1)教师启发学生围绕爱家乡、赞家乡这个中心,拓宽思路,选择要写的内容。
内容:家乡里值得留恋、回忆的地方;自然风光,名特产品、名胜古迹等内容。
中心: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同学之间交流。
(3)指名口述要写的内容,师生评议。
3.练写片断,相机指导。
(1)全班练习,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2)指名读自己写的片断,相机进行写法指导。如:抓住特点,按一定顺序写,表达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继续练写。写完后的同学进行修改,当堂完成练笔。
作业
设计:
一、默写《游园不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填空:
1、《江畔独步寻花》的作者是__代诗人__,这首诗表达了诗人_____。
2、“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一句千古佳句,是__代诗人___写的________的诗中的句子。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_____。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之广陵”,就是____,这首诗前两句______,后两句_____,这首诗表达了______。
三、先理解带点的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留连:_______
时时:________
恰恰: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
2、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怜:________
小:_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孤帆:________
尽:________
唯:_________
天际:_______
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