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反思

有关《村居》的教学反思(精选十三篇))

2023-08-05 11:33:12 高考在线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1

  今天教学古诗《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我一看到课本上这幅画面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农历二月,村子前后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烟雾般地凝聚着。杨柳似乎为这浓丽的景色所陶醉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劲吹的时机,把风筝放上蓝天。

  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景美、人美、事美,是一幅水墨画,是一首动听的歌!

  我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毋庸置疑,如何让小孩子学会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只有在充分理解古诗诗意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一年级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让学生学得有兴趣:

  我认为,抓住每句的重点字,这是理解诗句的金钥匙,效果也会比较理想。

  第一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我抓住“长”“飞”两个字,来引导孩子对这句的理解:

  (师)再过两天就是农历的二月天了,春天就要来了,你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生)我很开心,因为我可以穿上漂亮的花裙子了!

  我很高兴,因为我可以跟爷爷去河边钓鱼了!

  我特别高兴,因为我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了!

  ……

  (师)是呀,春天到了,小草脱下厚厚的黄外套,换上嫩绿的春装,他在很开心地“长“着;黄莺姑娘也在愉快的飞来飞去,体会他们的心情读出“长”和“飞”的意思来。

  第二句“拂堤杨柳醉春烟”我抓住一个“醉”来教学:

  (师)杨柳姑娘最爱美了,春天来了,她甩着一头漂亮的长发,在和绿绿的河堤交谈呢,堤岸在悄声的赞美她,柳树姑娘在出神地望着远处的春烟,陶醉了!你有过陶醉的经历吗?谈一谈。

  (生)看好看的故事书的时候,我太开心了陶醉了,妈妈叫我吃饭我都听不见!

  看好看的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时候,太好玩儿了,我陶醉了!什么都不想做!

  (师)是啊,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陶醉的心情来读这句诗,读好“醉”字。

  第三句“儿童散学归来早”,我抓住“早”来引导。

  师:如果你们家里做了好吃的或者是妈妈给你准备好了礼物或者家里来了你特别想见的客人,你是不是特别希望早点放学呢?是啊,诗中的小朋友和你们一样,那就着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第三句。

  生:读。

  第四句“忙趁东风放纸鸢”这句让孩子们自己观察思考,体会小孩的心情,他们一下就找到了“忙”字。忙得开心忙得兴高采烈,于是孩子们在深切体会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思:对于古诗的教学,教师对全诗的准确把握很重要,需要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和孩子们的形象思维同步,,才能让小孩子们的语文兴趣越来越浓郁,才能像蓝天上高高放飞的风筝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2

  《村居》写的是诗人在农村看到的景象。早春二月,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的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全诗字里行间透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古诗是一副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下课的铃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

  情感是古诗的魂。学生主要通过情感体验而喜欢读古诗,在学习“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我特别注重创设情境,从情感体验为主线,首先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放纸鸢的乐趣。再引导学生交流情感从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对春天的喜悦和赞美。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3

  《村居》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在备课的过程中我试图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来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的过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基于以上的想法,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是创设情境。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游戏导入、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教学策略,从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诗是一幅有声的画。在学习古诗时,我首先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似乎听到了什么?学生就会大胆交流:看见莺在天上飞来飞去;小草长出来了,杨柳树也发芽了,长长的枝条垂下来随着春风轻轻地摆动,轻抚着堤面;孩子们放学了,在放风筝;烟囱里冒出了缕缕炊烟;听到了莺的鸣叫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样学生和诗人一起走进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一同欣赏那醉人的美景,从而使学生渐入古诗意境,达到人入画中、人融画中境界。

  教学中也有许多遗憾和不足之处,首先是没能针对学生差异,创设问题情境。另外,没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且要有一定的参与面。我想这还要在平时的教学中落实到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学习意识、学习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并且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觉得应该保持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多给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4

  课中的反思,有利于课堂教学高效高质地完成;而课后的反思,可以批判性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思考,有助于使课堂教学心得理论化。看来,课前的反思是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保障;课后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但在2个多月的反思中,我更钟情于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活动,尤其是针对自己较为薄弱的环节──评价,每每回味,时时咀嚼。

  记得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时候,课堂教学盛行满堂问,但对学生的回答,我总是表现得很吝啬,不懂得去评价,偶尔评价了,也是简单的“你真棒”“不错”“很好”等。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师生间的交流,就像一个考官,只给最后的分数,不重视学生感受的过程。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正确地回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我不是运用评价适时地去引导,而是抛下一句“谁能帮帮他”的话,让另外的学生回答,直到正确答案出现为止。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则谜语,猜对了?说声好,错了?

  请坐下,再猜。学习了新理念后,我逐渐认识到课堂评价的重要性,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尤为注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但是不恰当的评价往往又把学生带入误区。比如,在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时,我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读读狐狸对乌鸦说的每一句话,再看看乌鸦的表现,你有什么感受?”一生说: “狐狸太狡猾了,他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我评价:“嗯,狐狸的确狡猾。”另一生说:“我认为狐狸很聪明,也很有恒心,他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语气,从一开始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她的孩子,赞美她的羽毛,最后直到乌鸦开口。”我又评价:“很有创意,你的感受真是与众不同。”看似观念转变了,但是在鼓励学生独特感悟时,却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无形中,把背离诚信的道德行为视为“聪明”来欣赏,怎么能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上江湖骗子假、冒、拐的行径呢?又怎么能为他们的漫漫人生路导航呢?看着学生眼中的疑惑,我也内心也是一片茫茫然。

  像这样的尴尬,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可以说不算少,这种时候,我总会回想起那些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恰当的评价,适时的启发随处可见,点点滴滴时刻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有一次,我教学生学习古诗《村居》,其中有这样一句“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学生在朗读这句诗的时候,模仿古人放慢了语速,摇起了小脑袋。但是另一位学生对他的朗读不是很满意,觉得前面的那个同学读得太平淡,她也想读一读。结果,同学们对她的朗读也不是很满意。这时候,我首先肯定了第一位同学的投入,也对第二位同学勇于尝试的态度加以表扬。接着,有很多同学跃跃欲试,先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朗读,但是都不尽人意。于是,我请同学们观察课文的插图,孩子们看到地下的小草,有的刚刚发出幼芽,有的在春风中摇摆着;天上的黄莺有的高飞,有的相互依偎,像是在说什么悄悄话;湖堤的柳树随风舞蹈;空中弥漫着薄薄的春烟,朦朦胧胧,十分迷人。

  在学生尽情、尽兴的描述中,感受到春天的美好,逐渐沉浸在诗文的意境之中。这时,我又请同学们说说,如果你就是那个诗人,能不能用一个字来形容你现在的感受呢?孩子们想了想,异口同声地说“是‘醉’字!”这一次再朗读,大家立刻找到了感觉,有的把“醉”读得很很轻缓,有的把“醉”字读得很轻快,甚至还加上了眼神与形体的动作,争先恐后地把这首诗的意境展现在众人面前。我想,同学们能有如此淋漓尽致的表现,正是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了评价性的语言,为他们充满个性的理解和朗读保驾护航。

  在不断反思的教学过程中,我还逐渐领悟到,语文课堂的评价语言除了应该灵活自如地调动有声语言,还应充分发挥形体语言、表情语言、情感语言等的功能。一个鼓励性的点头、赞许的笑容、由衷地翘起大拇指、慈爱的抚摸……在实际教学的运用中,确实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奇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自从学习了反思性教学的相关理论,我一直在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渐渐明确了“为什么要评价?”它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教学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明了了“评价什么?”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再次,明白了“怎样评价?”绝不是简单的是非判断,而是融教师教学理念、教学经验、教学机制于一身的因人而化、因人而异的教学智慧;它是对教师知识内功、能力素质、和创造灵性的全面考验;是随机应变的组织、推动、深化课堂教学的操作策略。

  评价有法,但无定法,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评价才能屡评屡新,越评越精,学生才会在“评价”这盏明灯的导航下,充分的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5

  问言谁“醉”,却道春光明媚诗中的一个“醉”字,真是令我深深地陶醉、沉醉!

  一个“醉”字,让我有痛饮酒后的醉醺醺的感觉。

  读诗的人醉在其中,试问,诗中谁醉?为何而醉?

  一、杨柳醉,醉在春烟里。

  二、堤岸醉,醉在柳枝的轻柔的抚摸里。

  三、草儿醉,醉在痛痛快快地生长里。

  四、黄莺醉,醉在清清脆脆的歌唱里。

  五、儿童醉,醉在快快乐乐的放飞里。

  六、诗人醉,醉在田园的春光里。

  春光明媚,草自由地长,莺自由地飞,柳枝随意地拂动,儿童自由地放飞,诗人自由地散步,在自然的绿色怀抱里,春光明媚得叫人心醉!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6

  《村居》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诗句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春景图,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首先从古诗的题目入手,让学生理解《村居》的含意,知道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农村居住时亲眼看到的春天的情景。那么诗人看到了什么呢?通过课件演示一组与诗词有关的春天的景物动画,如:小草、黄莺、杨柳、儿童、纸鸢等画面,借助这些画面来学习诗句,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描写所看到的景物的呢?出示古诗,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是考虑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专门搜寻了一组表现诗词内容动画课件,目的是借助画,还有鸟声、风声、雨声的音乐,带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对《村居》美景的感受。通过画面联想到每一句诗词,还有助于学生背诵古诗,不需要机械的记忆。要学会怎样从上一句联系到下一句所描写的意境。

  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这一环节主要体现在识字写字和理解诗意两个方面。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阶段学习的重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集中识字和随文识字两种方法相结合。但是,在教学的时候,对于集中识字的把握比较的好,但在随文识字的时候,因为怕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教学时,基础打的不够扎实,没有采取多种的形式让孩子反复读,反复认。

  课后,理解到识字、认字才是低年级的重点,需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有层次,有梯度地读生字并在生活中去学习认字、识字,有意的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去发现识字的乐趣。写字环节我将教师指导书空、示范放在学生试写感悟之前,然后让学生自己组词,通过词语巩固、理解字的意思。最后在本子上书写课后六个生字。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感知诗词的内容的环节。这个环节包括:

  学生自由朗读。

  个别学生朗读,分行读,比赛读,表演读。

  展示读,教师点评,并穿插自己的示范读。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背诵。在这个过程当中师生间、生生间互评,取长补短,以达到最好的朗读效果,再通过肢体的配合增强语感并加深对课文的感知。

  遗憾的是学生个别朗读不够到位,初次学习朗诵古诗,抑扬顿挫把握不住。背诵有部分学生还不能在课堂完成。诗句的感悟没有及时让学生谈谈想法,从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没有让学生从品读中感受诗歌的美。在今后的古诗教学中还要加强朗诵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诗词的语言、音韵、意境的美。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7

  昨天与今天的语文课,我与一(1)班的孩子们共同走进了第一单元的第4课《古诗两首》,一首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另一首是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春晓》一诗孩子们似乎十分熟悉,朗读与背诵看上去朗朗上口,面对《村居》一诗,诗人是清代的高鼎,孩子们都瞪大眼睛问我:“老师,清代是什么代?”这个问题出自于一年级,把我问得很是搞笑与奇妙,突然间想到了孩子们可能爱看的影视剧中,会让他们想到清代的一些元素,我问学生:“还珠格格、甄环传的故事,就是发生在清代宫廷里面的事儿,大家喜欢小燕子吗?”如此一来,学生由电视剧情节想到了清代是什么概念。

  语文课堂中面对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们首先要做到不厌其烦,然后认真对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距离,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会让语文课更加有声有色。

  《春晓》一诗,学生们可爱的动作表演读,如听到处处鸟鸣声,小手放在耳朵上,那情景依然浮现;可是谈到诗人为何对院子里的花与草那么心疼时,孩子们再次感到了不解。我趁机与学生联想到了孩子们心爱的玩具或图书,自己或是别人弄坏时,那算不算心疼,学生猛然间也明白了诗人的疼爱,同时我补充了一句:古代诗人多半都是奍花生情富有情趣的才人。

  《村居》一诗,最让我感到难忘的情形是,孩子们读到诗句中儿童在春风中放飞风筝,那无比羡慕的眼神、快乐的神情,我趁机让孩子们展开联想,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口语交际,让学生都来说说自己与父母在春天放飞风筝的事儿,大家说得比较精彩,张书畅说:“老师,我放得风筝是燕子的,它飞得很高,最后都看不见了。”同学们围绕这个话题,还说了许多许多。

  语文课堂中,文本单方面的素材实在少得可怜,要做好充分地备课,还要抓住有力的时机,让语文的内容真正有效地延伸拓展,既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语文能力,还锻炼了他们乐于表达的信心与能力,这个平台,语文老师说了就算!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8

  《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我引领孩子三个阶段的朗读:一读,初读古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自读后,指导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二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慢慢进入意境。三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直至朗读成诵。这样,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当堂背诵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9

  《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以“永远的童年”为专题编排的单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课文《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级上册第一组课文以“多彩的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内容,令我们感受了儿童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对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础。本次再次将童年的主题编进教材,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墨重彩,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将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境界的。

  在写景方面,此人通过“茅檐”“小溪”“青草”这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副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农村景象,而在写人方面,则通过“醉”写出了“翁媪”生活的惬意与温馨,而一个“卧”则写出了“小儿”的天真与可爱。

  备课时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是会背吗?是理解词义吗?明显不对,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这首词的意思很简单,背诵更不是难事。那我要教的是什么?是意境,是用现代语言再现词文描绘的意境,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中,我以词语教学为抓手,通过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上下文,疏通理解词的表面意思,以小溪为线索,展现溪上、溪东和溪头的画面,引导学生走入词境。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10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澹语清新、充满诗情画意的小令。全词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现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让人感受到一种清新秀丽的自然美景和一种和谐温馨惬意的农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学这首词的时候,先出示了几幅农村生活的画面,营造出了一种气氛,再开门见山地指明了本节课所学内容,从课题《清平乐·村居》入手,让学生从《村居》二字展开联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词的内容的学习,并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图文结合的“想”、自由开放的“议”、生动活泼的“演”、自主自创的“写”,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把握了整首词的意思,层层推进地引领学生走向了词的意境。

  几点感觉成功之处:

  第一,诵读,是诗词学习的“敲门砖”。要让学生读出意境,读出画面,读出诗人的心声。诗词这种文学形式,很多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有靠自己边读边体会,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这堂课上,重视了学生的读,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品读等方式,并不厌其烦地纠正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其读正确,如指导学生读正确“亡赖”、“剥”,在指导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个别字词的理解,并在谈谈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一读,读正确了,读出词的独有的节奏与意韵了,也就开始打开“词”的大门了。

  第二,想象,是诗词学习的“回魂丹”。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这首词的时候,不时地提示学生想象,并创设了不少情景、运用了技术手段让学生自由想象。如,当学生读到“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句时,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示学生:想象一下,小儿躺在地上很顽皮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在学生想象的基础上,又让学生诵读,无疑加深了理解。在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句时,又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头与老太到底在说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进入了情境。

  第三,摹写,是诗词学习的“再生丸”。古诗词的文字凝练,往往言有尽而意无穷,具有很大的扩展空间。把诗词中的空白点、模糊点、朦胧点一一地进行现代文的补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维训练,也是一种很好的文字训练,还能加深对诗词意境的体悟。我深知这一点,便设计一个练笔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幅画面来进行描写。通过学生的作品来看,学生确实又一次加深了词的理解。摹写,是对细节的补白,有了“摹写”这粒“再生丸”,诗词中的形象会显得更加细腻,有血有肉;诗词意境也会很更加丰饶,气蕴饱满。

  第四,演练,是诗词学习的“润滑剂”。我抓住诗词中的可扩展处、有价值的地方,来演一演,会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点燃学生的情趣之火。便设计了演绎老翁老媪对话的环节。学生通过联系词的前后意境,进行了生动活泼的二次创作。

  通过这一演,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这一演,既是对诗意理解的一次反刍,又是意境体会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处:

  一、没能重视调动学生个人“情”的介入。要先调动学生的这种热爱之情,才能进而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接通了读者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诗词才会“活”起来,文本的意义才会体现。

  二、引导学生学会抓“诗(词)眼”的方法不够。如这首词,我们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个字:“喜”。喜什么?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喜的是“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的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种喜的情感贯穿词始终,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学生从“喜”这个诗眼出发,诗意的理解和诗境的体会,可能就会兼顾了整体性和有机融合性。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11

  上周五,我教了《清平乐·村居》这一课。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词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音把这首词读正确,读流利,在此基础上,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结合注释,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理解每句诗句的意思,进而理解整首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背诵这首词。在学生对全词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课后练习第3题,我又引导学生深入读悟,结合自己的感悟和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词中呈现的情景,体会词中描述的孩子们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时候,鼓励学生把这首词改编成一个小故事写下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经验积累,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当地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了这首词的意境之美。

  在设计教案时我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词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词教学中给学生适当地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教学每一首古诗词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让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诵读古诗词,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1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所以在设计教案及上课时,我都努力抓住古诗的几个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1)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所以我通过图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通过语言,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

  (2)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在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时,我尝试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我自始至终轻轻地播放着一段乐曲。该曲有着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学生一听乐曲,仿佛置身之中,恬静、愉悦、向往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悠闲自在的农家生活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3)帮助学生“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尽管整堂课我都努力地按照设计时的想法在做,但备课还是显得过于理想化了些,没有更多的考虑自己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整篇课文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前面松了些,后面有些赶。另外,在让学生朗读上也有“蜻蜓点水”之嫌。有些浮于表面,显得程式化了。如果时间安排更好的话,应该照顾到整个班级学生的朗读,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更好地来体现备课中的“由读引情”的理念。最后,课件设计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师范读是我设计了配乐录音。但教学后发现,教师范读部分始终还是自己来读比较适合!

  《村居》的教学反思 篇13

  古诗词教学,最难之处就是入情入境,有时候学生能把诗句倒背如流,却依然游荡在诗句之外,进入不了诗的意境之中。怎样让学生体会小儿的天真活泼、顽皮,进而像辛弃疾一样为之动情呢?

  教学中,我依托想象,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品诗,品出意境,品出情趣。透过这个“卧”字,你眼前浮现的小儿剥莲蓬是怎样的情境?学生想象力很丰富,想象出了孩童不同的剥莲蓬的情境。当学生似乎“山穷水尽”之时,我又巧妙地出示课文插图——看看插图中小儿的两只小脚丫,它们动起来了吗?伸出你的小手,用两只小指头代表两只小脚丫,咱们也动起来吧!此刻,学生灵光乍现,纷纷伸出小手,比画着、回味着,似乎自己就是词中的小儿,尽情享受着童年的欢乐。一时间,课堂上童趣盎然,在学生动手动脚的过程中,小儿的顽皮可爱跃然“手上”。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学生就真正入情入境了。至此,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自然地融入了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