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学好语文,我能行的教学反思
2023-08-10 18:57:5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023-08-15 03:17:08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2023-08-03 07:22:34非洲和埃及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06 03:25:15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
2023-08-14 13:03:41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09 21:40:37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2023-08-11 07:59:48学好语文,我能行的教学反思
2023-08-10 18:57:56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2023-08-15 03:17:08小学六年级数学期末教学反思范文(精选六篇)
2023-08-03 07:22:34非洲和埃及教案和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06 03:25:15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
《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除法,以及笔算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余数,实际上就是在平均分物体的时候,不能再分多一份,或者是不能满足每份再分多一的情况下所剩余的数,例如书本中第51页的例2,一共有23盘花,每组摆5盘,最多可以摆4组,还多3盘其中的3盘,就是余数,但它是建立于最多可以摆4组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个前提,剩余的数就不一定是3盘了(如摆3组,剩8盘等)。所以,我们在引出余数时,应该让学生质疑:剩下3盘,还能再分多一组吗?也正是由于这点,注定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在实际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摆小棒,认识到13(14、15)根小棒最多可以摆3个正方形,还剩1(2、3)根等,认识到余数是在平均分时,不能分多一份或者每份不能再分多一是所剩余的数。然后让学生通过尝试,教师教授列竖式计算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观察对比除数4与余数1、2、3的大小关系,认识到余数要比除数小。
在三(1)班教学之后,从反馈来看,学生还是不太清楚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而且也不懂得从计算的结果来检查自己的错误。回头想想,自己的教学中,遗漏了一个重要的要点,没有向学生说明,那就是在计算时,商与除数的积,应该最接近被除数,也就是商应选最大的数。(类似于()13,括号中最大应填几)
从上课过程看,我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自己讲的话太多,学生的自我发现比较少。这些,在平时就应该引起我的注意,努力向把课堂还给学生改进。
校长和其他听课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包括板书、教具的选用等等,受益良多。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有余数的除法》这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资料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资料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里我注重为学生带给自主发展的平台,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下面我对本节课进行全面细致的反思:
教学中我创设了分草莓的情境,让孩子利用学具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构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可能刚好全部分完,可能剩下一些不够再继续分。在摆的过程中,学生交流中,自己透过操作活动,认识到当平均分有剩余时,需要用一种新的算法来解决,那就是有余数的除法,而剩余的部分就是余数,凸显了有余数除法的的概念与好处,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好处。我欣喜地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解决问题而思考,课堂教学活动成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整节课,孩子们时而安静地思考、时而踊跃地发言,时而安静地书写、时而大胆地表达。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透过摆小棒的操作,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构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用心性,透过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在概括探索中发现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总之,自己在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期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好好专研教材,理清思路,在教学环节中加以达成与突破,就应在以后的教学中自己少讲,学生多说,把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3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具体物体的平均分,理解什么叫有余数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了解余数的含义,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下面对本节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在问题情境中理解意义本课的设计,我充分利用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本节课让学生通过“摆草莓”的生活情景,充分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并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数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让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心理上驱动着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中提升学生能力本课的通过教学“摆草莓”、“摆小棒”的操作活动,教师留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操作比较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通过“摆一摆”、“猜一猜”等活动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活动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探究、归纳,既提升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在有趣游戏中拓展学生思维课的开始,在“猜一猜”的游戏中导入新课,既激起了同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巧妙地照应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轻松自然,直奔主题。最后,依然用“猜一猜”的游戏结课,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老师课前游戏猜得准的奥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即做到了首尾呼应,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4
本节课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分组活动,动手分一分,一边分,一边说:“我拿出……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份,每一份有几个小正方体?”由没有剩余分引入到有剩余分,初步建立“余数就是剩下的,多出来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有余数除法”来源于生活实际,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大胆尝试“转化”,这就是给学生提供思考空间。
在初步尝试后,再次例题操作,加深认识。
有32人跳绳 每6人分一组
提问:根据图中这两条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通过提出问题练习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经过学生的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2 ÷ 6 = 5 (组)……2(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让学生从动手平均分小正方体,这一具体行为直观感知。使学生对有余数除法有了本质理解。
本节课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在巩固练习中,“我有15元,可以买些什么呢?”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从中也培养了学生的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课堂上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课的开始“回忆这几天所学的数学知识?”这个复习环节设计不好,过于啰嗦,没有必要。
2、课堂上学生自主探索不够,总是不放心学生,应该多让学生说说解答有余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过程。
3、在分一分环节中,我过于罗嗦,话语过多。没有把握好精讲。
4、课堂上没有及时、全面的收集学生真实有效的学习情况,关注后3分之1学生不到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今后我会注意改正,请大家监督帮助。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5
本学期学校督导二年级教学,我执教了《有余数的除法》这节课,这部分内容以前在三年级上册教学,现在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对学生来说多少有一点难度。《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
1.我对孩子们的表扬、鼓励及调动比较到位,学生一整节课举手发言积极,学得轻松、愉快,课堂气氛愉悦,师生交流融洽。
2.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正方形,并在小组内交流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这个环节我还特意给每个小组打印了一份记录表格,记录同学们摆正方形的过程及算式,从算式中总结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有:
1.前面教学认识余数时用的时间过多,分7个草莓时可以不用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动手摆,这样就能省出时间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2.教学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时,表格中的内容过多,学生操作费时,多数学生不会填表格中的除法算式,可以把算式再细化一些,不在这些地方费时。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6
有余数的除法和上学期平均分状况有所差异,是“分完还有剩余”的平均分,比较抽象,对学生的思维构成必须程度的挑战,不易理解。本节课教学流程为:复习平均分——揭示平均分的另一种状况——带领学生逐一操作各种分法——解读除法算式——练习。流程不存在太大的问题,时间把握也比上学期要顺手得多,但在新授部分的讲解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对教材的解读还不到位,不够细致。主要有几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不够活泼,课堂驾驭潜力还缺火候。结合低年级孩子本身的年龄特征,加上寒假刚结束,孩子的心还完全没有沉静下来,上午第一节数学课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语言和课件的展示不能抓住孩子的眼球。
2.对“余数”现象的讲解不到位,没有让孩子亲自动手理解余数现象。尽管前一天也透过信息通知家长提醒孩子带好十根小棒,但现状是只有一半孩子带来了学具,对新课部分的学习也造成了少许影响。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我做的还不够机智,没有及时调整,透过黑板上的磁性小棒带领孩子学习分完还有剩余的现象。
3.练习题讲解不够透彻,没有面向全体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中等以上的学生,有失偏颇。比如“11个三角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个,还剩()个”,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来说这题偏难,需要老师带领他们透过分的过程解答题目。但在这题的处理上,我高估了学生的潜力,只是简单地一句带过,没有体现分的过程,以致一半的学生听不懂。这也是以后教学过程中应全力避免的过错,不论是容易的题目还是偏难得题目,都得面向全体学生,思考周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7
这节课《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在学习除法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先动手摆,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知道,有时恰好分完,有时还有剩余不够再分一份,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建立余数、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
在摆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展示、连麦互动,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摆、说的过程与算式表示的意思相同,认识当有剩余的时候,可以用一种新的算式来解决,就是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而剩余不够再分一份的数叫做余数,为抽象的算式建立表象支撑,加深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数学的学习应具有“趣味性”,在这里我组织学生进行摆小棒拼图的游戏,还有侦探柯南推理的学习活动,以侦探柯南观察发现,思考推理,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及概括的能力。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得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结论。在得到结论后,我还给学生随意出题,验证结论是否总是成立,深化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我欣喜的看到,整节课孩子们自始至终都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他们被数学问题所吸引,他们为数学问题而思考,摆一摆、说一说、做一做等让学生自主探究,时而安静思考,时而踊跃发言,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嘴,真正的参与活动的全过程。课堂动静交替,学习效果显著。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线上网络授课,受到网络不稳定的原因,在连麦互动中,出现有回音、不清晰的现象。另外,在用不同数量的小棒摆正方形展示环节,如果能够分批按数字上传呈现的话,效果会更好,方便孩子们观察比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在把控好整个教学大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关注一些小细节,这样会更完美,效果也会更好。我会不断学习,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使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8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是教学中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一难点呢?
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情境,并结合分桃的直观图,引导学生探索7÷3的求商方法并计算出结果,随后的“试一试”仍然创设分气球的情境,引导学生列式计算,然后要求学生比较例题与“试一试”算式中余数与除数的大小,启发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余数要比除数小”。这样的编排,虽然可以结合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的合理性,但这是建立在直观比较的基础上的,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刻。
我觉得可以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求商方法后,可以创设一个辩论的情境,通过争辩,明白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因为“平均分”是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直观支撑,所以可以从“平均分”引入学生辩论的。
如情境一:把18只桃子,平均分成3份。大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5只,还剩3只,算式是18÷3=5(只)……3(只);老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4只,还剩6只,算式是18÷3=4(只)……6(只);小猴子分的结果是每份6只,算式是18÷3=6(只)。三只猴都说自己分得对,你认为谁分得对呢?接着教师组织各小组讨论交流,并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去分一分,发现当余数是3或者是6的时候,还可以继续分。所以余数不可能等于或者大于除数,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通过辩论、动手分一分,再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教学效果一定会比仅仅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要好,因为这更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9
一、游戏引入激发探索欲望
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与老师比记忆力的形式引入新课,游戏是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活动,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发现老师每次都能猜对时,会产生好奇与疑问,当老师告诉大家学了这节课的知识也会像老师一样猜出来时,更加产生了探究新知的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
二、改编教材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材上的两道例题是通过学校举行活动同学们帮忙摆盆花的生活情境引入的,其实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引入新课也很不错,但我考虑到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竖式的写法及竖式的含义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力求减少每一步的难度,因此在这节课上我采取了直接摆小棒的做法,我认为这样做更能使学生将摆小棒的过程和竖式每一步的含义结合起来,直观了当的让学生去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另外在数字的大小上我也降低了难度,两道例题被除数都是10,而通过改除数的大小从而串联了整除与有余数的除法两道例题,我认为除法试商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个难点,而试商问题需要学生在学会了除法竖式的基础上慢慢去练习体会,从而达到很快试出商的目的。
三、注重操作,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摆小棒的过程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从摆小棒展开教学到学生看除法竖式联系小棒说含义再到教师课件展示小棒和竖式相结合的演示过程,都是力求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理解算理,突破重难点。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
1、在介绍竖式写法时,教师说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调控的不及时不到位,对于学生的发言评价的不够准确具体。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0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6个草莓每两个一盘,7个草莓每两个一盘,能分几盘?理解什么是余数和有余数的的除法,再体会什么情况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解决;知道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通过实际操作感悟有余数的除法,通过合作交流探究除数和余数的大小关系。
通过直观形象的学具操作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活动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把草莓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草莓”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
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没有很好的分析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导致教学内容过多,二年级学生的注意时间很短,要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必须让孩子们在课堂内也得到充分的休息;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因此,在今后的备课乃至教学过程中要本着认真、虚心的态度,塌实地搞好教学工作,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教参、入手,多听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让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1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游戏、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
这节课刚开始时是小组平均分火柴梗,在学生动手操作分完所给的火柴梗后,教师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把分的几种情况进行比较,并分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出结论:每组把火柴梗平均分后有两种不同的结果,一种是没有剩余,一种是有剩余。学生从“火柴梗开始初步感知了“剩余”,到形成结论得出概念,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不是我告诉学生这规律,而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动手圈。在圈一圈,猜一猜的过程中学生总结出了除数比余数大的规律。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比教案来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由于在某些环节中用的时间过多,致使一些应该有的教学环节没有进行。因此,我在今后的将更加努力地搞好教学工作,使自我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更进一步。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2
这是这个学期开学后的第一课,又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摆小棒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二是在活动过程中体会到在平均分物体时有时会有余数,并理解余数的含义,渗透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根据两个班级的学习情况,本部分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实际含义是比较困难的。原因在于学生不明白“被除数”和“商与除数的乘积”有什么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本次教学我采取了以下设计:
一、分一分(教学余数的意义)。学生每人有10根小棒,每3根分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学生很快分完)借助“分小棒”的活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比较容易地理解了“余数”的意义。学生经过动手和动口已经对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除法竖式的写法也已接触,只是不熟练。让学生摆小棒,为下面除法的竖式的写法与理解作好好的铺垫,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有好处。
二、写一写(初步体会竖式各部分的意义)。除法还可以用竖式表示,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怎么表示。我采用的是示范讲解的方法进行教学的。因为教学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不一定每节课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尤其是数学,有些知识是规定性的,不适合学生探究。有余数除法算式的写法是已经规定的、现成的知识,所以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我没有让学生探究,而是直接告诉学生应怎样写。但是这也并非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学生通过摆一摆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的直接讲授过程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上的。然后又让学生进行了回顾与提炼,加深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同时通过学生对10根小棒能分几组的讨论,也渗透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观念,为下节课探讨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作了铺垫。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3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我通过让学生分学具的方法来经历有余数除法和没有余数除法的不同,学生在分学具时发现了有剩余,进而理解余数的概念,学生了解的比较清楚。
让学生在分学具时,列出算式,对前面的解决问题进行了巩固,通过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使学生再次理解除法的意义。
但是部分学生在列算式时把除法算式列成了乘法算式,老师应该强调必须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列算式,结果只让一个学生说了不能列乘法的原因,没有在班上再次明确地强调。
通过让学生列算式自己写单位名称,加强学生对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不一致的理解。这是一个难点,书上把算式和单位名称都给写出来了,只让学生圈一圈,填一填商和余数,比较简单,通过让板演学生上台板书,让学生明确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不一样的。
通过本次上课,学习陈老师让学生多动手操作的教学理念,让我发现了一些惊喜的地方,比如有的学生发现第一个上台的同学再分7个草莓时,前两盘都是每盘2个,第三盘变成了3个,不是平均分,通过别的同学的纠正,让学生明白,有剩余时应放在一边。
还有一个惊喜,是有的学生发现一个上台板演的学生在分小棒时,先把多余的小棒放前面了,应该放到后面,分到最后才知道有没有剩余。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找出板演学生的错误,既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注意了易出错的地方。
本节课还有些很多不足,比如学具准备还不够充分,课件有一道练习题没有出上。最后没有再让学生根据课件回顾一下知识,说说除法算式中每个数的代表的意义。小棒没有找够,学生动手拼正方形、三角形、五边形的活动没有进行。
以前,总是害怕学生动手操作浪费时间,注意力不集中,所以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能省则省,通过本节课,虽然学生动手操作耽误了一些时间,但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更深了,学习兴趣也高了。今后还要躲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4
“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难点,它是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的,学生在理解时遇到了一些困难。因此,在设计这部分的教学时,应寻求一些捷径,帮助学生少走弯路。为此,精心设计了一些环节,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首先改变例题的呈现方式,将例题“动画”,使它更富有思考的挑战性,从而实现把思考、操作的主动权真正地交给了孩子们,以孩子们为主体,给每一个孩子提供参与学习机会,并且在孩子们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让他们“分一分”、“记一记”、“说一说”,提高操作质量。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给结果分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写一写”是把学生的具体感知进行抽象的过程,是形成“余数”概念的主要环节。教学时,通过一系列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由“没剩余”引出“有剩余”,抽象出有余数的除法,培养了抽象思维,获得了探究新知的活动经验。在设计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列竖式,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找出各种错误情况进行板演,在纠错中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实践证明,先练后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交流中,将问题一一呈现,交给学生自己判断,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积极探求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15
本节课是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在教学中我比较注重以下方面:
一、注重学生的合作与动手操作
小学生学习新概念,一般从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识开始的,所以在教学中我联系生活实际首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分10枝铅笔的操作,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感知,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然后再把分的结果填在表格中,并让学生根据平均分的结果分成两类:即分完后没有剩余和分完后还有剩余。
二、联系操作的结果列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没有剩余的情况学生之前已经学过,通过列除法算式帮助学生回忆算式各部分名称以及算式的含义,再根据“10枝铅笔,每人分得3枝,还剩1枝”这种情况为例,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使学生知道剩余的1枝在除法算式里叫余数,这样的除法是有余数的除法,并且注重让学生说说算式的含义。整个教学环节紧凑有序,学生对余数的理解也特别深。接着让学生完成试一试,独立写出另外两种有剩余情况的算式,再通过交流进一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中商和余数的含义。然后观察他们所列的算式,通过比较,进一步明确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在“想想做做”中,让学生继续进行分圆片、分三角形纸片等活动,观察把花插入花瓶的现象,比较概括地认识平均分东西的时候,如果没有正好全部分完,都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计算。最后一个游戏设计,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厚。
总之,本节课使学生通过动手分铅笔,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在展示与汇报中使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算式写法,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课堂表现也还不错。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我对分是“平均分”的强调还不够,后面的练习由于时间关系处理得有些仓促,还应多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游戏环节要加一个根据抱团的情况说除法算式可能会更好。另外,语言还应更加规范简洁,问题指向还要更明确,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应适时地归纳总结,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