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7篇
2023-08-06 17:52:03语文课文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2023-08-17 01:12:11有关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01 20:16:17小学课文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15 01:36:25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
2023-08-14 13:03:41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09 21:40:37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2023-08-11 07:59:48草原就是我的家教学反思7篇
2023-08-06 17:52:03语文课文雨后的森林教学反思
2023-08-17 01:12:11有关找规律教学反思范文(通用五篇)
2023-08-01 20:16:17小学课文种子发芽实验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15 01:36:25
《麋鹿》教学反思十五篇)
《麋鹿》教学反思1
《麋鹿》主要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这课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较为成功:
1、教学环节设计充满趣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精彩设计弥补了说明文语言平时枯燥的不足。其中让学生“看图读文辨麋鹿”这一环节充满了童趣,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精心设计,整合教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学习的自主性,问题的开放性,师生交流体现民主和平等,体现课堂生活的真实、自然。其中最突出的亮点为“麋鹿的传奇经历”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传奇经历的?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概括麋鹿的传奇经历并画出示意图。这样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使认识更深入,学习更有效。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是有效的,高效的,也能体会到课堂上弥漫着创新的气息,如本节课中设计的让学生谈自己的情感体验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视,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探究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教学手段灵活,多媒体的运用优化了课堂教学
通过图片、视频的有机结合,使本课课件制作精美,多媒体生动形象、适时的演示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尽管教学中能够紧扣主题施教,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落到实处。由于本课是一篇说明文,语言比较平实,不容易读出感情来,因此课堂上过分重视了学生探究解疑的学习活动,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使有感情的朗读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地落实。
另外,课堂节奏的掌握还有待提高。
总之,对教材的充分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会继续努力,让课堂教学更精彩!
《麋鹿》教学反思2
学完《麋鹿》,我组织学生观看了电视记录片《麋鹿》,我特别让学生留意解说员的语言。告诉他们看完后也让你做一回讲解员。或许是电视太好看了,节目结束后学生有些意犹未尽;或许是解说员的语言太优美了,学生有些“望而生畏”,教室里的气氛并不热闹;怎么办?就让这个环节草草收场?我有些懊恼了,忽然脑海灵光一闪,换一种方式试一试?让这个活动更贴近他们的生活与心灵!或许讲解员离他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于是我又补充道:“如果你愿意把自己当作麋鹿来介绍,用麋鹿的口吻来介绍你的长相、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以及你们家族的传奇经历,一定会更有意思!”话音刚落,我果然看见了孩子们的眼中闪现了亮光,笑容再次绽放,教室里小手如雨后春笋般窜了出来!
“大家好,你们知道吗?我曾经可是姜子牙的坐骑,你们的老祖宗们称呼我:‘四不像”,知道为什么吗?……”
“同学们,你们好!你们现在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大丰自然保护区,这里非常适合我们生活,因为这里……”
精彩的发言在继续,望着孩子们兴奋的脸庞,我欣慰,我们的教学不就是为了他们的笑容吗?
《麋鹿》教学反思3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旨在让学生了解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让学生从小懂得保护珍稀动物。对于类似于此的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教学麋鹿外形特点部分,我主要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来学习。比如找一找文中哪些依据说明图中的鹿不是麋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很容易的找出依据,并且认识麋鹿的外形特点——奇特。
在教学经历这一段,因为文章比较长,因此采用了小组合作方式。先小组分工学习,然后完成表格。旨在培养学生合作与抓住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来实现长文短教。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分配不当
这堂课时间分配上面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首先在麋鹿外形与习性上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因为我学设计时考虑的不够周全,以及对学生学情的把握不当,使教学这一部分上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其次,在学生合作填表格部分,时间也安排了太长,导致最后无法保证随文练笔的
正常进行,草草收场。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吸取这次的经验,在上课之前估算了每一部分大概的用时,以保证课堂的效率。
二、合作不理想
首次在这样的课上尝试小组合作。虽然在平时的课中也常常小组学习,但是没有注重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出现了老师在讲要求,学生已经是“跃跃欲试”“一团乱”的现象。合作的效果没有预想的好,学生不能够很快的找到有效地信息,不能有效率的进行合作。因此,在以后的课中,合作的习惯与小组中人物的分配还是要大大重视的。
三、教师的语言要“美”。
教师的语言是一门艺术,在这方面我要花大功夫。首先在过渡与上没有做到自然与优美,或者设计好了过渡语,到了上课的时候一紧张就完全乱了套。其次,语速显得快,我会慢慢的克服,争取在教师的语言表达上面能有明显的进步。
虽然这次的课堂很不理想,但我会在每一次挫折中越挫越勇,不断地成长。
《麋鹿》教学反思4
《麋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课文的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层次清楚,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麋鹿》这样一篇说明文,按照课文的叙述顺序讲清楚课文内容是容易做到的,但这显然又是不够的。我在备课中搜集了许多有关麋鹿的资料,也捕捉到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将这些内容与文本进行有机整合,尝试着挖掘说明文中的情感因素,带领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与麋鹿近距离的接触,努力去进行一次情感与智慧的旅行。力求将说明文上得富有情趣,情理交融。
1.目标的设置。根据本课的重难点,我确定了两个目标:一是知识性目标,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一是情感态度目标,从麋鹿多灾的命运中领悟到野生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去保护,体会到国家队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思想感情。本节课的学习也是围绕这两个目标开展,无论是课文的学习还是达标检测都紧扣目标。
2.为让学生掌握麋鹿外形的特点,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我利用课件从角、毛色、蹄子、尾巴等方面与其它动物对比,进行判断,从视觉上认识麋鹿这一奇特的外形。
3.第二板块主要学习麋鹿的传奇经历。如果仅仅从文字表面去梳理传奇经历,抓住几个时间段,了解那个时间段发生了什么,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要读出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我把这部分当作教学的一个重点,并通过相关课外知识的搜集整合来补充所学,深入感知课文蕴含的情感。
教学这部分内容时,以课文内容为媒介,了解麋鹿发展的过程,掌握其发展的“时间”;以课文的语句为依托,加强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组织能力,说清麋鹿“在那个时间段里麋鹿有着怎样的经历”,侧重对麋鹿“经历”的整体梳理。
在课前设计中,我还想通过学生搜集资料,再结合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受麋鹿的每一段经历,要让学生读出情感,如:愤恨、惊喜等,情感的变化要随麋鹿的经历而变,这不仅是在了解麋鹿的经历,也不仅是在学习课文内容,更多的是透过语言文字,激发内心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我觉得这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精华,可惜的是在时间的安排不合理,导致这一环节匆匆而过,心中颇有遗憾,
第三板块是课文第一小节的学习。感受麋鹿回归故土的新生活。让同学们在读中感知麋鹿生活在故土的幸福。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注重了学法指导,通过自读,勾画句子,思考,写感受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
从教学设计来说,我觉得应该是吃透了文本,挖掘了教材中可利用的因素,但是课堂上的不确定太多,实际操作与课前预设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1. 学生还需培训。因为本学期刚接手本班,对学生的了解与培训正在进行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还不够默契,小组之间的学习过程等训练都不到位,还需继续训练。
2. 时间安排要恰当。每次公开教学都会犯时间上的问题,这次同样是前松后紧。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还是自己太“贪婪”,觉得在教材的处理上这也需要讲,那也需要说,鱼和熊掌想皆得,但课堂就只有40分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还需要合理的选择才行,重难点的处理不太准确,造成时间分配不均。
《麋鹿》教学反思5
《麋鹿》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
对于这样的说明文,《语文课程标准》也在阶段目标中提到,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篇课文内容简单,条理清楚,如果只是一味地由教师引导学习,学生很有可能会索然无味。只有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学生才会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方法,提升思想,实现三维目标。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觉得《麋鹿》的课堂应该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课堂。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先默读课文,自主填写表格,然后再集体交流。这样,学生在自学的时候有了很多的静思默想的时间,所以在交流的时候就比较有条理,说得比较充分。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踊跃发言,一改平日里寥寥无几的举手。可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是相当重要的。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随机进行朗读指导,探讨说明方法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感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麋鹿》教学反思6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
《麋鹿》一课生字表中的生字11个,其中一类字6个,二类字5个。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像“哺、匿、爵、墅”等字的读音和“涉、沛”等字的写法均须留心。文中还有“悄无声息”、“坐骑”等词语中的“悄”易误读为“静悄悄”的“悄”,“骑”误读为“ji”,均须留意。另外像“销声匿迹”、“惨遭厄运”、“漂泊不定”、“颠沛流离”等词语的意思都应该了然于胸。这些基础性的语言学习的目标一般都是学生在预习阶段独立完成的,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腾出一定时间进行检测,对掌握得不够好的学生就要进行补课,对共性的问题就要着力纠正。
学习词语的主要目的在于运用。本课作为科普说明文,遣词造句恰如其分,许多词语的运用值得细细揣摩。如课后习题2中的“放养与饲养”、“陆续与相继”就不能混淆。在体会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时可以联系生活。如“放养与饲养”的区别,学生只要知道规模养鸡与小家小户养鸡方式的不同,就不难理解“放养”是“让动物在自然生态环境下的自由生长”,而“饲养”是“人工喂养”。体会到词语的细微差别后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陆续”与“相继”,学生能准确地运用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咬文嚼字”的习惯,从而增强语感,提高语言的感悟与表达水平。
《麋鹿》教学反思7
教学完《麋鹿》,反思的时候我忽然对教学对话又有了一些认识。
对话是课堂教学的部分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并非每一个环节都是用了对话的方式,也不需要每一个环节都用对话的方式进行。对话的内容、目的、方式、进程等,主要是由教师主导的。这些因素,教师还可以预设。
例如《麋鹿》一课(苏教版六A上),同样的内容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神奇的经历,可以教简单的内容(知识性地了解麋鹿,学会生字词,读读课文),可以教中等难度的内容(不仅了解知识性内容,还知道作者怎么写的,学习部分写作方法),还可以教学生最难理解的内容(生活习性和麋鹿外形的关系,写传奇经历的作用,麋鹿命运与祖国命运的关系等)。这些是由教师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和决定的。我的选择是中间者。因为采用对话的方式,是为了学生更主体地学懂内容,而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师预设的,因此说对话的目的是由教师主导的。对话的内容、方式、进程等,是由教师主导的,也是这个理由。
本课我教的内容是:麋鹿的外形描写,描写的顺序和层次,写传奇色彩目的是为了突出神奇。第三部分的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麋鹿的经历复杂,学生要深究,会花费很多课堂时间,对学生语句表达能力的训练点似乎也不是很好找。但是可以让学生懂得怎么将习作写得吸引人。这在实际作文的构思中会有较大引导作用,属于开拓学生最近发展区作用的内容。而前面一些内容是直接有益于学生习作能力提高的练习。
教学写作的顺序是让学生读完课文中外形描写之后通过对话实现的。以下是片断:
师:马骋远,你能介绍一下麋鹿外形上的特点吗?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师:不够顺畅,那是因为对麋鹿外形的介绍顺序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分析一下,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它的外形的?
生:是按照角、面、尾、蹄,从前到后,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的。这是写作介绍动物人物的基本方法,也是我们应该培养的语文基本素养。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不要提笔的时候就忘记了。再请大家练习说一遍。
生:麋鹿角似鹿,面似马,尾似驴,蹄似牛。
描写有层次的教学,我抓住了介绍麋鹿的生活习性这一段,在介绍繁殖能力的时候,将雄麋鹿的角生长情况介绍得很清楚。两岁长角,六岁长成。但是,角的形状,在上一个自然段写麋鹿的外形特点中就有介绍,为什么不在那时候一起介绍呢?
生:这里是介绍麋鹿的小时候,上面是介绍成年鹿的情况。
师:这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这是重点讲生长情况,上面师介绍成年鹿角。
师:上面是介绍麋鹿角的特点。这里是介绍麋鹿的生长发育情况。说的是两种情况,因此分开写。可见,作者的写作层次很清。
理解传奇经历的时候,我总觉得没有什么好教的,就是一个经历,一个故事。琢磨的结果是,写经历是为了进一步突出麋鹿的神秘特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于是让学生注意时间和麋鹿数量的那些数据,懂得一个故事大概。让后探讨这部分内容的写作目的。
教完之后觉得还是挺满意的。一篇文章可以教学的语言训练点是很多的,针对我班学生写作顺序、层次不够清楚,写作时对方法的运用不够自觉的特点,将这两点作为相对重要的内容来教,是目中有人的做法。时间也显得紧绷绷。
但是,当看到别的设计,看到教参上的提示:教传奇色彩中具体内容,分3000年前,1865年,1900年,1967年,让学生理清课文内容后,进行讲解,我觉得教得粗糙了。
再思考觉得那样的教法也值得分析。也许那样教,学生是很容易理解的,也会省力一些,对于内容的了解也多一些。但是,教的时间可能会多花一些,课时就会更加紧张。
从以文为本的角度,那样教是更加文本的。通过讲解,练习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从时间角度,从学生写作理念角度教,应该取我的教法。
不管怎样,不同于我的教法又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教师觉得简单的内容,学生却未必简单。看似简单的内容,却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好材料。教师要选好练习的点。
以后教学的时候就是要看学生的需要。一个重在知晓写作目的;一个重在练习具体的表达能力。
《麋鹿》教学反思8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活动导学”的课题实验的赛课,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按照“信息技术方法”的教学模式上了一节这节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活动单:1、复习检查生字词、多音字,课文段落等。2、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3、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拓展:介绍珍稀动物,写好广告用语匆匆完成。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这一节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参与到小组活动,我就觉得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9
《麋鹿》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教材中一篇常识性课文。课文条理清晰,介绍了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真正读懂文本,是一直困扰常识性课文教学的难题。曾有专家指出,指导学生学习作品,最大的成功就是读后要让孩子有一种想表达自己获得的愿望,那就是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因为“读”是理解语言,是从外到内的吸收,是“信息的输入”;而“说”是运用语言,是由内到外的表达,是“信息的输出”。
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想尽方法激发学生“想说”,引导学生“善言”,在看似不经意间让学生把自己的获得的知识积极自主地表达了出来。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
师: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后,大致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假如这个时候出现一头鹿,(多媒体出示一头鹿)你能判断是不是麋鹿吗?
生:画面上这头不是麋鹿,虽然它也叫“四不像”,但它真正的名字叫驯鹿。
师:那它为什么是驯鹿而不是麋鹿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的相关段落,到课文中去寻找理由。找到一条,请你用笔,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一条,找到一条不要急着举手,可以找
第二条、第三条,甚至更多。
(学生自己进行阅读,老师巡视指导,适时指导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随机板书:角、尾、蹄、毛色。)
我们以往在教学麋鹿的外形部分时,一般是让学生说说麋鹿外形每部分的特点,而学生只是把书上的句子读一读,至于是否真正理解并没有有效落实。而我这一堂课上并没有这样简单处理,而是借助形象化的驯鹿图来做比较,让学生根据文本中的有关词句进行判断,这样就使学生能够细心阅读文本,潜心领会文本。
在教学传奇经历这一部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由读文,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在学生学当讲解员时,出示了填空:
3000多年前,( );
汉朝,( );
1865年,( );
1900年,( );
1967年,( );
1986年8月,( )。
在填空的辅助下,学生能把麋鹿这段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讲述下来,只是缺乏个人的理解(因为他们都在复述课文),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理想了。
整堂课,学生发言比较积极,学习氛围比较浓厚,尤其是教学外形特点这个环节,学生对寻找图片上那头不是麋鹿的理由很感兴趣,在充分朗读后一一说出了理由,从而认识了麋鹿的外形特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麋鹿》教学反思10
本学期,学校开展了“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课题实验,我选择了《麋鹿》这篇课文,仿照“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在科组里上了一节研讨课。
《麋鹿》这篇课文介绍了我国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体现了国家对保护野生动物的高度重视。通过本课的教学主要让学生了解麋鹿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指导:
1、自读2—4自然段,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
2、认真阅读5—7自然段,完成表格,并说说麋鹿的传奇经历;
3、默读第一自然段,你觉得麋鹿的生活怎样?围绕这三点自学指导,通过让学生自主读文、交流、检测来进行教学。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达到了这一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学习,意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
在教学课文第三部分“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按照年代的不同,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模仿老师的范例填好这张表格。学生填好表格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课文熟悉的过程,而且,填表格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的发展,而且表格中既包含了麋鹿的各个时期的生存情况,也有生存地点的不断变化,所以说从这张表格中就可以感受到麋鹿的生活经历的坎坷,漂泊不定,颠沛流离,这样引导学生感受麋鹿经历的传奇也就较容易了。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是很顺利,可能是我太高估了自己的学生,觉得学生应该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填写,所以就想全部放手让学生自己填,结果却收到相反的效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也没能完成这张表格的填写,以至于最后的课堂练习来不及完成。过后,听了老师们的建议,如果我降低了填表的标准,让学生进行表格的补充,可能就会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让多些学生来练习讲解。
另外还让我感到不足的是课堂气氛没有学其他课文时活跃,可能是说明文本身的文体特点不容易调动学生的热情吧,也可能是学生看到有其他老师在听课,而感到有些拘束,怕回答有错,不敢贸然举手发言。不管是什么原因,让学生在课堂上踊跃举手发言将会成为我今后在课堂上的努力方向。
我这次在科组里带头上的第一节“先学后教”实验研讨课,虽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当我看到全班同学(包括那几位差生)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找答案时,我知道,我的教学方向是对的,我将把这一教学实验进行到底。
《麋鹿》教学反思11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层次清晰地介绍了珍稀动物麋鹿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叙述了它们历经磨难终于回到祖国的坎坷命运,体现了我国政府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视。本文语言简洁,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层次清楚,在朴实的说明中注入浓浓的情趣。根据《语文课程标准》“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的要求,我让学生在反复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讲解中明白文章要点即麋鹿的外形特点,掌握文中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从而加深感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如何利用这个例子,引导学生在40分钟内既能对课文形成整体的感悟,又能使教学过程更为扎实、有效呢?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去感悟课文所说明的内容,我根据课文的特点,主要采用了“激趣导入设境——整体感知内容——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说明方法——拓展延伸练讲”五个步骤进行教学,达成了教学目标。
一、在激趣导入设境环节中,我给同学们猜谜语,看课件,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激起学生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在整体感知内容时让孩子们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并让他们对麋鹿的奇特外形和传奇经历有个初步的了解。
三、“理解奇特外形、了解说明方法”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我让学生自主的品词、品句、品读、合作、交流,明白麋鹿奇特的外形即“四不像”— 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在精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时,通过抓住“麋鹿的体重可达250千克左右,角型是鹿科动物中独一无二的——站着的时候,个枝尖都指向后方。它的尾巴也是鹿科动物中最长的。它的尾巴之所以长,是因为要在沼泽环境中驱赶蚊蝇。它的蹄子宽大,行动迅速敏捷。它们还经常在水中站立、跋涉、潜游和觅食”的主要内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找画,归纳出这段文字主要通过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的方法从“体重、角型、尾巴、蹄子、毛色”来说明麋鹿的奇特外形。我自始至终让学生个别读,自主找画,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培养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四、在拓展延伸环节中,我让学生结合课外收集的资料,学着讲解员的样子,说说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并评选最佳优秀讲解员。学生积极性很高,在说的基础上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麋鹿是珍贵动物,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增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总的`来说,这节课算是基本完成教学任务,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更要多努力学习。
《麋鹿》教学反思12
围绕着“自主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学习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这方面,我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独立完成所出示的学习任务。在了解麋鹿的传奇经历时,我让学生围绕着“麋鹿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这个问题展开小组合作。
整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教学方法的运用也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踊跃参与,更是让我感到欣慰。因为这是一节研究课例,孩子们也许出于集体荣誉的考虑,他们都能认真听课,积极发言,也都能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一些在常态课上从不主动发言的孩子,这次,也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自从接任这个班以来,学生上课发言不积极已经众所周知。学校很多老师都了解这些情况,而且,这个班的孩子喜欢“人云亦云”,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也是难得一见,而且总是表现在个别学生身上。这节课,孩子们反常的表现也让我抓到了教育的契机,更让我看到了希望,使我不再认为孩子们的沉闷成为定性,这是完全有转机的。我想,我应该在调动孩子们发言、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方面,在另辟捷径,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能做的,突破陈旧的方法观,给学生一些富有新意的更贴近学生实际让他们喜闻乐见的课堂。
读书以来,也多少学到了些理论,从学生的发展规律到语文学科主要任务的把握上,都有所收获。但真正运用到课堂,却并非始建简单易行的事情。读书,记忆很容易,理解一些理论也不算多难的事情,但要把这些理论收获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际中,对我来说,还学要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寻求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句话,不致被我说过多少遍,也多少想到过一些颇为幼稚的方法,而今,一些方法在学生身上已经成为过去,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已经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了。在这儿,我想说,教学方法处于不断的更新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更没有可以运用一辈子的方法,不断地结合学生实际,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课堂教学的出路。
《麋鹿》教学反思13
我上完《麋鹿》第一课时,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自己的三种意识:
一、质疑意识
《麋鹿》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质朴,没有多少难理解的语言,学生反而会对麋鹿各方面的知识产生较大的兴趣。这样,在课堂中加入质疑的环节就显得犹为重要。回想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的确也很少给学生质疑,没有这方面的引导学生也就没有了提问的意识了。朱老师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用教学行为影响学生的价值观。”是啊,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切行为都应该是有目的的,万不可随便。
二、读书意识
边上课时就一边意识到我的课堂少了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有的时候备课时明明设计了读书环节,上课时还会忘记,总觉得不知道什么时候让孩子们读书。过多的时间放在了分析理解内容上,却忽略了理解应建立在充分读书的基础上。
三、整合意识
第一课时的教学,本打算学完麋鹿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我还精心找到了两张图片,一张为普通驯鹿,一张为麋鹿,想在课堂上让学生认一认、辨一辨,并把这个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亮点,可惜的是下课铃响,才学完外形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未能完成。经过反思,其实,如果将教学环节做些整合就能节省部分时间完成教学目标了。
1、思考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麋鹿的?
2、给课文分段。
3、概括段落大意。这三个环节可整合,当学生回答课文从外形特点、生活习性、传奇经历来介绍麋鹿时就能直接分出相关段落层次,段意也包含其中了。
《麋鹿》教学反思14
从体裁上来看,这是一篇带有科普性质的说明性短文。文本的主角是麋鹿。为了更好地把这种奇特的动物介绍给大家,作者煞费苦心通过巧妙的编排把原本枯燥的科学性的小知识通过通俗易懂的画面语言传递给了我们。就像一幕略带神秘色彩的科幻电影,连续不断地吸引着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开始,首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幅十分神秘的背景画卷:“天色微明”“晨雾如轻纱般漂浮在黄海滩涂上”。接着剪影闪现:一群麋鹿“悄无声息”地向水塘边走去。画外音:人的脚步声。结果:“警觉”的麋鹿“迅即”“蹦跳着”“遁入”草丛……寥寥几笔,麋鹿的一些基本特点跃然纸上:群居,胆小,机敏。这一段虽然不长,但是给人留下十分鲜明的印象,在说明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就有这样的效果。
在说明麋鹿的外形奇特时,作者不仅写出了麋鹿的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且和《封神榜》中的姜子牙的“四不像”进行了比较,十分有趣。第三自然段还有麋鹿外形的具体描写。这里仍用了比较的方法,麋鹿虽然是鹿的一种,角似鹿,但是也有不同,那就是站立的时候麋鹿的角尖都指向后方,而其它鹿的角尖都指向前方。多说一句,按照达尔文进化理论来看,这或许也是麋鹿几乎灭绝的一个原因吧。角对于大多食草型的动物来说,是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武器。但是,角尖朝后,如何更好的攻击别人,保护自己呢?难怪要濒临灭绝了。这是题外话。至于真正的灭绝原因,我想后面有说明,从麋鹿自身来讲,那就是生殖能力很低,和熊猫一样。
外形特征可用对比的手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它的生活习性呢,则与它的外形特点密不可分,长尾巴、宽蹄子都是为了适应沼泽的生存环境。尾巴长,便于驱赶沼泽中大量的蚊蝇;蹄子宽,这样在沼泽中行动更敏捷。
麋鹿的经历更是充满了传奇色彩,依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介绍:一、从3000年前就有,到1900年后在国内绝迹,其间几度兴亡,这里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的原因,但是文章中强调的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二、流浪到各国,成为全世界的财富。麋鹿能有今天的辉煌,我觉得是否也要感谢当时的“盗鹿者”呢?如果没有他们,麋鹿是否就真的绝迹了呢?当我们在谴责“掠夺者”的时候,是否想到过,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他们也是一个“保护者”,当然前提不是为了自己去谋私利;三、回归故土。想当年国破家亡,身似浮萍,现如今国富民强,幸福回归。麋鹿的命运与国家的兴亡紧密相连。
另外,作为科普性的说明文章,文章中的语言科学性也很强。文中出现的数字,都经得起考验。关于麋鹿的生活习性也不是无中生有,而是让人信服。经历虽然充满传奇色彩,但并不是人们的恣意揣测,而是有据可查。遣词造句也能够注意到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这也是此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特点。例如:“放养”和“饲养”,“陆续”和“相继”等。虽然看着相似,但是颇有不同。仔细咀嚼,“意”味顿生。
《麋鹿》教学反思15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现在的小学生,特别是十岁以上的儿童,已进入人生的“第二断乳期”,他们开始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在精神与人格上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独自飞入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他们也不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非常有利的时机。作为教师应根据探究性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苏教版第十册第十一课《麋鹿》时,我就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并很有感触。
一、问题让学生提
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大多数的问题都是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出来的。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答的内容如果能与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一致,教师就会感到非常满意。殊不知,探究从提出问题起步,而问题是智慧火花。“学问学问”,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去探究。这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麋鹿》这课虽是记叙文,但知识性很强,语言通俗易懂。加之麋鹿是珍稀动物,动物园中几乎没有它的身影,很多学生连见都没有见过。很容易激发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我决定一改以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发问、自己探究。
1、扣课题发问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在揭示课题时,我问学生:“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如果你是本文的作者,你想向大家介绍些什么内容?”由于平时我很注意这方面的训练,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许多的问题:“麋鹿是什么样子的?它生长在什么地方,它的生活习性怎样?……”我把这些问题一一揭示出来,其目的有二:一是表示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对学生提问的认可;二是作为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的引导。
2、扣关键词句发问。
揭题设问这个环节完成了,我没有就此放手,而是对学生说:“大家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你们对麋鹿真感兴趣,想不想自己去了解它、研究它?”学生一听两眼放光,我一看时机成熟了,就引导说:“要弄懂这些问题,主要靠自己仔细读书,现在请你们初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再提出新的问题?” 学生们一听积极性更高了,就非常认真地读了课文,很快又提出了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抓住“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这句问道:“麋鹿是一种动物,怎么会有传奇色彩?”有的学生问道:“麋鹿像牛像马像麋像驴,应该叫四像,为什么叫‘四不像’?”……,我把这些问题也写在了黑板上,以引导学生理解词句的意义。
3、扣“留白”发问。
新教材中有不少地方留下了空白,给学生的探究留下了空间,教师应善于发现它们,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麋鹿》教学时,我就注意到这一点,并借以启发学生,“请大家看看课文中有没有没交待清楚的地方,有没有你认为写得不太满意的地方。”学生又读了一遍课文,提出了不少的问题。如:“麋鹿为什么会销声匿迹”、“为什么其他地方的麋鹿都死去了,只有贝福特公爵私人动物园的麋鹿存活了下来”、“为什么将黄海滩涂作为麋鹿自然保护区”……,这些问题,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而且让他们知道读书要边学边思,不要受课本的限制,还应从课文出发,把阅读延伸到课外,去寻找新的信息。当然,这三种发问的切入口不一定每课都适用,应根据不同课文有所取舍。
二、学法让学生自己选
问题提出后,我没有将它作为一种摆设,而是启发学生:“看看这些问题,哪些是可以归为一个大问题的?”以此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清主次。如何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呢?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探究的内容让学生选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如果违背他们的意愿把探究的内容硬塞给学生,可能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我让学生先围绕主要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去阅读,这样全班自然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由自选的组长组织阅读。
2、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选
问题确定后,如何进行有效地学习、探究呢?我引导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看看这些问题哪些通过仔细阅读课文就可以解决了,鼓励他们向书本学习;哪些可以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可解决的,引导他们进行阅读;哪些必须去实地进行调查了解,鼓励他们向实践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会遇到新的困难、问题,如:找不到理想的图片,不知如何将调查到的内容有条理地写出来……我不是直接将答案给他们,而是根据不同的问题提一些合理的建议,鼓励他们不怕困难,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帮助他们增强了自信心,又培养他们坚韧的毅力。
3、交流的形式让学生选
这样的教学为学生营造了自由、民主的氛围,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他们除了在课堂上认真研读课文,还利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去翻阅自己家的报刊,有的还在网上查寻……搜集资料之多,面之广,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个小组的学生对我国现有麋鹿的数量、种群分布及生存状态作了比较细致的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如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呢?我没有去干涉,而是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自己安排,第二课交流时,有的小组在班级办了个图片展,有的小组写了小调查报告,有的小组进行现场介绍……形式生动活泼,效果很好。我用欣喜的目光看着他们,情不自禁想起了陶行知先生的一首小诗:“别看我们年龄小,其实人小心不小。谁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再做居高临下的权威,而要做一个引路人,做学生的好伙伴,与学生共同参与读书,探究的劳动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效果让学生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欲望。”教学活动评价的意义就在于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更应让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以及同学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更好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1、主动放权
2、此次活动由于是分小组进行的,在总结评价时,我没有自己包办代替,而是让学生直接参与评价,成为评价的主人。让他们在小组内谈谈本课学习的收获,尤其是自己参与探究过程的感受。让他们评小组内表现最突出的学生。学生都感到这种探究性阅读与以往的学习相比虽然自己花的时间多一些,但学到的东西更多,印象更深,感到更快乐。
2、适当示弱
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尤其如此。我们的教师应客观地看到这点,放下架子,适当示弱,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求真务实、不唯师是上、敢于质疑的品质。在本课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不仅对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所取得的效果作了充分的肯定,还情不自禁地对同学们说:“《麋鹿》这课的学习,让我重新认识了大家,你们是研究麋鹿的小专家,给老师上了生动的一课,让我也知道了不少关于麋鹿的知识,你们是我的一课之师。”学生听了个个兴奋不已。我想他们一定尝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
3、注意延伸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一篇课文只是一根链条上的一个小点,为了让学生能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我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课文,看看哪些内容我们本可以进行探究的;看看后面的课文哪些我们还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样做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探索亦无止境,今后应用探究的方法学习;不同的课文所选择的学习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会学习的人应当学会选用最恰当的方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