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反思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范文(精选8篇)

2023-08-12 09:36:45 高考在线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1

  《要下雨了》是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老课文,文章向孩子们介绍了生活中的气象常识。除了《古诗两首》外,本单元学习的都是童话故事,这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本文有点长,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学习,除了布置了预习之外,还利用了早读课带他们读了两遍。

  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下雨前的视频,请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紧接着出示一首相关的儿歌,进一步引出课题,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

  在理解“天气很闷”的时候,我请孩子们用手捏着自己的鼻子,孩子们很快就体会到了这种感觉。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在抓住小白兔对要下雨了充满疑问到半信半疑,到完全相信这条主线的同时,我重点进行了朗读指导,尤其是问句和感叹句的指导,这一课出现了很多语气助词,指导他们读出语气,孩子们都读得有模有样。其间穿插了句子训练,如“________正______”,还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谁来扮演兔子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蚂蚁呢?”正好把前面小鱼对小白兔关心的句子学以致用。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我播放了课文的动画,学生很感兴趣。最后,请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动物在下雨前会有反常的举动?有的说:“蜻蜓低飞。”有的说:“青蛙鸣叫。”当我告诉孩子们还有乌龟背上出汗,小猫洗脸,知了停止鸣叫,蚯蚓出洞,蝴蝶躲到树叶底下??孩子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副吃惊的表情。

  不知不觉中,铃声响了,有个孩子说了句:“就下课了呀!”是呀,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如果每节课孩子们都能如此感兴趣,如此投入,那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过,在做语文练习册时,发现要写关于天气的谚语,后悔课前没看,否则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下,只好之后补充。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2

  走下教师比武的讲台,我轻轻地吁了口气,放下一个担子,可心中又爬上了另一个阴影。

  我执教的课文是《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生动有趣的科学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白兔与小燕子、小鱼和蚂蚁的对话,介绍了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这三种预示即将下雨的现象,使学生知道,通过观察大自然也能预测天气变化。

  1、根据课文中小燕子、小鱼、蚂蚁讲的话次序相似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导、扶、放、演”的教学模式。首先采用“看、读、领、读”的教学方法“导”学课文的第1—3自然段。

  再以“看、读、议、读”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的第4—6自然段,此为“扶”;最后,再让学生按此方法自学第7—9自然段,由此,学生经历了一个“看图,读文,自学,美读”的学习过程,也在此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如此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合作学习,解决疑难,培养学生初步的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

  2、在教学中,我以动画片、夸张的语言等情境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学生在情境中读的入情入境,仿佛自己就是文中的小白兔、小燕子。如“现在你们就是可爱的小白兔,一只小燕子(手拿小燕子的图片)从你们头上飞过,你们大声喊……”这样一来,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走进教师创设的情境里面,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特点,我运用了多种朗读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自己范读、让学生朗读,同桌练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课文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及时提问:“我们认识了小燕子、小鱼还有小蚂蚁三个天气预报员,小朋友还知道其他预报员吗?”以及时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知道的丰富课外知识,并加以鼓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还训练了他们认真听的好习惯。

  当然,在课堂中留下的遗憾一直令我耿耿于怀!

  1、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白兔和小鱼,小白兔和蚂蚁的对话时,由于我的引导不到位,以至于不少孩子找不到小动物的对话,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果我能在教授1-3自然段时及时小结方法,到4-7自然段时提前让学生找出小动物们对话的自然段或者句子,再由学生根据总结出来的方法自主学习,相信孩子们可以很好地跟上。

  2、反馈语言不够机智。课堂中,很多孩子的回答非常精彩,我都能感受到场下老师们赞许的目光,比如一个孩子站起来大胆评价他人:“你读的很大声,要表扬!但没读出疑问的语气。”但是我没有给予相应的反馈,而且如果我能适时地请他来给同学们读读这句疑问句,肯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3、教学中,范读太少,学生朗读的形式可以更多样,如:男女对读,分组读、齐读等形式就更能突破难点了。

  一句“下课”后,我就将自己埋进了深深的自责中,感觉两个星期以来的辛苦都要被自己的遗憾给毁了,回到教室自然也没给孩子们好脸色。接下来又是语文课,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教学比武时我暴露出来的问题我竟然能注意并及时调整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充斥心中,今天已经不重要了,明天该如何才是正题。突然释然了……

  反复的试教是乏味的,反复的磨课是痛苦的,可又有谁的成长没有一段跌跌撞撞的痛苦,没有“作茧自缚”的痛苦,哪来破茧成蝶的惊艳!“成长”——永远是青年教师比武不变的旋律,又何必介怀于哪个遗憾,某个缺失,凤凰涅槃,在浴火中重生才是我们的目标,今天不过是为了明天更好的成长!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3

  《要下雨了》这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通过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告诉学生这是要下雨的自然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件生动性、直观性等特点,让学生读、说、看、做,从而明白事物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学习体会作者用具体生动的事例,富有逻辑性的语言阐述观点的方法。我在教学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特点。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进行了一场“看拼音,写词语”接力赛。轻松、紧张、活泼、有趣的接力赛一下子使沉闷的课堂顿时活跃起来。

  2.教学设计合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这篇课文共有九个段落,分四部分讲解。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扶──默读思考,教给学法;第二部分(四至六自然段)半扶半放──自学思考,放中有辅;第三部分(第七至九自然段)放──讨论思考,提高能力。并在文中三个难点,更是重点的地方进行动画演示,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

  3.教学思路清,语言精: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只起到点、帮、辅的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

  4.师生合作表演课文内容。在学生大体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跟学生一起表演课文。我读旁白,一组、二组学生扮演小白兔,三组、四组学生扮演小燕子,五组学生扮演小鱼,六组学生扮演大蚂蚁。第一遍,学生的动作不够到位,但孩子们的热情比较高涨。第二遍表演时,动作有些好转,我看到孩子们那种积极参与课堂的神情,心里有一种成功感。

  5.存在不足:

  (1)教学方法不够灵活,教学设计创新不够。

  (2)课堂上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还不够多。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4

  今天在上这堂课之前刚好要下雨了,天一下子暗了下来,冷风透过树梢,越过窗缝,直钻到教室里来。

  如何抓住这良好的教学时机呢?我让学生往教室外望去,有的学生说,好像下雨了。有的说,还没有下呢。“今天学习的课文《要下雨了》跟现在的情况差不多”,我边说边在黑板上写上“下雨了”,再用红笔加上一个“要”字,学生很聪明,马上明白了:下雨了,就是已经下了,而要下雨了,就是还没有下,马上要下了。经过这么一比较,课题《要下雨了》用词的准确性就体现出来了。

  “要下雨之前,大自然会给我们哪些提示呢?”学生们从书里的知识“燕子低飞、小鱼透气、蚂蚁搬家”说到了书外,像“乌龟背上会有小水珠,蜻蜓也会低飞捉虫子吃,蜘蛛收网”等等,我追问:“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有的说:“是幼儿园的老师讲过了。”有的说:“我去看过。”看来不能小看了这些农村孩子,他们的经验还是蛮丰富的。以前,我也教过这篇课文,那时候的孩子根本啥都不知道。许多知识都是我“灌输”的呢。

  学生懂得了这些知识,并不代表他们完全读懂了课文。我还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朗读。不过,在读之前,为再次激起学生兴趣,我又巧妙地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同学们都知道了这么多关于下雨之前的预兆知识,可是,书上的主人公――小白兔可不像你们这么聪明。它是怎么知道的呢?”生:“它问了“燕子”,才知道的。”

  这节课,我始终围绕着“亲身体验”――让小朋友把自己当成小白兔,像它一样思考,像它一样感受,像它一样说,一样做。当学生真正进入角色,和小白兔一样从疑惑到半信半疑直至确信“要下雨了”的时候,他们也就感受到了文字中传达的信息。

  以往我们总认为小白兔遇到燕子、小鱼和蚂蚁是一样的环节,一样的情景,实际上,不是的!我们从“是要下雨了吗?”,还有“小白兔连忙挎起篮子往家跑。”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前者是半信半疑,后者是确信无疑了,所以才会“连忙”往家里跑。当它看到蚂蚁时,它就把要下雨的消息告诉了蚂蚁,这里我安排了一个口语训练,也不知合适不合适?原作的意思大概是简单地写。我却让学生用对话的形式说一说。要求与课文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我发现课文最后出现“轰隆隆、哗,哗,哗”这样的象声词。我想,虽然对一年级学生不作要求,但是让他们口头说说也未尝不可。试试,效果还不错。

  这是一节“原生态”的课,有许多地方值得斟酌。可惜时间不允许,所以只能写出来跟各位同行一起探讨。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5

  《要下雨了》与前面学过的课文相比,是一篇比较长的文章。而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小白兔是怎么知道下雨了。为了完成这一重点教学任务,我没采取以往的讲解分析的教学方法,而是用读一读的方式去试着解决重点问题,效果较好。

  在课前预习时,我提出预习要求凭借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课堂上,要求学生读课文找出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时感受难受的句子,并找出小白兔都看见了哪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都说了些什么话?因为学生有课前预习的基础,很快就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时候老师就设置悬念: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耳听听,亲眼看看,感受一下小白兔看到的这些情境呀?学生情绪高涨。于是,我说:请同学认真读一读,小燕子、小白兔、小鱼、蚂蚁说的话,待会儿让同学扮演这些小动物读一读它们的对话。

  学生们一下子来了兴趣,开始读课文了。边读边模仿着小动物的语气和动作。大约五六分钟以后,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争先恐后地要求扮演这些小动物。于是,我选了一组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分角色朗读。读时“小演员”虽然没有把各自主人公的语言表达得很真切,但对小动物的动作表演得很好。我就针对这方面给予充分的'肯定,座位上的“小观众”以掌声给“小演员”鼓励。同时教师稍加点拨:记住表现每个小动物行为不同的语气。学生的兴趣很浓,都在认真地领会这些小动物的不同语气,只见每个学生都充满好奇心,摆着不同的姿势读起来了。我接着又选了一组“小演员”,他们“表演”得可真是淋漓尽致,小白兔的好奇,小燕子捉虫子时的忙碌,小鱼游出水面时的急促,蚂蚁搬东西时的匆忙都充分展现。这组学生演完之后,同学们都想表演。我为了满足学生的“表演欲望”。又分四人小组进行了“表演读”。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于是我就势而问:“谁能说说小白兔是怎么知道要下雨了?”小手纷纷举了起来,经问得知: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部理解了。

  所以,我觉得在课堂中,适当地让学生设身处地的用形象去感知,用语言去领会更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形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比教师口干舌燥地讲解收益大得多。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6

  《要下雨了》是一篇以童话形式来说明科学常识的讲读课文。课文从“燕子低飞,鱼游到水面,蚂蚁搬家”三种现象,讲了下雨前一些动物的活动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课文,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教给学生通过动物行为的变化来观测天气的方法。这既是一篇学习语文训练语言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识字教学按初读课文,读准了字音;讲读课文,理解字义;总结课文,认清字形三个步骤进行。尤其是注意在讲读课文中帮助学生理解字义。例如:在理解“搬”时,首先我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搬的动作,其次让学生观察老师手中的粉笔能不能用搬,为什么,该用哪个词。进而让学生明白“搬”是在拿很重的东西时才会用到这个词。

  二、注意联系,训练思维。

  教学时,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三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如:燕子为什么会飞得低?要抓住燕子正忙着捉那些飞不高的虫子来理解。还可问学生燕子是怎么知道要下雨的?引导学生进一步发现燕子的思考过程:虫子飞不高→翅膀上沾了小水珠→空气很潮湿→所以要下雨。

  三、及时渗透品德教育。

  根据课文内容,通过语言文字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小动物们互相关心的好品德,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如小鱼对小白兔说:“小白兔,你快回家吧。小心淋着雨。”要指导学生很好地体会感情。再如通过小白兔遇到不明白的事情能积极去问别人,教育学生要多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四、加强朗读训练,注意形式多样。

  对小学生来说,朗读是体会文章感情,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教学时,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要在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通过反复朗读,让画面呈现在学生头脑中,让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为此,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有个别读,有集体读,有分段读,也有全篇读,有一问一答的对话式读,还有引读等等。教师以读助讲,学生以读助学,不仅使学生在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7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故事,用浅显的文字,生动、形象的语言形式描写了下雨前的一些自然现象。在让学生理解“小鱼游到水面上来,因为水里闷得很”一句中的“闷得很”时,我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

  “你有过‘闷’的感觉吗?”学生在生活情境的回忆中,体会到被子捂住透不过气,感冒鼻塞喘不过气的闷与小鱼的“闷”意思相同。然后让学生进行一次情境体验:假如自己是一条小鱼,潜在水下,有什么感觉?游到水面上,又有什么感觉?学生纷纷说先是闷、难受,后来舒服多了。有趣的体验使学生轻松愉悦地与小鱼感同身受。随即请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表现,学生对重点词句的领悟可谓水到渠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充分尊重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基础上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

  《要下雨了》教学反思 篇8

  《要下雨了》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通过“燕子低飞,鱼出水面,蚂蚁搬家”这些自然现象说明下雨前动物的特点以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篇文章生动有趣,在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身边的自然科学知识。不仅能引导学生留心身边事物,注重观察,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身边自然科学现象的兴趣,从而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初步受到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利用下雨前的课件导入,吸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学生能够回忆自己的实际生活,以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本课教材所描述的是可爱的小动物,我利用课件出示图片的形式,使可爱的动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整体入手,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理清了文中的角色及条理。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在巩固识字时,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小测验”考查学生对生字、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先给自己讲一讲识字的方法,再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识记生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充分尊重学生及其独特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印象。

  接着,我在教学时,通过讲解第一部分“燕子下雨前低飞”,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研究这种自然现象与下雨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鱼下雨前出水”部分,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学习,“蚂蚁下雨前搬家”部分,学生通过自学,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轻松愉悦地在情境中诵读、理解、体验、感悟,通过合作学习、自学等方式,让每个小朋友参与到学习中来。

  最后,我在教学中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感受、体验了课文深刻的现象联系,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到雨前动物行为的变化与雨前气候状况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注意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习惯。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的教学设计创新不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在天气变化时的特殊行为?”联系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进行学习,引导学生知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然界有趣的现象来预测天气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