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文章
花钟教学反思(十五篇)
2023-08-14 11:26:43中班美术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给爷爷奶奶的贺卡
2023-08-07 02:00:05英语教学反思精选十五篇)
2023-08-06 19:27:37三年级课文给予树的教学反思
2023-08-09 20:23:00云雀的心愿教学反思(十五篇)
2023-08-14 13:03:41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教学反思范文
2023-08-09 21:40:37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精选六篇)
2023-08-11 07:59:48开学第一课的作文汇编六篇
2023-08-18 17:02:41保洁服务承包协议书范本
2023-08-01 07:09:51开学第一课教案模板汇编五篇
2023-08-07 14:28:51开学第一课作文汇编九篇
2023-08-11 21:58:08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范文(通用9篇)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
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临近尾声,在分析总结人物个特征时,我提问:同学们,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大部分同学都说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顾全大局,还有的说喜欢黄盖的忠诚、爱国。这些人物的鲜明个性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当我要结束这个问题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喜欢课文中的周瑜”,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学们也惊讶地望着他。说实话,这篇课文我都教了好几遍了,每次都向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大同小异,可从来没有学生提过这样的问题,面对这与众不同的思维,作为教师,我应尽责任对他的创新思维加以呵护,想到此,我没有有马上下结论,而是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理由,这位同学接着说:周瑜年少英才、武艺超群,他想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因为诸葛亮的才干超过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成为天下第一的,这也是一种进取精神,忌嫉是一种挑战,是一种竞争,没有忌嫉,你就会自我满足,就会停止不前、他又例举了一个他曾经忌嫉过的一个同学的例子,他说正因为有忌嫉心的“激励”,才使他超过了这个同学,多么有理有据的发言呀,我立即对他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同学们也对他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说真的,对于学生的这种逆向思维,我平时是很少见的,尤其没想到的是这个平时并不起眼的学生竟有这样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见,学生的潜能是不可低估的呀!为此,我们要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得到进一步张扬。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
《草船借箭》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故事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课文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干超群。教授本课时本人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到了以下几点:
1、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此,我首先让学生掌握好生字词,然后再深入理解课文蕴涵的情感。
2、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师,要做打桩机:在本课教学时,我重点选取了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来展开教学,以点带面,进而加深了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教学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学时,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默读、分角色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整个教学中,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
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读书不够。更多的时间是在回答问题,缺乏充分的感情朗读,以读悟情。
2、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且太少。新课改要求要以形式多样的评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3、课堂教学中某些教学环节的衔接与过渡不够好,有时显得牵强、突然。今后要在每个教学细节上仔细推敲。
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争取得优异的教学成绩。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有关章节改写而成的。课文主要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来为难和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识和才智。我这节课上的主要资料是诸葛亮怎样利用草船借箭的这一部分。
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比较清晰,教学重点突出,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求知欲望比平时旺盛,好奇心和进取性也能被我调动起来,师生配合比较默契,教学目标基本完成。
我觉得主要亮点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资料,发展学生的语言本事。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的工具性对聋生来说尤为重要,是他们学习语言和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课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个与学生生活学习密切关联的词语句子,让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来丰富他们的词语积累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本事和运用本事。
例如这节课中,对谁一边做什么一边做什么这样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写成被字句这样的句式,还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这样的资料,我都挖掘出来,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说写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二、紧紧抓住课文的主要资料,设疑激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热烈活泼的教学气氛不会自然构成,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应当运用行之有效的手段来制造和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自然融入教学主题。抓住课文的资料设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这节课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深入解读,对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思考:是让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结果,从而感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是先从结果出发,再去探求借箭的过程?结合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了后者。让学生从周瑜的长叹中体会周的心境,进行朗读、模仿,从而感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时,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及时提出问题: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计划又是怎样取得成功的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物教具,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学生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在课堂中,我十分注意运用多种手段来引起学生对课堂资料的注意。
如复习借箭准备的环节,我出示了一只“草船”,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再让学生根据“草船”说说借箭的准备工作,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本事。又如教到诸葛亮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儿摆开”这一句时,我画出简笔画,让学生把准备好的纸船摆一摆,学生的兴趣都很高,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也更高。
存在不足:
一、教学资料的具体化是否科学。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诸葛亮懂天文,识人心,晓地利,有胆略,会计谋。要让我们班的学生从草船借箭的过程中概括出这些原因,是相当难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课文的资料,上课时我试图引导学生总结出“懂天气、识曹操、晓地利、有勇气”几点更加具体,更加表面的原因。
课后一推敲,觉得原因具体了,学生容易理解,但内涵也变窄了,并且和前后文资料有点“脱节”。如识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识周瑜,识鲁肃。从这点来说,“识曹操”作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够,但作为一种“概括”显然有所欠缺。
二、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够深入。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他的“神”表此刻哪里?“妙”又体此刻何方呢?能够说借箭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他的这一特点:算到三天后江面必有大雾,算定曹操不敢出兵应战,算到船只的排列,算到归程的顺风顺水。能够说文章处处体现着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只是根据教学的目标,设计了为目标服务的几个问题,牵引着学生去思考、分析。显然,这样的分析还不够全面深入。
三、事情的前因后果点到即止。
这篇课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研究到学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问题设计成让学生去寻找原因,而忽略了“结果”。比如当诸葛亮的船只逼近曹营时,我只是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而没有追问:擂鼓呐喊的结果会怎样呢?就转到另一个问题去了,虽然另一个问题也回答了这个结果。
总之,这节课有亮点,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后去改善。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4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为了落实好“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本事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研究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
在探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上。在这一课时要学习的是诸葛亮的“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设计的问题就是“从哪里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可是,从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他们未必懂得“天文”“地理”这些术语在文章中的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要怎样“深入浅出”地将人物的这些才能阐释清楚,并且学生能够理解,甚至感悟得到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从“借箭过程”(第6——9自然段)进行品味。在此,我出示了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应对面都看不清”,并就此一问“应对此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见了,他们的反应怎样样?心里都会怎样想?”学生说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害怕,害怕的理由也能说出。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高兴,至于理由要由教师引导才体会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紧之后我再问“他为何如此地自信,难道他早就预料到了此场大雾?从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学生根据这个提示,很快从上文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他们懂得了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对于领悟诸葛亮“识地理”的才能,在过渡的时候我设计了“画出借箭路线图”在加深学生对借箭环境熟悉的基础上,我提问了“为什么先是船头向西船尾向东然后再调整过来?”据学生的问答来看,他们理解到的是“为了坚持船体的平衡
”,再多的关于“识地理”就没有多少感悟了。这样预设的教学资料就又没有到达。还有领悟诸葛亮“识人心”的才能,在过渡时我提问“诸葛亮识天文、懂地理,他还神在哪?”学生能很快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来证明。在句子的分析上,学生的理解是“诸葛亮明白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我紧之后问“从这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说出诸葛亮的为人。可是在理解诸葛亮的“笑”这一环节,学生体会不出诸葛亮这个“笑”是在“笑”谁?是怎样的“笑”。最终还是由教师来讲解。
在第二环节感受其他人物性格特点中,学生经过默读全文找出最能表现鲁肃、周瑜、曹操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的句子,教师没有做过多的分析,只是从具体的语句看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环节如果能做了小结与下一测评环节衔接会更好。
反思自我的教学最大的疑惑是: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资料的深度与朗读训练到位的统一?这还需要自我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5
《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6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资料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装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
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我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后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提示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生本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自学提示教学,小组合作研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经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我的观点。经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并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述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经过语言,能帮忙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一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可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本事的培养。仅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取进取,精益求精。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7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落实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
1.从题入手,因题质疑
板书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展开思考,设疑。
师:看了《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你想明白什么?
学生质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为什么说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骗”箭等等。这一目的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本事,教师从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确定教学活动的重点。
2.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教会学生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解疑。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鼓励学生提出自我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见表现个体思维等方面的差异。
3.发散思维,勇于探索
教学中选择有思维含量的“发散点”是有效进行发散思维训练的关键。课堂上学生质疑:如果三天内江面上没有大雾,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诸葛亮肯定大难临头中计了,有的说,诸葛亮足智多谋,定会有化险为夷的计策,有的说,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这一回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围绕诸葛亮这个人物命运的预测,学生的看法虽然不一样,但言之有据。教师没有轻易下结论,而是肯定学生的思维,并鼓励学生课后阅读,继续探究。
4.教学中存有不足之处
让学生活动不够到位,担心教学资料没法按时完成,所以,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当鼓励学生大胆表达。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8
从名著里节选的文章不好教,当我拿起《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一时竟也无从下手。之后,最终在网络上找到了一首描述草船借箭的小诗歌: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利蒙曹操。洞悉人心妙计成,世世代代美名扬。读了这首小诗,我异常兴奋,就以这首小诗为突破口吧。读完这首诗歌后,我让学生结合自我预习课文的情景,谈一谈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能找出是天文、地利、洞悉人心三个方面,我就给学生补充了一些古人认为成功的三大因素天时、地利、人和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再次细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然后分别板书在相应的词语后面,以帮忙学生更好地认识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当学生找出第一段的对话时,我启发学生说,第一自然段这么多的对话,竟然都是周瑜说诸葛亮说,多单调呀,如果我们能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心理描述文章肯定会更精彩,也更利于我们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一听要让自我为名著作补充,兴奋得不得了,可是,问他们该加些什么资料时,他们却又答不上来了。我就把这项任务当做当成家庭作业布置了下来。第二天一上课就让大家说说自我改写的情景。没想到,他们说的很精彩,有些词语用的还很出乎意料呢。
这就是我们全班共同改写的结果。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明知故问)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毫不犹豫地)说∶“用弓箭最好。”周瑜(暗自高兴)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此刻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期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爽快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明白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迫不及待地)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将计就计)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试探着)问∶“先生预计几天能够造好?”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只要三天。”周瑜(神情严肃地)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态度坚决地)说∶“怎样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不动声色地)说∶“今日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加上这些词语之后,学生读起文章来,感情更充沛了。因为他们明白,这场谈话对周瑜来说,刚开始就是个阴谋,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可是是在陪周瑜做一场游戏而已。诸葛亮的谈笑风生和胸有成竹都给学
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好的教学设计却是学生学好课文的必备条件。功夫用在课前,我们就会在课后少一些遗憾和查漏补缺。
五年级《草船借箭》教学反思9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我读了这篇课文后深深地被诸葛亮的智慧和胆略所折服。那么怎样来让学生走入文本,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样经过课文中几篇名著的教学,激发学生多我国古典名著的阅读兴趣呢?
1、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
课前,安排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弄清魏、蜀、吴三国之间的关系,弄清文中出现的四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它们与“箭”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仅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资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础,并且为落实课外阅读目标开了一个好头。文本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有四个:周瑜、诸葛亮、鲁肃和曹操。经过反复研读课文后我发现文本中写到箭的,这四人各有不一样的表述:周瑜——“造箭”,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鲁肃——“借箭”。
“造箭”周瑜要诸葛亮十天造10万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狭窄,公报私仇,想加害诸葛亮。而诸葛亮答应3天造好,说明他心胸开阔,顾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则是诸葛亮对真诚厚道的鲁肃充满信心,对自我的拥有的知识充满信心,对自我的预设充满信心,彰显了他的聪明才智。
“射箭”是诸葛亮预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动,说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谨慎,大雾天必须不肯轻易出兵,只会放箭。真可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凸现了诸葛亮过人的胆略。
“借箭”是忠厚朴实的鲁肃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为仅有他目睹并参与了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过程:向鲁肃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诸葛亮自我不费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给的造箭任务。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处设疑,引导学生仔细研究文本。
诸葛亮在那么一个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而借来十万支箭,可见他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数一数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够说周瑜和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间,不相上下。那么,周瑜军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会一点都没察觉?从常情来说,周瑜故意刁难诸葛亮,想尽办法来破坏诸葛亮的一切行动,可是,当鲁肃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时,周瑜会一点也不怀疑吗?周瑜也是个聪明人,怎样会“无动于衷”呢?在教学这一部分时,我不禁产生了怀疑。于是,我查阅了《三国演义》,文中也是这样写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来,周瑜确实太自负了,当初他是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难,此刻明明明白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造箭的材料,但却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虚实,而用三天的时间来睡大觉,在大帐里坐等诸葛亮的失败。周瑜呀周瑜,如此你岂有不败之理?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均选自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教学中,我感觉自我对名著的了解实在太肤浅了,这让我的教学显得底气不足。看来,广泛地阅读(不仅仅是读教材、读教参,还要读名著、读儿童文学作品,读孩子们感兴趣的一切读物),紧跟时代地阅读(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变动,学生阅读面的开阔)是当好一名了“语文”教师的必修课,自修课,再修课。真是“活到老”
须“学到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