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线
高考在线 >教学反思

蝉教学反思十五篇)

2023-08-07 00:22:58 高考在线

蝉教学反思1

  首先感谢校领导为我们搭建了这个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感谢评委们的精彩点评,感谢老师们一天的辛劳陪伴,感谢一个个活泼灵动的学生。

  上完《螳螂捕蝉》这节课后,认真听取了各位老师的点评,受到了许多启发和感悟。本节课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挖掘文本不够深入,有些粗枝大叶;缺乏女教师该有的细致与优雅;关键地方没有适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堂课给人感觉有些随心所欲。不足之处还有许多,限于个人能力无法一一体会出来,今后还需慢慢感悟。

  如果反思就是反省不足之处,那么这篇反思就该结束了,如果讲一节公开课只看到自己的不足,那么公开课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上完这节后,我就一直拿着筛子筛,看看这节课能剩下些什么,有哪些东西能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实践改进,想看看除了沙子外有没有金子。几番纠结,终于擦出几朵火花,拿出来和大家交流。

  一、放下负担,轻装上阵

  教师上公开课会很紧张,不管是多么有经验的教师,这次在上课前,我就在想,当一个人被众人围观时,就会产生非常大的压力。以前上公开课时绷得很紧,早早的就背好了“台词”,但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遇到陌生的老师,自己准备的东西总是难以很好的使用,致使课堂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反思原因:自己太紧张了,你的紧张会传递给孩子,让他们也莫名紧张起来。现在,很多老师都说我公开课时看不出任何紧张,我表面上确实也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虽然刚开始会有一点儿紧张,但基本五分钟后就忘记有人在听我的课,而完全投入与文本,与孩子们的对话中。放下沉重的心理负担,也许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

  二、小组学习中要突显小组长的作用。

  要更注重体现小组合作的价值。既然要合作就要求大家在同一目标上进行分工,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把一项任务分成份,每个人去精心完成其中的一部分,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那么合理的组织分工和协调,需要组长去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的作用就被突显了出来,教师要协调要自己与组长的关系,不要越厨代庖。本节课的教学时,我有意体现组长的价值,如:让小组选代表回答问题,小组推荐发言,小组长带领本组组员练习分角色朗读,组长点评等,小组长汪恩泽点评分角色对话的精彩表现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个合作学习环节是在组长的带领下有序进行的,忙而不乱,多而不散,小组长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学的快乐,教师教的轻松。

  三、追随内心

  当我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就有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我说这话是不是有些夸张了?一点也不,我们可以调查自己的学生,学生知道那个教师好,喜欢那个教师,不喜欢某个教师,孩子们各自有各自的观点,只是他们没有和教育这个很大的词联系起来罢了。我们小时候也一样,工作经历,生活阅历,继续学习,以及每个人在独特的环境教书育人,这些外在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影响塑造着我们,几年甚至几十年下来,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观点,有的人只是缺乏对个人教育理念的总结和思考,当个人的理念形成时候,就要去唤醒内心深处属于我们自己的教育,也许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是最好的,但只要是最适合自己的,并且在教学中实践好,操作好,这就是最好的教育。但是这必须有个前提,亚里士多德说过“我思故我在”。

  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有这样一种现象,教育不停改革,越改老师越累;越改,孩子负担越大。为什么我们在课改的同时丢失了自己?虽然每天在做同一件事情,但和自己交流的时间却很少,很多时候是被牵着鼻子走,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权力去思考,哪些才是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

  在反思中成长,思考的过程肯定有些不成熟、词不达意的地方,望大家批评指正。

蝉教学反思2

  对于《螳螂捕蝉》这样一个带着原汁原味*的寓言故事,且课文这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究竟该如何处理,这样的课文本身在给学生阅读带来满足感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挑战,带来困惑:如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等。在这节课上,我在结构方面采用了“故事前置”的处理,这是我的一次教学尝试,这次尝试也给我带来了不少启示,自己回顾这节课,感受颇深。

  一、重组教材,故事前置

  寓言故事“螳螂捕蝉”虽说在文中是少年讲给吴王的故事,并非课文之全部要义,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却又事实地因为该寓言而得以存在流行,将寓言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我认为既抓住了学生的兴趣所在,又能很自然突破理解上的重难点。在课堂伊始,学生兴致正浓之时,直接学习“螳螂捕蝉”之故事内容,学生兴趣较高,效果较好。

  二、角色体验,加深理解

  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故事、对角色更深的理解和认识,我安排了几次角色体验,事实也证明,学生角色的担当也避免了学生认识的肤浅,同时也实现了文本与阅读者的深层信息交流。如安排学生体验“蝉”、“螳螂”、“黄雀”角色的心理:“掉头看看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它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我找三个同学来替它们回答。”学生的话也充分说明了三个角色只顾眼前利益,没有注意身后祸患的危险。另外在教学结束时,让学生体验“少年”、“吴王”“大臣”、“百姓”角色的心理:“故事学到这儿,如果你是少年、吴王或是得知此事后的大臣、百姓,你会说什么呢?”此次体验,学生不仅已经完全理解了故事,学生精彩的发言更让我们感觉到他们将理解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学生在丰满着故事中人物的形象,话出有据,语出有凭,既丰富了故事,也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

  三、语言训练,扎实有效

  语文课一定不能忘了语文课的特点,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理解,语言的训练,都应该让学生有所收获。在这节课上,我安排学生在理解“恍然大悟”的基础上积累含有这个意思的词语,实现课堂上进行词语的有效积累;比较句子“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和句子“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中的“死”的不同意思,来感受相同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安排学生比较句子“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通过比较感悟不同表达的作用;安排学生有阶梯地复述:先提供角色和部分词语到只提供角色,学生的复述轻松自然完成等等,使学生在老师安排的这些环节中语言上真正有所获,有所得。

  这节课学生是有收获的,我在收获欣喜的同时也收获了遗憾,遗憾总是有的,遗憾也是美丽的,因为它会催人思考,催人奋进。这节课上,我将“螳螂捕蝉”作了前置处理,这个故事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在后面环节的安排上怎样体现,还需考虑;在朗读指导上,怎样体现指导的实效性、阶梯性,也还需努力;问题的预设怎样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文在结构板块化处理后怎样回归整体等等,我想,这不仅仅留给我的遗憾,更是留给我的新课题……

蝉教学反思3

  上《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

  一、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

  二、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

  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

  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蝉教学反思4

  《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主要是讲了狐狸花言巧语想把蝉

  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但聪明的蝉十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没有上狐狸的当。这个故事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的哲理。在学校能手展示课上我就上了这一课,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得有失。

  1、注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挖掘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依附于课文载体实现的。它的实现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通过学生自己去体验、去领悟。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教学对象的情感体验,并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在学生学完了这篇寓言的寓意后,我设计了这个问题:“你是一个聪明的人吗?你觉得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吸取哪些教训?”同学们说了许多生动的事例。因此,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改中提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停留在中心思想、主题的归纳上,而应面向生活,走进社会,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地展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2、 有效互动,积极评价,营造民主氛围在这堂课上,我与学生一直处于“对话”的.状态,与同学们一起朗读体会狐狸的狡诈,想象蝉的内心活动,我觉得只有在师生的有效互动中,真正的民主课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当然,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在讲课时,感情的投入与感染能力还有待加强。我希望语文能成为学生们都喜欢的科目,我将为此继续努力!

蝉教学反思5

  《螳螂捕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即将被身后的黄雀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为“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

  学生对于寓言这种体裁并不陌生,但他们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不善于体会蕴含的道理。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围绕形象的故事情节,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少年巧妙劝说中显露出的惊人的机智与高超的谋略。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体现以下两点:

  一是体现合作式学习。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小组合作,互讲互评;

  二是体现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即在学生感到迷惘或是思维进入死胡同时,及时拨云见日,让学生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春的畅快。

  下面例举课堂实录一个片断:

  师:这位少年每天拿着弹弓到花园里转悠,一连三个早晨,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和鞋子都毫不介意,这是为什么?

  生1:他在寻找猎物。

  生2:不对,我觉得他是在寻找机会,好接近吴王。

  师:理由呢?

  生2:他听了大臣们的议论之后,才来花园里转悠,说明他正想办法要解决劝说吴王的问题。

  师:有道理。大家赞成吗?

  生3:赞成。我认为他是在故意引起吴王的注意。不然为什么连续去了三天呢?

  师:他打着鸟了吗?他讲给吴王的故事是亲眼看见的吗?

  生1:是亲眼看见的,不然怎么会讲得那么详细?

  生2:不是真的,我认为他早已想好了对策,只是想借这个故事来劝说吴王。

  生3:我也赞成不是真的,你想树那么高,树叶又密,他哪能对螳螂捕蝉看得那么清呢?

  师:有道理,谁还说?

  生4:我认为他或许以前见过,现在用他来说服吴王,更能表现出少年惊人的机智与谋略。

  师:理解得相当深刻。他的做法妙在哪儿呢?

  生1:吴王已下了决心,但他却说服了吴王。

  生2:他不但说服了吴王,而且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地争辩着,议论着,不觉已到下课,仍意犹未尽。

  教学反思: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一定要提纲挈领地提出问题,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把问题不断引向深入。如本文内容浅显明白,但学生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表面,认为少年真的碰到这样的事,恰好用来说服吴王,这样就不能够充分表现出少年的机智与谋略。这时就需要教师把握契机,提出问题,引领学生去探究。比较人教版与苏教版小语教材,我感觉苏教版对学生的总体要求较低,而且要求不明确,这实际是给教师留下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但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流于形式,一无所获。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吃透教材,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挖掘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使学生不仅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得到阅读理解能力的不断提升。

蝉教学反思6

  此时此刻,我特别想说一个词是“爽”,因为我几篇课后感工程补写工作即将完成,只剩下一篇文章没写好。乘着兴子,一连写好第四单元两篇课后感与补完第二单元的文言文的课后感的情况下,看看时间还只有九点,我想在今晚把剩下的最后一篇要补的《短文两篇》课后感也写写好,了却一场心事。

  第一单元是生命单元,涉及人生感悟。其中有两篇小短文就是席慕容的《蝉》与小思的《贝壳》。要说我还是挺喜欢这两则小短文的,作者在蝉与贝壳这两个小小的生命上寄寓了深刻的人生道理。前篇文章教会人要像蝉一样生命不管是短还是长都要好好地活过;后者则是教会人要像贝壳一样执着与认真,给生命留下些精美的回馈。

  在课的设计上,我两篇文章是掺插着讲的,共花了两课时。一节课就解决了两个问题,就下课了。时间过得匆匆。主要是因为在大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我安排了不少朗诵与提了不少的小问题。而没一会儿时间就下课了,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唐突。

  两篇课文掺插着讲,解决了两个问题,剩下的要第二节来讲,安排显然有些不合理了。我在思考这个《短文两篇》可能还是分开讲解的比较好。下次这样做调整吧。因为这次课件问题已做了如此设置,就这样算了。

  这个课,我觉得比较好的一点是我的一个作业设计,让学生写了篇话题是生命感悟的片段作文。我甚是喜爱这个话题学生写出来的文字,觉得他们感悟得不错。

蝉教学反思7

  《蝉和狐狸》是《伊索寓言》中的一则,主要是讲了狐狸花言巧语想把蝉从树上骗下来吃掉,但聪明的蝉十分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没有上狐狸的当。这个故事生动有趣、跌宕起伏,告诉我们要善于吸取教训的哲理。在学校三步导学精细化的展示课上我就上了这一课,反思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有得有失。

  1、把课堂还给学生。

  在这堂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在学习任务的引领下自主合作学习,然后展示汇报。孩子们能抓住课文中的有关句子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最后同学们一起朗读体会狐狸的狡诈,想象蝉的内心活动。在生生、师生的有效互动中,学生学有所得。

  2、注重对寓意的挖掘。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了课文与学生的情感契合点。让学生想像蝉和狐狸说话时的内心活动,并说说《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而体会故事的寓意。

  3、文白对读 初识古文。

  课上设计与古文接通这个学习任务是想为学生打开一扇经典汉语之门,并为孩子们打下一生受用的中国文化底子。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孩子们很乐意阅读古文,读得抑扬顿挫。

  俗话说的好:没有最好的课堂,只有更好的课堂。所以在某些环节的处理上,我认为还有欠完善的地方,值得推敲;比如出示古文学生自学后,如果让孩子们说说哪句话不懂,然后指名读懂的孩子帮着解答。这样的话读古文的效果会更好些。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懈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蝉教学反思8

  《黄昏的蝉》一文有太多可挖掘的点,什么才是给学的?什么才是学生需要的?平日的教学我们往往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贪多务广"是学不好语文的。所谓"舍得"便是有"舍"才有"得",这大概便是"简单"智慧的诠释吧!这篇课文着眼点应是结合课内外知识思考蝉的一生,体会蝉歌唱生命的精神,并从中受到启发。第二课时的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关于蝉的知识:发音,蜕变,产卵,生命过程,那部分给予我们生命的启示。

  板书:生命的过程,接下来重点学习蝉生命过程的段落展开学习。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猜想,在读中感动。学生通过读感受蝉生命的大部分时光是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度过的,学生有的感到蝉的耐性,蝉的坚持,蝉的孤独。然而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 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引导学生学习林清玄的《知了》,从而使学生的精神层面不再简单的理解地下的生活,从而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蝉教学反思9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不准别人来劝阻。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警戒人们。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书后面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从而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1、少年讲的故事巧妙,发人深思。

  抓:“知了 螳螂 黄雀 少年”之间的厉害关系来理解,以及他们与吴国、楚国、其它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2、少年劝阻的方法间接巧妙,使人容易接受。

  抓少年和大臣们不同的劝阻方式来理解。

  “吴王为什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个问题理解了,随而理解“一个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就不难了。

蝉教学反思10

  上《蝉》这节课感觉很有趣,一是因为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向往;二是因为和孩子们一起了解、探讨蝉的知识是个有趣的过程,我感觉如此,学生亦然。

  文章介绍了蝉脱壳、鸣叫、听觉、视觉四个方面的知识,学习重点是通过品味语言,学生能自己复述蝉脱壳的过程,并学会把内容写具体。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蝉脱壳时的动作,来感受蝉脱壳的过程是一种体操表演。反复的读描写蝉脱壳时动作的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有顺序地把蝉脱壳过程写具体的,辅以填空来加深记忆,为学生复述这个过程打下基础。整节课上下来,轻松愉快,学生兴趣盎然,结课时留下蝉的三大不解之谜激发学生查阅课外资料,丰富自己的学习成果。

蝉教学反思11

  《螳螂捕蝉》的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成语的理解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而螳螂捕蝉和吴国攻打楚国的相似之处,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那么我们课上呈现怎样的训练呢?第一处的点拨出现在“感受少年的计谋巧妙”这个环节中。学生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出发,都说到了少年以讲故事地方式劝说吴王,很巧妙。

  文中还有哪些细节也能看出少年计谋的巧妙呢?学生必须细读文本才能找到。对话的地点在花园,时间在早晨,手中的弹弓和身上的露水,无不看出少年的用心良苦和精心谋划。恰当的时间和煞费苦心的道具准备,都是为了引到“螳螂捕蝉”的话题。只要吴王发现少年,问到弹弓,少年对成功劝说吴王就有了十足的把握。

  在讨论“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的话题讨论中,学生对于少年的足智多谋印象深刻,但也仅此而已。我进行了第二次点拨:“少年就一定会劝说成功吗?如果不成功,让吴王看出了他的用心后结果会怎样?”少年其实是冒着生命危险,勇敢地劝谏的。“少年只是一个侍奉吴王的下人,他这么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少年其实是一个非常了不起,非常爱国的人呀!至此,少年的形象已经立体饱满起来,学生对于文本的感受又深了一层。

蝉教学反思12

  课文《蝉》讲述了一只不肯认真学本领的蝉,拒绝了动物歌唱家教它本领的想法,结果永远只会“知了,知了”地叫的故事。课文以拟人的手法,展示了动物间充满趣味的对话,尤其是蝉“知了,知了”的叫声贯穿全文。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读—演”不同语气的朗读训练环节。首先让学生试读,通过老师的适当点评,再让学生自己用读来体会,最后以比赛读、分角色表演读的方式加以巩固。这样,灵活多样的方式既大面积训练了学生的朗读,也为学生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和含义提供了舞台。

  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就“不以为然、一摇头、不耐烦”三个词语的理解花了不少时间。我总觉得,这两个词语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突然领悟到,词语的理解在孩子们的心中,是那么简单,那么生动。

  首先,词语理解不应该是查字典、读词语解释条,而应该通过个人不同的感知神经去体会。有学生认为,不耐烦是不想学习;有学生认为,不耐烦就是讨厌学习??在一个多彩的语境中,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完全生活化了。

  其次,应该通过朗读来加深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学生无法明确地说出“不耐烦”的意思,但是,他们在读的过程中,知道可以读得快一点,也可以读得重一点,通过自己的领悟,以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能说谁对?谁错?因为,朗读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

  模仿学习是小学生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的声情并茂范读,即可以直接使学生模仿感情朗读,又可以从教师的表情中体会出“不以为然、不耐烦 ”两个词语的意思。同时又能激发起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读中体会蝉学习的态度是很不端正的,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益。

蝉教学反思13

  语文教学,要以同学实践为主,阅读是同学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同学的阅读实践,应让同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考虑,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我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我在教学《螳螂捕蝉》这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大胆的尝试。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他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我在教《螳螂捕蝉》时,从同学阅读心理动身,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我主要抓住了这样几个环节:以听写词语导入学习,然后根据词语讲述《螳螂捕蝉》的故事,在同学基本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在一起研讨“少年为什么要给吴王讲这个故事”和“少年是怎样劝说吴王的”这两个关键的问题,虽然我改变了课文的“序”,但我以发展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为主线,布置了听、说、读等语文实践活动,使同学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在教学时,虽然细节掌握得还不够到位,但总的学习目标还是达到了。同学对“螳螂捕蝉”的寓意基本理解了,对少年的智劝、巧劝也有了一定的感悟。

  当然,设计总是完美的,但在操作过程中总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方,在理解文章第一小节时,虽然我也知道应该让同学读透文章,在读中体悟吴王的固执、在读中了解“不可思议”的后果,可在同学稍微遇到一点挫折时,我总忍不住急着去告诉他答案;当同学的答案与我的预设有偏差时,我就会感到茫然,不知如何把同学引导到我的思路上来,这也许是因为我的教学机智还不够吧。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精彩的有智慧的语文课,不在于教师讲授无数个知识点,而在于同学提出更多的为什么;不在于教师运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同学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设计的课堂有无其基础型、拓展型或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同学是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发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同学从课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评判了多少,在于他们是否展开想像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在于同学对自身的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能够让同学借助课本发展语言、训练思维、培育智慧也一直是我的追求,虽然我的课堂还存在着许多缺点,还留下了不少遗憾,但正是有了这样地探索,我们才干不时地前进。

蝉教学反思14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故事形象生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容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对于我自身而言,每一次做课都会给我带来不同的收获。无论是从自信心的树立上,还是从课堂艺术的感悟上,或是从挑战优质课堂的决心上来说,都是一次激进。课后反思的准确、透彻不分课堂的成与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又能给学生足够参与和表现时间的课堂,是我目前不断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将学生的思维层层引向深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谈话入手,给学生以鼓励和提醒;接下来读写生字“螳螂”,继续加强生字词的教学;并以螳螂、蝉、黄雀三个小动物的图片展示再次吸引学生兴趣,以次引出文章中“螳螂捕蝉”的故事,要求学生反复读并能够复述;整节课中,我只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吴王究竟突然间明白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纵观全文来分析,从而加深学生对故事整体情节的把握,同时又能使学生完成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这一教学重点。另一个问题是:少年所讲的故事在生活中发生的可能性很小,可是吴王为什么就没有听大臣们的劝告,反而就相信了少年的话呢?也可以问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吴王讲述这个故事?这个问题牵扯到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思维发散的最佳时空,更是所有学生在各自不同能力的基础上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也是老师赏识学生、给予学生课堂体验之快乐的机会。给学生极少的且有思考深度的问题,学生才不至于感到思考的劳累与无效,反而会颇具挑战性,会上心劲儿。可以看出,我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组合,并没有按照文章原有的写作顺序进行教学,我觉得这样更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给学生以明晰的知识框架。我用这个班的学生已经两次了,而这次学生积极的发言以及对课堂的悉心关注是我意料不到的,尤其是一位学生的回答更是精彩,当我提问说:“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向吴王讲述这个故事呢?”这位学生答道:“少年只是一个侍卫官,根本就没有向君王提建议的权力……”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我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课堂,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给学生以有效的指引,学生将有活跃的思维,将有成功的体验,将有积极的思考,将有不同于其他学生的发现,将有创新幼芽的萌动……。

  熟能生巧,对教材的熟知、对重难点的熟知、对教学环节的熟知、对三维目标的熟知、对每一个举措目的的熟知等等,对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关注的内容方方面面,面面都很重要,哪怕是一句小小的评语,都有可能关乎到学生的学习态度等。只有熟知课堂中的一些“必备”,才能够随心所欲,使课堂游刃有余,有所声色。而我,在课件播放时,一句总结性的话语竟忘记了出示,对课堂虽说影响不大,但却能反映出我在此方面的不足。也有时候,我会一心想着下一步的环节,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表现情况或者板书等环节,在这儿,我给自己提个醒,课堂中,“熟”字难得。还有,在学生分角色朗读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一部分,我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但学生个体展示的机会少了,我还看见很多学生都高高地举着手,那种踊跃积极的劲头儿让我心里倍感温暖,最起码孩子们愿意,可我却没有为孩子们创造更多的表现自我的机会,实在愧疚。让我感触最深的还有一点,那就是给学生清晰的课堂指令,会让学生“有所适从”,而不在模棱两可。

  对于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我会不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进行弥补。一次,我克服不了自己所有的缺点,但我能够在多次的严格要求下克服一个缺点,并使自身的优点和从书中、从优秀老师身上学到的经验点点滴滴滴“常态化”,使它们不再难得一见,而是随处可见。

蝉教学反思15

  1、在教学中一定要把作者的写作意图让学生弄懂。

  2、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学生朗读的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3、留意培养学生情感能力(让学生能够感悟课文,要能够把感情融入到课文当中)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给学生一些蝉蜕变过程的词语,让学生利用词语去复述课文,在这里效果不错,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上一节课对课文的把握情况,又是对下面深入理解课文的一个很好的铺垫。接下来的课文分析中,我采用了先帮后放的方法进行了教学,带领学生一起感悟苏格拉底是怎样帮助蝉的,在这里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动词,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效果应该说也还是不错的,学生通过对比老师出示的动词与课文中的动词感悟到了蝉的弱小,从而理解到那弱小的生命是那样的让人忍不住要去帮助它,这是这一节课设计成功的地方。

  不足:在理解苏格拉底帮助蝉蜕变这一段时,没有抓住体现苏格拉底心理描写的词语,如小心,轻柔等,其实这些词更能让我们感受到苏格拉底对蝉的喜爱。再有就是我太注重管学生要答案了,从而忽视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感到了一丝吃力。还有就是把教材挖的过于深了,其实这篇文章和我们经前学过的《狼和鹿》等到一些课文有些类似,都是在讲述自然的规律,由于我把教材挖深了,学生反而对这一作者写作的意图忽略了,只是迎合我的思路去想这篇文章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些值得我今后教学中去细细的品味。